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度折减系数

强度折减系数

强度折减系数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1197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武警学院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13年技术交流会、2013第四届全国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随机振动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等;强度折减系数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谢礼立、翟长海、李宏男等。

强度折减系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11979 占比:99.94%

总计:212101篇

强度折减系数—发文趋势图

强度折减系数

-研究学者

  • 谢礼立
  • 翟长海
  • 李宏男
  • 蔡健
  • 张永群
  • 朱彬荣
  • 王东升
  • 王丰
  • 邢海军
  • 陈以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清
    • 摘要: 采用fish语言编制了基于莫尔库仑本构模型的强度折减系数法的程序,模拟了边坡的莫尔库伦材料参数在逐步折减后的应力及变形情况,通过程序的收敛性来确定安全系数和滑移面的寻找。分别进行不同坡度在自重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坡度在1:2时坡顶不同附加荷载的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坡度越小,稳定性越好;附加荷载越大,稳定性越差。
    • 蒋利学; 李向民; 王卓琳; 张富文
    • 摘要: 探讨了砌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评估方法。首先,分析了砌体结构的延性能力及强度折减系数;其次,从强度角度分析了砌体结构的抗倒塌能力,认为砌体结构抗倒塌能力是多遇地震下最不利构件的设计强度、抗震措施、材料超强、内力重分布超强和结构延性等效超强五个因素的综合反映;再次,从理想弹塑性骨架曲线模型分析出发,提出了“小震”控制刚度“、中震”控制强度“、大震”控制位移或延性的砌体结构抗震分析的理想模式;最后,对砌体结构抗震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议。
    • 李琦峰; 孔垂鹏; 党冰; 彭尔兴; 胡晓莹; 侯铮
    • 摘要: 以临潭县牛头城古遗址城墙维修与保护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确定遗址土和含烧料礓石夯筑用土的相关力学参数,并利用强度折减法和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烧料礓石加固土遗址后的应力-应变分布及安全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低掺量烧料礓石改良土夯筑加固后的古遗址土城墙塑性应变区域发展得到明显遏制;对土遗址城墙中部风蚀和底部风蚀加固后遗址土城墙模型的稳定安全系数有明显提高,其加固7天后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959和1.820,夯筑14天后的模型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966和1.829。研究的结果可为烧料礓石夯筑土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赵秀绍; 付智涛; 耿大新; 石钰锋; 王梓尧
    • 摘要: 江西省中北部地区分布着大量千枚岩土和红黏土,其中千枚岩土由于强度低不能满足强度要求常作弃方处理。研究首次提出了用红黏土胶结千枚岩土来提高强度的方法,并开展了千枚岩土-红黏土混合土浸水与未浸水抗剪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水与未浸水状态下,当红黏土掺和比λ≤60%时,混合土样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随掺合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当λ>60%时,抗剪强度指标增长不明显甚至发生了降低;混合土浸水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采用折减系数来描述抗剪强度降低幅度,含水量为14%时,黏聚力折减系数随红黏土掺和比的增长而增长,黏聚力折减系数最大为4.63;含水率为18%和22%时,变化规律不明显,可以取2.7作为保守黏聚力折减系数;混合土样内摩擦角折减系数变化范围为1.04~1.72,当红黏土掺合比为40%和60%时变化范围较小,可取最大值1.44作为掺和比40%~60%时的保守折减系数;基于强度与液塑限试验,提出红黏土掺合比的优选范围为40%~50%。
    • 熊二刚; 涂蕊; 何瀚; 李田
    • 摘要: 传统的常周期抗震设计方法中,假设结构振动周期与其强度(承载力)无关,将恒定不变的弹性振动周期作为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但是当使用这种方法对结构振动进行非弹性抗震设计时,可能会造成过小的屈服和延性,而致使所需要的结构位移延性值太大。鉴于此,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抗震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法。该研究方法以结构位移为基础,其关键是引入新的强度折减系数。该方法认为:结构的屈服位移主要受构件的几何尺寸和构件使用所需的屈服材料的屈服应变影响,而与构件的抗弯强度无关。利用该方法可以更好地使结构在目标强度下的非弹性位移延性达到要求,计算出更精确的可以满足特定性能要求所需的强度值。
    • 熊二刚; 涂蕊; 何瀚; 李田
    • 摘要: 传统的常周期抗震设计方法中,假设结构振动周期与其强度(承载力)无关,将恒定不变的弹性振动周期作为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但是当使用这种方法对结构振动进行非弹性抗震设计时,可能会造成过小的屈服和延性,而致使所需要的结构位移延性值太大.鉴于此,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抗震工程设计技术方法——常屈服位移抗震设计法.该研究方法以结构位移为基础,其关键是引入新的强度折减系数.该方法认为:结构的屈服位移主要受构件的几何尺寸和构件使用所需的屈服材料的屈服应变影响,而与构件的抗弯强度无关.利用该方法可以更好地使结构在目标强度下的非弹性位移延性达到要求,计算出更精确的可以满足特定性能要求所需的强度值.
    • 李建操; 石振庆
    • 摘要: 由再生混凝土强度试验的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具有天然混凝土强度比对值的24项试验共101组不同再生粗骨料掺量下的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基于数理统计原理、普通混凝土试验标准及设计规范,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以再生粗骨料掺量为变量的强度折减系数曲线;利用强度折减系数,对普通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通过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结果检验修正公式,证实修正后的公式可以较精确计算再生混凝土梁承载力设计值.
    • 蔺新艳; 郭二帅; 杨健辉; 王钦亭
    • 摘要: 为了探讨高温(600°C范围内)后不同冷却方式时石轻混凝土(GLWC)的物理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别观察了色泽变化、裂纹分布特征和破坏形态,分析了电镜扫描照片,测试了超声波速和特征强度(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结果表明,石轻混凝土随温度升高,淋水冷却方式较自然冷却时的色泽变化更深、裂纹宽度更大,但其内部在200°C之前并没有裂纹产生(宏观试验时表现为抗压强度增加),而是在300°C以后,裂纹才首先从水泥砂浆内部萌生、扩展,400°C后开始逐渐贯通;除了质量损失率随温度变化规律在两种冷却方式下完全不同以外,超声波速衰减率、特征强度及其折减系数的变化规律则均相同,并具有一致性,但淋水冷却方式时的上述特征参数衰减更快,且仅在500°C以后,淋水冷却方式的强度才基本持平或略高于自然冷却方式时.
    • 张晓军; 曹娟
    • 摘要: 采用传统优化方法进行边坡参数反分析,存在速率低、无解性、多解性、稳定性差等缺陷.利用模拟退火法(SA)的优势,将其引入到公路边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反分析中,形成结合模拟退火法与多点位移优化进行反分析的方法.以湖南省某公路2处边坡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首先获取边坡多个位置的位移-强度折减系数关系,再建立目标函数,利用SA全局寻优的特点获取强度折减系数的最优值,进而得到抗剪强度参数的反分析值.结果表明:取反分析值作为抗剪强度参数时,边坡各个节点的计算位移都比较接近监测位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刘巴黎; 胡进军; 谢礼立
    • 摘要: 为了研究地震动的多维性和结构响应的空间耦合性对结构残余位移需求的影响,建立了恢复力特性符合二维屈服面模型的单质点双自由度体系(SMDDOF),提出双向地震激励下的等强度残余位移谱模型,对比分析了单向和双向地震激励下单自由度(SDOF)体系的残余位移谱.以不同场地类别的140组地震动记录为双向激励,建立统计平均的等强度残余位移谱,分析场地条件和两主轴方向刚度比对双向地震激励下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谱的影响.结果 表明:通过单自由度体系单向地震动输入建立的残余位移谱可能会低估结构残余位移需求;中长周期范围内,双向地震激励下的残余位移比谱值随刚度比的增大而增大;恢复力耦合效应对结构残余位移响应的影响取决于两主轴方向损伤的相互制约,其中一个主轴方向刚度的削弱会增大该主轴方向的残余位移需求,而另一主轴方向的残余位移需求则会有所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