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汛期降水

汛期降水

汛期降水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480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2年应急管理与科技研讨会等;汛期降水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封国林、杨杰、赵俊虎等。

汛期降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3.88%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4801 占比:95.09%

总计:5049篇

汛期降水—发文趋势图

汛期降水

-研究学者

  • 封国林
  • 杨杰
  • 赵俊虎
  • 王启光
  • 张小丽
  • 张超美
  • 支蓉
  • 肖科丽
  • 陈创买
  • 张善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琳; 贾天山; 熊世为; 凌遵斌; 华俊玮; 荀静
    • 摘要: 采用具有自适应性的EEMD方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重点研究滁州市1970—2019年7个国家基本站年降水和汛期降水的非线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以滁州站为例,其近50年的降水量变化存在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分别为2.3年和8.0年以及16年和32年,同时发现具有2.3年和8.0年时间尺度的年际变化占主导地位;全市7个国家站汛期降水量对年降水量贡献率均在60%以上,且在空间上总体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特征;全市7个国家站汛期多年平均暴雨降水量占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比率均在33%以上。7个国家站近50年汛期暴雨频数除来安站和天长站呈下降趋势外其余皆呈增加趋势,而汛期小雨频数皆呈下降趋势。
    • 覃卫坚; 何莉阳; 蔡悦幸
    • 摘要: 使用1991-2021年7-9月广西9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量、NCEP/NCAR月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BCC_CSM1.1气候模式回报资料,研究建立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的广西后汛期降水气候预测模型,并对2016年-2021年预测进行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的后汛期降水预测Ps得分比逐步回归方法分别提高了2.78分、2.5分,比气候模式分别提高了29.22分、28.94分,预测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 王璐瑶; 李静楠; 尹紫薇
    • 摘要: 利用天津宁河地区19个自动站1970—2020年汛期的逐月、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宁河汛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河汛期年降水总量和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除中雨外,各等级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逐级增加;小雨日数显著下降;连续干日明显变长。宁河汛期日降水量最大时段集中在02~05时,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23~09时,午后13时易出现强降水。不同持续时间降水量峰值均出现在凌晨,1~3 h短历时降水多发,12 h以上的持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少。宁河汛期降水量、降水日数、小时平均降水强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分别分布在西部、东北部及东南部、西部到中部一带及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20 mm/h≤R<30 mm/h、40 mm/h≤R<50 mm/h的强降水事件高发区均集中在西南部,30 mm/h≤R<40 mm/h的强降水事件在中部地区多发,R≥50 mm/h的降水事件则易出现在北部。
    • 陈金星; 黄浩明; 李思敏; 余东柏; 李丹霞; 罗碧瑜
    • 摘要: 为了解粤东不同区域的降雨特征,选用1967—2020年粤东地区2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汛期降雨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线性回归和小波分析等,将粤东地区分为粤东多雨区和粤东少雨区,并分析两个区域的年平均汛期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特征和振荡周期等。分析结果表明:(1)粤东多雨区年平均汛期降雨量有增大趋势,粤东少雨区的年平均汛期降雨量有减小趋势,但增大和减小的趋势均较小。(2)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两个区域的汛期降雨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均存在加大,其中粤东多雨区的波动幅度增大的特征更加显著。(3)两个区域的汛期降雨量年际及年代际时间尺度在时域中分布不均匀,具有较明显的局部化特征。
    • 刘海文; 袁帅; 杨朝虹; 武凯军; 朱玉祥; 林一骅
    • 摘要: 华北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减少,一直是气候学领域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扼要回顾了华北汛期旱涝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华北汛期起讫的客观识别、华北汛期降水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华北汛期降水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的关系,以及华北汛期降水量增多趋势的停滞等。在此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了该领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华北汛期起讫时间的统一性;在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少的归因分析中,其年际振荡成分衰减的物理原因;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多趋势停滞的原因;华北汛期降水何时恢复增多等科学问题。
    • 董少睿; 来晓玲; 段丽君; 东元祯; 陈冀青
    • 摘要: 基于1961年~2020年汛期(6月~8月)青海省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在不同振荡特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匹配类型及该匹配类型对青海省汛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东伸脊点偏东较偏西都会促使青海省降水呈偏多趋势,中心位置偏东会使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南部、青南牧区大部及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降水偏多性增加,东伸脊点偏东会使环青海省湖地区大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青南牧区中部降水偏多性增加。
    • 黄彩婷; 刘文英; 赵冠男
    • 摘要: 利用1961-2021年汛期(4—6月)江西省8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序列资料,计算了江西省汛期候尺度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运用合成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降水的不均匀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PCD的变化区间为0.12-0.43,PCP的变化区间为5月第1候至6月第5候,说明江西省汛期降水较为均匀,但近年来降水有更集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赣南南部和赣北东部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集中期自南向北逐渐推迟,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从变化趋势来看,PCP在赣南南部和赣中东部为偏早趋势,赣中北部和赣北地区有偏晚的趋势,PCD的趋势并不明显。多雨年PCD大值区主要在赣中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6月;少雨年PCD大值区在赣北中南部和赣南东部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5月。
    • 姜敏; 姜杰; 张慧娟; 周婷; 宋哲
    • 摘要: 本研究利用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130项气候监测数据和孝感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19年汛期(5—9月)降水数据,分析130项气候监测数据与孝感汛期降水的相关性,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3的特征指数,建立孝感汛期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水预测模型与实际降水的相关系数R达到0.825,明显大于单个因子的相关性。通过预测模型计算汛期降水,38年中能正确预测31年降水偏多偏少的趋势。在降水预报趋势错误的7年中,仅1年误差超过30%,其余都不超过20%。说明该模型对孝感汛期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朱珺
    •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河南夏季114站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t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河南汛期降水异常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早期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河南汛期降水偏多年,强盛的南亚高压与低层气旋性异常环流配合,利于高空风场辐散及大气的上升运动;河南上游的气旋性异常环流不断输送冷空气,并与西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配合,使得南海、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有水汽输送至河南,而汛期降水偏少年仅有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河南;汛期降水偏多年对应太平洋海温从厄尔尼诺转为拉尼娜和冬季到夏季持续的北大西洋三极子负位相.经波作用通量诊断结果表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温异常上空向西太平洋输送波通量,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进而形成有利于河南汛期降水的水汽输送异常和大气环流.
    • 周宜卿; 宋楠; 陈伟
    • 摘要: 利用GRAPES_Meso和ECMWF模式降水量预报、实况降水量等资料,计算2019年汛期两种模式的晴雨预报准确率(PC)、风险评分(TS)、漏报率(PO)、空报率(FAR)、真实技巧评分(TSS)和预报偏差(BIAS)几个量,对模式降水量预报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郴州10个国家站,GRAPES_Meso整体优于ECMWF模式,两种模式对所有气象站降水均存在预报过度的现象,其中ECMWF模式更明显;ECMWF模式的漏报率低于GRAPES_Meso模式,但其空报率高于后者;两种模式都对资兴到永兴一带的预报效果最好,对西南部预报效果最差,ECMWF模式在桂东站表现较好,GRAPES_Meso模式则对汝城站预报效果更优;对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预报效果ECMWF模式明显优于GRAPES_Meso模式,而对小雨量级来说,后者更佳;两种模式对9月的预报效果最差,4月和5月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