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流域

洞庭湖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947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七届中国水论坛、第二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暨华东六省一市商经学会第19次协作研讨会、2007年中国林业青年科技论坛——信息技术与资源环境管理等;洞庭湖流域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景刚、李纪人、章新平等。

洞庭湖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4.5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1947 占比:95.02%

总计:2049篇

洞庭湖流域—发文趋势图

洞庭湖流域

-研究学者

  • 李景刚
  • 李纪人
  • 章新平
  • 黄诗峰
  • 宋佳佳
  • 李景保
  • 薛联青
  • 贺新光
  • 代勇
  • 倪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谷梓鹏; 彭俊; 俞珊妮
    • 摘要: 依据1951~2017年洞庭湖流域四水逐年径流资料,运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洞庭湖流域四水径流变化过程及其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结果表明:(1)径流量表现出丰枯交替的年际变化,湘潭站、桃源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桃江站、石门站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2)径流量呈现间歇式周期振荡,以2~4a年际振荡为主,在该年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3)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径流量对ENSO和东亚夏季风联合作用的响应有所增强,这可能与“ENSO-反气旋/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夏季风”耦合系统有关.
    • 饶恩明; 肖燚; 欧阳志云; 孔令桥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明确指出,生态系统条件和过程只有对受益者产生效用才能成为服务。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强调了生态系统及其受益者之间空间连接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大都侧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对受益者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流域水文路径分析,提出了基于受益人口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从生态系统角度,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2.80万km^(2),主要分布于土壤保持强度较高的沅江流域(38.14%)和湘江流域(39.73%),从受益者角度,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1.57万km^(2),主要集中于受益人口较多的湘江流域(92.95%);(2)与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结果相比,考虑受益人口后有1.71万km^(2)土壤保持重要区域因受益人口较少(12362人),土壤保持重要性降低,主要包括沅江流域的武陵山、雪峰山等地,另有0.48万km^(2)地区因受益人口较多(53628人),被新增识别为土壤保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湘江流域的南岭、罗霄山脉等地;(3)综合生态系统角度和受益者角度研究结果,洞庭湖流域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3.28万km^(2),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南部的南岭山脉、阳明山以及东部的罗霄山脉、幕连九山脉等山地区。研究从受益者角度分析土壤保持服务实际产生的效用,是对土壤保持服务研究的有益补充,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为提升土壤保持服务对人类福祉的支撑作用提供参考。
    • 朱思佳; 冯徽徽; 邹滨; 叶书朝
    •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该文基于2000—2019年MODIS长时序NPP数据产品,分析了洞庭湖流域20 a间植被NPP时空变化规律,进而采用时空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气象、地表等驱动因素对研究区植被NPP的影响特征及贡献程度。结果表明:①洞庭湖流域植被NPP多年均值为0.65 kgC/(m^(2)·a),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及南部,低值区域则主要位于洞庭湖附近;②2000—2019年,洞庭湖流域植被NPP呈现平稳上升趋势(y=0.003 x+0.6227,R^(2)=0.437,p<0.001),增长区域主要位于流域西北及中部偏南,而减少区域主要在流域东北及西南边界地区,植被NPP重心在平衡发展中呈微弱迁移趋势;③洞庭湖流域植被NPP变化总体上受气象因素(尤其是气温)影响较显著,但NPP空间特征则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降水与高程次之。此外,不同因子间交互作用显著,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高程与土地利用或降水)及非线性增强(气温与降水、土地利用或高程,降水与土地利用)2种类型。研究结果有助于正确认识与把握洞庭湖流域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从而为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与治理提供科学的辅助依据。
    • 王声扬; 周研来; 朱迪; 陈华
    • 摘要: 汛期分期是推求分期设计洪水和分期汛限水位的基础。本文综合运用天气成因分析和5种数理统计方法对洞庭湖流域的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水系进行了汛期分期。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流域汛期(5月1日~10月31日)可划分为前汛期、主汛期和后汛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的主汛期分别为6月15日~7月23日、6月14日~7月28日、6月20日~8月2日、6月22日~8月9日。汛期分期可合理表征流域洪水季节性特征,为充分挖掘流域洪水资源化潜力提供支撑。
    • 胡光伟; 冯海丽; 马逸岚; 梁业伟; 冯畅; 黄丽媛
    • 摘要: 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造成湖区水环境日趋恶化,水体逐渐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梳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先进经验,总结其治理模式,以期为湖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经验借鉴。结果表明:美国、欧盟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具有许多共性特点,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经济补偿、公众参与、技术创新等治理手段,最终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较好成效。为推进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结合洞庭湖流域特点,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建立多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引导公众参与治理等措施。
    • 付旋
    • 摘要: 深挖的月缺浅水流,鲫鱼子傍哒鲤鱼游。你看鲤鱼迎水(它)是把头摆,鲫鱼子迎水(它)把翅筛。郎是想姐口难开。——洞庭渔歌《郎想姐来口难开》节选洞庭渔歌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因其随时随地张口就唱的特点,俗称为“丫口调”。洞庭渔歌属民间清唱歌曲,由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以巴陵土语“真声”随口编唱。
    • 王鸿翔; 朱永卫; 查胡飞; 郭文献
    • 摘要: 探究水文变异前后环境流组成成分的变化特征,可为洞庭湖四水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湘、资、沅、澧四水(湘潭、桃江、桃源、石门)4个水文站1959-2016年逐日流量数据,运用Mann-Kendall法确定长时间序列径流的突变年份,并辅以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法校核检验,将时间径流序列划分为水文变异前后两个阶段,并以IHA软件为平台,分析四水流域在水文变异前后环境流的组成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文变异前后,四水流域各水文站环境流的组成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湘潭站环境流组成中,小洪水极大值出现次数的偏移度最大,为77%,其环境流组成呈单一化趋势,整体流量过程逐渐并入到小洪水、高流量脉冲时间和枯水流量这3种事件中,流量事件发生的多样性减少;在桃江站环境流组成中,小洪水极大值出现时间偏移度最大,为150%;在桃源站环境流组成中,大洪水极大值出现次数偏移度最大,为150%;在石门站环境流组成中,特枯流量极小值出现次数偏移度最大,为252%;与水文变异前相比,桃江、桃源和石门站的环境流较为多样化,流量过程年内更加丰富。
    • 刘仲藜; 章新平; 黎祖贤; 贺新光; 关华德
    • 摘要: 利用逐月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流域春、夏、秋季57年来旱涝异常的年际变化以及典型旱涝异常年份的全球海温分布形势,并利用降尺度和趋势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对ENSO和关键区海温的响应,以加强对流域旱涝前期影响因素的认识。结果表明:1)流域在春、秋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夏季较明显地变湿。2)前期冬、夏季ENSO事件分别对流域春、秋季旱涝产生显著影响,而与夏季呈不显著的统计特征。3)在消除前期ENSO信号后,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S3)、澳大利亚东部海域(S4)海温和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现象仍分别为春、夏、秋季与流域旱涝有密切联系的海温因素。4)S3区SST对流域春季旱涝的影响通过西风带环流实现,S4区SST偏高似乎是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的表现,成熟的IOD现象为流域秋季旱涝的主导因子。
    • 杨伶; 邓敏; 王金龙; 阙华斐
    • 摘要: 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定量分析近40年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1980-2018年洞庭湖流域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洞庭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其显著特征为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基本稳定、耕地日益萎缩和水域呈扩大趋势.(2)近40年来,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较为良好,以较低和中等生态风险区为主导类型.在1980-1990年、1990-2010年和2010-2018年3个时段内,生态风险呈现增长、缓和、加剧的变化过程,高风险区以洞庭湖湖盆向环洞庭湖平原扩张,洞庭湖区、湘江流域和资水流域生态风险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沅水流域、澧水流域和湘江流域的东南部生态风险相对较小.
    • 孟婉; 刘扬; 朱士江; 王竹; 王芳
    • 摘要: 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水体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和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风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洞庭湖中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在3个湖区中最高,入湖河流Cr、Pb质量分数在湘江较高,Ni、As、Cd质量分数在资水上游最高,Cu质量分数在资水下游最高,Zn质量分数在沅江下游最高,沉积物各元素空间分布差异大;地累积指数法显示,7种重金属污染情况排序依次为Cd>Ni>Cr>Cu>Zn>Pb>As,东洞庭湖为湖区沉积物污染最严重区域,资水为入湖河流沉积物污染最严重区域,均达到严重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单一元素污染危害程度依次为Cd>Ni>As>Cu>Pb>Cr>Zn,全流域沉积物高风险因子Cd对生物影响最大,其在湖区中东洞庭湖最高,入湖河流中资水最高,流域整体处于高潜在生态风险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Cr、Ni、Cu、Pb和As可能属于自然来源,Zn可能来源于锌矿产的开采或矿产的岩石风化、侵蚀,而Cd可能来源于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也可能来源于钢材制造、颜料、油漆等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