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7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植物保护、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5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97443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58种,包括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候预测的相关文献由8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会军、王绍武、程智等。

气候预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5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7443 占比:99.55%

总计:97882篇

气候预测—发文趋势图

气候预测

-研究学者

  • 王会军
  • 王绍武
  • 程智
  • 郎咸梅
  • 陈丽娟
  • 谢定升
  • 丁瑞
  • 刘芸芸
  • 孙旭光
  • 张庆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卫坚; 何莉阳; 蔡悦幸
    • 摘要: 使用1991-2021年7-9月广西9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量、NCEP/NCAR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BCC_CSM1.1气候模式回报资料,研究建立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的广西后汛期降水气候预测模型,并对2016年-2021年预测进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的后汛期降水预测Ps得分比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提高了2.78分、2.5分,比气候模式分别提高了29.22分、28.94分,预测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 赵俊虎; 陈丽娟; 章大全
    • 摘要: 2021年较准确预测了我国汛期(5—9月)“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的总趋势。准确预测了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长江上游和下游可能有较重汛情。对夏季(6—8月)降水预测不足包括:预测的北方多雨的异常程度与实况存在偏差,即对降水极端性的预测能力有限;预测的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南东部降水偏多、长江中游偏少与实况相反,对旱情预估不足。6月发布的盛夏(7—8月)预测,扩大了北方多雨区范围,预测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大范围降水偏多,与实况更吻合。在2021年3月发布汛期预测前,重点考虑了太平洋十年际振荡冷位相、La Nina事件衰减、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少和北大西洋三极子正位相等多个先兆信号对东亚夏季风的综合影响,结合动力模式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预测信息,成功预测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和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地区。而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季节内变化和区域降水极端性的预测有较大偏差,外强迫信号和国内外主要动力气候模式对此的预测能力均有限。最后,将2021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与2020年做了对比,指出影响汛期降水因素的复杂性,还需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 孙惠杭; 王意国; 罗京佳
    • 摘要: 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是一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海洋资料同化方案,用集合成员的状态集合表征模式的背景误差协方差,结合观测误差协方差,计算卡尔曼增益矩阵,有效地将观测信息添加到模式初始场中。由于季节、年际预测很大程度上受到初始场的影响,因此资料同化可以提高模式的预测性能。本文在NUIST-CFS1.0预测系统逐日SST nudging的初始化方案上,利用EnKF在每个月末将全场(full field)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温盐廓线(in-situ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T-S profiles)以及卫星观测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level anomalies SLA)观测资料同化到模式初始场中,对比分析了无海洋资料同化以及加入同化后初始场的区别、加入海洋资料同化后模式提前1~24个月预测性能的差异以及对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预测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海洋资料同化能有效地改进初始场,并且呈现随深度增加初始场改进越显著的特征。加入同化后,对全球SST、次表层海水温度的平均预测技巧均有一定的提高,也表现出随深度增加预测技巧改进越明显的特征。但加入海洋资料同化后,模式对ENSO的预测技巧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模式误差的存在,使得同化后的预测初始场从接近观测的状态又逐渐恢复到与模式动力相匹配的状态,加剧了赤道太平洋冷舌偏西、中东部偏暖的气候平均态漂移。
    • 杨先碧
    • 摘要: 气候是一个变量很多的复杂系统,要预测气候变化十分困难。美籍日裔气象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气象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迎难而上,解决了长期气候预测的部分难题,因此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们同时获奖的还有意大利物理学家乔治·帕里西,他研究的是复杂系统中微观无序和宏观有序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复杂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 Zhicong Yin; Huijun Wang; Hong Liao; Ke Fan; Botao Zhou
    • 摘要: 复合型大气污染对中国环境,健康和经济存在巨大的不利影响.2013年以来的减排措施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已进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关键阶段.在季节-年际尺度上,对大气污染(霾,臭氧和沙尘暴)的准确预测可以为有关部门的减排措施提供有效的科技技撑.近年来,全球科学家在理解中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变率及相关物理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开展大气污染气候预测提供了科学基础.本文回顾了大气污染气候预测的相关进展,并对大气污染气候预测的一些发展方向提出了观点和判断.
    • 摘要: 风云四号是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它的探测精度更高,能够大幅提高我国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探测宇宙高能粒子的能量、方向和电荷,以此寻找暗物质的踪影。
    • 杜骏豪
    • 摘要: “风起池东暖,云开山北晴。”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正如其名,肩负着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防灾减灾的重任,可谓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紧密的一类卫星。小到明天上班是否带伞,大到一年的粮食收成好坏,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这双高悬天上的“眼睛”,一直在兢兢业业地观测着祖国大地的风云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保驾护航。
    • 刘嘉华; 刘立波
    • 摘要: 降水是气候系统的重要气候要素和区域气候因子的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其发生规律和时空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叠加的特点。西北地区东部这一气候单元气候特征独特,对气候变化敏感,区域内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及分布不均,对该区域进行夏季降水预测研究,可为农业生产布局、区域气候变化监测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研究情况,总结概括夏季降水预测的主要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方法,并对该区域未来夏季降水预测研究进行展望,探讨可行的精准预测方法。
    • 杨淑贤; 零丰华; 应武杉; 杨松; 罗京佳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许多研究工作者尝试将地学研究与人工智能跨学科结合,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其中气候预测与人类生活以及防灾减灾等息息相关,准确的气候预测至关重要。本文简要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气候预测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资料同化、模式参数化、求解偏微分方程、构建统计预测模型、改进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等领域。这些研究证明了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气候预测技巧的可能性和适用性,可以极大地节省计算成本和时间。然而人工智能应用也存在诸多挑战,例如数据集的构建、模型的适用性和物理可解释性等问题,对这些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攻克,可以让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中更好地补充传统地球科学方法,产生更多有益的效应,极大地改进气候预测水平。
    • 段春锋; 张太西; 程智; 贾孜拉·拜山
    • 摘要: 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FSv2模式1982—2019年2月的预测数据和新疆99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利用EOF方法对模式预测结果进行误差订正,并评估了订正前后模式对新疆夏季降水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FSv2模式能够预测出新疆夏季降水前3个模态的空间结构,对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预测能力较好,对第二、三模态预测能力较差;对新疆夏季降水的总体预测性能较差,对降水趋势和量级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降水异常偏少年的预测性能好于异常偏多年;空间上对南疆降水预测性能较好,北疆西部较差。EOF订正能够显著提高模式的降水预测能力,改进了主模态方差贡献、第一、二模态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和时间系数的预测性能;独立预报评分ACC、P_(c)、P_(s)比原始模式分别提高了0.19、18%、12%;对异常年预测性能的提高好于正常年;除东疆外,新疆整体预测性能均有所提高,尤其是北疆西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