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

土壤保持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园艺、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7668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资源科学、地理研究、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学术年会、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等;土壤保持的相关文献由530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志云、肖燚、徐卫华等。

土壤保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7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7668 占比:99.80%

总计:107886篇

土壤保持—发文趋势图

土壤保持

-研究学者

  • 欧阳志云
  • 肖燚
  • 徐卫华
  • 谢高地
  • 饶恩明
  • 吴丹
  • 孙倩莹
  • 李咏红
  • 王世曦
  • 郑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伟
    • 摘要: 金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云南省元谋县黄瓜园镇,坐落于我国横断山区干旱河谷一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川滇干热河谷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中的“金沙江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等核心区段,占地面积2.17 km^(2),距京昆高速土林出口仅500m,交通便利,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元谋县水务局三方共建。
    • 陈安; 李景吉; 王茂生; 张晗; 卞梨交; 黎文婷; 许文来
    • 摘要: 为使环境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关系是重要前提。以一江两河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该区1990—2018年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流域、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土壤保持量和碳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产水量呈减少趋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产水量和碳储量的高值区均分布在流域东部的拉萨河河谷地区。(2)流域尺度下,2010年水源涵养服务与固碳服务间表现出权衡关系,其余年份各服务间均呈现出协同关系;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关系也多为协同关系,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热点制图显示,1990—2018年1类区占比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主要地类为低植被覆盖草地;0类和2类区占比增加,主要地类分别为沙地和高植被覆盖草地;3类区占比有所减少,主要地类为高植被覆盖草地和灌木林。由此可得,研究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各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且随时空变化而发生着强弱变化。
    • 侯礼婷
    • 摘要: 通过调查研究区域内的降雨数据和土地数据,以建设项目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该区域的RUSLE模型,分别分析模型中的土壤侵蚀因子影响因素,归纳出该区域在施工过程前后全流程的土壤侵蚀特征,并进行了定量性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快速路建设项目中,依据历史数据建立的RUSLE模型显示,在侵蚀强度方面,施工过程中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在侵蚀面积上,轻度侵蚀所占比例相比施工前大幅增加,项目建设造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覆盖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大致相同,但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实测数据比预测数据高一个等级。
    • 王奎稳
    • 摘要: 土壤是设施葡萄赖以生存的基础,葡萄所必须的营养元素绝大多数是从土壤中吸收的。为了设施葡萄能更好的生长,就要改良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的缓冲性能,使土壤保持"松、肥、厚、稳"等状态。1设施葡萄土壤改良的必要性1.1土壤好坏直接影响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葡萄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丰产持续时间的长短,都直接与土壤质量的好坏有关。
    • 武翼飞; 陈国光
    • 摘要: 基于InVEST模型土壤保持模块,应用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DEM和土壤保持措施因子等数据,对福建省大田县银顶格矿区小流域生态修复前后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区生态修复后土壤保持总量和土壤保持强度明显提高,强烈及其以上侵蚀地区面积占比从21.0%降低至8.7%,生态修复工程对提升土壤保持功能效果较好;林地、水田的土壤保持强度较强,随着坡度的升高,植被覆盖度也在提高,泥沙截留能力和土壤保持能力也相应增强。土壤保持模块考虑了地块自身拦截上游沉积物的能力,使得土壤保持功能计算结果更加真实、准确、直观。
    • 孙应龙; 李娜; 黄斌斌; 赵晓凤; 延昊; 曹云
    • 摘要: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成效,以土壤保持量为评估指标,应用美国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评估了黄土高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以及植被、气象等因素对其影响,分析了2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平均值为109.5 t/hm^(2),并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0 t/hm^(2),空间分布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土壤保持量增加较明显。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PP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值为330.5 gC/m^(2),且平均每年增加7.2 gC/m^(2);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年平均值为29.2%,且以平均每年0.52%的趋势增加。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以来气温和降水量均显著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469.1 mm,且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3.1 mm,年平均气温为10.2°C,平均每年增加0.03°C。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措施加强,加之区域“暖湿化”有利气候条件,促进了区域生态建设成效显现,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功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 饶恩明; 肖燚; 欧阳志云; 孔令桥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明确指出,生态系统条件和过程只有对受益者产生效用才能成为服务。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强调了生态系统及其受益者之间空间连接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大都侧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对受益者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流域水文路径分析,提出了基于受益人口的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从生态系统角度,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2.80万km^(2),主要分布于土壤保持强度较高的沅江流域(38.14%)和湘江流域(39.73%),从受益者角度,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1.57万km^(2),主要集中于受益人口较多的湘江流域(92.95%);(2)与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结果相比,考虑受益人口后有1.71万km^(2)土壤保持重要区域因受益人口较少(12362人),土壤保持重要性降低,主要包括沅江流域的武陵山、雪峰山等地,另有0.48万km^(2)地区因受益人口较多(53628人),被新增识别为土壤保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湘江流域的南岭、罗霄山脉等地;(3)综合生态系统角度和受益者角度研究结果,洞庭湖流域土壤保持重要区域面积3.28万km^(2),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南部的南岭山脉、阳明山以及东部的罗霄山脉、幕连九山脉等山地区。研究从受益者角度分析土壤保持服务实际产生的效用,是对土壤保持服务研究的有益补充,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为提升土壤保持服务对人类福祉的支撑作用提供参考。
    • 杜鹍鹏; 孙娴; 杨永忠; 刘苹; 徐其贤; 张慧杰; 莫燕卿; 张立丰
    • 摘要: 以中林集团雷州林业局有限公司5种林龄类型作为研究对象,从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土壤保持、森林康养等5方面核算森林生态价值人工林。结果表明:2021年公司森林生态总价值132418.17万元,其中固碳释氧价值82733.96万元,涵养水源价值44832.12万元,净化空气价值190.39万元,土壤保持价值4066.4万元,森林康养价值595.3万元。成熟林、近熟林生态价值高且分别与其面积、蓄积具有相关一致性,价值核算结果为当地森林生态价值的实现提供一定参考。
    • 刘泓君; 牛腾; 于强; 马骏; 杨林哲; 苏凯
    • 摘要: [目的]分析生态空间网络结构与土壤保持量的关系,为提升黄土高原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对策与建议。[方法]本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景观稳定性三方面,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并分析生态空间网络拓扑结构与土壤保持量的关系。[结果](1)西南秦岭一带水源涵养量高,吕梁山脉西侧—黄龙山东侧及子午岭西侧的区县土壤保持量低,秦岭及子午岭主脊东侧生物多样性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敏感,区域整体景观格局较稳定。(2)生态源地总面积为46 245 km^(2),占全区的38.8%;生态廊道共125条,共长9 071.40 km。(3)生态节点共142个,源地节点的度与土壤保持量呈正相关。[结论]基于“重要性—敏感性—景观特征”构建的生态空间网络准确可行,应重点加强对薄弱节点及度值较低的源地节点的建设,使生态用地的土壤保持服务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 赵欣悦; 王金凤; 李庆; 李文静
    • 摘要: 基于2000—2017年北三河流域的气象和遥感资料,采用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和保持状况,同时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进行了动态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7年研究区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呈微弱减少的趋势,减少率为0.03×10^(8) t·a^(-1)。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5.90×10^(8) t,而实际土壤侵蚀量与潜在土壤侵蚀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07×10^(8) t和5.04×10^(8) t,实际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流域土壤保持强度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北部植被覆盖度高的山区平均土壤保持量高达493.30 t·hm^(-2)·a^(-1),且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大,减少量普遍超过30 t·hm^(-2)·a^(-1),而南部耕地及居民区平均土壤保持量仅为1.87 t·hm^(-2)·a^(-1),土壤保持量变化较小(±10 t·hm^(-2)·a^(-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量均呈减少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