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过渡区

界面过渡区

界面过渡区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86787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第八届换届会、第三届两岸四地高性能混凝土国际研讨会、第四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等;界面过渡区的相关文献由99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伟、水中和、王信刚等。

界面过渡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6787 占比:99.63%

总计:87112篇

界面过渡区—发文趋势图

界面过渡区

-研究学者

  • 孙伟
  • 水中和
  • 王信刚
  • 陈惠苏
  • 刘昶宏
  • 吴立朋
  • 孙少明
  • 梁甜甜
  • 马保国
  • 宫尧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福卫; 田斌; 徐港
    • 摘要: 界面过渡区一直是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薄弱点,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定量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再生骨料掺量为30%(质量分数)的再生混凝土中不同粒径骨料的界面过渡区厚度。采用混凝土模型试验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普通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为0.05 mm和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分别为1 mm、2 mm、3 mm、4 mm的混凝土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的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强度影响明显,随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不断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损伤开裂都是从界面过渡区开始的,且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损伤程度增加;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当界面过渡区厚度不超过2 mm(再生骨料替代率不超过30%)时,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降低不明显。
    • 黄伟; 方张平; 葛进进; 张阳阳
    • 摘要: 利用碳酸钙晶须和玻化微珠制备再生保温混凝土,测试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碳酸钙晶须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增长,当碳酸钙晶须掺量为5%时,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9.1 MPa,随后逐渐下降;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抗压强度的增加,导热系数也随之增加;掺入碳酸钙晶须可促进水泥发生二次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产物C-S-H凝胶体,填充了玻化微珠和再生粗骨料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且与玄武岩纤维握裹紧密,形成了致密的内部空间结构;当碳酸钙晶须掺量为5.0%、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5%时,保温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保温性能。
    • 畅祥祥; 刘松辉; 张程; 房晶瑞; 刘姚君; 赵松海; 管学茂
    • 摘要: 为了降低生产高性能预制建材制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用工业原料石灰石和砂岩在1275°C煅烧制备了一种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研究了胶砂比(1∶0、1∶1、1∶2、1∶3)对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程度及砂浆早期碳化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XRD、TG-DTA、FT-IR、SEM、纳米压痕、压汞仪等研究了碳化低钙固碳胶凝材料浆体与硅质河砂骨料的界面矿物组成、孔隙率及微观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胶砂比的降低,固碳胶凝材料的碳化程度显著提高;而胶砂比为1∶1时砂浆的抗压强度最高,碳化养护24 h抗压强度达到46.9 MPa;继续降低胶砂比,砂浆的碳化硬化性能下降,可能与碳酸钙晶体在界面过渡区的富集有关。
    • 李文帅; 蒋邦友; 顾士坦; 杨旭旭; Faiz U.A.SHAIKH
    • 摘要: 浆-岩界面性质是影响注浆岩体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直剪试验和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了浆-岩界面的宏观和微观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水泥试件的粘聚力高于浆液充填岩样,而内摩擦角较低。提出了一种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识别不同相的“分离方法”,并估计了不规则界面过渡区(ITZ)的厚度和弹性模量。浆液充填砂岩岩样的ITZ厚度为0~30μm,而浆液充填泥岩岩样的ITZ厚度为10~40μm,浆液充填砂岩岩样和泥岩岩样ITZ的平均弹性模量分别比水泥浆液的平均弹性模量低58.2%和54.1%。相比浆液充填泥岩岩样,浆液和砂岩之间的粘结效果较好。具有较高孔隙率和较低弹性模量的ITZ对浆液充填岩样的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
    • 刘杰; 奚家米; 贾海梁; 王新刚
    • 摘要: 由于冻融作用,寒区混凝土支护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岩石-混凝土界面的强度性能是支护结构发挥功能的关键。文中主要对岩石-混凝土界面冻融损伤演化规律、界面冻融损伤影响因素、界面过渡区(ITZ)强度弱化机理这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未来展望,为此方向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孙美娟; 姚丕强; 黄雄; 余睿; 水中和; 蒋春园; 范定强
    • 摘要: 利用沸石部分或完全(体积分数为0%、50%、100%)取代海水拌合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的河砂,对比研究了沸石对海水拌合UHPC宏观和微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拌合促进UHPC的水化,从而缩短UHPC的凝结时间,提高UHPC的抗压强度和自收缩,而沸石吸收氯离子会抑制氯离子的加速水化作用,使海水拌合UHPC的凝结时间延长,抗压强度降低。此外,沸石的内养护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海水拌合UHPC的自收缩,且效果比在淡水拌合UHPC中更好,这主要是因为沸石在海水拌合UHPC中释水的时间更早且更长。由于多孔沸石的强度低于河砂,所以UHPC的早期抗压强度随着沸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降低,养护至28 d后,沸石的内养护作用优化了界面过渡区,从而促使后期硬化浆体进一步密实。
    • 汤薇; 任佳栋
    • 摘要: 自来水厂污泥是水处理后的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固体废弃物。本文研究了机械力活化后的自来水厂污泥超细粉(WTSP)对再生混凝土(RC)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TSP的掺入使RC早期力学性能略有降低,但后期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其中含20%(质量分数,下同)WTSP试样60 d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较基准组分别提高了13%和9%。在RC中掺入10%和20%WTSP后,试样中有害孔(>100 nm)数量分别减少了37.5%和54.6%,其微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纳米压痕分析显示,掺入20%WTSP后,RC试样中界面过渡区(ITZ)的宽度减小了20%~25%,并且ITZ和新砂浆的弹性模量均有所增加。这可能与WTSP的晶核作用、微集料填充作用和火山灰活性有关。
    • 崔皓楠; 程海丽; 李宗源
    • 摘要: 简要介绍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制与界面特性。总结分析了骨料、胶凝材料、掺合料、外加剂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并针对当前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给出了笔者的看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雷建俊; 魏良针; 林天干; 夏念兴; 刘秀娟; 吴则祥
    • 摘要: 混凝土的粗骨料与砂浆之间存在界面过渡区(ITZ),过渡区的力学性质受骨料的形状、大小、含量、空间分布及初始裂隙等条件影响。为研究过渡区强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离散元软件PFC2D建立了随机骨料分布的混凝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试验发现:当过渡区强度增大时,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和初始裂隙产生时的应变逐渐增大,总裂隙数减少,破坏类型由受剪破坏转变为受拉破坏,并且过渡区强度增强会使混凝土的起裂区域由过渡区转移至砂浆聚集区。模拟结果可为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李晓光; 王攀奇; 张郁; 郭志忠; 曹永杰
    • 摘要: 研究了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毛细管负压力和界面过渡区(ITZ)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早期开裂风险和界面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石子混凝土(NSC)和再生砂浆骨料混凝土(RMC)的毛细管负压力曲线相似,骨料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无明显吸释水;与干燥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D-RBC)相比,饱水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S-RBC)的毛细管负压增大,毛细管负压力变化平缓,水泥水化充分,开裂时间推迟;D-RBC的ITZ硬度和弹性模量比S-RBC略有下降,在实际配制再生砖块骨料混凝土时,可对砖块进行饱水处理,其早期开裂风险最低,且力学性能降低不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