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固碳

固碳

固碳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77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6篇、专利文献151483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湿地科学与管理、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固碳的相关文献由24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继丰、谢立红、黄庆阳等。

固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6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151483 占比:99.80%

总计:151779篇

固碳—发文趋势图

固碳

-研究学者

  • 王继丰
  • 谢立红
  • 黄庆阳
  • 刘赢男
  • 杨帆
  • 倪红伟
  • 曹宏杰
  • 徐明怡
  • 焉志远
  • 王建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雨婷; 陈冠益; 李磊; 崔孝强
    • 摘要: 为探究湿地植物旱伞草水热炭的稳定性特征与固碳潜能,分别在200、220、240°C和260°C下制备旱伞草水热炭,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及化学氧化分析等方法分别探究了水热炭的理化性质及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对不同温度水热炭的固碳潜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水热碳化温度升高,水热炭产率下降,pH值和灰分含量上升,H/C和O/C降低,-OH、-C-O等不稳定含氧官能团减少,芳香化程度增加。热重分析和稳定性系数(R_(50))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制备的水热炭的R_(50)值为0.47~0.59。H_(2)O_(2)氧化试验表明,中低温(220°C)制备的水热炭的抗氧化性能最好,其氧化后稳定碳含量为54.14%。此外,固碳潜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旱伞草水热炭的固碳系数在30.21%~31.54%范围内波动,长期固碳潜能的CO2当量为2.76~2.88 Mt·a^(-1)。研究表明:200°C和220°C制备的中低温水热炭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且在短期固碳效果上具有优势;而260°C制备的高温水热炭具有最佳的热稳定性和长期固碳潜能,在固碳减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陈安; 李景吉; 王茂生; 张晗; 卞梨交; 黎文婷; 许文来
    • 摘要: 为使环境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关系是重要前提。以一江两河流域为对象,基于InVEST模型对该区1990—2018年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服务进行动态评估,并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流域、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土壤保持量和碳储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产水量呈减少趋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产水量和碳储量的高值区均分布在流域东部的拉萨河河谷地区。(2)流域尺度下,2010年水源涵养服务与固碳服务间表现出权衡关系,其余年份各服务间均呈现出协同关系;县域尺度下,各服务间关系也多为协同关系,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3)热点制图显示,1990—2018年1类区占比最大且呈增加趋势,主要地类为低植被覆盖草地;0类和2类区占比增加,主要地类分别为沙地和高植被覆盖草地;3类区占比有所减少,主要地类为高植被覆盖草地和灌木林。由此可得,研究区3种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各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且随时空变化而发生着强弱变化。
    • 褚芷萱; 马锦义; 邵海燕; 陈颢明; 郜晴
    • 摘要: 固碳是园林树木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不同树种和不同类型的园林树木固碳能力有差异。检索中国知网(CNKI)筛选71篇相关论文中365种园林树木,分属8个不同应用类型,统计分析各应用类型园林树木的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量数据,得出各类型园林树木的固碳能力由高到低排序为林木类>篱木类>花木类>果木类>荫木类>叶木类>竹类>蔓木类;而单位覆盖面积日固碳量由高到低排序则为竹类>林木类>叶木类>花木类>荫木类>果木类>篱木类>蔓木类。基于不同应用类型园林树木固碳能力的差异,建议把增加高固碳能力的园林树木种群个体数量和种类、增加园林树木群落的结构层次作为提升园林绿地固碳能力的途径。
    • 畅祥祥; 刘松辉; 张程; 房晶瑞; 刘姚君; 赵松海; 管学茂
    • 摘要: 为了降低生产高性能预制建材制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用工业原料石灰石和砂岩在1275°C煅烧制备了一种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研究了胶砂比(1∶0、1∶1、1∶2、1∶3)对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程度及砂浆早期碳化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XRD、TG-DTA、FT-IR、SEM、纳米压痕、压汞仪等研究了碳化低钙固碳胶凝材料浆体与硅质河砂骨料的界面矿物组成、孔隙率及微观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胶砂比的降低,固碳胶凝材料的碳化程度显著提高;而胶砂比为1∶1时砂浆的抗压强度最高,碳化养护24 h抗压强度达到46.9 MPa;继续降低胶砂比,砂浆的碳化硬化性能下降,可能与碳酸钙晶体在界面过渡区的富集有关。
    • 谢榕
    • 摘要: 基于2002年、2014年玉环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2018年、2019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浙江省玉环市4 a不同龄组乔木林的固碳释氧气量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2014年玉环市乔木林固碳释氧效益最高,2014年、2018年、2019年均明显高于2002年;中、幼龄林对于玉林市乔木林的固碳释氧生态效益贡献最大,但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 霍丽丽; 姚宗路; 赵立欣; 罗娟; 张沛祯
    • 摘要: 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能力,针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数不明、底数不清等问题,基于IPCC指南(2006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理论框架,构建秸秆综合利用评价方法。明确评价范围与边界,科学核算不同秸秆利用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评价秸秆五料化减排固碳底数,基于不同情景预测2030年和2060年秸秆综合利用的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的温室气体净减排贡献为7.0×10^(7) tCO_(2)e,其中,露天焚烧和自然腐解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6×10^(7) tCO_(2)e,秸秆五料化利用减排量为1.26×10^(8) tCO_(2)e;肥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的减排量最高,减排量分别为7.9×10^(7) tCO_(2)e和3.8×10^(7) tCO_(2)e。预计到2030年秸秆综合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固碳贡献潜力为1.52×10^(8)~1.72×10^(8) tCO_(2)e,到2060年贡献潜力可达2.20×10^(8)~2.73×10^(8) tCO_(2)e;秸秆肥料化在五料化利用中的减排贡献最大,并持续稳定增加,2030年和2060年减排贡献占比分别为40.7%和31.9%;秸秆燃料化的减排潜力最大,2030年和2060年减排贡献占比分别为55.2%和62.8%。秸秆综合利用应重视土壤/森林碳汇和化石能源替代的双重减碳作用,应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原则,加大力度推进全量利用,减少焚烧废弃的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发挥其减排固碳的作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 刘开放; 刘立明
    • 摘要: 如何缓解全球CO_(2)减排压力,为化工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而高效的CO_(2)微生物固定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温室效应,还能为化工产品生产拓展新原料,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 李娇; 李梦迪; 公丕海; 关长涛
    • 摘要: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 詹晖
    • 摘要: 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越来越大,控制碳排放的现实需求越来越突出。现代木竹建材拥有优异的固碳作用,发展与推广木竹建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碳减排、循环利用、节能与健康效果。本文提出木竹结构建筑在未来乡村中的应用,同时以用促养,强调森林科学管理与应用的理念,以及推广木竹结构建筑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建议,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秦晶晶; 刘玉学; 何莉莉; 汪玉瑛; 吕豪豪; 陈立天; 杨生茂
    • 摘要: 为探究生物炭可溶性组分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进而从矿物角度揭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以水稻秸秆为生物质原料制备不同炭化温度的生物炭(RS300、RS500和RS700),选用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3种土壤矿物,开展土壤矿物与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随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碳浓度的升高,土壤矿物对其吸附量逐渐增加,3种土壤矿物的吸附量顺序总体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这与土壤矿物的自身结构直接相关。高岭石、蒙脱石对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结合机制以范德华力为主,其贡献比例分别为3.4%-87.0%和32.0%-82.0%;而伊利石与RS300可溶性组分的吸附结合作用以Ca^(2+)架桥为主(贡献比例为60.4%-70.6%),与RS500和RS700可溶性组分的结合以范德华力为主(贡献比例分别为18.7%-65.0%和53.0%-67.6%)。经综合对比分析,RS500通过与蒙脱石的交互结合,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可溶性组分的溶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生物炭的固碳减排优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