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2036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等;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文献由984位作者贡献,包括薛峰、丁一汇、孙照渤等。

东亚夏季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5 占比:14.63%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1.48%

专利文献>

论文:2036 占比:83.89%

总计:2427篇

东亚夏季风—发文趋势图

东亚夏季风

-研究学者

  • 薛峰
  • 丁一汇
  • 孙照渤
  • 管兆勇
  • 郝立生
  • 何金海
  • 李栋梁
  • 吴国雄
  • 宋燕
  • 李智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军; 顾鹏; 马依依
    • 摘要: 基于CMIP5中全新世(Mid-Holocene,6 ka BP)试验及RCP8.5试验的对比,本文研究了不同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两种增暖情景下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存在显著差异。轨道辐射主导的中全新世暖期期间,东亚夏季风区降水演变的空间模态为经向“三极子”结构;而大气CO_(2)主导的未来强增暖下则为整体性增多模态。水汽收支平衡分解的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变化的动力部分由季风环流主导,表现为经向“三极子”结构,而其热动力部分取决于气温主导的大气比湿,表现为与气温变化相一致的空间分布。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变化在中全新世暖期以动力响应为主,而在未来强增暖下则以热动力响应为主。
    • 张晗; 黄伟; 蒋莹; 陈子元; 沈川洲; 董进国
    • 摘要: 亚洲季风气候响应的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模式是目前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是否表现为单一模式,还是存在多种模式仍有争议。基于山西龙洞13个铀钍年代和239个氧同位素(δ^(18)O)数据重建了末次冰期48~41 ka B.P.时段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石笋L2清晰记录了H5、DO12和DO11等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其变化特征与亚洲其他石笋记录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并与格陵兰冰芯记录一一对应,表明高、低纬之间紧密的气候联系。在DO12事件过程中,L2δ^(18)O值先是持续偏轻后又逐渐变重,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度持续增强后略有减弱,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温度持续降低模式迥异;不同区域记录对比发现,亚洲夏季风和热带低纬水文过程响应的DO12事件过程表现为不对称倒“V”形,这可能与南大洋潜热释放及越赤道气流强/弱变化、低纬热带辐合带逐步北进/南退有关。
    • 程军; 刘一陶; 吴海斌; 刘征宇
    • 摘要: 东亚夏季风是维持东亚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状态的主导性大气环流系统,其在古气候记录相对丰富的全新世时期的演变是认知长期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响应特征、响应机制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对于理解及预测当前全球增暖下东亚夏季风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全新世时期地质记录对东亚夏季风演变的指示存在系统性差异。如洞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指示东亚夏季风于全新世早期最强(Wang et al,2005),东亚夏季风在全新世阶段的持续减弱被该时期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的逐渐减少主导(Kutzbach and Street-Perrott,1985).
    • 彭京备; 郑飞; 范方兴; 陈红; 郎咸梅; 詹艳玲; 林朝晖; 张庆云; 林壬萍; 李超凡; 马洁华; 田宝强; 包庆; 穆松宁; 宗海锋; 王磊; 段晚锁; 周天军
    • 摘要: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70%。2020年夏季出现超长梅雨期,长江和淮河发生洪水;2021年夏季,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期间发生了“21·7”河南地区特大暴雨事件。这些气象灾害都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有必要提前对气候异常进行预测,以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汛期(6~8月)的全国汛期气候趋势预测会商会。通过综合大气所各个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的结果,在未来4~6个月全球短期气候仍处在La Niña事件恢复到ENSO正常状态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汛期(6~8月),东北东部和中部、华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北地区中部、西藏大部分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环渤海湾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其中长江下游地区和新疆北部降水偏少2~5成。预计今年登陆台风数正常略偏多。由于未来ENSO的趋势演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夏季降水受到中高纬大气环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因此,此次汛期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将根据2022年春末、夏初大气环流和海洋等因子的实际演变趋势,做进一步补充订正预测。
    • 谷梓鹏; 彭俊; 俞珊妮
    • 摘要: 依据1951~2017年洞庭湖流域四水逐年径流资料,运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洞庭湖流域四水径流变化过程及其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结果表明:(1)径流量表现出丰枯交替的年际变化,湘潭站、桃源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桃江站、石门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2)径流量呈现间歇式周期振荡,以2~4a年际振荡为主,在该年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3)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联合作用的响应有所增强,这可能与“ENSO-反气旋/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耦合系统有关.
    • 周尚春; 吴虑; 杨滨璐; 顾衡; 舒冬香
    • 摘要: 利用贵州省麻江县国家站1961—2020年汛期(4—9月)年总降水距平百分率、东亚夏季风指数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961—2020年(4—9月)特征指数,探讨了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副高与贵州省麻江县汛期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强度、西太副高的活动与麻江县汛期旱涝存在联系。在夏季风弱年,麻江县汛期以正常偏涝为主;夏季风强年,麻江县汛期以正常为主,在2018年麻江县汛期降水处于异常偏多时期;夏季风正常年,麻江县汛期以正常偏旱为主,2015年麻江县汛期降水为异常偏多年。当西太副高面积扩大或者强度增强时,麻江县汛期降水偏多;在降水偏多时,西太副高西伸脊点偏西。东亚夏季风与西太副高的关系是复杂的,强弱夏季风年,西太副高的特征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
    • 张亚南; 仲义; 陈艇; 赵德博; 王敦繁; 盖聪聪; 姜兆霞; 蒋晓东; 刘青松
    • 摘要: 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低纬间热量和物质的传输与再分配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影响到地球气候系统。基于过去50多年来的大洋钻探工作,前人在北太平洋地球科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北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东亚夏季风和西部边界流演化,以及其对高低纬热量、水汽的传输;(2)北太平洋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性质变化、分布范围和驱动机制,以及冰期旋回中水体垂直交换作用的气候响应;(3)风尘输入对亚洲内陆古环境的反映,及其对北太平洋生产力的铁肥效应。尽管前人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在对北太平洋上述几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概括,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北太平洋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圈层、多系统角度对深入认识过去地球气候系统变化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大洋航次开展的理想靶区进行了展望。
    • 程军; 张近童; 刘一陶; 谭亮成
    • 摘要: 众多古气候记录的分析表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我国北方地区的季风降水变化显著,该现象的理解对于深入认识东亚夏季风降水的长期演变模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瞬变古气候模拟的分析发现:在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变化中心位于季风区北边界附近的半干旱区,是季风环流整体性演变及季风区北边界摆动的综合作用结果。东亚夏季风降水的轨道尺度演变模态与古气候记录的指示相一致,但与当前观测记录给出的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的模态显著不同,说明东亚夏季风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轨道尺度气候变化下东亚夏季风北方降水的响应幅度取决于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其中轨道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
    • 赵威; 张恒德; 胡艺
    • 摘要: 东亚季风过渡带地处东亚夏季风北边缘附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与气候敏感带。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化同时与东亚夏季风和中高纬西风带环流系统的变化密切关联,变异机理与典型季风区和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差别。目前专门针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变异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此文从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和物理机制出发,分别回顾热带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中高纬环流系统等对东亚季风过渡带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气候系统外强迫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贡献。最后,在进展回顾的基础上,展望定量区分外强迫和内部变率对东亚季风过渡带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 王园香
    • 摘要: 研究青藏高原冷季积雪对后期暖季植被的影响和机制,有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应对全球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使用回归、相关和合成分析法以及1996?2013年积雪、归一化植被指数、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资料降水量融合分析降水量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冷季(1月 ?3月)积雪对后期暖季(4月 ?9月)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高原冷季积雪异常偏多,后期暖季植被也异常偏多,这种正相关关系是通过大气环流将积雪和植被联系到一起的.当高原冷季积雪偏多,暖季东亚夏季风减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移并影响高原东部地区,该地暖季地面温度升高,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日照增加,降水量减少,前4个要素均对植被生长起促进作用.特别是积雪消融可以有效补给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水份,有利于植被返青及其前期生长,而降水量更是土壤水份的主要补给来源,但由于在植被生长的旺盛期,降水量往往较为充沛且能够满足植被生长的需求,同期归一化植被指数也恰好是一年中最高的,此时降水量过多可能导致植被生长受到抑制,降水量略减少反而可能会促进植被的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