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机制

物理机制

物理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4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168篇、专利文献54472篇;相关期刊237种,包括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23种,包括“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物理机制的相关文献由1486位作者贡献,包括鲁亚斌、郭荣芬、伍岳明等。

物理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4 占比:0.66%

会议论文>

论文:168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54472 占比:99.03%

总计:55004篇

物理机制—发文趋势图

物理机制

-研究学者

  • 鲁亚斌
  • 郭荣芬
  • 伍岳明
  • 张云惠
  • 侬耀辉
  • 刘攀
  • 刘杰
  • 周云霞
  • 周秀美
  • 夏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人权; 梁杏; 靳孟贵; 罗明明
    •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初期,Tóth基于定水头上边界条件推导出解析解,得出多级次地下水流系统,是水文地质学里程碑式的突破,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但Tóth解析解存在的缺陷也长期沿袭:单纯重视数学模拟而忽视物理机制;将地形控制地下水位看成是普适性规律;忽视给定水头上边界数学模拟的失真。这些缺陷,尤其是忽视物理机制探究,不仅妨碍Tóth理论自身发展,而且导致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尚未被国际水文地质界普遍接受。参照河流动力学中应用的最小能耗率原理,类比提出地下水流最小能耗率的表达式。基于已有的通量上边界地下水流模式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探究物理机制,归纳得出地下水流系统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结论。
    • 刘成国; 熊得安; 段开源; 胡文韬; 曹立锋; 黄立峰; 郭相明; 王红光
    • 摘要: 跨海微波超视距远距离传播深受探测和通信领域的重视,其机制分析和规律观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跨海微波超视距远距离传播的机制和有关原理进行了分析,对2019-09开展的C波段和X波段微波昼间跨海面超视距远距离传播试验进行了研究;利用试验测试记录和期间的气象站风观测数据,对试验期间观测到的C波段不同距离线路和X波段50 km线路上白昼的传播规律和机制做了总结分析.本文结论可供对流层微波超视距远距离传播(大气波导传播和散射传播)研究或应用的系统设计、数据分析和机制研究等参考使用,特别是跨海的试验测试可以直接运用.
    • 欧阳文宇; 叶磊; 王梦云; 孟子文; 张弛
    • 摘要: 数据密集研究范式主导的数据水文学正在成为水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善于从大量数据中挖掘规律的深度学习理论推动了近年来数据驱动水文预报的研究热潮,并不断和水文学科融合,逐步成为数据水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体系。从深度学习与水文预报学科交叉的角度,简要介绍水文领域常用深度学习模型的原理与结构及其应用于水文预报中的一般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深度学习与水文物理机制整合的基本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开展深度学习水文预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欧阳文宇; 叶磊; 顾学志; 李晓阳; 张弛
    • 摘要: 深度学习在数据驱动水文模型方向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水文预报的研究热点。综述近期深度学习模型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归纳以往数据驱动模型未表现出的新特点,分析深度学习在水利工程影响下水文建模、不确定性分析等问题中的应用潜力以及深度学习水文预报模型解释的知识发现作用。从物理机制模型中融入深度学习和物理机制指导的深度学习两方面讨论深度学习与水文物理机制整合的研究实例。总结深度学习水文预报研究仍面临的重要挑战,展望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度学习在水文预报中的研究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 王葛; 施明登; 韩清华; 孟洪兵; 曾德斌
    • 摘要: 电磁波谱中的太赫兹波段拥有许多比传统光源更独特的性质,在生物、材料、安检和通信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高功率和高效率的太赫兹辐射源则是太赫兹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前提条件.文章分别从以气体、固体和液体作为激发介质的角度,总结了激光与不同激发介质相互作用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进展.对气体介质中常用的四波混频、有质动力、切伦科夫和光电流模型的物理机制以及固体介质中的光电导和光整流模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详细撰述,并对影响这几种激发介质产生出太赫兹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液体激发介质产生出太赫兹辐射源的方法进行了展望.
    • 王彦鹏; 李杰
    • 摘要: 结合近50年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进展,梳理了4种混凝土疲劳问题的分析方法,归纳总结了各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物理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的重要性.
    • 闫家启; 申赛康; 孙国祥; 丁卫东
    • 摘要: 伪火花放电是一种工作于巴申曲线左半支、引燃于空心阴极结构、具有弥散的主放电通道的特殊低气压放电,在脉冲功率和等离子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伪火花放电物理机制和典型应用的研究.首先分析伪火花放电主要过程的典型特征、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依次为预放电、空心阴极放电、超密集辉光放电和真空电弧放电四个阶段;其次讨论当前伪火花放电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如电流淬灭和阻抗波动等;然后介绍伪火花放电的典型应用,包括伪火花开关、电子束源、极紫外光源等,并着重介绍相关装置的参数水平和技术特点;最后探讨伪火花放电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 陈颖杰; 金保明; 金君良; 王国庆; 曹民雄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的加剧,流域水资源受变化环境的影响愈加显著.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资源系统变化特征及需水预测对支撑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耦合了考虑物理机制的需水预测方法,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多因子驱动及多要素胁迫作用下黄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变化特征,采用MPI气候模式预估的未来气温、降水结果及未来流域5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形,预测了黄河流域2017—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的生活需水量随着流域人口及人均用水需求的增加不断增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需水量呈现缓慢减少态势,生态及三产需水量逐年增加,农业灌溉需水量呈下降趋势;②在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力度、增加节水技术投资的前提下,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满足黄河流域下一阶段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③为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调整流域水资源管理策略,提高节水程度,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
    • 王婧; 吕俊梅
    • 摘要: 本文利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地表气温、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多模式Historical试验结果,去除外强迫影响后,研究1910/1911~2019/2020年冬季(DJF)欧亚中高纬地区"暖北极—冷欧亚"(WACE)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物理原因.结果表明:WACE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WACE正位相时期,乌拉尔阻塞发生频率偏高,有利于热量向极区输送使得极区出现异常暖平流,且水汽向极区输送导致极区水汽辐合,向下长波辐射增加,另外对流活动增强导致潜热释放,进而极区温度上升.与此同时,极涡及欧亚大陆西风减弱且乌拉尔阻塞发生频率偏高,有利于冷空气侵袭欧亚大陆造成异常冷平流,且欧亚地区水汽辐散,向下长波辐射减少,对流活动减弱进而潜热释放减少,导致欧亚大陆温度降低.最后利用CAM3.0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对WACE的影响,模式结果与统计结果相符合,进一步说明了北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可以通过强迫低层与高层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极区水汽辐合,欧亚大陆水汽辐散,进而影响WACE的年代际变化.
    • 姜蓝齐; 张丽娟
    • 摘要: 该研究以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历史文献查询、野外观测调查、遥感反演、气候模型模拟、统计学分析、空间分析、空间尺度转换等技术和方法,以我国寒区黑龙江省和松嫩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其百年序列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特征及对气候、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00s-2010s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耕地面积扩张,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减少为主要变化方式,LUCC变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8.01%;这期间LUCC对气温的影响整体表现为降温效应,对减缓黑龙江省升温的贡献为25.57%,LUCC虽然对黑龙江省气温产生空间变化异质性,但没有改变气温纬向性空间分布特征.过去百年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减少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暖昼日数等极端高温指数增加、冷昼日数等极端低温指数减少、日极端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升高.农田扩张对年降水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植被蒸散量和植被截留蒸散量,使径流和下渗水量显著减少,对土壤来说,水分的收入项大于通过地表蒸发量的损失项,土壤逐渐变干.黑龙江省是我国绿色植被生产氧气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近百年来因森林面积下降使森林氧气量减少了5,621.560万t,西南部由百年前的氧气生产量最高区变为最低区,三江平原森林氧气生产区域明显减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