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2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全气象的涌义和理念,讨论了安全气缘对企业安全其有保障作用,认为安全气象企业对防灾减灾具有指导作用,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对能够产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因素不安全的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事故的发生率;安全气象也能对企业的安全经营起到保护作用。最后建议,气象部门应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科学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
  • 摘要:本文根据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当前的现状与问题,作出加快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建议与思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气缘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适应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需要。
  • 摘要:分析了气象短信服务的特点,结合气缘短信推广经验,提小了发挥气象短信优势,增强短信内容的亲和力,提高气象短信服务效益的建议、措施。手机气象短信是现代通讯传媒传播气象信息的新形式,具有大范嘲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大众的青睐。山东省淄博市气象局从2003年5月推出手机气象短信以来,注重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吸取广东等先进地区推广气象短信的成功经验,通过增强短信的亲和力、扩大宣传等方式,使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迅猛发展,到2006年8月底,发展用户27万户,为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本文结合近几年开展气象短信服务的经验,分析推广气象短信业务的一些认识。
  • 摘要:针对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应用,自动气象站网初步形成,本地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日益丰富,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等多种业务系统日益完善的技术形势,讨论了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为核心,多种资料相结合,在省级气象部门业务环境下,短时预报的具体特点和特殊要求。分析表明资料种类多、数据量大、运行周期短、可扩充性要求高是其基本特征。以建立迅捷、高效业务短时预报系统为目的,研究了设计需求、开发策略,并介绍了宁夏短时预报业务系统具体解决的方案与措施。
  • 摘要:本文结合气缘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当前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现状,提出了“气象服务以创造价值为根本”这一命题,并以地级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和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现实需求为参照,从确立气象服务的价值理念、组建气象部门全员服务链、因地制宜推进价值目标和改进服务工作、通过有效服务创造价值等环节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议及其可行性。
  • 摘要:为解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得大容量气象图文信息及灾害预警信息,本项目将先进的移动互连网技术、手机应用技术、多媒体信息瓬现代化气象业务、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公共气象服务等技术集成应用,研究开发了手机移动气象综合减灾业务服务系统。该系统已经业务化运行,应用到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各级地方党史政领导、空军气象保障等气象防灾减灾部门,并在国内部分省市气象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实现路线、设计流程以及应用服务。
  • 摘要: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赣南实际,提出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 摘要:本文利用在南京地区广泛社会抽样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南京地区公众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与1987、1994年全国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目前的公众气象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而且绝大部分公众表示满意,气象服务部门应适当增加服务内容,并应积极开展多种服务手段进行服务。
  •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外部门太湖蓝藻和环境条件的观测技术及太湖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方法:通过江苏省气象部门技术人员和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技术人员的一同入湖观测和调研。结果与结论:只有建立客观的观测体系才能科学研究蓝藻生长发育和暴发与环境条什的定理关系,全面提升太湖蓝藻的监测预警服务能力。
  • 摘要:骆马湖紧临江苏省宿迁市区新区,水体面积360平方公坐,枯水时280平方公里,水质清澈。湖区常年有作业船只在两千条以上,各种作业人口近万人。由于骆码湖地区位于沂沭泗流域下游东南部,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灾害性天气频发,而而对气缘灾害,积极防御是降低损失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湖而存在多头管理,监测站点稀疏,要素不全,湖区气象服务覆盖而不广的现状,对此我们提出了建立骆马湖水上安全气象保障体系,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机制,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防御能力,完善宿迁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建设。
  • 摘要:为了更好的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拓宽公众服务渠道,增加公众气缘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在有限的节目制作时间里,努力使公众气象服务做到“不漏一处,不存死角”在“第一时间发布”。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介绍一下Speed Razor在天气预报制作中的独特优势。
  • 摘要: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气象服务保障概况,以及几项为了专门保障奥运会顺利进行而设立的气象机构,和一些重要的措施和相关的气象应急保障演练,从中学习和借鉴气象预报、信息发布、恶劣天气人工应对等经验,用这些积累的宝贵经验来完善我国的国家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 摘要:气象短信是目前气象部门传播气象预警信号一个重要的现代通信手段,能使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更具时效性:足具有新闻性、通俗化,人性化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本文介绍了气象短信发展发展形势和状况,从新形式下手机气缘短信的重新定位,结合本地的气象短信,从短信的预报内容创作和编辑两方面对气象短信发展提出一些意见,以稳定气象短信在市场上的地位。
  • 摘要:为了引导与规范气象部门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科研及实践工作,取得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落实资源气象服务的任务和要求,通过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我国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律展开深入研究,揭示出目前政策与法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主要提出了制订我国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单行法的初步建议。
  • 摘要:通过分析防雷减灾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和现状,提出为使防雷减灾工作适应形势、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1、要进一步实现防雷工作由趋利到服务的转变:2、要进一步实现防雷工作重外部技术服务轻内部业务能力建设和提升的转变;3、要进一步实现防雷组织机构分离及职能的转变.
  • 摘要:依法实施防雷行政许可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职责,如何规范和加强防雷行政许可工作,适应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对雷电业务轨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提升防雷减灾社会管理水平,是基层气象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在分析宜昌市气象局实施防雷行政审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对规范防雷行政许可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思考,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防雷行政许可丁作的对策建议。
  •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其交通事业在全国处于“枢纽”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对促进中原崛起、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了突出作用,而且对全国交通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河南高速公路建设情况以及影响高速公路的主要气象灾害、河南省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等情况的论述,进一步分析了目前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如何做好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工作,从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建设、争取政府支持、密切合作、发挥区域中心业务指导和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投入等几个方而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 摘要:河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简称预警信号)显示查询系统足以发布预瞀信号和查询历史预警信息为主要目的。通过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建立预警制作模版,不同强度的预警信号附加行政区划地图以不同颜色区分显示:并对河南省历年发布的预臀信号基本信息进行入库保存、查询和统计输出。
  • 摘要: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业务,是气象部门服务社会的基础,是气象部门的根据地和大后方,是气象部门的立业之本。天气预报业务中存在问题值得各级气象部门重视,需要在部门内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根据20多年从事天气预报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天气预报科研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天气预报工作的实际,分析影响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各个工作环节和业务流程,总结出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几个重要环节:天气图分析应用、数值预报产品科学使用、天气预报可视会商互动、天气预报档案归档、预报经验积累与升华、预报员工作业绩客观考评和使用、预报技术开发连续性、预报员心理压力及时释放、天气预报与气象科技服务协调发展。针对这九个环节,结合当前预报业务人员的状况、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些环节进行逐一探讨,最后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2003~2005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资料的分析,找出了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天气,这些天气主要使能见度变差和路面状况发生改变,路而状况的改变导致路面抗滑性能的变化是人们不易掌握的,因此它是引起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根据专家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因子,并对河北省高速公路的路面状况进行了分类探讨:对路而抗滑性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计算,找出各标准路面抗滑性能(即路面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路面抗滑性能与摩擦系数之问的换算关系。
  • 摘要:本文以华北中部的廊坊市为例分析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强度和预报指标,进而分析高温对社会各方面如电力、水资源、人体和农业的危害和不良影响,并提出做好高温预报的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高温的气象服务工作,只有通过服务的手段将预报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及时传达给不同需求的群体这才是我们气象服务工作的宗旨,是预报结果最终实现价值的根本所在。并且,根据预报的高温强度、范围、时间等数据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和防范措施,真正体现出服务的效果,实现气缘服务由“告知”深入到“措施和建议”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高温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部分实例表明可以通过深入的、细致的、专业的气象服务避免和减轻高温所带来的灾害。进而实现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摘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开始于2004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预蝥信号的发布工作已逐渐走上规范化道路。而对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响应,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如何应对?预警信号发出后,是否真正起到了预警及防灾抗灾的作用?本文通过广西柳州市6.1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天气过程,划预警信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进行训硷分析,发现社会各界对预警信号的响应因行业、因人而异,预警的效果不甚理想。在此基础上,对灾害天气及预警信号知识的普及、社会对预警信号的应急响应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 摘要:利用河北省南电网2000—2006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资料,分析了日最大电力负荷的年月日变化规律,并以石家庄市为例,采用相关分析方法,逐月分析了日最大电力负荷与对应6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得出不同时段电力负荷的主要气象影响因予:分析了6—9月和11月受气温影响显著月的1°C效应量:得出3—8月10岫以1上降水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变化率;并分月建立了最大电力负荷的气象预测模型,以此可做逐日电力负荷预报。
  • 摘要:对防城港市菌痢病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防城港市菌痢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本市菌痢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降水、温度等气象要素有关。
  • 摘要:本文分析了阳江海洋与渔业的现状和水产品方面的信息需求,提出了渔讯通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对渔讯通平台设计、设想的介绍,阐述了气象服务的新方法、新思路,拓展了气象服务领域,并在2006年台风“派比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我们现在的运行情况和用户反馈意见,渔民划这项目服务表示肯定,用户数也不断在增加。
  • 摘要:1994年7月深圳率先开始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期间经过三次修订,历经四任市长签发,形成了四部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令。历经13年后的2007年7月,在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试行气象灾害分区(区域)预警,将天气预报预警发布调整为“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重点解决局部地方的气象灾害预警问题,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效果,探讨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服务的路子。
  • 摘要:通过对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气象短信业务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总结了气象短信现有的业务模式和推广方式,引出了气象短信业务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积分天气,并且对“积分天气”的构心、流程设计以及推广方式进行了介绍:首先解释了策划积分天气的原因与业务开展的可能性;紧接着利川关系图表对积分天气的业务实现方式一“裂变”进行了直观的说明:然后介绍了积分天气的几个业务特点;之后对积分天气的业务流程、规范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积分天气业务的流程图设计、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气象短信服务的发展上要具有超前意识,同时要在服务内容上力求做到个性化与人性化,还应加强对手机短信用户,群体的研究,开发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手机短信气缘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多样化需求。
  • 摘要:通过对移动数据增值业务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气象短信业务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总结了气象短信现有的业务模式和推广方式,引出了气象短信业务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积分天气,并且对“积分天气”的构心、流程设计以及推广方式进行了介绍:首先解释了策划积分天气的原因与业务开展的可能性;紧接着利川关系图表对积分天气的业务实现方式一“裂变”进行了直观的说明:然后介绍了积分天气的几个业务特点;之后对积分天气的业务流程、规范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积分天气业务的流程图设计、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气象短信服务的发展上要具有超前意识,同时要在服务内容上力求做到个性化与人性化,还应加强对手机短信用户,群体的研究,开发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手机短信气缘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多样化需求。
  •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深圳,专业气象服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敏感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气象服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但从反馈的用户需求来看,也同时存在着现有的预报和服务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本文就如何应对挑战,充分发挥专业气象服务对各行各业应有的保障作用,就调查结果作了分析和探讨。
  • 摘要:新一代“12121”语音合成业务系统足一个基于网络(包括局域网和互连网)、数据库与最新语音合成技术结合的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遥控快速完成发布内容更新、语音合成和对外发布气象信息,解决了气象信息集约化的难题。
  • 摘要: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濒临南海,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得天独厚的滨海资源,为深圳人力发展海洋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前,深圳正在人力发展以海洋或海岸线为依托的海洋棚关产业,海洋自然灾害不仪威胁海上活动及海岸带的安全,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准确分析海洋灾害的主要成因,并针对深圳市的主要海洋产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将为深圳的海洋气象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 摘要:根据标准差ó的范围提出客户服务质量控制的目标,即使气象短信客户服务从5ó的投诉量逐渐下降,向“零”投诉量(即6ó)靠近。通过用帕累托图分析客户服务投诉数据,得出客户投诉的最主要原因是客户接收不到或者很晚才收到短信,用鱼刺图追踪该投诉的主要问题区域:系统平台,系统硬件,移动网络和用户手机,并针对移动网络这个问题区域展开分析,通过建设伞省剩余分中心和预警分中心,提高短信发送能力,解决了预警信号下发的瓶颈问题,从而使客户服务投诉量大幅度下降,投诉的范围正在向6ó靠近。
  • 摘要:深圳市多级气象服务网站系统通过建立以实时数据库为中心的网站结构,简化了数据采集和录入的逻辑,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充分流动和共享;设计了基于站点管理和数据分发等模块的网站管理平台,实现多个网站的统一管理:并根据市决策部门、社区应急责任人和普通市民的需求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网页。
  • 摘要:针对点对点电话营销活动过程中客服代表如何使用规范用语,以更友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及应对处理各类投诉,并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别应对,以提高电话外呼营销的效果,提升手机气象短信服务质量,树立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品牌。
  • 摘要:强对流天气是惠州市乃至华南地区春夏时节的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由于强对流天气是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它的环流系统多而且复杂,目前大气探测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限制等原因,强对流天气一直是气象台站的预报服务的难点。随着新一代天气雷达和中尺度自动站在广东省建设,给解决强对流天气预报带了契机。本文着重分析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结合自动站资料,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预警和预报,并结合固话短信进行服务的方法,并利用我们县局的人力资源,对强对流天气进行跟踪、调查,力争最大限度的减轻强对流天气的灾害,为支持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 摘要:全球能源安全,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囡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本文通过分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能源安全的概况,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现状,探讨现代能源发展的主要替代能源,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得出气候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回顾了中国气象局已经开展的相关工作,就中国在能源政策上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
  • 摘要:2006年8月15日~20日,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这次活动作为2008年奥运气象服务前的一次大练兵,因此气象保障服务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本文以这次成功的决策气象服务为例,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预报服务方面总结出一定规律,为未来做好奥运气象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摘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管理效益。而管理效益与实际效益是混在一起的,怎样从实际效益中把管理效益分离出来这是一大难题,目前这方面的论文也不多见。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实际效益出发,研究了目标管理的增量效益的计算方法,经过计算,提出了目标管理科技服务增量的结果。
  • 摘要:2007年“好运北京”体育系列赛事的举行,为奥运气象服务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战演练机会。由于为奥运会的气象服务规格较高,涉及面广,这些工作直接或间接面对奥组委官员、各国体育代表团及游客,因此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产品的外语翻译质量非常重要。为此,在演练中专门设置了翻泽岗,从事气象预报产品及预警信息、情况通报等的翻译工作。在演练中,奥运气象服务翻译岗的队伍得到了锻炼,熟悉了业务流程和基本业务内容,为明年奥运会的正式举办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针对性的英语强化培训,使得整个奥运气象服务团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 摘要:本文介绍了綦于数字无线通信网络,利用便携式移动终端接收和发送气象信息的技术的研究结果,包括彩色图文发送的概念模型,体系结构,安全保证,以及气象信息发送的特点和解决方案。基于国际标准建立气象信息的的存储、传输模型,便于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气象产品的生成和服务模型的建立。最后对该方案的未米发展作了探索。
  • 摘要:在世界各国,无论国家体制如何,气象服务都首先是公共产品,即“公共气象”是现代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理念。气象服务的核心——气象预报产品因此成为了“准公共产品”,但天气预报等准公共产品并非无价值可言,用非市场化的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不仅能够促进公众对气象公益事业的广泛认知,也是国家或其他投资方制定气象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规划的重要参考。本文先介绍世界气象组织的气象效益评估活动开展的历史和作用,给出各国在几次评估活动中给出的主要结果。之后,在第二节重点对美国开展的效益评估及其在决策中应用的情况进行论述,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
  • 摘要:本文通过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基本情况的调研,较系统分析了气象信息传递、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剖析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约因素,认为实现安徽崛起,酋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需要气象部门积极主动的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缘预报服务产品、信息服务,提小建设农村需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气缘服务的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水平,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协作,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气缘服务的效益。
  •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2008奥运气象服务社会需求调查”所得资料的统计定量分析,揭示出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呈现出以下规律:公众最为关注的气象信息、指数(夏季温度、污染相关信息)是受生理需求驱动;次关注的信息(高影响天气和人体舒适相关信息)是与公众的安全感和追求高品质生活有关:而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的信息具有两个特点:(1)需求人群相对特殊;(2)难以从大部分媒体获得。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公众气象信息需求规律基本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行为经济学信息易得性理论对调查中所发现的冰雹和降水概率的低关注度问题则有较好的解释。本研究所得结果为气象部门改进气像信息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 摘要:社会的需要繁荣了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又促进了气象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气象科技服务已成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各项改革包括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课题。本文分析了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并从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出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气织科技服务工作的需求,针对目前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 摘要:本文在回顾气象经济学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探讨了气象经济学研究对象确立的问题,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服务的若干特征,进而得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 摘要:气象服务是减少和预防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公益性,到底是政府提供更有效,还是私人(企业)提供更有效,这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事实上,如何选择气象服务的提供模式,本文认为应着重考虑四个因素,即技术因素、需求条件、生产效率和生产成小、社会日标和社会观念。
  • 摘要:综合分析了西安市负积温、供暖初日、供暖终日、供暖期天数以及西安集中供暖面积和供暖热消耗量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安市亦存在冬季越来越暖,采暖期越来越短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供暖总而积和总供暖热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单位供暖而积的热消耗最的总趋势随年代有所减少,但逐年耗热量与冬季气温的棚关性并不好,说明实际供暖并没有根据气候变化调整能源投入。因此提出,冬季供暖的初、终日期及供暖强度应随着天气冷暖变化而随时调整,实现合理节能。
  • 摘要: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各种高影响天气事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的理论和方法,把高影响天气事件作为主要气象风险源,分析了北京市2005—2006年6—10月桑拿天、高温热浪、普通降水和雷暴四类风险源发生的样本数,综合应用对应当日12121气缘信息服务电话拨打次数信息,计算得出各类高影响天气事什发生的超越概率和风险关注度,定量算出社会公众不同等级的关注度风险水平。最后,进行原始数据统计值与应用公式计算值的信度检验,拟合效果较好。
  •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企业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自己服务,气象信息是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这就要求气象服务部门提供各种气象信息产品。本文通过对气象服务分类的描述,提出在我国实施气缘服务商业化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包括气象服务带来的效益和价值、气象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和社会对气象服务商业化的需求,借鉴国外气象服务商业化的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的策略,并思考气象服务市场国际化带来的问题。
  • 摘要: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本国的数值预报产品是我们国家长期发展的需要,本文应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对数值预报产品的使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当前的激励措施不能提高本国数值预报产品的使用率,建议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将商业气象与公共气象分离。
  • 摘要:气象信息产品是一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特殊的准公共信息产品,气象信息产品有别于一般信息产品,具有低的搜寻成本、高的时效性、非准确性、非独创性以及交易的特殊性等特点。气象信息产品由政府部门提供,但在技术水平、市场范围、需求弹性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向私人产品转化。
  • 摘要:本文收集了1978年至2007年每月份的气象因素如降水量、气温等,并收集了同时期我国典型的制造业产业的月份的产值和利润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我国典型制造业产业的影响弹性,并根据气象因素的类型及其影响程度,对制造业产业做了归类,最后从产业特性出发,探讨了其背后的机理。
  • 摘要:近年米苏州经济高速发展,电力负荷也呈快速上涨趋势,但2005年以前夏季用电高峰阶段国家电网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苏州电力负荷曲线在夏季高温季节基本为直线。随着电网的逐步完善运行,夏季缺电现象大为改观,苏州夏季电力负荷逐渐体现其实际走势,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就变得极为密切,气象要素变化对负荷的走势极为重要。本文利用近三年苏州市气缘和电力负荷资料,分析了连续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对用电负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夏季电力负荷预报的着眼点。
  •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了新的气象灾害层次评估理论框架。首先界定气象灾害评估的内涵与外延,然后把气象灾害评估划分为技术、模型与系统三个层次,依据区域灾害系统理论和上述界定分别构筑各个层次的气象灾害评估理论框架。
  • 摘要:气象既是一种自然条件,也是为人类劳动提供的一种特殊资源,它既是构成人类从事劳动的重要环境,也是构成人类劳动创造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要素。气缘既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又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本文从气象与经济的关系着手,对气象资源的经济属性、价值实现和气缘减灾经济等方而进行了一般研究。
  • 摘要:为了进一步使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科研成果能够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得以考虑,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绿色GDP的补充作用,根据国家循环经济体系和CDM项目发展需求,提出了建立气候变化成本核算方法是气象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探讨了气候变化成本核算与正在建立的国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的相互作用。指出气候变化成本核算不仅有明确的国家需求,也有国家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作为科学依据和基础,建立了气候变化成本核算方法,也会推动国家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黑龙江省近几年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对国内外开展的气象服务实践活动,阐述了气象科技服务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和拓展,是气象服务直接进入经济、融入社会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表明了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必须要更大程度地借助于科技进步,只有不断开展科技创新,提高气象产品的科技内涵,才能提高服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在支撑气象事业发展、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摘要:通过天气气候对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生产活动影响分析表明,天气气候以短时变化状态、长期平均状态以及极端状态,影响区域农村经济结构,影响农、林、牧、渔业生物利,类和品种,影响农业种植制度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从而影响不同区域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天气气候对区域农村经济影响的变化表现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对天气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增强: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增加,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增大、损失增加。
  •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气象与国计民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服务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因而气象经济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气象经济的资料与文献,深入了解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状况和现行的气象服务体制,分析了我国气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阻碍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气象产品的供需不对口,气象服务体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机制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外国气象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我国气象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摘要:本文介绍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气象科技的进一步发肫、气缘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的进一步增加,气象服务必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气象经济”必将大有作为。
  • 摘要:天气预报是典型的公众服务,民众认可度高,气象短信服务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气缘短信移动用户覆盖率不到10﹪,同时,12121联通气象短信业务正式上线,给低谷时期的气象短信带来了新的发展曙光。本文深入探讨了东莞移动、深圳移动和深圳联通等运营商的气象短信营销推广方案,对地市局和外省同行进行气象短信业务营销推广有较大的帮助意义。
  • 摘要:我国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加入WTO后,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跨国气象公司对我国气象服务的服务方式等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分析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经营模式及其经验借鉴。简要介绍目前国外发达囡家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三种经营模式及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国际商业性气缘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影响,以及对推进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的若干启示:分析了国外商业性网络气象服务的发展情况:介绍世界气缘组织(WMO)和世界贸易组织对气象服务经济框架的认识和政策主张。
  • 摘要:气候变化问题事关国际安全,已超越反恐、核扩散等问题,成为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第一大问题。本文从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功经验出发,并结合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减排市场(VER)等国际合作机制,探讨了中国化工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并着重对中国化工业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2002-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高空槽变化过程分析,讨论了南压高压埘江苏梅雨期、降水落区年和暴雨落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1991-2005年南亚高压特征指数与梅雨期进行统计验证,探讨研究了南亚高压特征指数对梅雨强度指数的影响及其不同梅雨年型的特征指数区域分布关系。同时,利用2002-2005年北半球100hPa高度场资料和45年NCEP资料对不同梅雨年型梅雨期间100hPa形势场进行历史合成,分析了不同梅雨年型100hPa环流形势差异。得到了具有相当共性的诊断和统计结论:(1)南亚高压前期特征、进退情况和西风槽移动影响了入梅的早晚,入梅后南亚高压的进退频率和北抬、东伸程度又决定了梅期长度和出梅日期。梅雨期问降水量、降水区域与南亚高压的特征变化和高空槽东移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梅雨期间100hPa整个环流形势和南亚高压的平均特征对梅期特征和梅雨年型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6-7月南亚高压脊线和东伸指数平均值、梅雨期间平均值对梅雨强度指数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这些结论对江苏入梅、梅期长短、梅雨年型的确定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利用NOAA资料,采用谐波方法重构了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信号,针对不同海域,用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太平洋海表而温度季节内振荡(SST ISO)的空间.频谱,时间。传播等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SST ISO在北太平洋黑潮区,黑潮续流区和赤道东太平洋较活跃,在赤道东西太平洋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北太平洋SST ISO谱特征为单峰结构,赤道东西太平洋呈双峰结构;不同海域SST ISO的活跃期分别为:北太平洋夏秋季,赤道东太平洋春举秋季,赤道西太平夏末和秋冬季;在SST ISO的传播特征上,北太平洋以东传为主,赤道东太平洋以西传为主,赤道西太平洋无明显传播。
  • 摘要: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选择模式中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Grell和Emanuel),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年(1987-2001)数值积分试验,分析比较了两种参数化方案模式对东亚地区环流和中国气温、降水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进一步将中国分为9个区,将两种方案进行集合作为第三种方案(Enscmble方案),重点检验比较了3种方案模式模拟中国及各分区气温、降水的能力,并进行了统计检验。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方案下,模式埘东亚环流和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年、季特征均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而且夏季模拟好于冬季。对中国气温的模拟冬季Grell方案较好,夏季Emanucl方案较好:3种方案对降水的模拟,除中南、华东和华南外,Grell方案模拟最好,将两种方案集合后的Ensemble方案对中南、华东和华南夏季降水的模拟有明显改进。
  • 摘要:根据积雪观测资料发现,青减高原冬春积雪对强ENSO事件有明显的响应。在强El Ni(n)o年,赤道印度洋的SST出现与赤道太平洋SSTA同号的异常,导致强El Ni(n)o年的冬季和春季,南亚副热带地区上空西风扰动活跃,引起高原多雨雪。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印度洋的SST正距平与青藏高原多雪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强E1 Ni(n)o年,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是整个ENSO影响过程的一个内在环节,足全球尺度“El Ni(n)o型”的组成部分,不应孤立地考虑高原积雪异常的影响,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应被视为影响亚洲夏季风的一个二级因子。
  • 摘要:利用近十年的沿海气象观测资料,对沧州市沿海即渤海西部海岸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渤海西岸大雾天气既与我国其它海域沿海大雾天气具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又与沧州内陆不同。从季节分布统计,其它沿海海域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而渤海西岸大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内陆发生季节相似,但足,从发生次数上又远远少于内陆。初步分析表明: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深入内陆的地形特点是与其它海域大雾天气季节上有所差异的原因,而海陆热力差异是与内陆大雾天气形成差异的原因,其它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利用DTOPSIS法对内蒙中西部三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内蒙中西部三市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按优劣可依次分为三个区:东角鄂尔多斯市为温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南角乌海市为温暖干旱区,北角巴彦淖尔市则为温暖干旱——极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呈现东角优于南、北角地区。
  • 摘要:利用1958年1月~2007年7月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9a的青藏高原地而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a和17a周期。持续的太阳黑予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而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而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ENSO指数和印缅槽强度指数在月、季时间尺度上也具有很好的持续性。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印缅槽强度指数与Nino C区海温指数存在很好的正相关,与SOI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建立了一个通过印缅槽将ENSO循环与青藏高原地而加热场联系起米,解释西北东部及河套干旱的概念模型。
  • 摘要:利用1958~2001年ECMWF资料,根据Wei公式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CTF),分析了CTF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CTF分布呈现纬向型,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北侧即对流层顶断裂带中存在东西向的TST(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一STT(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TST-的波列结构(水平输送项决定),而南侧分布决定于垂直输送项。(2)在经度范围(800E~105°E)内,冬春季节,青藏高原南部及其以南区域为TST,北部为STT;夏秋季节,整个区域几乎由TST所控制。西风急流南侧的CTF主要决定于垂直项,而北侧主要决定于水平项,再往北,垂直项与水平项贡献相当。(3)青藏高原与孟加拉湾区域平均CTF在所有季节均为TST,即有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净的向上输送,2月强度最大,7月为另一个极大值;两个极大值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后者决定于垂直项,而前者由水平项决定。(4)青减高原(及孟加拉湾)区域年平均CTF在1958~2001年之间的变化趋势在1982年左右出现一个转折:1982年之前,CTF为递减过程;而之后CTF为相对较强的增长。上述结果表明:尽管冬季高原上空为下沉气流,但高原上空的水平输送项有很强的向上贡献,这与丛春华等得出的STT不一致。但需要指出的是,根据Wei公式计算的CTF尤其在急流附近对资料中存在的误差十分敏感,因此青藏高原主体上空在冬季是STT还是TST,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 摘要:运用新定义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了我国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区的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集中期较晚,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期空问分布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从长期趋势上看,集中度、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都为显著的下降趋势,但三者在空间上则表现出较火的区域差异,发生突变的时问都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度和集中期周期振荡不一致,但二者和雨季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相同周期: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一致的正相关性,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华北地区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青藏高原北部到蒙古高原的低压可能是影响华北降水集中度的最重要因子。华北地区雨季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华北北部地区为集中期与东亚夏季风的姓著相关区。
  • 摘要:2006年盛夏川渝地区发生了严重的伏旱灾害,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2006年盛夏期间,我国川渝地区上空存在由东北向西南的异常水汽.从中南半岛到西南地区持续存在经向水汽输送的负异常中心,导致川渝地区上空维持着一个水汽输送辐散异常的中心,这种水汽输送形势有利于伏旱灾害的发展。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北、偏西,强度偏强,它与东伸的伊朗高压及异常的青藏高压一起构成一条高压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川渝地区持续伏旱灾害的发展。
  • 摘要: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叫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早的时空分布及其同期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少雨时段从6月中旬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中后期,达80多天,其中7月下旬中期到9月上旬中期降水尤其稀少。西南地区东部区域6、7、8月及整个夏季(6~8月)降水都偏少,降水指数显示2006年是西南地区东部1959年以来夏季降水最少的年份。2006年夏季.整层及850hPa等压丽上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这种水汽输送不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的产生;85卟Pa流场显示在华南沿海及海南岛附近地区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西南地区东部处于气旋性环流的西侧,从而影响了水汽输送,利于西南地区东部干旱的发展;垂直运动表明在西南地区东部2006年夏季下沉运动较常年有所加强,不利于该地的降水产生: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位置偏北偏西,西南地区东部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出现持续千早,中高纬度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降水天气过程明显偏少偏弱;南亚高压也比常年偏强,并与剐热带高压连接成一个强大的高压带,持续控制西南东部地区,从而造成该地区干旱少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共同作用持续控制是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东部特大干旱形成的直接原因。
  • 摘要:将反映重庆汛期旱涝趋势的伏旱指数F,干旱综合指数Ci,6—9月的气温距平和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预测对象,引入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74项环流因子作为预选因子,采用兼顾数量和趋势预测效果的双评分准则CSC,建立最优子集回归预测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2006年预测检验表现出对超历史的异常状况有较强预测能力。
  • 摘要:使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纬向平均气流变动的主要模态及其与AO和ENSO的联系,探讨
  • 摘要:利用重庆地区34个测站,1960-2000年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及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的性质,也存在南部和北部及东部和西部干H反变化的差异,并且可以把整个重庆地区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降水分布型:渝西北区、渝东北区、渝东南区及渝西南区。各分布型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40年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有增加趋势,并且存在着22年、14年、及2-4年的周期变化。
  • 摘要: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对1951-2006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的年月际变化及异常年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同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值,指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以及海面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登陆频数异常偏多年和异常偏少年之间,大气环流特征值有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北半球剐高强度指数全年表现出一种比较明显的反位相关系;此外,还发现登陆频数异常偏多年,多为拉尼娜年,异常偏少年多为厄尔尼诺年。
  • 摘要:研究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SVM)回归在汛期早涝预测中的应用。根据浙江省38个测站的降水量资料,用正态化Z指数对汛期早涝等级进行划分,得到了能够反映全省旱涝状况的指标。以此指标作为预测量,通过相关分析从前期大气环流场、海温场中选取高相关预测因子,应用逐步回归和SVM回归技术分别建立浙江省汛期旱涝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VM回归模型集中了众多预测因子的预测信息,有效地利用了支持向最机方法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无论在历史样本拟合的精度上还是模型实际预测的能力上都比传统的逐步回归方法有一定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摘要:采用1958-2002年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jlation)的海温场,定义了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永久性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指数,即不随季节变化的27.5°C等温面所包含的大于27.5°C的暖水体积或强度,并采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均具有显著的准10a的周期振荡和1976~198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特征,暖池由1976年前的?冷”暖池转变为1986年后的“热”暖池;暖池指数的季节循环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特征,特别是西太平洋暖池在异常暖年代其季节变化还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暖池三维结构的年代际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暖年代热带南印度洋暖水的向西向南扩张和西太平洋暖池东边界的向东及北边界的向北扩张,暖异常主要分布在60米以浅的上混合层中暖池的东边界区域,而其下面的温跃层内则为更强的异常降温,垂向上表现出上暖下冷的斜压模态结构,而温跃层和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在不同暖池区则有不同的特点,表明东印度洋暖池和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可能由不同的机制引起,尚需进‘步分析其海洋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 摘要:采用最优插值、EOF、Morlet小波与统计t检验相结合以及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34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结果表明:(1)北疆高温天气的分布主要受高度分带性控制,其次是纬度分带性控制,主要出现在北疆盆地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2)北辎高温天气高发区年高温日数与高温强度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次发区以及高发区的边缘地区年高温日数或极端最高温度有显著增加趋势.高温天气发生的范围有扩大化趋势:(3)天山北坡经济带年平均高温日数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高温天气的发生呈提前趋势。按月份计,6月增加显著:按旬计,5月上、中旬以及6月下旬增加显著。(4)北疆区域年平均高温日数具有22 a左右、10-11 a以及5-6 a的周期,且区域年平均高温日数异常多寡年以及年高温日数的突变时问大多在太阳黑子数的“峰谷值”附近。(5)按近期小波变化得到的周期估计,北疆2010(±1)-2014(±1)年夏半年高温天气略少。
  • 摘要:用1961年~2006年新疆北部29站夏季(6月~8月)降水资料,计算得到北疆夏季降水指数,以前一年的月环流指数为因子,考虑相关系数的不稳定性,使用滑动相关法初选因子,使用两级逐步回归的集合方案,尝试对北疆夏季降水指数进行预测。样本数为46时,北疆夏季降水指数的拟合(预测)序列与原始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65。用逐步反推法,挑选出了6个与北疆夏季降水指数之间有明显统计关系的前一年环流指数因子,其中反映中低纬度副热带系统的环流指数因子5个,反映中纬度西风带环流系统特征的环流因子1个。进一步分析了与降水指数有明显统计关系的大气环流指数因子,对应降水指数异常高9a、异常低9a以及总样本46a的各环流指数的平均值,进行两两之间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74类环流指数中,前一年多个月份的南方涛动指数与北疆夏季降水有显著的统计关系和异常高低值的对应关系,统计关系的前一年环流指数因子中的大多数对北疆夏季降水指数异常高、低年的预测能力存在不对称性。
  • 摘要:利用1980-2004年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资料,以及我国225个测站1980-200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南亚高压西部偏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500hPa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弱,伊朗高压偏北、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高原北部和南疆地区为下沉的垂直环流距平,Ferrel环流增强,而降水偏多年时,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前期冬春季开始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区地表潜热通量具有相反的变化。南疆夏季降水与高原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反相关关系。
  • 摘要:利用1951~2006年天津7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各气象要素资料,对7月下旬~9月上旬气温、降水、湿度、风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的平均状况、演变特征和扬沙、雾、雷暴和冰雹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津分赛场的足球小组赛提供气候背景服务信息。结果表明:7月下旬和8月上旬,天津易出现高温、暴雨等不利天气,相对而言,8月中旬至9月上旬,气温较适宜,降水减少,不利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小,对各项赛事的开展较为有利。
  •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全气象的定义和理念,讨论了安全气象对企业安全其有保障作用,认为安全气象企业对防灾减灾具有指导作用,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大,对能够产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因素不安全的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事故的发生率;安全气象也能对企业的安全经营起到保护作用。最后建议,气象部门应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科学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