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本海

日本海

日本海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670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093篇;相关期刊377种,包括海洋世界、兵器知识、当代海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17)、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日本海的相关文献由729位作者贡献,包括石学法、刘焱光、邹建军等。

日本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7.6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093 占比:92.35%

总计:8763篇

日本海—发文趋势图

日本海

-研究学者

  • 石学法
  • 刘焱光
  • 邹建军
  • 缪圣赐
  • 徐兆凯
  • 江淮
  • 沈耀龙
  • 缪圣赐(摘译)
  • 钟乔
  • 万世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永垂; 汪浩笛; 陈诗尧; 王宁; 杨霄; 谭成伟
    • 摘要: 重点回顾了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早期开展的日本海海洋环境调查;简要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海开展的多国联合调查及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了在浮标、潜标、Argo等现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大面积观测能力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日本海海洋调查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对我国如何在日本海开展海洋环境调查提出建议。
    • 摘要: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但更广阔的海底在地球物理观测上存在着巨大的空白,不仅影响了地震灾害和海啸灾害的机制研究和预警能力,而且制约了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研究,以及对海底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西太边缘海是在西太平洋边缘聚敛背景下发育的一系列海盆,如南海、东海、菲律宾海和日本海等。
    • 杨霄; 张永垂; 夏长水; 董昌明; 胡楠; 汪浩笛; 陈诗尧
    • 摘要: 本文利用1993–2019年基于海表面高度异常的涡旋数据集和高度计数据统计分析了日本海区域中尺度涡旋的大小、极性、生命周期、振幅、传播等表面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27年间,共探测到1429个涡旋,气旋和反气旋数量基本相当,其中气旋675个,反气旋754个。两种极性涡旋均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秋季较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郁陵盆地、大和盆地等为涡旋多发区域呈现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其中,南部海域反气旋占优,靠近津轻海峡的北部海域气旋占优。西部和南部受东韩暖流和对马暖流的驱动,涡旋移动方向与流场基本一致,北部涡旋与黎曼寒流以及副极地锋流有关。研究表明,动力学不稳定是涡旋在秋冬季大量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半封闭盆地、局地流场以及复杂的海气相互作用等都可能会对涡旋的产生和消亡造成一定影响。
    • 邹建军; 宗娴; 朱爱美; 豆汝席; 林锦辉; 冯旭光; 董智; Sergey A.GORBARENKO; 郑立伟; 石学法
    • 摘要: 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广泛用于有机质来源示踪、古生产力和古海洋环境重建。日本海沉积物δ^(13)C和δ^(15)N值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末次冰盛期(LGM)同步负偏,但是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演化过程的认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在本研究中,我们详细调查了37 ka以来日本海中部LV53-23-1岩心沉积物δ^(13)C和δ^(15)N演化历史。结果显示,沉积物δ^(13)C和δ^(15)N分别介于-26.3‰至-22.5‰和1.6‰至6.1‰,低值出现在LGM(26.5~17 ka)暗色层状泥发育时期,指示较强的陆源输入贡献。在Heinrich冰阶1时期(17~14.5 ka),δ^(13)C和δ^(15)N快速正偏,表明日本海海洋环境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对应于对马海峡淹没及对马暖流入侵。14.5 ka之后,沉积物δ^(15)N值恢复到5‰,与开阔大洋海水硝酸盐的δ^(15)N值近似。我们采用二端员混合模型粗略地估算了有机质来源的相对贡献。LGM时期陆源有机质贡献介于65%至80%,14.5 ka以后海源有机质贡献介于60%至80%。除了增加的陆源有机质贡献以外,LGM时期沉积物δ^(15)N亏损还涉及如下过程:(1)较高的含Fe沙尘供给提高日本海表层海洋生物固氮效率;(2)缺氧环境盛行减弱成岩作用对沉积物δ^(15)N影响。37 ka以来,日本海沉积物δ^(13)C和δ^(15)N变化与有机质来源、营养盐的供给、表层生产力和沉积物氧化还原条件相关,实际受海平面和全球气候制约。
    • 焉力文; 何丽娟; 武金辉; 陈超强
    • 摘要: 日本海弧后系统几乎保留了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这为研究完整的大陆-海洋弧后系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文基于拉张模型,对日本海盆地的5条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剖面进行构造-热演化模拟研究,揭示盆地不同地区拉张强度及热演化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弧后扩张时期总的拉张系数介于1.71~3.59,其中北部的日本盆地拉张系数较大,而东南部的大和盆地拉张系数相对较小.盆地基底热流只经历过一次热流高峰,且达到峰值的时期有所不同.盆地东南部达到热流峰值(101~118 mW·m)时期较早(约18.2~17.6Ma),盆地北部达到热流峰值(123~137 mW·m)的时期较晚(约13.8~12.5Ma).日本海弧后扩张可能是由于俯冲板块脱水导致其上覆岩石圈处于湿而热的状态,使其强度明显弱于周围岩石圈进而促使弧后扩张的开始.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两者共同作用可能是造成日本海晚渐新世以来南北演化差异的动力学机制.
    • 刘颖
    • 摘要: 新年第一天,日本造船业翘首以盼的日本造船株式会社(Nihon Shipyard Co.,Ltd.,简称NSY)终于正式成立。作为由日本第一大船企今治造船(Imahari Shipbuilding)与第二大船企日本海事联合(Japan Marine United,JMU)合资成立的企业,日本业界期盼这家新船企能够整合日本两大船企的优势,从而与中国和韩国船企进行竞争。
    • 蒋光宇
    • 摘要: 茂幸雄是一名从警42年的日本警察。在退休的前一年,他被调到福井县坂井市三国町的东寻坊工作。"坊"在日语里有"和尚"的意思,"东寻坊"曾是一个僧人的名字。东寻坊是旅游胜地。那里有着绵延一公里的岩柱,全耸立在日本海之中。海水深达17米,岩柱高达50米。
    • 陈言
    • 摘要: 日本保护文化遗产的故事,我想从一个"四线"的小城市萩市说起。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从中国和朝鲜半岛去日本,需要横渡日本海。沿海岸向东,几乎看不到陆地。当视线中出现山峦时,就表明快到日本了。于是,古人将那个可以看见山的日本入口,称之为"山口",也称"长州"。由于这个历史渊源,山口县成为日本与中国和朝鲜半岛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之一。萩市则位于山口县北部,面向日本海,在江户时代是长州藩的主要据点.
    • 吕欣远; 刘娜; 杨永增; 孔彬; 何琰; 林丽娜; 王颖杰
    • 摘要: 在ERA-Interim的平均海平面气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气旋追踪算法和气旋密度估计算法,研究了1988—2017年期间日本海海域气旋的气候特征.首先阐述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频数的变化特征,并通过M-K突变检验分析了其突变特征.然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了近30 a日本海气旋强度、源地密度、轨迹密度和消亡密度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表明:①日本海气旋频数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②日本海附近气旋频数和气旋强度均在夏季最弱;③日本海海域气旋强度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整体呈现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仅在2004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由弱到强的突变;④年平均异常强度在13 hPa以上的气旋出现在日本海的范围呈现为北缩—南扩—北缩的变化特征;⑤日本海气旋年平均源地密度空间分布、轨迹密度空间分布和消亡密度空间分布在近30 a期间均主要表现为4种基本分布特征.
    • 杨廷龙; 刘娜; 方越; 孔彬; 王颖杰
    • 摘要: 基于1980—2015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采用绝对梯度方法提取了海洋锋信息,分析了日本海锋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锋轴线位置和锋出现频率,研究了日本海温度锋、盐度锋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本海温度锋总体上呈SW—NE走向,季节变化特征显著;锋轴线没有随季节变化发生明显摆动,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向日本沿岸移动.盐度锋季节性变化规律显著,但轴线位置相对稳定;在整体空间分布上和季节变化上均与温度锋截然不同;整个盐度锋可分为对马海峡锋和日本海北部锋两部分,其中对马海峡锋位于对马海峡附近,具有和当地温度锋相同的特征,日本海北部锋位于日本海最北部,沿着俄罗斯海岸分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