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融

消融

消融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647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肿瘤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47篇;相关期刊482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血管病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届国际介入性超声及超声造影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7年度中国刑法学年会等;消融的相关文献由852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宏、孙毅勇、黄乾富等。

消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1 占比:14.2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547 占比:85.72%

总计:6471篇

消融—发文趋势图

消融

-研究学者

  • 徐宏
  • 孙毅勇
  • 黄乾富
  • 秦杰
  • 江荣华
  • 朱晓林
  • 常兆华
  • 邹波
  • 王永胜
  • J·D·布兰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林春城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早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治疗(手术或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方便选取2010年6月—2018年12月于该院接受手术或消融的HCC患者进行回顾性定量分析。经皮消融和外科手术切除的选择经多学科讨论决定,共有132例患者纳入该研究,消融组和手术组各66例,生存分析筛选HCC术后肝内无瘤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融组和手术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至随访结束,共有66例(66/132,50.0%)患者出现肝内新发病灶,中位肝内无瘤生存时间58.1个月,消融组和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8.8个月和58.1个月。HCC根治术后肝内无瘤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BCLC分期(Z=8.76,P=0.003,HR=5.66)。消融组术后肝内无瘤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肝炎背景(Z=7.02,P=0.008,HR=2.57)、BCLC分期(Z=4.39,P=0.038,HR=3.33)。手术组术后肝内无瘤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AFP(Z=6.51,P=0.012,HR=1.20)、术前Child-pugh分级(Z=6.91,P=0.009,HR=8.97)、BCLC分期(Z=4.66,P=0.035,HR=10.99)。结论BCLC分期是早期HCC根治性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不同治疗方式(消融或手术)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 原野; 李力; 周永水; 陈怡璇; 郭茜
    • 摘要: 该文使用1961-2020年霜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贵阳和威宁站霜的气候分布特征,用霜在白天的持续时长与08时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知贵阳站气温、露点温度、地温、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7,威宁站气温、露点温度、5 cm地温与霜持续时长有较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大于0.4。贵阳和威宁上述几个气象要素在霜消前的变化特征如下:贵阳威宁站的气温均高于地温,二者平均温差贵阳站为2.17°C,威宁站为3.31°C;贵阳站气温和地温的差值有最小的标准差1.53°C,威宁站5 cm地温有最小的标准差2.09°C。从这两个因子的平均态来看,当贵阳站气温和地温之差大于2.17°C、威宁站5 cm地温大于5.09°C时预示着该站霜的消融
    • 张科; 王杰; 魏旭辉; 刘中一
    • 摘要: 目的探讨热控电极与传统电极在不可逆电穿孔(IRE)消融小鼠肝脏组织中的异同。方法实验组采用热控电极,对照组采用传统电极,分别在CT导引下对18只小鼠(每组9只)经皮肝穿刺释放相同剂量电脉冲。对比两组电极温度变化、消融速率、消融截面积、术后恢复情况、存活率、有效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经皮肝穿刺均获成功(9/9)。小鼠接受20个电压600 V、场强1800 V/cm、脉宽100μs、脉冲频率1 Hz的电脉冲处理后,实验组消融用时(32.5±3.5)s,慢于对照组用时(20.0±0)s(P<0.05);电极温度上升(5.3±0.8)°C,低于对照组(18.6±2.3)°C(P<0.05)。术后两组小鼠均存活,消融有效均为7只。实验组有效消融面积(15.2±3.6)mm2,小于对照组(21.3±5.2)mm2(P<0.05)。有效消融区均出现细胞凋亡、消融边界呈细胞级过渡、消融区管腔结构保留完好等典型IRE病理表现。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出现脱染现象,实验组染色均匀。结论在合理的消融参数下,CT引导经皮穿刺行小鼠肝脏IRE消融实验安全、微创、有效。在同等脉冲剂量条件下,热控电极消融效率不及传统电极,但能有效控制消融中的热效应,使消融更均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热消融
    • 陆丹旭; 龚建英; 何延青; 郭嘉宇; 李润玲
    • 摘要: 在冬季早期典型的边际天气条件下,环境温度较高,人工造雪的效率较低,水资源的消耗较高,使用生物冰核提高人工造雪效率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但是造价昂贵,不利于在国内大范围推广.通过筛选优化新的菌种,制备冰核蛋白,在不同温度下,添加不同浓度冰核蛋白进行冻融实验.发现添加该种冰核蛋白能够对相变速度产生影响:在-5°C时添加浓度为2.3×10^(-4)mg/mL或1.15×10^(-4)mg/mL的冰核蛋白溶液能够有效加快冻结速度,且成冰的透明度较好;添加冰核蛋白明显有助于减缓消融,使冰保持的时间更长.可见,筛选优化的冰核蛋白在初步试验中,能够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使水较快冻结且减缓消融速度,有利于降低成本并在未来滑雪场中大规模使用.
    • 李孟; 曾妮; 周宇辰; 辛洪杰; 宋杨达; 胡承光; 孙家润; 廖敏君; 赖倩微; 王莉慧; 周元平; 戴琳
    • 摘要: 目的基于术前超声造影(CEUS)影像组学特征,建立肝细胞癌(HCC)B超引导下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对其预测效能进行评价、验证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行消融术且术前1周内有CEUS和超声(US)检查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训练组91例,验证组40例。用MRIcroGL软件对整个肿瘤病灶进行勾画和分割,采用PyRadiomics分别提取CEUS和U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临床模型、US组学模型、CEUS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并评价各模型对HCC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临床特征中,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是HCC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EUS组学模型相较于US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训练组AUC 0.93 vs.0.81、0.93 vs.0.69,验证组AUC 0.74 vs.0.60、0.74 vs.0.67),表现出了更优的预测效能(P0.05)。结论基于术前CEUS图像特征的组学模型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对HCC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术前评估肿瘤复发风险以优化治疗策略,改善HCC患者预后。
    • 冯磊明; 郝世辉
    •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血流超声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对所有患者检测子宫血流超声参数包括子宫动脉血流量(BF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以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对比子宫血流超声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消融组以及未消融组,其中消融组患者174例(87.88%),未消融组患者24例(12.12%)。未消融组患者的RI明显低于消融组患者(P<0.05),PI以及子宫动脉BFV明显高于消融组患者(P<0.05),PSV以及EDV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RI、PI以及BFV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OR=14.287,95%CI:4.387~21.098)、RI(OR=5.782,95%CI:1.189~8.796)以及BFV(OR=1.131,95%CI:1.012~1.248)为患者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ROC结果显示RI、PI以及BFV的AUC分别为0.858、0.891以及0.762;子宫动脉BFV以及PI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呈负相关,RI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呈正相关。结论子宫动脉BFV以及PI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呈负相关,RI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疗效呈正相关,在使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对子宫腺肌病进行治疗时,可以检测患者的超声血流参数判定对患者的疗效。
    • 韩红; 金赟杰; 刘嵘; 范卓阳; 季正标; 王文平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早期鉴别兔VX2肝肿瘤激光消融后癌残留与灶周炎症带中的价值。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兔肝种植VX2瘤后制作肿瘤部分消融模型。在消融后1、3、7、14天对肿块区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超声检查仪器为东芝Aplioi900超声诊断仪,造影剂为SonoVue。参照最终病理结果,回放定帧图像,分别在残癌组织、炎症带中选取兴趣区进行定量分析检查。比较残癌与消融后炎症反应带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定量参数值差异。结果在消融术后不同时间段共划定兴趣区70个,包括残癌34个和炎症带36个。残癌与消融灶周炎症带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不同:残癌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以速升速降型为主(22/34,64.7%),而炎症带则多表现为速升缓降型(20/36,55.6%)(P=0.002)。消融术后第3天,残癌与炎症带两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差异最明显,表现为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曲线下面积、上升支曲线下面积及下降支曲线下面积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可帮助早期鉴别兔VX2肝肿瘤消融术后癌残留及灶周炎症带。
    • 许凯豪; 刘一铭; 焦德超; 韩新巍; 王朝艳; 李兆南; 田川; 王玲
    • 摘要: 目的评价术中增强技术在3.0-T MR引导下小肝癌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小肝癌患者,29个病灶,在3.0-T MR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术中病灶显示差,采用增强MR辅助引导完成病灶穿刺。记录手术时间、消融功率/时间、扫描参数、并发症、穿刺成功率、肿瘤完全消融率,比较术前术后肝功能和AFP水平。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53.2±4.4)min,平均消融功率为(51.5±5.3)W,平均消融时间为(8.4±2.7)min,扫描序列T1-vibe-fs 16 s,T2-haste-fs 16 s,穿刺成功率和局部消融率均为100%,2例发生反应性右侧胸腔积液(引流量0.05),AFP明显下降(P<0.05),平均随访8.6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术中MR增强技术能够实现对小肝癌的精确定位,指导完成精准消融
    • 李传伟; 罗浩; 曾春雨
    • 摘要: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室间隔消减治疗已成为其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近10年陆续出现了室间隔射频消融和立体定向放射等各种新技术,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可有效地降低左室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但每种技术尚有一定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同时对患者的解剖条件要求不一,尽管目前的技术还不尽完美,但他们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势必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 张寅; 赵玲玲; 吴贤; 王奕; 苏卫民; 谢炳銮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消融术中多针、多角度消融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为24例患者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消融效果、并发症,总结消融针的进针设计思路。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出血、黄疸、肠道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MRI,1例未完全消融,23例完全消融。术后第2天血常规白细胞[(7.80±3.14)×10^(9)/L vs.(5.68±1.94)×10^(9)/L]、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23.50(18.25,41.00)U/L vs.119.00(79.13,235.18)U/L]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角楔形模型可很好地帮助确定腹腔镜超声引导下消融的中心点及范围。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行肝肿瘤消融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肿瘤病灶消融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开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