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涡模拟

大涡模拟

大涡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4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8篇、会议论文494篇、专利文献205157篇;相关期刊432种,包括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燃烧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247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等;大涡模拟的相关文献由4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会强、王希麟、郭印诚等。

大涡模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8 占比:0.79%

会议论文>

论文:494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05157 占比:98.97%

总计:207299篇

大涡模拟—发文趋势图

大涡模拟

-研究学者

  • 张会强
  • 王希麟
  • 郭印诚
  • 周力行
  • 林文漪
  • 解茂昭
  • 周磊
  • 贾明
  • 樊建人
  • 许春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邹琳; 刘健; 吴伟男; 闫豫龙; 魏翼鹰
    • 摘要: 利用大涡模拟分析了雷诺数Re=3900下间距比为L/Dm=4和5、交错角为α=0~15°的错列双波浪锥柱升阻力特性、流场结构及尾迹干涉效应.研究发现:对于特定间距比L/Dm=4、5,下游波浪锥柱脉动升力系数得到显著提高,在α=10°时较单直圆柱分别提升20.1倍和21.4倍,这主要是由上游波浪锥柱尾涡卷起撞击在下游波浪锥柱的一侧,下游波浪锥柱表面产生周期性的耦合力导致;受上游波浪锥柱两个自由端及其侧面来流与下游波浪柱作用产生的回流区的影响,下游波浪锥柱时均阻力系数显著降低.随着交错角增加,对于间距比L/Dm=4、5,下游波浪锥柱时均阻力系数逐渐接近上游柱,且在α=10°时,时均阻力系数较单圆柱分别降低34.9%和18.8%.涡量图展示了错列双波浪锥柱之间的完全撞击状态,侧面撞击状态和尾流干扰状态;且由于波浪锥柱表面形状的影响,使得流经波浪锥柱后方的尾涡存在明显分层现象,侧面撞击状态相对于其他两种状态能提供更大的脉动升力系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风力俘能结构列阵的布局提供理论支持.
    • 高虎; 王秋生
    • 摘要: 桥墩的局部冲刷导致河床形态变化和桥墩基础埋深减小是桥梁水毁的主要原因。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基础上结合水流运动方程和泥沙运动的动理学理论系统地对桥墩基础处的水流冲刷问题进行全时段全方位的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桥墩基础处的湍流流场流线图及河床形态变化的高程图。重点研究了水流流速和河床颗粒中值粒径对桥墩周边局部冲刷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刷坑的深度随着初始流速的增大而增加,且冲刷坑形成速度加快;冲刷坑的深度随着河床颗粒中值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但是当颗粒的中值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泥沙颗粒之间的黏聚力增大导致冲刷坑的深度反而减小。
    • 张华; 吴国华
    • 摘要: 雾滴大小和风速是影响喷雾降温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大涡模拟-离散相数值模型,研究喷嘴数量和风速变化时仓面索特直径的分布规律,以及风速对仓面雨强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喷嘴数量增加将增加中等直径雾滴的占比;随着风速增大,落在混凝上仓面上的雾滴索特直径逐渐变大,但集中性变小;仓面降雨强度随风速增加峰值变小,出现峰值位置向风速下风向移动。研究结果为混凝土仓面喷雾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
    • 吴鹏; 张华
    • 摘要: 矩形水舌表面的初次破碎过程是挑流雾化第一雾源形成的关键过程,故矩形水舌表面的初次破碎机理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入口边界使用涡流边界法设置随机点涡阵作为随机扰动条件,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高速矩形水舌进行数值模拟,并应用VOF-to-DPM模型,实现将连续相的液滴转换成离散相的液滴。研究表明,其破碎分为三个主要过程。上表面的两条直角边发生挤压变形,先呈锯齿状,后呈丝状,最后断裂破碎为液滴。这些液滴主要分布在射流上表面,并且随着速度增大,粒径分布更加集中。
    • 余真真; 朱海; 毛颂平; 闫莉; 张雷; 赵丽萍
    • 摘要: 为了研究黄河干流与支流交汇河段水质演变趋势,从水环境系统变化规律出发,以黄河小北干流与汾河入黄河交汇河段为研究区域,建立实尺度三维大涡模拟模型,实现高精度污染物传输模拟。结果表明:汾河入黄河干流交汇口横断面流速不均匀系数大,水流流速分布不均,紊动能最大值为0.036 m^(2)/s^(2),汇合口下游左岸形成了较大范围的低流速区,引起污染物滞留;受地形影响,在汾河入黄后污染物在汾河入黄口下游形成约11 km长的污染带;计算区域河段宽深比大,污染物垂向混合扩散效应极小,扩散过程以二维为主,污染物横向扩散梯度与水体紊动能分布显著相关。
    • 闫国华; 冯叔阳
    • 摘要: 为了预测航空发动机喷流噪声远场声压级,满足未来的航空器噪声适航要求,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计算航空声学(CAA)混合数值算法,对安装Chevron型锯齿的喷管进行气动噪声仿真计算。使用大涡模拟(LES)计算喷管的瞬态喷流流场。在流场计算的基础上使用Ligthill声类比进行声源提取,结合有限元/无限元方法对喷流噪声近场/远场的辐射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及分析,并将喷流噪声的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数值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所测远场声压级基本吻合,可以用于喷流噪声的预测。
    • 杨志刚; 高建勇; 谭晓明; 余永革; 刘慧芳; 吴雨薇
    • 摘要: 随着地铁列车速度提升至160 km/h,隧道环境下地铁列车表面气动激励显著增强。应用大涡模拟对隧道内160 km/h地铁列车脉动流场结构和表面气动噪声源进行数值仿真,定量评估全封闭设备舱设计对地铁列车气动声学性能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全封闭设备舱设计能够疏导车底气流,使车底气流更多集中在转向架舱两侧溢出,同时引起车下主要涡结构尺度增大。对应的,列车整车车体气动噪声源能量减小约2.9%;其中头车、中车1分别增大5.7%和9.4%,中车2和尾车分别减小4.2%和13.8%,各节车体声源能量分布更加均匀;列车高频声源能量减小,整车800 Hz峰值频谱能量减小约4.0%。研究成果将为160 km/h地铁列车气动降噪设计提供参考。
    • 李鳌; 程文明; 王书标; 杜润
    • 摘要: 为研究高雷诺数Re=19000下宽高比临界值R=0.62时矩形柱流场及气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CFD)方法,采用基于动态亚格子模型的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对均匀来流下绕流情况进行仿真计算。首先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并针对基于时间积分的平均积分分量对比,验证了计算准确性;接着分析了矩形柱表面压力系数分布,及中心线速度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气动特性;然后对柱体后不同位置速度及其脉动值分布进行尾流场特性分析;同时,还针对LES模型的二维和三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其在气动力和流场特性间的差异,并为工程应用和计算提供意见和参考。
    • 李琪蓝; 张立峰; 陈威; 王亚栋; 赵震; 张静
    • 摘要: 针对大方坯连铸结晶器内的流动和卷渣行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仿真,应用大涡模拟模型模拟湍流、应用VOF模型模拟渣相‒钢液和空气‒渣相‒钢液的多相流.研究对比了钢液单相流动、渣相‒钢液两相流动和空气‒渣相‒钢液三相流动3种模型下结晶器内的流动、钢‒渣界面液位形状和波动及卷渣行为,并通过工业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工业CT)检测了连铸坯中大颗粒卷渣类夹杂物数量随着电磁搅拌电流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0 A、2 Hz结晶器电磁搅拌下,3种模型得到的结晶器内钢液流场差别较小,但在钢‒渣界面处差别较大.钢液单相模型下钢液表面流动速度比其他两种模型钢‒渣界面处的速度更大.渣相‒钢液两相模型和空气‒渣相‒钢液三相模型的卷渣速率分别为0.00118和0.00040 kg∙s^(−1).渣相‒钢液两相模型条件下,由于上表面即渣的顶面不能弯曲,所以钢‒渣界面处的湍动能没有得到耗散,所以比三相模型的湍动能更大,因此其预测的卷渣速率偏大.当搅拌电流强度增大到300 A,渣相‒钢液两相模型和空气‒渣相‒钢液三相模型的卷渣速率分别为150 A条件下的5倍和15倍;当电流频率增大到4 Hz,渣相‒钢液两相模型的卷渣速率变化很小,空气‒渣相‒钢液三相模型的卷渣速率降低为2 Hz条件下的1/3.因此,为了正确的模拟和预测结晶器钢‒渣界面处的卷渣行为,必须使用空气‒渣相‒钢液三相瞬态模型进行模拟仿真.
    • 袁贤浦; 苗晓丹; 杨俭; 袁天辰; 袁丁
    • 摘要: 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受电弓气动噪声也愈加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文中采用LES大涡模拟、边界层噪声源模型和FW-H声类比法,通过建立某型号受电弓局部1∶1气动噪声分析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文中研究了受电弓各部位的气动噪声贡献量,还探究了针对较大噪声位置空腔采用射流降噪方法的降噪效果。结果表明,当网格总数为4323万个时,数值模拟精确度满足要求。受电弓空腔上游和空腔中部绝缘子是气动噪声的主要来源。在射流降噪前后,空腔内部气动噪声均为宽频带噪声,主要能量集中在0~4500 Hz。对250 km·h^(-1)行驶速度下的空腔进行主动射流降噪,距列车25 m远处的垂向监测点声压级最小值为81.65 dB,比降噪前降低了2.64 dB。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