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氟斑牙

氟斑牙

氟斑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7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7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82427篇;相关期刊358种,包括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等;氟斑牙的相关文献由2136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波、张莉、曹进等。

氟斑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7 占比:1.09%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2427 占比:98.85%

总计:83382篇

氟斑牙—发文趋势图

氟斑牙

-研究学者

  • 余波
  • 张莉
  • 曹进
  • 王永
  • 云中杰
  • 范中学
  • 银恭举
  • 马爱华
  • 刘洋
  • 姬海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红蕾; 齐凤娜; 程瑞卿
    • 摘要: 背景:氟斑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象,传统口腔充填材料具有缺陷.目的:评估Icon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眼科医院收治的30例氟斑牙患者(共200颗患牙),均采用ICON渗透树脂进行修复治疗.治疗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统计患者主观上对治疗的感受,包括对美观的满意度、治疗后牙齿敏感度、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等.统计病变的尺寸大小、氟斑牙牙面指数和充填所需酸蚀次数之间的关系,探讨病变对治疗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治疗后3,6,9个月的美学满意度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P < 0.05);30例患者中,树脂修复治疗后19例没有牙本质过敏症状,11例称牙本质敏感症状在72 h内消失,所有患者对治疗表示满意.②治疗前,氟斑牙牙面指数评分为1,2,3的牙数占比分别为65.50%,30.50%,4.00%;治疗后即刻,氟斑牙牙面指数评分为0,1,2的牙数占比分别为83.00%,16.00%,1.00%.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操作中的酸蚀次数和病变的尺寸、氟斑牙牙面指数有一定关联.③结果表明,ICON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效果显著且稳定,但是氟斑牙病变的尺寸和氟斑牙牙面指数可能会影响操作中的酸蚀次数,需要医生的重视.
    • 王以利; 章海平
    • 摘要: 目的掌握沭阳县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现状,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方法2020年,对沭阳县所有228个病区村的水氟含量进行检测,对病区所有8~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普查>40岁居民氟骨症患病情况。结果累计检查8~12岁学生18739人,检出氟斑牙患者2623人,患病率为14.00%;检出临床氟骨症1674人,后对该人群进行X线检查,检出氟骨症304例。结论沭阳县改水工程运转良好,水氟含量合格,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卢霞; 邓霞; 王忠朝; 范丽苑
    • 摘要: 目的:比较微研磨和渗透树脂分别联合冷光美白治疗氟斑牙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7年3月-2020年4月诊治的85例氟斑牙患者,随机抛硬币法分为研磨组(41例)和树脂组(44例),其中研磨组患者给予微研磨技术联合冷光美白治疗,树脂组患者给予渗透树脂技术联合冷光美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损面积变化以及心理状态,并评估美白效果和牙齿敏感度,统计两组患者美学效果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美白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牙面病损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3个月树脂组患者病损面积明显低于研磨组(P0.05),治疗后树脂组患者上述评分明显低于研磨组(P<0.05);树脂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研磨组(P<0.05)。结论:微研磨技术和渗透树脂技术联合冷光美白应用于氟斑牙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后者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病损面积,减少牙敏感发生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 昝斌彬(综述); 陈黎明(审校)
    • 摘要: 氟斑牙是氟中毒最常见、最突出的特征性损害,该疾病是由于过量的氟化物在牙齿的发育矿化期经消化道、呼吸道被机体摄入,影响成釉细胞的发育,干扰釉质晶体形成,造成牙齿结构异常及力学性能改变。氟斑牙的发病不仅受地区氟浓度及生活习惯影响,还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本文对目前氟斑牙的发病机制和氟斑牙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的研究加以综述。
    • 张美凤; 游潇潇; 陈龙; 孙正帆; 郭玲
    • 摘要: 目的评价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在氟斑牙牙本质干燥和润湿状态下对微剪切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微观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非龋性氟斑牙120颗,按照Thylstrup-Fejerskov指数(TFI)对氟斑牙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轻度组(TFI=1-3)、中度组(TFI=4-5)和重度组(TFI=6-9)。再按照不同的粘接方式,将每个组分为4个亚组:干粘接组、DMSO干粘接组、湿粘接组和DMSO湿粘接组。粘接完成后,各组样本分别进行微剪切粘接强度试验以测得粘接强度。从每组中选部分样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预处理后的牙本质表面,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结果不同粘接方式会影响氟斑牙牙本质粘接强度,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200.29,P<0.05),湿粘接组的粘接强度均高于干粘接组,而DMSO预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湿粘接组粘接强度,并在湿粘接组中效果最明显;随着氟斑牙严重程度的加重,粘接强度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F=89.87,P<0.05);电镜观察干粘接组和DMSO干粘接组均出现牙本质小管内裂纹,且胶原纤维排列紧密,湿粘接组和DMSO湿粘接组未见小管内裂纹,且胶原纤维蓬松多孔呈网状;共聚焦观察干粘接组树脂突短而稀疏,湿粘接组树脂突长而密集,DMSO预处理可使干、湿粘接组混合层变厚和使树脂突变长。结论DMSO可有效提高氟斑牙牙本质在干燥和湿润状态下的粘接强度,但湿粘接下的粘接强度高于干粘接,且粘接强度随氟斑牙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 王丽萍
    • 摘要: 氟斑牙又叫氟牙症或斑釉,具有地区性分布特点,为慢性氟中毒早期最常见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是牙釉质发育过程中,摄入过量的氟,造成牙釉质发育不良、矿化不全甚至实质性缺损等。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白恶型(轻度)、着色型(中度)、缺损型(重度)。对于轻中度氟斑牙的微创治疗有微研磨、美白、渗透树脂及其联合治疗,瓷贴面、全冠修复等。
    • 蔡毅超; 江磊; 钟冰洁; 陈润; 程辉; 于皓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3种高透明度氧化锆材料的透明度及其对不同背景色的遮色性能。方法应用3种高透明度氧化锆材料(X组:质美美学,德国R+K;Y组:质美高透,德国R+K;Z组:锆美高透,中新棠国业)制作直径为7 mm,厚度分别为0.8、1.2、1.6 mm的试件共45个(n=5)。应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不同厚度试件的透明度参数(TP),以及各试件在模拟深牙本质色、模拟氟斑牙本质色、钛基台和金属桩核背景色下的色差值(ΔE)。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SPSS 17.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并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α=0.05)。结果对所有受测材料来说,3组氧化锆材料的TP值均随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8 mm厚度的试件TP值最高,且X组、Y组和Z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 mm厚度的试件TP值最低,X组、Y组和Z组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X组试件在钛基台和金属桩核背景色下的ΔE值均<1.2(P<0.05);Z组3种厚度的试件在背景为深牙本质色和钛基台背景下产生的ΔE值均<1.2,但不同厚度的试件产生的ΔE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高透明度氧化锆材料进行美学修复时,如果患者为氟斑牙、深牙本质色、钛基台和金属桩核等深背景色时,修复体的厚度选择1.2~1.6 mm具有较好的遮色能力。
    • 昝斌彬; 陈黎明
    • 摘要: 目的:观察DLX2基因多态性在毕节市燃煤污染型氟斑牙人群中的分布,探讨氟斑牙遗传易感性和耐受性与DLX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贵州省毕节市(氟中毒病区)纳入117例氟斑牙患者(实验组)和108例非氟斑牙受试者(内对照组),在贵阳市两城区(非病区)纳入115例非氟斑牙受试者(外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血常规检测后剩余的外周血样本,提取血样中的基因组DNA,筛选SNP位点并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测定,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rs743605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轻、中、重度氟斑牙各分度之间,CC基因型在重度氟斑牙中的频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T等位基因在重度氟斑牙中的频率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X2基因的rs743605位点和rs376249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氟斑牙存在相关性。
    • 孙雨虹; 李康; 杨宏宇; 白雪芹
    • 摘要: 氟斑牙正畸托槽粘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目前临床上可采用延长酸蚀时间、釉质微打磨、微预备、粘接促进剂和激光酸蚀等方法促进氟斑牙粘接,延长酸蚀时间适用于轻中度氟斑牙,操作简便,但过度酸蚀会造成釉质破坏;微打磨适用于轻度氟斑牙,需橡皮障保护,促进粘接的同时可去除表面色素沉着;微预备可显著提升各类氟斑牙粘接强度,但需磨除表层釉质;粘接促进剂可能提升中重度氟斑牙粘接强度,但现有研究结果仍存争议,需后续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最新的激光处理无明显改善粘接强度,但能有效去除色素,无牙齿损伤,还需后续进一步研究改良.
    • 孙雨虹; 李康; 杨宏宇; 白雪芹
    • 摘要: 氟斑牙正畸托槽粘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目前临床上可采用延长酸蚀时间、釉质微打磨、微预备、粘接促进剂和激光酸蚀等方法促进氟斑牙粘接,延长酸蚀时间适用于轻中度氟斑牙,操作简便,但过度酸蚀会造成釉质破坏;微打磨适用于轻度氟斑牙,需橡皮障保护,促进粘接的同时可去除表面色素沉着;微预备可显著提升各类氟斑牙粘接强度,但需磨除表层釉质;粘接促进剂可能提升中重度氟斑牙粘接强度,但现有研究结果仍存争议,需后续大样本临床研究验证;最新的激光处理无明显改善粘接强度,但能有效去除色素,无牙齿损伤,还需后续进一步研究改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