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台风
登陆台风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5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75篇、专利文献294711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登陆台风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联寿、徐祥德、冯利华等。
登陆台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4711篇
占比:99.92%
总计:294961篇
登陆台风
-研究学者
- 陈联寿
- 徐祥德
- 冯利华
- 赵坤
- 宋丽莉
- 崔晓鹏
- 雷小途
- 余晖
- 余锦华
- 冀春晓
- 张庆云
- 彭京备
- 李佳英
- 李英
- 李超凡
- 杨玉华
- 林壬萍
- 林朝晖
- 林镜榆
- 王安俊
- 王明筠
- 王维国
- 田宝强
- 穆松宁
- 范垂仁
- 赵放
- 郎咸梅
- 郑飞
- 陈佩燕
- 陈红
- 陈胜晶
- 励申申
- 包庆
- 孟智勇
- 寿绍文
- 岳彩军
- 布和朝鲁
- 常蕊
- 张光智
- 张胜军
- 朱佩君
- 朱江
- 朱蓉
- 杨元琴
- 植石群
- 毛慧琴
- 汤杰
- 王新敏
- 王继志
- 程正泉
-
-
向纯怡;
高拴柱;
刘达
-
-
摘要:
利用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业务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对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台风的路径、强度及风雨影响进行分析和回顾。结果表明:2021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生成源地整体偏西;台风强度偏弱,但有多个台风出现了快速增强,其中台风“烟花”“灿都”的24 h强度增幅达40 m·s^(-1),为近30 a少见;2021年先后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另有2个台风影响我国。在登陆台风中,4个登陆华南的台风强度均弱于历史平均值。所有登陆台风在登陆后的维持时间都明显高于历史均值,特别是台风“烟花”为历史上登陆华东后维持时间最长的台风,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影响。
-
-
李君;
李妍;
贾瑞;
田云菲
-
-
摘要: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观测站点的实况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路径相似的1909号台风“利奇马”(Lekima)和0509号台风“麦莎”(Matsa)影响期间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强度和落区的明显差异,对比了两个登陆台风的大尺度环流和动热力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与西风槽在山东中西部(台风路径西侧)结合,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垂直运动相叠加,形成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台风东侧的低空东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降水增幅明显且中心偏西,台风减弱变缓;同时,东北亚环流受下游台风阻挡稳定少动,降水系统长时间维持是造成突破历史记录极端降水的又一重要原因。与台风“利奇马”不同,台风“麦莎”影响期间大尺度环流没有西风槽和高空急流活动,低层辐合浅薄且上升运动弱,水汽来自减弱的台风环流;台风移动速度快,是台风“麦莎”降水明显小于台风“利奇马”的原因。
-
-
彭京备;
郑飞;
范方兴;
陈红;
郎咸梅;
詹艳玲;
林朝晖;
张庆云;
林壬萍;
李超凡;
马洁华;
田宝强;
包庆;
穆松宁;
宗海锋;
王磊;
段晚锁;
周天军
-
-
摘要: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2020年夏季出现超长梅雨期,长江和淮河发生洪水;2021年夏季,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期间发生了“21·7”河南地区特大暴雨事件。这些气象灾害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提前对气候异常进行预测,以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的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大气所各个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结果,在未来4~6个月全球短期气候仍处在La Niña事件恢复到ENSO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汛期(6~8月),东北东部和中部、华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北地区中部、西藏大部分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环渤海湾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预计今年登陆台风数正常略偏多。由于未来ENSO的趋势演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夏季降水受到中高纬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因此,此次汛期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将根据2022年春末、夏初大气环流和海洋等因子的实际演变趋势,做进一步补充订正预测。
-
-
倪钟萍;
魏雪;
贺立夫;
裘杭培
-
-
摘要:
利用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FNL全球分析资料和台州雷达资料,分析台风“摩羯”(2018年)登陆台州并造成台州大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涡度趋势分析发现,登陆前正相对涡度趋势大值区位于台州南部—温州北部地区,指示台风“摩羯”向其沿海靠近,最后登陆于台州南部的温岭沿海,其主要贡献是涡度平流项即副热带高压对台风的引导作用。台风“摩羯”给台州带来的大暴雨主要位于黄岩、仙居、临海和天台交界的山区,为台风本体带来的降水,东—东南风急流配合深厚的水汽条件以及台风的不对称结构和台州西部山区的地形增幅作用造成了局地大暴雨。此次过程中,雨量最大的天柱林场地区81%时次的降水是在回波强度达25 dBZ以上时产生的,回波最强达47 dBZ时6 min雨量为6.1 mm,25~40 dBZ的回波强度平均产生1.25 mm/6 min的降水;“摩羯”台风降水的回波强度不强,但较强降水持续近11 h,累计雨量达大暴雨。
-
-
常蕊;
朱蓉;
赵大军
-
-
摘要:
利用台风山竹(1822)和利奇马(1909)登陆期间固定式风廓线雷达、WindCubeV2激光雷达和测风塔的梯度观测数据,结合台风山竹(1822)登陆前后精细化风场模拟资料,分析了登陆台风不同影响象限内,离地300 m高度内的强风参数及其随距离、海拔高度及下垫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距离台风中心200 km水平范围内,最大风速所在高度及风切变指数沿台风半径向外增加,且陆地强风切变指数普遍高于0.12,而海洋下垫面拖曳作用弱,风切变较小,仅在岛屿群附近存在超出国标设计阈值的高切变区域。(2)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象限内强风切变指数稳定维持在0.17左右,且对海拔高度不敏感,左后象限存在类似于急流的风廓线,而左前象限内强风的垂直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边界层低层强风结构较复杂。(3)阵风因子和湍流强度随平均风速增大、离地高度升高呈现减小趋势。(4)过程最大风向变差角沿台风半径向外减小,且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其中右后象限的风向变差角最大,半小时风向变化超过30°,且大多发生在台风登陆前或登陆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近海及沿海风电场的微尺度风场模拟及台风风险防御提供帮助。
-
-
王凤;
陈玉玮;
谢蜀剑;
瓦力江·瓦黑提;
冯沁
-
-
摘要:
通过对2016-2020年期间登陆广东的台风24 h路径距离、移向和移速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表明:所有路径误差评定时次中,超过50%时次的台风路径预报质量较好(小于过去5年的平均距离误差70 km),其中在台风首次登陆广东前24 h内,台风路径预报误差较小的时次比例更大,但南海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偏大,对南海台风的路径预报能力相对较弱;起报时刻台风强度越强,其路径距离、移向、移速预报误差越小;当一个台风70%或以上时间的单次预报误差较小(较大)时,其生命期平均路径预报质量极好(极差);当一个台风有70%时次移向误差偏左(或偏右)或有70%时次移速误差较快(或较慢)时,该台风的路径预报误差明显偏大,则路径预报不确定性较大.
-
-
倪钟萍;
王鹏;
黄晓龙;
曹翔
-
-
摘要:
利用浙江省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FNL全球分析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比分析路径相似的2019年台风"利奇马"和2004年台风"云娜"给浙江带来的影响.结果 表明:"利奇马"风雨大值区位于浙东和浙北,"云娜"风雨大值区位于浙东和浙南;"利奇马"带来的整体降水比"云娜"带来的降水大,但单站雨量极值"云娜"强于"利奇马";极端大风"利奇马"强于"云娜".究其原因与台风登陆时的强度、登陆后移动路径、滞留时间等有很大关系.环境场的不同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也影响台风的不对称结构,进而影响台风带来的风雨分布.极端降水与降水条件和台风滞留时间有很大关系,极端大风与台风自身结构和强度、海岛位置有关.
-
-
邱阳阳;
程向阳;
杨祖祥;
周昆;
李慧敏
-
-
摘要:
为研究登陆台风引发的龙卷过程特点,从而提高对其监测、潜势预报预警能力,通过2018年8月18日安徽灵璧龙卷的现场灾情调查,并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结合蚌埠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阜阳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分析了龙卷发生时的气象要素、大气环流、关键物理量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龙卷发生时伴随有气压陡降陡升、气温剧烈下降、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度为EF0级,位于台风"温比亚"中心东北象限,具有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风暴水平相对螺旋度(SRH)的最佳配置,0—1 km SRH最大值为149 m2·s-2,当垂直螺旋度(H3l)增大时,龙卷发生.两部雷达均能探测到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中心反射率达60 dBz左右,存在有界弱回波、回波悬垂.当中气旋的形状由椭圆形向圆形转变、龙卷涡旋特征(TVS)的低层径向速度差迅速增大时,灵璧发生龙卷灾害.另外,双偏振雷达可探测165 km处超级单体的钩状回波,对龙卷的探测范围更广,并能识别出更明显的正负速度对和龙卷碎片特征(TDS),对龙卷有更强的探测能力.
-
-
刘小璐;
聂铭;
罗啸宇;
杨剑;
段忠东
-
-
摘要:
对于登陆台风来说,采用平坦下垫面和单一的地表粗糙长度假设并不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台风近地面风场,基于现有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采用随地形变化的坐标系建模方法和高精度地形与土地覆盖资料,考虑了台风登陆过程中地形起伏和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针对历史上影响广东省的3个台风案例,利用大量观测数据对比和验证了改进后的台风风场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对风速的模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偏差,并且能较好地模拟出台风登陆过程中风速风向的时程变化.
-
-
于文静
-
-
摘要:
秋粮即将进入大面积收获时期。8月17日,农业农村部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始终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落实落细田管措施,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秋粮面积增加,目前长势总体良好,未来一段时间是夺取秋粮丰收的关键时期。据气象部门预计,9月全国气候总体状况偏差,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偏重,登陆台风偏多,可能有北上台风,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重发。
-
-
武麦凤;
曹玲玲;
马耀荣;
吴阳军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每日4次的1°×1°NCEP/NCAR再分析全球格点资料,以2010年7月23日发生在陕西、甘肃东部以及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处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为例,从西北涡与登陆台风的相互作用、西北涡与登陆台风相互作用对西北涡发展的贡献、西北涡与登陆台风相互作用对西北涡稳定度结构的影响、西北涡对台风远距离暴雨的贡献等方面对西北涡与远距离台风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诊断分析.远距离台风和西北涡相互作用,改变了西北涡的斜压结构、温湿结构和动量结构,也增强了西北涡附近对流不稳定程度和动力抬升作用,西北涡中心强度及其附近环境场的改善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西北涡和台风远距离相互作用与低空急流的建立是同时的。
-
-
-
陈胜晶
- 《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分析了1950年~2009年在福建登陆的85次台风的年际年内分布、路径和登陆点及迁移规律,台风强度与闽东暴雨中心雨量、洪峰水位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登陆台风以7~9月份为最多;台风穿过台湾岛登陆福建的频率最高,致闽东常降强暴雨,且洪水大;前后两次台风登陆点以跨区迁移为主;闽东暴雨中心雨量与台风强度关系不密切,赛江、霍童溪洪峰水位与暴雨中心雨量关系分别呈高度、中度相关.该成果可为福建闽东防台抗洪提供参考.
-
-
陈胜晶
- 《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协作组第二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分析了1950~2009年在福建登陆的85次台风的年际年内分布、路径和登陆点及迁移规律,台风强度与闽东暴雨中心雨量、洪峰水位关系。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登陆台风以7~9月份为最多;台风穿过台湾岛登陆福建的频率最高,致闽东常降强暴雨,且洪水大;前后两次台风登陆点以跨区迁移为主;闽东暴雨中心雨量与台风强度关系不密切,赛江、霍童溪洪峰水位与暴雨中心雨量关系分别呈高度、中度相关。该成果可为福建闽东防台抗洪提供参考。
-
-
Huang Xiaodan;
黄小丹;
Huang Xianlun;
黄先伦;
Mai Zongtian;
麦宗天;
Guo Zhenmian;
郭圳勉;
Lin Liangxun;
林良勋
- 《“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0915号"巨爵"、1006号"狮子山"和1011号"凡亚比"登陆后引发阳江特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应用HYSPLIT-4轨迹模式验证了水汽来源.结果表明:1)它们引发阳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西南季风活跃."巨爵"影响时由来自印度洋与副高西侧偏南气流汇合产生强降雨,水汽来源于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狮子山"影响时西南水汽输入明显减弱,主要由偏东气流携南海近海水汽的注入引发了局地短而强的降雨,水汽来源于南海近海;"凡亚比"登陆后,北部湾超低空急流的暴发,有利于强西南气流携带水汽经粤西往"凡亚比"输送,引发粤西地区特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部湾.2)强降雨都是始于阳江特大暴雨区纬向风转东风或经向风转南风阶段."巨爵"、"凡亚比"引发阳江强降雨前后,850 hPa南海、北部湾经向风南风明显增大,加强了海上水汽的向北输送."狮子山"影响时则是由于近海短时间转东风,水汽由东输入并加强了辐合.3)水汽输送以"巨爵"最强、"狮子山"最弱,水汽辐合层次"巨爵"和"狮子山"较"凡亚比"要浅薄.它们的低层水汽辐合中心与特大暴雨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
姚丽娜;
韩桂荣;
董芹;
刘一玮;
曹舒娅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通过运用客观分离方法及其改进方案分离提取了1965-2008年101例登陆台风衰减后3天内仍存在较强降水的台风降水(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TCP),结果表明,即使登陆台风衰减为热带低压或停编后,因台风系统的存在而产生高强度降水是一种普遍现象,仍旧是预报服务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台风衰减点的位置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台风衰减后降水并非单纯性减少,1211号台风"海葵"停编后24h内造成了江苏区域性强降水,分析结果表明,8月10日江苏淮北强降水由台风、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关.
-
-
-
周景文;
钟雄蔼;
黄冬至;
冯健
- 《第十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卫星、雷达资料及NEC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1720号台风“卡努”近海强弱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卡努”近海过程中,高空具有强辐散,且西南急流输送显著加强,较好的高空辐散和湿热条件是其加强的重要原因.另外,弱冷空气从北侧侵入台风,导致该处锋区加强,台风对流发展,降水能力增强,同时使环境风垂直切变减小,台风强度进一步加强;“卡努”靠近徐闻时迅速减弱是因为弱冷空气从台风西南侧卷入,使台风填塞,同时使其中心南部的垂直风切增大,不利于台风强度的继续加强.更重要的是,近岸过程中,台风西南急流输送明显减弱,台风的水汽获取主要依靠本体旋转辐合作用在其周围洋面上获得,“卡努”强度维持和加强所需的温湿条件逐渐被切断.
-
-
周景文;
钟雄蔼;
黄冬至;
冯健
- 《第十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卫星、雷达资料及NEC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1720号台风“卡努”近海强弱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卡努”近海过程中,高空具有强辐散,且西南急流输送显著加强,较好的高空辐散和湿热条件是其加强的重要原因.另外,弱冷空气从北侧侵入台风,导致该处锋区加强,台风对流发展,降水能力增强,同时使环境风垂直切变减小,台风强度进一步加强;“卡努”靠近徐闻时迅速减弱是因为弱冷空气从台风西南侧卷入,使台风填塞,同时使其中心南部的垂直风切增大,不利于台风强度的继续加强.更重要的是,近岸过程中,台风西南急流输送明显减弱,台风的水汽获取主要依靠本体旋转辐合作用在其周围洋面上获得,“卡努”强度维持和加强所需的温湿条件逐渐被切断.
-
-
周景文;
钟雄蔼;
黄冬至;
冯健
- 《第十五届泛珠三角区域气象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卫星、雷达资料及NEC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1720号台风“卡努”近海强弱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台风“卡努”近海过程中,高空具有强辐散,且西南急流输送显著加强,较好的高空辐散和湿热条件是其加强的重要原因.另外,弱冷空气从北侧侵入台风,导致该处锋区加强,台风对流发展,降水能力增强,同时使环境风垂直切变减小,台风强度进一步加强;“卡努”靠近徐闻时迅速减弱是因为弱冷空气从台风西南侧卷入,使台风填塞,同时使其中心南部的垂直风切增大,不利于台风强度的继续加强.更重要的是,近岸过程中,台风西南急流输送明显减弱,台风的水汽获取主要依靠本体旋转辐合作用在其周围洋面上获得,“卡努”强度维持和加强所需的温湿条件逐渐被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