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热源

大气热源

大气热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1157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热带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大气热源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巩远发、罗会邦、岑思弦等。

大气热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1157 占比:99.59%

总计:21244篇

大气热源—发文趋势图

大气热源

-研究学者

  • 巩远发
  • 罗会邦
  • 岑思弦
  • 范广洲
  • 赖欣
  • 何金海
  • 徐建军
  • 李国平
  • 李翠华
  • 李跃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娄德君; 李永生; 王永光; 陈晨; 张健
    • 摘要: 利用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月降水量观测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环流指数资料等,对2020年7月黑龙江极端少雨成因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7月黑龙江降水异常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75.0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2)黑龙江7月异常少雨年,同期500 hPa东亚沿岸自低纬至高纬呈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st 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EAP)负位相分布,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st Asia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EASWJ)明显偏南,低层中国东北地区至黄海附近呈现异常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黑龙江上空整层水汽辐散。2020年7月环流特征与少雨年同期相似,但急流中心及其北侧负异常区较少雨年同期明显偏强,且中心略有东移,东亚沿岸对流层整层风场的经向波列更为清晰。EASWJ异常偏南是2020年7月黑龙江降水异常偏少的关键环流因子。(3)2020年5月南海附近异常偏弱的大气热源和7月负位相分布的北大西洋涛动,分别通过东亚沿岸经向EAP遥相关波列和欧亚中高纬地区纬向波列促使7月EASWJ异常南移,从而导致黑龙江省降水偏少。
    • 张慧
    • 摘要: 利用198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以及北太平洋逐月、逐年的大气热源,并进一步使用了数理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对二者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 谭雅丽; 钟瑜珊; 潘剑波
    • 摘要: 利用1949年—2016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资料,筛选强厄尔尼诺年在我国近海海域中心强度突然增强(标准为6小时变压小于-7.87 hPa)的热带气旋,利用倒算法对1949年—2016年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源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对流层中低层的大气热源垂直加热率增加,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增强.水汽源的垂直加热率较低,对于台风突然增强则没有明显的促进关系.台风增强前6 h的加热率为台风加强提供了热量支撑的作用,有些台风增强后6 h仍会增强,整个区域的加热率也相应地增大,为后续的台风增强提供热量.
    • 古鑫
    • 摘要: 对于全球的气候来讲,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就是高原大气热源.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分析和探索,可以对其热源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推动高原地区天气系统和降水体系预测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分析高原大气热源的特点,对其分布及演变特征做出归纳,并在此基础之上,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索,并制订一系列的计划,希望可以为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 罗小青; 巫郎琪; 徐建军; 李凯
    • 摘要: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月值站点数据和JRA-55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发现4—6月降水中心从南岭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同时伴随副高东退北抬.6月降水范围和强度最大,降水空间分布的典型模态是全区变化一致型.降水偏多年副高异常偏西,西南气流强盛,华南地区大气整层被强热源控制,且伴随显著上升气流.菲律宾以东和孟加拉湾西侧被异常冷源控制,伴随强下沉气流,异常冷热源在400 hPa高度达最强.合成和相关分析表明,前汛期菲律宾以东异常冷源加强下沉气流,使副高西伸加强,利于东南气流沿南海北上.孟加拉湾西侧异常冷源加强低空气流反气旋式辐散,从而使冷源东侧的印缅槽加深东进,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北上.来自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南地区汇合,而华南地区异常强热源抽吸低空气流辐合上升,从而造成前汛期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也可采用相似机理来解释.
    • 罗小青; 巫郎琪; 徐建军; 李凯
    • 摘要: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月值站点数据和JRA-55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发现4-6月降水中心从南岭地区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同时伴随副高东退北抬。6月降水范围和强度最大,降水空间分布的典型模态是全区变化一致型。降水偏多年副高异常偏西,西南气流强盛,华南地区大气整层被强热源控制,且伴随显著上升气流。菲律宾以东和孟加拉湾西侧被异常冷源控制,伴随强下沉气流,异常冷热源在400 hPa高度达最强。合成和相关分析表明,前汛期菲律宾以东异常冷源加强下沉气流,使副高西伸加强,利于东南气流沿南海北上。孟加拉湾西侧异常冷源加强低空气流反气旋式辐散,从而使冷源东侧的印缅槽加深东进,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北上。来自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南地区汇合,而华南地区异常强热源抽吸低空气流辐合上升,从而造成前汛期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也可采用相似机理来解释。
    • 刘伯奇; 段亚楠; 李健颖; 毛江玉
    • 摘要: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的形成,标志着高原对区域和全球天气气候热力强迫的开始。本文基于1981-2010年台站观测和JRA-5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存在显著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纬向偶极子型与单极子型异常模态之间的交替出现。其中,偶极子模态表现为凝结潜热异常在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反相变化,而单极子模态则表现为高原上空感热异常一致性变化。在单极子模态的位相下,高原感热异常势必诱发低层环流异常,改变了高原东、西部的水汽输送,从而引起局地降水和凝结潜热异常,产生偶极子型的大气热源分布;随后,这种偶极子型大气热源异常又导致近地面纬向风调整,令高原整体感热异常不断加强,造成水汽输送再次改变,凝结潜热加热随之逐渐减弱,由此高原大气热源恢复单极子模态。因此,春季高原上空感热、凝结潜热和局地环流的相互作用是维持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关键机制。
    • 钟珊珊; 贾巧; 王美蓉; 赵丹
    • 摘要: 采用1979-2017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估算大气热源,研究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结果 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QBWO的前两个主模态,即荷载中心在高原东南部的全区一致型和高原东南-西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呈现了高原夏季大气热源QBWO自东向西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低频大气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西亚的自东向西的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明显减弱.在此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了异常变化.
    • 娄德君; 王波; 王冀; 张雪梅; 刘玉莲; 周显伟
    •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黑龙江省盛夏降水的关系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5月青藏高原热源与黑龙江省7月降水关系最密切,当5月高原东部热源偏强时,7月黑龙江省中部降水显著偏少.5月热源偏强年,在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作用下,7月中纬度环流呈现类似“丝绸之路”型遥相关波列,同时东亚沿岸环流呈现类似“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黑龙江省受反气旋式环流影响,7月降水偏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