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拉拔试验

拉拔试验

拉拔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01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1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188131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2013第四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等;拉拔试验的相关文献由27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军、王家全、张明义等。

拉拔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1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8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8131 占比:99.60%

总计:188883篇

拉拔试验—发文趋势图

拉拔试验

-研究学者

  • 张军
  • 王家全
  • 张明义
  • 白晓宇
  • 刘明
  • 李可
  • 杨广庆
  • 欧进萍
  • 王新玲
  • 王言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左建琴; 孙超; 施跃进; 徐旺; 余增兵; 邓行宽
    • 摘要: 制备具有不同表面构造深度的车辙板试件和不同刻槽处理的水泥板,并铺筑环氧覆层,通过复合板的室内拉拔试验以及加速加载磨耗试验,研究原表面构造状况对环氧覆层的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环氧覆层黏结强度和磨耗值与路面构造深度的关系模型,确定了从环氧覆层黏结性能和抗磨耗性能角度出发的最佳路面构造范围。
    • 邵旭东; 陈玉宝; 何广; 赵旭东
    • 摘要: 为研究概念设计的1000 m钢-UHPC组合桁式拱桥新结构中拱肋-腹杆节点构造形式、UHPC强度对节点拉拔性能的影响,及新型PBL-栓钉组合剪力键应用于拱肋-腹杆节点的有效性,设计制作缩尺比为1∶5的4种采用不同剪力键形式(1对PBL剪力键+2排栓钉、2对PBL剪力键+3排栓钉、2对PBL剪力键、3排栓钉)的拱肋-腹杆节点模型进行拉拔试验,并进行缩尺、足尺模型有限元分析。试验和缩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BL-栓钉组合剪力键、仅采用PBL剪力键、仅采用栓钉的拉拔试件的破坏模式分别为UHPC拱肋剪切破坏、锚固区UHPC拔出、栓钉拉断;采用PBL-栓钉组合剪力键的试件最大安全系数为2.43,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足尺有限元模型结果,采用PBL-栓钉组合剪力键的拱肋-腹杆节点总用钢量少,拉拔性能好,设计合理;UHPC的抗压强度对节点的拉拔性能影响不大;适当提高UHPC的抗拉强度可提高节点的拉拔极限承载力。
    • 陈志伟
    • 摘要: 为改善薄层胶粉改性沥青抗裂磨耗层防水黏结层的黏结效果,设计了拉拔试验、直剪试验和斜剪试验,研究了温度、胶结料用量以及碎石用量等因素对薄层胶粉改性沥青抗裂磨耗层防水黏结层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胶粉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材料最佳配合比。
    • 滕晓丹; 姚淇耀; 陆宸宇; 潘丁菊; 李祚; 谢政专
    • 摘要: 通过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BFRP)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C)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分级粒径ECC和BFRP筋表面形式及直径对BFRP筋/ECC粘结性能及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BFRP筋/ECC的破坏模式分为BFRP筋拔出破坏和BFRP筋拉伸破坏。选取BFRP筋/ECC粘结-滑移曲线中的残余波浪段各峰值应力点,采用拟合直线斜率的绝对值|k|表征ECC对BFRP筋横肋的磨损程度,当|k|值≥0.144时,BFRP筋横肋会被完全磨损,当|k|值<0.144时,BFRP筋横肋会被磨损至与填充其凹陷的ECC齐平。BFRP筋/ECC的平均粘结强度随骨料粒径的变化并不显著,分级粒径ECC可使BFRP筋/ECC的平均粘结强度提高3.2%~9.6%,采用骨料粒径为0.15~0.3 mm的BFRP筋/ECC粘结性能最优。BFRP筋的直径越大,BFRP筋/ECC的平均粘结强度越小,BFRP筋直径为12 mm的BFRP筋/ECC平均粘结强度与BFRP筋直径为8 mm、10 mm的BFRP筋/ECC相比降低分别约8.2%、4.4%。采用浅螺纹BFRP筋的BFRP筋/ECC,平均粘结强度下降83.7%,但其整体粘结应力变化较为平稳,对ECC和BFRP筋的损伤程度均最小。减小BFRP筋直径、ECC骨料粒径,或BFRP筋/ECC自由端处BFRP筋的肋深,有助于提高BFRP筋/ECC的粘结性能及稳定性。
    • 骆俊晖; 祁航翔; 王家全; 吴勇; 畅振超
    • 摘要: 土工格栅与土的界面摩擦受力特性直接影响加筋土结构的安全稳定、筋材拉力发挥以及结构极限破坏型式,是加筋土结构设计、变形及稳定分析最为关键的技术指标。为研究土工格栅与碎石-土混合料的界面摩擦受力特性,在15k Pa、45k Pa、75k Pa法向应力下进行土工栅与碎石-土混合料界面的室内拉拔试验,分析了土工格栅不同测段格栅的受力和应变规律以及不同纵向埋深处测点的位移。结果表明:土工格栅不同测段格栅的应变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格栅纵向埋深的增加而依次递减,且75k Pa法向应力下AB段格栅应变约为DE段格栅应变的3.2倍;预设测点的位移以及不同测段格栅的应变随拉拔力的增大而增加,但格栅应变及测点位移会随着格栅纵向埋深的增加而依次递减;土中格栅应变相对于裸露在空气中的格栅应变要小,且远小于格栅的断裂伸长率;土工格栅应变与拉拔力呈现良好的幂函数关系。
    • 马宝宇; 王志杰; 杨广庆; 成彪; 张宁宁
    • 摘要: 为深入研究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拉拔试验中影响土工格栅与筋土界面特性的因素,介绍土工格栅和土体离散元建模以及拉拔荷载下筋土相互作用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结果,并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研究表明:在试验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多采用传统试验方法,从试验边界条件、土工合成材料类型、土料类型及参数、加载条件等方面较为系统地研究各因素对筋土相互作用的影响;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新型试验仪器可有效弥补传统测试方法的不足,并实现筋土界面作用分析的可视化。此外,离散元数值模拟是试验研究的重要补充,大量模拟结果可从细观层面更为深入地阐述筋土界面的作用机理。
    • 江佳斐; 廖昊; 薛伟辰; 隋凯
    • 摘要: 针对螺旋箍筋约束叠合剪力墙14 mm竖向钢筋搭接试件进行了拉拔试验,共设计了7个试件.为避免加载偏心,试件采用2对2搭接方式,试验参变量为搭接长度(0.25l_(a),0.45l_(a),l_(a)为钢筋基本锚固长度),配箍率(0,0.8%,2.8%,3.1%)和混凝土强度(C45,C55).其中,4个试件的搭接钢筋预先开槽,重点研究不同参变量对粘结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搭接长度为0.45l_(a)试件组的试验结果表明:当配箍率为0.8%时,搭接试件叠合界面不发生劈裂破坏,钢筋屈服后拔出,峰值强度和对应滑移值较无箍筋约束试件的特征值分别提升了27.1%、158.4%;当配箍率从0.8%增加到2.8%时,峰值强度和对应滑移值分别提升了2.1%、38.1%,钢筋被拔出并拉断.开槽钢筋的搭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搭接长度为0.45l_(a)时,试件的应力分布均呈多峰型分布,无箍筋试件的最大应力峰靠近自由端,2.8%配箍率试件的最大应力峰靠近加载端,两试件最大应力峰峰值分别为20.9 MPa,20.2 MPa,相差3%;搭接长度为0.25l_(a),配箍率为3.1%时,两种不同混凝土强度试件的粘结应力分布均呈双峰型分布,两试件最大应力峰峰值分别为17.37 MPa,17.5 MPa,相差1%.
    • 邓芃; 宋晓晓; 张丽群; 冯浩; 刘艳
    • 摘要: 寒冷地区临海、盐碱土壤或冰盐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因遭氯离子腐蚀和冻融循环的共同作用使得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性能劣化,甚至会导致构件过早失效。为了分析在冻融循环和氯离子腐蚀耦合作用下地聚物混凝土与螺纹钢筋间粘结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拉拔试验研究了地聚物混凝土与螺纹钢筋在此环境下的粘结性能,分析了保护层厚度、盐溶液浓度和冻融次数对极限粘结强度及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冻循环和水冻循环试件与未冻融试件破坏模式相同,均为劈裂破坏;但与未冻融的试件相比,极限粘结强度总体上降低,经过50次冻融循环后,盐冻和水冻试件的极限粘结强度为未冻融试件的56%~67%和80%左右;最后,基于试验数据,提出考虑冻融次数和盐溶液浓度影响作用下地聚物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以及极限粘结强度的拟合公式,为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李冰; 许剑峰; 刘峰
    • 摘要: 通过对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能耗数据的比较分析,结合用户回访对节能改造后的效果进行后期评价,回顾分析了建筑内壁结露、发霉的原因和效果预测,对基层的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拉拔检测试验。以节能改造的优化措施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分析和实验测定的数据,针对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改造方案进行回顾说明,系统地梳理了节能改造的施工方法、细部节点设计及其质量检测的重点,为青岛地区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玉; 刘伯权; 吴涛; 陈旭
    • 摘要: 研究变形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性能,完成了9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粗骨料类型及钢筋的直径对黏结应力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采用厚壁模型,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黏结强度的解析解,并建立了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主要受砂浆强度影响,使得该类混凝土与变形钢筋间的黏结应力优于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随着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而增加,随着黏结长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试验曲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