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强度

界面强度

界面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51891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三十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第一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等;界面强度的相关文献由71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玉东、郑锦华、吴廷尧等。

界面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1891 占比:99.88%

总计:152068篇

界面强度—发文趋势图

界面强度

-研究学者

  • 黄玉东
  • 郑锦华
  • 吴廷尧
  • 周传波
  • 周益春
  • 唐啟琛
  • 夏宇磬
  • 孙金山
  • 张海涛
  • 张玉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杰; 奚家米; 贾海梁; 王新刚
    • 摘要: 由于冻融作用,寒区混凝土支护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岩石-混凝土界面的强度性能是支护结构发挥功能的关键。文中主要对岩石-混凝土界面冻融损伤演化规律、界面冻融损伤影响因素、界面过渡区(ITZ)强度弱化机理这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未来展望,为此方向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坤; 刘逸枫; 张翼; 石教艺; 邓春林
    • 摘要: 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能够有效提高各类金属材料的强度,但陶瓷增强颗粒与基体金属的界面强度和结合性是制约其性能的关键。在陶瓷颗粒表面化学镀铜可以改善陶瓷与金属之间的湿润性,从而提高增强颗粒与基体金属的结合性。本论文采用化学镀铜的方法改善陶瓷与金属之间的湿润性,进而提高增强颗粒与基体金属的结合性,获得镀层质量良好的铜包裹钛碳化铝核壳复相颗粒。本文探讨了不同铜离子浓度、络合剂浓度的镀液对镀层效果影响。
    • 黄春旭; 陈刚; 王启芬; 于倩倩; 王志远
    • 摘要: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电化学阳极氧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碳纤维多尺度增强体(CNTs-CF)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备了环氧树脂(EP)/CNTs-CF复合材料。对增强体表面形貌与元素、增强体表面自由能及纤维增强体/EP基体接触角、增强体改性EP复合材料界面强度进行了测试,考察了硅烷偶联剂KH550对CNTs-CF纤维表面以及EP/CNTs-CF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剂KH550成功接枝在CNTs-CF增强体的表面。由于偶联剂KH550对增强体表面的缺陷有修复作用,改性后的增强体的单丝拉伸强度有明显提升。硅烷偶联剂在增强体-树脂基体界面中形成了有效的化学键链接,增强了EP复合材料界面的力学性能。低浓度的KH550溶液可有效提升EP复合材料界面性能,而高浓度KH550溶液则会堆积在增强体表面,形成低强度界面层,反而降低EP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经测试,使用1%浓度的偶联剂KH550溶液处理后,CNTs-CF增强EP树脂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达到93.68MPa,比未处理CNTs-CF增强EP复合材料提升29.84%。
    • 张圣昌; 钟天皓月; 许启彬; 宿泽熙; 姜猛进; 刘鹏清
    • 摘要: 为提高玄武岩纤维(BF)增强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接枝硅烷偶联剂KH550来提升BF与EP之间的界面强度。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界面剪切强度测试和拉伸测试研究BF表面KH550的接枝率对复合材料界面粗糙度、界面强度及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的成功接枝可以增加BF的表面粗糙度及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随着KH550接枝率的增加,BF表面形貌呈现“光滑-粗糙-光滑-粗糙”的变化过程,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及力学性能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KH550接枝率达到5%~6%时,KH550-BF表面均匀光滑,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和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分别为48 MPa和298 MPa。当接枝率超过6%,过量的KH550在BF表面的不均匀分布形成结构缺陷和应力集中,进而导致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和力学性能的降低。
    • 刘龙; 梁森; 王得盼; 周越松; 郑长升
    • 摘要: 为改善芳纶纤维(PPTA)与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强度,采用硅烷偶联剂A172和氧化石墨烯(GO)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芳纶纤维进行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及H抽出力分析。利用SEM对抽出纤维表面和橡胶基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截面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和氧化石墨烯对芳纶纤维进行二次表面改性后,纤维表面含氧基团增加,化学活性提高,处理后表面存在明显的表层附着物,纤维结构未发生明显损伤且表面粗糙度得到明显改善。每个处理阶段后H抽出力均有提高,且氧化石墨烯二次改性后的芳纶纤维H抽出力提高效果最佳,从18.192 MPa提高到48.748 MPa,芳纶纤维与丁腈橡胶的界面结合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证实了硅烷偶联剂和氧化石墨烯二次改性芳纶纤维的有效性,为橡胶基芳纶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张吉哲; 王静; 李岩; 唐小丹; 许成虎; 王业飞; 苏纪壮; 张国扬; 何亮
    • 摘要: 沥青路面的水盐侵蚀是导致其性能劣化、服役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沥青混合料的水盐侵蚀损伤规律,本工作以沥青胶浆、沥青胶浆-集料界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填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与渗透性的影响,分析了沥青胶浆-集料界面在不同侵蚀工况(静态浸水、压力浸水)下界面强度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填料类型对沥青胶浆的复数模量影响不大,但是其孔隙状态与比表面积对沥青胶浆的相位角与渗透性影响显著。相比于普通浸水,盐溶液侵蚀对沥青胶浆-集料界面强度衰减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其衰减速率受集料和填料的物理(孔隙体积、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化学(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特性的综合影响。水压力的作用会加速沥青胶浆-集料界面强度的衰减,表明行车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会推动沥青路面的水损害进程。
    • 马一凡; 刘璐
    • 摘要: 采用细观力学有限元方法,针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单向板,在考虑基体塑性变形的前提下建立包含增强相、基体和界面相的代表性体积单元模型。采用显式有限元方法计算模型在横向拉伸、压缩载荷下的渐进损伤过程和破坏机理,并分析材料各组分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报的横向载荷下的拉伸、压缩强度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其横向破坏主要是基体开裂和界面脱粘2种模式。
    • 陈尔豪; 雷鸣; 文立华; 校金友; 侯晓
    • 摘要: 固体火箭发动机属于多材料、多界面的复合结构,其界面粘接强度是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的重要部分,为准确获得粘接界面在贮存、服役中的损伤演化与破坏失效,亟待获取准确全面的界面粘接性能评估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力、不同时间挂载前后界面试验件的力学响应演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子链密度演化的粘接界面强度评价方法,实现了对界面强度演化的准确刻画。结果表明,丁羟基界面试验件的挂载历史(挂载应力和挂载时间)和加载条件(拉伸速率和温度)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进行线性解耦,经历不同挂载条件后的界面响应可以平移等效为未损伤条件下试验件的响应,其平移因子与挂载期间的分子链密度降低相关;与极限应力相比,界面能量可以更好地描述推进剂界面粘接强度。所给出的基于分子链密度的强度评价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为准确追踪、评估推进剂在复杂工况下的燃烧室界面可靠性提供了一种备选方案。
    • 李响; 赵鹏; 张英; 陈斌
    •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性质的改性粘土对生物基环氧树脂的增强作用,将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与2倍摩尔比的溴代正丁烷(BB)反应,制备了保留部分叔胺基的有机改性剂(PPDMP30);再将DMP-30酸化制备了叔胺基全部质子化的改性剂(CPDMP30)。分别用这2种改性剂对原始粘土进行表面处理,得到了2种性质不同的有机化粘土——PP-clay(反应型)和CP-clay(非反应型)。以这2种粘土作为增强体,采用“粘土淤浆复合法”制备了2种界面结合强度不同的腰果酚环氧树脂(NC514s)/粘土纳米复合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PP-clay和CP-clay都以无规剥离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拉伸测试结果表明,反应型PP-clay因保留了能参与基体树脂固化反应的叔胺基团,在两相间构建起较强的界面作用力,使材料的拉伸强度提升了135%。而非反应型CP-clay仅使材料的拉伸强度提升109%。动态力学热分析结果显示,反应型PP-clay对复合材料T_(g)的提升效果更明显。
    • 李虎; 范王腾飞; 王敏涓; 黄旭; 黄浩
    • 摘要: 界面强度对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采用纤维顶出实验(push-out test)对连续SiC纤维增强TC17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采用S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以纤维/基体完全分离后的摩擦力为出发点,采用有限元方法确定了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残余应力的产生温度,并计算了残余应力的分布,比较了顶出实验样品制备前后残余应力的变化情况及样品厚度、体积分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采用内聚力模型(CZM)分析了界面的化学结合强度.结果表明:SiCf/TC17复合材料高温成型后的冷却过程中开始产生残余应力的温度为775°C;顶出实验样品制备后界面处生成了残余剪切应力,其大小和分布与样品的体积分数和厚度相关,界面处的残余剪切应力造成了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结果与界面化学结合强度的差异;室温下SiCf/TC17复合材料的界面化学结合强度约为450 MP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