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6472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山地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现代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研讨会、福建省遥感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闽赣遥感科技论坛等;土地覆盖变化的相关文献由34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纪远、岳天祥、李婧等。

土地覆盖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6472 占比:99.80%

总计:56583篇

土地覆盖变化—发文趋势图

土地覆盖变化

-研究学者

  • 刘纪远
  • 岳天祥
  • 李婧
  • 杜培军
  • 范泽孟
  • 代晨阳
  • 余明
  • 刘珠妹
  • 吴祖南
  • 布和敖斯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沙进步
    • 摘要: 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在人为因素中,化石燃料燃烧、毁林和更改土地用途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大气温室气体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硫化物等气溶胶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引起的陆地表面特性改变等。
    • 许冬凡; 张加龙; 鲍瑞; 廖易; 冯亚飞
    • 摘要: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提取林地、草地、农地、水体、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共6类土地覆盖类型,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来分析1988—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通过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法来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8年,滇池流域内林地、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而草地、农地、水体面积持续减少。1988—2018年,建设用地为最大的转入类型,林地、草地的转出面积较多。1998—2018年,滇池流域内土地覆盖变化最为剧烈的为官渡区、五华区与呈贡区,其余区县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缓和。1988—2018年,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社会销售品销售总额与客运总量这3项因子与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较高;1988—2008年间,经济驱动因素与人口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2008—2018年,教育、卫生条件驱动因素与基础建设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
    • 骆嘉逸; 陶伟
    • 摘要: 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的侗乡稻鱼鸭系统自2011年起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它在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土地利用状况的同时,还对该县的扶贫工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从江县2000—2020年GIAHS申报前后1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LUCC)特征,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ES)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江县在成为GIAHS前(2000—2010年)土地覆盖变化微弱,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2010—2020年)则发生了快速变化,变化集中在森林转为耕地、湿地和耕地转为人造地表。土地覆盖变化也导致了当地ES潜力的下降,特别是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这种负面变化在遗产地的非核心区更为严重。本文明确了土地覆盖变化的重点区域以及在GIAHS助力扶贫的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ES类型,并对ES的内部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 龚明昊; 王宇航; 文菀玉; 刘刚; 李惠鑫
    • 摘要: 红树林分布变化是湿地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关键词对国内外在线文献数据库中国红树林分布变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了中国树林变化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均已开展了红树林分布变化研究,受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以局地尺度研究为主,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77.78%。多数研究采用几个时间节点红树林分布范围对比的研究思路。Landsat是最主要的遥感数据源,目视解译及一些常用的监督分类及非监督分类方法被广泛用于红树林范围提取。全国尺度的红树林分布、面积变化及趋势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结合红树林系统调查的野外数据,考虑潮汐影响,借助云平台的基于遥感时间序列数据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思路。
    • 黄作辉; 梁栋栋; 桂翔; 占得龙; 苗思达
    • 摘要: 快速城市化严重影响区域植被状况,其不仅通过改变土地覆盖改变区域植被面积,还通过气候、人类活动等其它因素对区域植被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离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变化和气候、人类干扰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将城市建成区分为老城区、扩展区以及郊区三个区域,利用NDVI指数变化分级、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建成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植被生长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2000—2018年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经历了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不透水面面积快速增加,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市域间存在空间差异,市域内不同区域也存在空间差异,其中城市扩展区变化最大。(2)安徽省各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覆盖变化对植被NDVI影响是负面的,但在剔除土地覆盖变化影响的情况下,城市化促进了区域植被的生长。
    • 陈奕; 阙翔; 崔爱宁
    • 摘要: 以1989-2021年福建省滨海地区多时相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进行处理,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及CA-Markov模型探究各地类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福建滨海地区主要土地覆盖类别为林草地和天然湿地,总占比超过68%.建筑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涨幅超过160%,其主要转入来源为林草地和耕地;林草地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转出地类为耕地和建筑用地.预计到2025年,福建滨海地区建筑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增速有所下降,其土地利用动态度由4.07%下降到0.03%,林草地仍存在向耕地转移趋势,而耕地与人工湿地之间的转化将趋于平衡.
    • 刘珠妹; 张景发; 李盛乐
    • 摘要: 利用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30 m分辨率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调查全国定点形变台站周边5 km范围内的土地覆盖类型分布。应用地类面积/变化率、类型转入转出率等指标分析研究区各类型的转移规律,并辅以MODIS土地覆盖年数据集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2001—2018年间各土地类型时空变化格局,最后以垂直摆倾斜观测为例,探索台站周边土地覆盖变化总量与仪器观测背景噪声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定点形变台站周边5 km范围内主要以耕地、森林为主。2000—2010年间,人造地表占比从11.8%升高至14.5%,而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2%和1.6%。研究区内耕地转为人造地表的面积最大,共计525 km^(2)。(2)中国大陆各地震区内台站周边土地覆盖变化格局不同,华北地震区的耕地降低和人造地表增长最为剧烈;新疆地震区以草地类型的降低和裸地类型的升高为主;东北地震区草地类型增长而人造地表稍有下降。(3)2001—2018年间,研究区森林面积在波动中缓慢升高;耕地面积则持续减少,尤其在2005—2016年间,减少幅度增大;人造地表类型则是逐年持续、稳定的增加。(4)2016年全国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背景噪声与台站周边全年的土地覆盖变化总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华南地震区内台站由于受到海洋运动的影响,其仪器的噪声水平与周边环境变化不成正相关。
    • 熊元康; 张鸿辉; 梁宇哲; 罗伟玲; 洪良
    • 摘要: 快速准确地获取一个地区的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可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重要支撑.以广东省为研究区,以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为支撑,以Sentinel-1/2和Landsat7/8数据为遥感数据源,结合多源时序影像和DSM影像,利用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覆盖类型快速监测.
    • 刘小璐; 聂铭; 罗啸宇; 杨剑; 段忠东
    • 摘要: 对于登陆台风来说,采用平坦下垫面和单一的地表粗糙长度假设并不能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为了更准确地模拟台风近地面风场,基于现有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采用随地形变化的坐标系建模方法和高精度地形与土地覆盖资料,考虑了台风登陆过程中地形起伏和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针对历史上影响广东省的3个台风案例,利用大量观测数据对比和验证了改进后的台风风场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参数化台风风场模型对风速的模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偏差,并且能较好地模拟出台风登陆过程中风速风向的时程变化.
    • 何飞霏; 邓乐莹; 许怡欣; 邵梦露; 黄浩城; 梁屹
    • 摘要: 当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准确提取耕地非粮化信息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鹊岗村等村落为例,采用实地勘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实地调研回收的240份问卷及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的居民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不同区域耕地非粮化现象的分布特征、产生原因及管理对策.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区耕地非粮化程度稍有差异,同时样本的分布呈空间集聚态势.此外,农户为谋求经济发展主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导致研究区内的主要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为:耕地转变成菜地、果园等.获取更多实时、多维、典型的数据,更有利于监测和管控土地覆盖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