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模拟
气候模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4459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第四纪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气候模拟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健、钱永甫、高学杰等。
气候模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4459篇
占比:99.85%
总计:114627篇
气候模拟
-研究学者
- 刘健
- 钱永甫
- 高学杰
- 王志远
- 靳立亚
- 赵宗慈
- 陈星
- 严蜜
- 张肖剑
- 丁一汇
- 刘斌
- 吕世华
- 孙炜毅
- 宁亮
- 张冬峰
- 曹鸿兴
- 曾晓梅
- 李聪
- 李银鹏
- 殷维
- 汤剑平
- 王海桥
- 谢湘
- 郝小礼
- 陈晓
- GatesWL
- 万凌峰
- 丹利
- 于祖铭
- 冯红玲
- 吴新远
- 孔文勇
- 孙世龙
- 季劲钧
- 左洪超
- 延晓冬
- 张华
- 张洁
- 张雅昕
- 曹毅然
- 朱婵蔚
- 李巧萍
- 李德荣
- 杨明
- 林木松
- 毕灶荣
- 汤俊安
- 沈元芳
- 王会军
- 王兰宁
-
-
王思思;
朱丽东;
潘春华;
李凤全
-
-
摘要:
为了探究南、北半球降水变化规律,利用CMIP5/PMIP3中多个模式模拟结果(7个全强迫模式的算术平均值)对过去千年2个特征暖期南、北半球降水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北半球平均降水增长要高于南半球;2)现代暖期,南、北半球平均降水增长较为一致;3)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南、北半球降水变化差异主要是受南、北半球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差异的影响;4)热带太平洋海区纬向海洋表面温度梯度的减弱削弱了Walker环流,促进了现代暖期南、北半球降水的均衡变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预测降水在未来全球增暖背景下多年代际的变化趋势研究提供参考.
-
-
燕青
-
-
摘要:
本文利用一个1 km分辨率冰盖模式和11个PMIP4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气候和冰川的变化特征。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显示,(1)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年平均温度较工业革命前期降低了约0.7°C,夏季气温升高约0.7°C,冬季气温降低约1.8°C,全新世中期年平均降水略微增加(0.5%),但夏季和冬季降水分别增加和减少了约16%;(2)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冰川较工业革命前期整体显著退缩,面积减少了约13%,体积减小了约8%。在区域尺度上,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北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减少了约58%(47%),西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减少了约26%(25%),而南部冰川的面积(体积)增加了约20%(39%);(3)全新世中期夏季升温主导亚洲高山区北部和西部冰川的退缩,而降水增多是亚洲高山区南部冰川扩张的首要控制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全新世中期亚洲高山区冰川的变化格局和驱动因子。
-
-
易慧郁;
刘健;
孙炜毅;
戴张奇;
严蜜;
宁亮
-
-
摘要:
过去2000年包含了罗马暖期(Roman Warm Period,简称RWP)、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edieval Climate Anomaly,简称MCA)和现代暖期(Present Warm Period,简称PWP)这3个典型暖期,前人对罗马暖期的关注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对比自然暖期和叠加了人类活动的暖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文章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过去2000年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与重建资料和同化资料(Last Millennium Reanalysis,简称LMR)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这3个典型暖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表明:CESM的全强迫试验能很好地模拟出重建资料与LMR所反映的两个自然暖期(RWP和MCA)以及PWP,PWP相较于RWP和MCA北半球增温幅度明显更大.通过对比单因子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RWP时期主要受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同时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强迫对地表增温有一定调节作用;而MCA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率相比RWP时期更小,且太阳活动稳定,此时土地覆盖的调节作用相比RWP时期减弱;PWP时期在温室气体强迫驱动下,地表温度增加显著,其贡献远超过火山活动、太阳活动两个外强迫因子,此时土地利用/覆盖强迫对增温显示出负向影响,同时北极涛动增强,进一步加剧PWP时期的增温.
-
-
高雅;
高超超
-
-
摘要:
Gao2008、Crowley2013和Sigl2015火山强迫资料,均基于极地冰芯重建.由于每组重建使用的冰芯数据和分析方法等不同,因此结果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气候模式应用.文中详细梳理三组火山强迫资料在原始冰芯数据、信号识别提取和沉积通量计算等方面的差异;介绍重建中涉及的对未知火山事件发生季节、纬度及从极地硫酸盐沉积通量向平流层辐射强迫通量转换等所做的假设;归纳资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重建不确定性对模式应用的影响,希望为涉及气候模式的研究工作提供从气候系统外强迫资料解读或审视气候变化模拟与影响评估的视角,更好为气候模拟和预测服务.
-
-
-
张琼;
陈婕
-
-
摘要:
黄土和石笋等古气候代用资料表明在末次间冰期间,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本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EC-Earth模拟了末次间冰期127 ka时期的气候,通过和工业革命前的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做比对,分析了127 ka时期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导致的东亚夏季风的空间变化特征.我们利用了两种EC-Earth的模式配置,即"大气-陆面-海洋-海冰"耦合模式和"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动态植被"耦合模式,分别估算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的贡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球轨道强迫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得东亚夏季风系统显著增强并北移西伸,中国中部及华北地区降水增多而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耦合了动态植被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127 ka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致使东亚地区植被增多,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显著增大,从而增强了局地水循环,使降水进一步增多.植被的反馈作用在原本温暖湿润的华南地区对降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相对干旱的我国中部和华北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的共同作用能使内陆的四川盆地到华北一带夏季降水增加约40%,其中30%的增加是由于轨道强迫作用,约10%是由于植被反馈.这个研究也提醒我们,要得到更加合理的对过去或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有必要使用耦合动态植被的气候系统模式.
-
-
张肖剑;
靳立亚;
Andrey Ganopolski;
Matteo Willeit
-
-
摘要:
轨道尺度东亚冬季风变率对认识第四纪东亚环境演化和北半球冰盖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CLIMBER-2)对过去3 Ma 气候和环境的模拟结果,探讨了轨道尺度东亚冬季风演化特征及其变化机制.采用两种指数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分别指示中纬度西风强度(EAWMU)和东亚北风强度(EAWMV).CLIMBER-2 较好地模拟出了3 Ma 以来地球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以及第四纪以来全球变冷趋势.东亚冬季风在过去3 Ma 以来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EAWMV 和EAWMU 分别在约2. 6 Ma 和约1. 5 Ma 突然增强.EAWMV(EAWMU)在约2. 2 Ma(约1. 5 Ma)之前主要以20 ka 岁差周期为主导,约2. 2~ 1. 0 Ma(约1. 5 ~ 1. 0 Ma)的转型期以41 ka 倾角周期和20 ka 岁差周期为主导,约1. 0 Ma 之后则均出现100 ka?41 ka 和20 ka 这3 个轨道周期特征,并以100 ka 偏心率周期为主导.在约2. 2 Ma (约1. 5 Ma)之前,EAWMV(EAWMU)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的直接强迫作用,北半球冰盖的作用相对较弱,在此之后北半球冰盖起主导作用,太阳辐射的直接强迫作用相对较弱.因此,第四纪东亚冬季风与北半球冰盖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当冰盖规模较小时,它们的关系很弱;反之,当冰盖规模较大时,它们的联系加强.
-
-
万凌峰;
刘健;
高超超;
孙炜毅;
宁亮;
严蜜
-
-
摘要:
全新世气候变化模拟对了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对全新世气候进行瞬变模拟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同时前人只考虑地球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大陆冰盖、融水这4种外强迫因子作用的模拟结果和集成重建的全新世全球年平均温度的变化呈相反的趋势,尤其是在5.00~0.15 ka B.P.时段差异最为显著,被称为全新世"温度悖论",至于其原因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文章利用CESM1.0.3,并考虑更全面的外强迫(地球轨道参数、太阳辐射、火山喷发、温室气体、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瞬变模拟.基于本文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全强迫试验模拟的全球范围合成年平均温度与Marcott等(2013)集成重建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在5.00~0.15 ka B.P.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下降0.50°C左右,有效地化解了5.00~0.15 ka B.P.时段的"温度悖论".研究还发现,此降温趋势主要是由火山喷发外强迫作用导致的,在此时段火山喷发外强迫导致了0.86°C的降温效应,温室气体强迫作用导致0.38°C的升温趋势,而其他外强迫的贡献较小,合计约为-0.02°C.5.00~0.15 ka B.P.时段火山喷发导致降温趋势的原因在于连续增强的火山气溶胶改变了地表辐射平衡,使得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和射出长波辐射增加.
-
-
邱雅惠;
刘健;
刘斌;
宁亮;
严蜜
-
-
摘要:
全新世冷事件期间的气候格局及其成因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基于通用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TraCE-21ka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定义和提取典型冷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强迫试验模拟的全新世北半球多次冷事件的规模及冷事件发生时温度与降水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全强迫试验中使用的4个外强迫序列(淡水注入、轨道强迫、大气温室气体、大陆冰盖)及其对应的单因子敏感性试验,初步探讨了部分典型冷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 TraCE-21ka模拟的冷事件年份与重建/集成序列的冷事件年份对应较好, 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全新世北半球的冷事件; 全新世期间, 北半球共发生了 10 次典型冷事件( 9. 7 ka B. P.、 8. 3 ka B. P.、 7. 3 ka B. P.、6. 2 ka B. P.、 5. 2 ka B. P.、 4. 2 ka B. P.、 3. 4 ka B. P.、 2. 1 ka B. P.、 1. 0 ka B. P. 和 0. 2 ka B. P.); 每次冷事件发生时,北半球大范围降温和变干,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中高纬地区降温最显著,低纬10°N附近降水减少最显著; 在 8. 3 ka B. P.、 7. 3 ka B. P.、 6. 2 ka B. P.、 5. 2 ka B. P.、 4. 2 ka B. P.、 3. 4 ka B. P.、 2. 1 ka B. P.和1. 0 ka B. P. 共8次冷事件中,北半球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变化较为相似, 北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简称 AMOC)变弱导致了冷事件, 格陵兰岛南部的北大西洋海域降温和变干尤为显著;9. 7 ka B. P. 和3. 4 ka B. P. 的冷事件可能与轨道强迫有关,淡水注入造成了8. 3 ka B. P. 和7. 3 ka B. P. 的冷事件, 0. 2 ka B. P. 冷事件可能与大气温室气体波动有关.地球系统内部变率对于冷事件的发生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
-
-
-
-
谢博文;
朱勇;
李永秀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将利用最新版RegCM4,研究Anthes-Kuo(KUO)、Gre11-Ar akawa & Schubert(GAK)、Grel1-Frit sch & Chappell(GFC)和MIT-Emanuel(MIT)4种不同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华南地区气候模拟的影响,比较4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华南地区温度和降水模拟的差异,为该模式在华南地区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模式水平分辨率是25km,模拟的中心区域位于25°N、105°E,水平网格点为90(南北)×160(东西),模拟范围覆盖我国华南和南海(图1).模式垂直方向是18层Sig ma坐标,大气顶高度是10hPa.共设4个试验,试验1中积云参数化过程选用KUO方案,试验2中采用GAK方案,试验3中采用GFC方案,试验4中采用MIT方案.除积云参数化方案不同,其他条件4个试验基本一致.积分时间4个试验均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一直积分到2009年12年31日.其中1999年积分结果作为模式的Spinup,分析时段为2000~2009年.模式初始和边界条件采用N CEP分辨率为2.5°×2.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海平面温度采用NCEP/NCAR的OISST海面温度.植被和土地利用资料选用10'的全球陆地覆盖特征数据GLCC.此外,为检验4个积云参数化过程对华南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模拟效果,选用了CRU观测的高分辨率(0.5°×0.5°)月平均地面温度和降水资料作为参照.
-
-
Gui Zhicheng;
贵志成;
Zheng Yiqun;
郑益群;
Zeng Xinmin;
曾新民;
Qiang Xueming;
强学民
- 《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利用中尺度预报模式WRF v3.2.1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研究了WRF模式中五个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YJ、QNSE、MYNN2.5、ACM2)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WRF模式对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均较为敏感,采用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模拟区域内的夏季降水、气温、环流等气候要素均可产生明显影响.选取MYJ 方案和QNSE方案对500hPa夏季平均环流的模拟效果较好,YSU方案和QNSE方案对夏季平均日降水量模拟与再分析资料更吻合,YSU方案和MYNN2.5方案对我国东部2m气温的模拟结果较好.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都显示出由于副高偏强,使副高第二次北跳后停留时间过短,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华北地区降水增多.通过比较YSU和QNSE边界层方案,发现YSU方案相比QNSE方案的降水差异是由于850hPa水汽输送造成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YSU方案的2m温度比QNSE方案高,并且地面2m气温和降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因此合理选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可以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
-
胡轶佳;
钟中;
李荔珊
-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海气耦合模式和用海温强迫的大气模式模拟出来的东亚海气系统的位相关系有所不同,正确模拟东亚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是改善东亚夏季季风气候模拟的关键.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气耦合模式RegCM3-POM对1998年北半球夏季(5-10月)的东亚气候进行模拟.用其输出的海温驱动独立的RegCM3进行相同的模拟,对比两个试验模拟的海气系统位相关系,以检验海气耦合对东亚季风区海气系统位相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区主要海域(黑潮、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气相互作用很强烈,且大气在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原始时间尺度上,中高纬海域(黑潮区)和低纬海域(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气相互作用机制不同,不同海区大气影响海洋的机制也有所差别.耦合试验和强迫试验基本都能模拟出降水与海温之间的超前、滞后相关系数,但两个试验对黑潮、南海大气对海洋影响模拟偏弱.不过,耦合试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偏差,特别是在孟加拉湾,耦合试验模拟的降水超前海温时的降水-海温位相关系明显优于强迫试验,非常接近观测.在季节内尺度上,不同海区不同海表通量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速度是不一样的.两个试验模拟的季节内海气相互作用强度也偏弱,特别是在南海.不过,在黑潮和孟加拉湾,耦合试验模拟的季节内降水与海温的位相关系明显优于强迫试验.可见,考虑海气作用后,耦合试验可以明显改善黑潮和孟加拉湾季节内降水与海温之间的位相关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