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粘接界面

粘接界面

粘接界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化学工业、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0433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广东牙病防治、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第七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中国声学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等;粘接界面的相关文献由5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高春、李金飞、池旭辉等。

粘接界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0433 占比:99.81%

总计:70568篇

粘接界面—发文趋势图

粘接界面

-研究学者

  • 李高春
  • 李金飞
  • 池旭辉
  • 庞爱民
  • 杜锡娟
  • 许进升
  • 郑健
  • 陈雄
  • 李潇
  • 周清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丹杨; 刘增瑞; 李璇; 丁鹏; 谢娜; 王路明
    • 摘要: 目的探讨氩气源低温常压等离子体(nonthermal argonatmos phericpressure plasma,NTAPP)射流处理不同时间对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粘接界面粘接强度及牙本质润湿性的影响。方法使用NTAPP发生装置(放电输入功率:9 W,氩气气体流量:5 L/min),分别处理5组(n=6)人牙本质试件(0、5、10、15、20 s)后,使用S3 Bond粘接剂处理牙面,制作微拉伸粘接试件并测量各组即刻粘接强度。同样参数、同样分组条件下处理牙本质面后测量牙本质表面接触角。结果随着NTAPP处理时间延长,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以处理15 s组粘接强度最高(31.82±2.80)MPa。随着NTAPP处理时间延长,与阴性对照组牙本质表面接触角(75.57°±1.45°)相比,各实验组牙本质表面接触角均显著减小,以处理15 s组牙本质表面接触角(33.56°±2.14°)最低,湿润性最大。结论NTAPP处理可显著增加牙本质表面湿润性,提高与自酸蚀粘接剂粘接界面的粘接强度,这与处理时间相关。
    • 王兴国; 刘红伟; 李晓高; 黄志诚; 范跃农; 刘阳
    • 摘要: 针对粘接界面质量难以检测与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空气耦合超声导波检测方法。基于超声导波在双层介质中传播特性和界面弹簧模型理论,推导出了不同粘接界面条件下的频散方程。通过对频散方程的数值求解,获得了刚性粘接、滑移粘接和完全脱粘3种粘接界面质量的频散曲线。频散曲线分析表明:在A0模态的一定频率范围内,界面趋于刚性粘接时导波的传播相速度大于滑移粘接的相速度,完全脱粘时相速度频散曲线出现双重对称与反对称模式,这与上下单层频散曲线重合。采用3种不同粘接界面质量进行了超声导波实验,由实验获得的导波相速度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刚性粘接条件下的导波幅值和声能量最小,完全脱粘条件下的导波幅值和声能量最大。该结果为超声检测不同粘接界面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 齐重阳; 常新龙; 张有宏; 胡宽; 孟云蛟; 王震; 朱雪蒙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模拟SRM(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衬层粘接界面服役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状态,设计了不同倾斜角度的界面拉伸试件。将聚合物封装的飞秒激光逐点直写光纤光栅(fsFBG)传感器埋入推进剂/衬层粘接界面试件中,研究了复杂应力载荷作用下fsFBG传感器的响应。结果表明:粘接试件的强度满足发动机设计验收指标,埋入的聚合物封装fsFBG传感器中心波长随拉应力载荷增大而减小,中心波长漂移量与施加的应力载荷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复杂应力情况下传感器响应符合结构实际的服役状态。
    • 王亚龙; 张佳乐
    • 摘要: 针对车载运输过程中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温度、振动载荷作用下的推进剂和衬粘接界面损伤问题,完成运输振动载荷谱的构建,对信号进行消除数据趋势项和分段处理,并从时域和频域对信号进行重点分析。从基于振动载荷PSD完成对运输条件的分类,将实测的振动载荷数据划分振动严重程度级别(A和B),依据行程占比作为权重计算运输过程中的等效PSD。从时域上看,不同路况下加速度峰值和RMS存在较大差别,采集信号峰值均大于3倍均方根值,说明振动加速度信号中包含数值急剧变化的部分;从频域上看,100Hz以内载荷能量主要集中在0~20Hz、30~45Hz和70~80Hz三个频段上。
    • 张美凤; 游潇潇; 陈龙; 孙正帆; 郭玲
    • 摘要: 目的评价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在氟斑牙牙本质干燥和润湿状态下对微剪切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非龋性氟斑牙120颗,按照Thylstrup-Fejerskov指数(TFI)对氟斑牙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轻度组(TFI=1-3)、中度组(TFI=4-5)和重度组(TFI=6-9)。再按照不同的粘接方式,将每个组分为4个亚组:干粘接组、DMSO干粘接组、湿粘接组和DMSO湿粘接组。粘接完成后,各组样本分别进行微剪切粘接强度试验以测得粘接强度。从每组中选部分样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预处理后的牙本质表面,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结果不同粘接方式会影响氟斑牙牙本质粘接强度,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200.29,P<0.05),湿粘接组的粘接强度均高于干粘接组,而DMSO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湿粘接组粘接强度,并在湿粘接组中效果最明显;随着氟斑牙严重程度的加重,粘接强度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89.87,P<0.05);电镜观察干粘接组和DMSO干粘接组均出现牙本质小管内裂纹,且胶原纤维排列紧密,湿粘接组和DMSO湿粘接组未见小管内裂纹,且胶原纤维蓬松多孔呈网状;共聚焦观察干粘接组树脂突短而稀疏,湿粘接组树脂突长而密集,DMSO预处理可使干、湿粘接组混合层变厚和使树脂突变长。结论DMSO可有效提高氟斑牙牙本质在干燥和湿润状态下的粘接强度,但湿粘接下的粘接强度高于干粘接,且粘接强度随氟斑牙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 崔辉如; 王佳奇; 吕轩; 许玉荣
    • 摘要: 粘接界面应力状态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三维结构完整性分析的关键。首先在内聚参数松弛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粘弹性PPR内聚力模型,构建了三维八节点内聚单元,推导了全局坐标系下单元变换矩阵,并进行了单元分离位移场的计算,结合八节点六面体等参单元,形成了单元内力矢量以及单元刚度阵。之后,以固化降温和点火增压两种典型工况为例,对发动机开展上述三维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固化降温和点火增压两过程结束时,粘接界面上最大的切向内聚力分别为0.03 MPa和0.11 MPa,最大的法向内聚力分别为0.065 MPa和-0.348 MPa,均小于某发动机粘接界面的内聚强度。论文提出的基于三维八节点内聚单元的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可以为发动机粘接界面三维结构分析提供有利参考。
    • 李康佳; 强洪夫; 王哲君; 王学仁; 王稼祥
    • 摘要: 固体火箭发动机粘接界面在长期立式贮存下因蠕变效应产生损伤。本文从蠕变条件下界面损伤影响因素、界面损伤测试试验和界面损伤数值模拟3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指出了蠕变条件下粘接界面累积损伤不容忽视,总结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中的不足,并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试验研究的难点是设计合理的试验和选取有效表征损伤时效性的变量,数值模拟研究的重点是构建含损伤的蠕变型界面内聚力本构模型,以期为开展贮存条件下粘接界面的性能评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李倩格; 乌布力艾散·麦麦提图尔荪; 吴艳青; 党进锋
    • 摘要: 为了研究组合药柱结构在低温点火工况下粘接界面的损伤脱粘,以某型固体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内聚力模型,分析了组合药柱结构低温点火下的力学响应特性及界面损伤演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低温点火工况下,壳体/包覆层间隙无压强时,组合药柱变形大,由于药柱所受应力超过材料极限性能,导致界面结构破坏,续航段/增速段药柱界面为结构损伤薄弱处。同时,针对续航段/增速段药柱界面进行研究,分析了界面力学性能及续航段药柱模量对界面损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界面强度、断裂能的提高,药柱结构完整性会显著改善,而随着界面刚度的增大,仍会出现界面脱粘现象;降低续航段药柱瞬时模量,界面脱粘范围减小,但同时续航段药柱的等效应变会显著增大。
    • 陈尔豪; 雷鸣; 文立华; 校金友; 侯晓
    • 摘要: 固体火箭发动机属于多材料、多界面的复合结构,其界面粘接强度是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的重要部分,为准确获得粘接界面在贮存、服役中的损伤演化与破坏失效,亟待获取准确全面的界面粘接性能评估方法。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力、不同时间挂载前后界面试验件的力学响应演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子链密度演化的粘接界面强度评价方法,实现了对界面强度演化的准确刻画。结果表明,丁羟基界面试验件的挂载历史(挂载应力和挂载时间)和加载条件(拉伸速率和温度)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可以进行线性解耦,经历不同挂载条件后的界面响应可以平移等效为未损伤条件下试验件的响应,其平移因子与挂载期间的分子链密度降低相关;与极限应力相比,界面能量可以更好地描述推进剂界面粘接强度。所给出的基于分子链密度的强度评价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为准确追踪、评估推进剂在复杂工况下的燃烧室界面可靠性提供了一种备选方案。
    • 姬妍; 郭林伟; 艾朝霞
    • 摘要: 具有优异性能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与金属材料等连接问题,以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实际生产方面为出发点,从机械互锁连接理论、化学键连接理论、表面润湿与吸附理论、双电层连接理论角度讲述金属材料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粘接体系相关理论,从化学预处理与物理预处理等方面描写了金属材料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粘接界面预处理方法,包括喷砂、磨蚀、溶剂清洗等物理预处理方法与化学溶剂蚀刻、阳极氧化、等离子体处理及激光处理等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