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观测技术

观测技术

观测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0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168259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国科技投资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等;观测技术的相关文献由662位作者贡献,包括苏恺之、原效坤、吉元等。

观测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68259 占比:99.77%

总计:168650篇

观测技术—发文趋势图

观测技术

-研究学者

  • 苏恺之
  • 原效坤
  • 吉元
  • 本刊编辑部
  • 朱涛
  • 杨军
  • 陈新
  • 丁世宏
  • 丁世念
  • 丁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原效坤; 张跃飞; 吉元; 魏崇斌
    • 摘要: 本文在密切关注新兴增材制造技术所产生的微观结构组织特征的同时,具体选取一种3D打印Ti-6Al-4V合金,分析其中的伯氏取向差结构。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统计性的五参数法,首先标定了合金结构中大量存在的α/α晶界,其次统计了α/α晶界的惯习面分布状况,之后对5种伯氏取向差分别进行了晶面取向织构分析,最后对5种伯氏取向差进行了晶界面理论结构计算。本文提出了α/α晶界识别判据并继而实现了在α/α晶界上进行伯氏取向差的准确表征,因而从具体观测技术层面发展了特定晶界的提取技术和典型取向差的结构分析技术。
    • 张伟琪; 邓中婷; 安露露; 韩立峰
    • 摘要: 现阶段,地面气象数据搜集、业务控制以及流程并不一致,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时也相对薄弱,而后就会影响到观察信息的效果和质量。当前的地面观测分工以人工观测的方式为主。虽说进行数据观察的时间有所提高,但在业务的模式和安排方面,并没能够产生变化,致使人工及自动观测与数据档案传送长久并存,对于相关人员来说,工作量也非常巨大。基于此,本文就以地面气象的分类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地面气象观测中的主要问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异常的处理,最后对于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质量控制的措施以及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 摘要: Q: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是什么?A:实验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个“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设计、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重大基础设施。实验场工程选定在川滇地区,沿活动地块边界,按“一带五区”布局,建设地质、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等多学科综合观测网,引入量子重力、光纤传感器、深井等前沿观测技术,绿色主动震源、北斗等新型探查技术。
    • 原效坤; 崔丽; 吉元
    • 摘要: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轻合金激光熔焊区的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晶界面结构视角具体审视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一种5系铝合金的激光熔焊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统计性的晶界面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实现了热影响区、等轴区和熔合区在空间上的准确划分;其次对各子区分别计算了穿过晶界面的取向差角分布情况;然后通过五参数法,对各子区内的晶界面进行了惯习面取向织构分析。基于上述工作,最终在晶界面取向织构和材料结构稳定性之间构建了有益关联。做为体视学技术和轻合金结构之间的学科交叉,本研究发展了空间意义上晶界面的划分技术和取向差角校正计算技术,实现了晶界面结构对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有效反馈,并可形成对同类型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 谢立莹; 薛庆举
    • 摘要: 水生植被作为湖泊等水体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维持湖泊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太湖作为我国三大富营养湖泊之一,蓝藻水华等水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而其中的水生植被也存在退化现象。针对太湖等水体中水生植被的修复已存在迫切的需求,但由于水生植被修复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致使前期大部分水生植被修复工程均未取得较大突破。基于此,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设立了数个课题用于研发水生植被修复相关的各项技术,但大部分技术仍相对分散,未形成体系。在梳理“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各个课题水生植被修复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研发现状,以太湖流域水生植被现状及生态修复技术存在问题为导向,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形成了太湖湖体水生植被恢复成套技术。最后,结合目前技术研发现状,对今后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张胜龙
    • 摘要: 针对房屋安全鉴定中的变形监测工作进行分析,意在了解结构安全检测在房屋安全鉴定中的重要作用;从检测技术的角度出发,对其具体的类别、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最终提出有效的优化变形监测在房屋安全鉴定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应用总结性分析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现阶段变形监测工作的落实开展主要受到检测机构、安全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技术条件方面的影响.需要通过做好前期设计、编辑实施方案、加强设备应用监管、明确工作侧重点等多方面措施为提升检测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供支持.
    • 摘要: 项目概况我国现有的陆地生态系统非均匀下垫面观测技术,远不能满足碳氮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与机理及碳氮循环耦合过程的综合研究对观测设备性能的要求。由于国际上尚无商品化的相关设备,国外先进科研机构都只能通过自己研制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本项目将研制我国第一套专门针对非均匀下垫面低矮植被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多点位多气体(包括N2O、NO、CH4、CO_(2))净排放通量的同步、高频、全自动综合测定的观测技术系统(AMEG)。
    • 刘爱霞; 尤淑撑; 韩旭; 牟兴林; 张琳原
    • 摘要: 一、引言卫星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观测技术。我国从1999年发射第一颗陆地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1星(CBERS-01)以来,陆地卫星遥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发射的资源一号02C星(ZY-1-02C)实现民用陆地遥感应用从科研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的转变;2018年发射的3颗2米/8米光学卫星星座(GF-1B/C/D)实现了我国陆地卫星有效覆盖能力的跃升.
    • 张曼倩
    • 摘要: 国内动态北京三号B卫星成功发射入轨8月24日11时01分,北京三号B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随后,卫星准确进人预定轨道。北京三号B卫星是一颗高性能的新型光学逼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采用星载智能观测技术,具备超高敏捷、超高稳定、超高精度获取影像的能力,延续并提升了北京三号A卫星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可快速高效地提供大量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
    • 王建凯; 陈汝龙; 侯威; 张楠; 杨晓武
    • 摘要: 扼要回顾了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发展、地面气象观测任务调整和技术升级历程。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网从1949年底的96个气象观测站,发展至2020年的约1100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超过6万个省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地面气象观测任务由人工观测逐渐转为自动化观测,在2020年4月1日全国所有台站全面实施自动化业务运行,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39项地面气象观测项目,极大地提升了观测效率、观测准确性和精度。最后,结合中国气象局关于着力提高中国气象综合监测的精密水平要求,提出了中国未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优化方法和改进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