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5-04-24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及泌尿学组;四川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孕哺期铅暴露对子代小鼠脑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1,SIRT1)、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 deoxy guanosine,8-OHdG)表达及与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rn 方法:通过饮用0.2%醋酸铅水溶液建立小鼠孕期染铅模型,哺乳期母鼠持续铅暴露,至小鼠断乳,并设立无染铅对照组,子代小鼠断乳后将其分笼均以无染铅纯水饲养.待其12周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其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OHdG在两组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其脑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rn 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小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铅暴露组子代小鼠最后一天穿越平台次数小于对照组(P<0.05),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铅暴露组子代小鼠海马组织8-OHdG表达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但大脑皮层8-OHdG表达无差异(P>0.05).铅暴露子代小鼠脑组织胞核内SIR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胞浆内SIR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孕哺期铅暴露对子代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可能与脑组织特别是海马组织DNA氧化损伤有关;铅暴露使小鼠脑组织中SIRT1发生核质转移,这一现象可能与SIRT1对铅暴露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儿童氟斑牙的关系.rn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县氟病区2所小学8-12岁儿童174人,Dean’s分度法对儿童氟斑牙进行分度,并依据病情分为正常组,轻度组和中重度组.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钙含量;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雌激素受体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rn 结果:中重度组男性儿童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19.43%±16.31%)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8.89%±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女性儿童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血清钙水平呈负相关(r=-0.172,P=0.024).rn 结论: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可能与儿童氟斑牙患病程度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血清钙水平呈负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食管癌细胞EC109体外干预作用,及对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不同浓度番茄红素(1、5、10、20、40μM)处理食管癌细胞EC109,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水平.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rn 结果:5、10、20和40μM番茄红素处理食管癌细胞后,细胞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μM番茄红素培养24h、48h、72h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活力逐渐降低,细胞活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W9662和番茄红素联合处理组食管癌细胞活力均高于番茄红素处理组,番茄红素处理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GW9662和番茄红素联合处理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低于番茄红素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番茄红素可通过上调PPARγ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食管癌细胞EC109的增殖,番茄红素可能具有预防食管癌发生的作用.
  • 摘要:p90/CIP2A是一个新发现的癌蛋白,研究证明p90/CIP2A通过稳定转录因子c-Myc的表达,抑制PP2A的活性.基于近期的研究数据,p90/CIP2A结合PP2A的复合物可能对p90/CIP2A致癌活性起至关重要作用。虽然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治疗靶点的挑战,最近一项研究通过小分子或者多肽模拟物直接靶向p90/CIP2A-PP2A复合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另外一个有治疗前景的方法是采用p90/CIP2A的构象小分子模拟物作用于PP2A和(或)c-Myc所结合的复合物。确定p90/CIP2A蛋白的结构以及p90/CIP2A与PP2A或其他靶点如何互相作用,对于实施这些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 摘要:目的:检测经长期氡暴露而发生恶性转化的人的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中甲基化转移酶(DNMT)基因的动态变化,从表观遗传学层面探索氡致肺癌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软琼脂集落形成及裸鼠成瘤实验鉴定长期氡暴露过程中BEAS-2B细胞的恶性转化程度,以QPCR方法检测DNMT1、DNMT3A的mRNA表达量.rn 结果: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染氡30代传代至40代的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已升高至27.27±1.10%(P<0.05),转化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率达到30%(P<0.05),呈低分化癌;QPCR结果显示各染氡组传至40代细胞DNMT1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DNMT3A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rn 结论:建立并确认了体外染氡诱发BEAS-2B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且细胞恶性程度随染氡代数和传代代数的增加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细胞出现移植成瘤.本试验条件下,DNMTs表达的改变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打破内环境平衡,这可能是在表观遗传学中,长期氡暴露致BEAS-2B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对氯吡格雷抗血栓作用的影响.rn 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组后,正常组对照组、氯吡格雷组(10mg/kg)、联合给药组(奥美拉唑40mg/kg、80mg/kg+氯吡格雷10mg/kg)灌胃给药4h后,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建立大鼠动静脉型血栓模型,称重血栓重量,评价氯吡格雷抗血栓效果.rn 结果:氯吡格雷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61.5%vs21.7%,P<0.01);奥美拉唑(80mg/kg)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相比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聚集率(43.7%vs23.3%,P<0.05)、增加血栓重量(41.45mg vs21.31mg,P<0.05);奥美拉唑(40mg/kg)联合用药组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无论在血小板聚集率(29.5%VS23.3%,P>0.05)和血栓量(26.55mg VS26.31mg,P>0.05)无明显差异.rn 结论:80mg/kg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栓产生相互竞争性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评价一种基于流式细胞分析的新的方法——即采用γ-H2AX的RL/G值(淋巴细胞中γ-H2AX含量与粒细胞中γ-H2AX的比值)用于辐射事故早期分类诊断和剂量估算的可行性.rn 材料和方法:血样收集和照射:在获得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之后,利用肝素抗凝管收集62名志愿者外周血.除本底值分析实验之外,其他所有实验中的血样均来源于同样3名志愿者(2名男性,年龄为35岁和36岁,1名女性,年龄为36岁).血样37℃条件下采用钴-60照射源进行照射(剂量率为158cGy/min).照射后,血样在37℃条件下培养1、3、6、12、和24h收集,经固定、标记后分析.rn 结果:(1)在照射后1、3、6、12和24小时,淋巴细胞中γ-H2AX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而粒细胞中γ-H2AX含量没有明显改变.据此,粒细胞可作为内部参照细胞,用于分析淋巴细胞中γ-H2AX含量,这样可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操作误差,增加方法的稳定性.下面提到的γ-H2AX的RL/G值代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γ-H2AX与粒细胞中γ-H2AX含量的比值.(2)为了研究γ-H2AX的RL/G值在在健康人群中的本底水平,对62名健康志愿者(23名女性和39名男性中国人)外周血进行分析.γ-H2AX的RL/G值介于1.01~1.54之间,变异系数为9.94%,平均值为1.21±0.12.23名女性志愿者与39名男性志愿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别(1.20±0.10VS1.22±0.15,P=0.4531).各年龄组之间γ-H2AX的RL/G值差别不明显(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1-60岁组分别为1.18±0.09、1.22±0.13、1.20±0.14和1.21±0.09,p=0.7372).在62名志愿者中,12人有吸烟习惯.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的γ-H2AX的RL/G值并未明显增高(1.21±0.12VS1.17±0.08,P=0.2194).(3)照射后γ-H2AX的RL/G值的时间-效应分析.γ-H2AX的RL/G值在照射后1小时快速升高到2.78±0.32(2Gy)和5.79±0.84(10Gy),这种高水平持续到照射后3h,随后开始下降.2Gy照射后12h,γ-H2AX的RL/G值(1.81±0.14)高于未照射对照组(P=0.0133,p<0.05),照射后24小时,γ-H2AX的RL/G值(1.40±0.01)仍然高于未照射对照组(P=0.0395,p<0.05),但低于本底值中的最大值.10Gy379照射后24h,γ-H2AX的RL/G值(2.67±0.09)仍然明显高于未照射对照组(P=0.0006,p<0.05).(4)γ-H2AX的RL/G值分析的实验重复性和个体间差异分析.为了分析实验重复性,在三个不同时间采集三名志愿者的外周血,进行三次独立实验.结果显示,在各个剂量照射后1小时,不同实验间差异性较小,变异系数均在10%以内.为了分析个体间的差异,三名志愿者的血样经0-10Gy照射后,分别培养1、3、6、12和24h,分析γ-H2AX的RL/G值.结果发现,除6Gy和8Gy照射后1小时的样品(分别为18.25和15.89)之外,所有样品的γ-H2AX的RL/G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5)剂量效应反应和曲线拟合.在选定的每一个时间点(照射后1、3、6、12、和24小时),γ-H2AX的RL/G值均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拟合了5个时间点(1、3、6、12和24h)的剂量效应曲线,1h:Y=0.501X+1.194,R2=0.95;3h:Y=0.798X+1.249,R2=0.913;6h:Y=0.21X+1.149,R2=0.938;12h:Y=0.174X+1.371,R2=0.953;24h:Y=0.099X+1.225,R2=0.966.在所有的剂量效应曲线中,y为γ-H2AX的RL/G值,x为照射剂量(Gy).rn 结论:研究表明,外周血淋巴细胞γ-H2AX的RL/G值分析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方法,用于辐射事故早期分类诊断和快速剂量估算,这种方法的应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事故中验证.
  • 摘要:目的:TNP001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复方药物.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SD大鼠灌胃TNP001反复给药90天,观察SD大鼠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性质和程度,毒性反应的发展和恢复情况;确定毒性剂量效应关系;确定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临床安全用药的剂量设计和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参考资料.rn 方法:选用SD大鼠120只,设溶剂对照组和TNP001低剂量组(0.25g.kg-1)、中剂量组(0.75g.kg-1)、高剂量组(2.25g.kg-1),每组30只,雌雄各半.灌胃给药,每天给药1次,第1~90天为给药期,第91~119天为恢复期.给药体积1ml.100g-1.给药结束(D91)每组每性别剖杀10只动物,停药4周(D119)后,每组每性别剖杀5只动物.检测指标包括动物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血液常规、血清生化、尿指标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rn 结果:1、一般生理指标观察各剂量组动物外观无异常,行为活动正常,粪便颜色、形状正常.试验期间雌鼠各给药组体重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雄鼠低、中剂量组体重和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雄鼠高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D8体重降低5.0%,D15-85降低幅度为2.5~5.2%,D92-113降低幅度为12.0~14.0%.试验期间摄食量未见与受试物明显相关的毒性反应.2、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血液学指标:给药结束及恢复期结束,和溶剂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雌鼠红细胞数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给药结束,雌鼠中、高剂量组红细胞数降低百分比分别为9.0%、13.2%,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加百分比分别为4.6%、7.9%,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百分比分别为6.5%、8.8%.恢复期结束时均可恢复.各给药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血清生化、电解质、凝血及尿指标未见与受试物明显相关的毒性反应.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脏器重量及系数:给药结束时,和溶剂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脾脏重量及系数降低,雌鼠中、高剂量组脾脏重量分别降低13.5%、19.8%,脾脏系数分别降低9.8、13.7%,雄鼠中、高剂量组脾脏重量分别降低13.1%、20.6%,脾脏系数分别降低10.0%、20.0%,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恢复期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SD大鼠灌胃给予0.75、2.25g·kg-1剂量的TNP00190天,可引起动物肾脏轻微的肾小管内黄褐色色素沉着,雌性动物发生例数多于雄性(雌性1/10,3/10;雄性0/10,2/10).停药4周后,肾小管内黄褐色色素沉着消退.rn 结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SD大鼠灌胃给予0.25、0.75、2.25g·kg-1剂量的TNP00190天后,在0.75、2.25g·kg-1剂量下出现雌鼠红细胞系变化,停药4周后未恢复;在0.75、2.25g·kg-1剂量下,雌雄大鼠均可见脾脏重量及系数变化、肾脏轻微色素沉着,但这些变化并无功能改变,不判定为有明显毒理学意义的改变;本次试验无明显毒性反应剂量为0.75g·kg-1.
  • 摘要:本研究以支气管上皮细胞Bears-2B为模型,研究了PM2.5诱导呼吸系统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揭示了ATR/CHK1/p53/DRAM/autophagy/STAT3/VEGF炎性信号传递反应介导PM2.5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炎性损伤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细胞自噬在调控PM2.5诱导呼吸系统炎性应激损伤效应中的关键作用;首次为PM2.5可能引发DNA损伤反应提供了直接证据;并证实了p53在链接PM2.5诱导基因毒应激损伤和炎性应激损伤反应交联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为靶向以上信号途径的PM2.5致呼吸系统损伤防控策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摘要:本研究以煤焦沥青烟提取物(CTPE)为测试物,以B(a)P阳性对照组、DMSO阴性对照组、CTPE染毒组,结合体外构建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模型,观察其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表观遗传学的改变.DNMTs和HDAC1随传代次数增加,DNMT1在B(a)P组、CTPE组表达量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NMT3a在B(a)P组和CTPE组表达量均逐渐增加(均P<0.05).DNMT3b mRNA和蛋白在B(a)P组和CTPE组的表达量逐渐增加,B(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PE组mRNA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DAC1基因和蛋白随传代次数增加,HDAC1在B(a)P组和CTPE组表达量均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SO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基础上,选择肺癌患者13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140例,正常人群14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血液做相应的处理.检测其血清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及HDAC1蛋白表达水平与外周血DNA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及端粒相对长度.结果表明肺癌患者血清中DNMTs、HDAC1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肺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端粒长度肺癌组短于肺良性组及正常人组(P<0.001),且与性别、年龄和吸烟史之间有关(P<0.001),随年龄增加缩短(P<0.001).肺癌组MGMT、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均高于肺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DNMTs、HDAC1、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端粒相对长度等变量纳入模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数据挖掘技术,对101例(Ⅰ期+Ⅱ期)早期肺癌进行分析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3、0.946、0.877和0.851.对101例(Ⅰ期+Ⅱ期)早期肺癌的预测准确率决策树高于支持向量机、Logistic回归和神经网络.该研究表明,支气管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表观遗传学异常分子改变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及危险度评价的有效生物标志;血清中DNMTs及HDAC1蛋白高表达和端粒长短及相关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亦可作为有效生物标志;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早期肺癌智能预测模型,作为早期肺癌诊断的优选方法,为高危人群的筛查和临床肺癌早期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 摘要:伏马菌素是一种霉菌毒素,是一组由串珠镰刀菌、轮状镰刀菌和多育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的水溶性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它主要污染粮食及其制品,如玉米、大米、小麦等,其对某些家畜能引起急性毒性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有试验表明,伏马菌素能够损害肝肾功能、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等不良症状,同时其还有研究发现伏马菌素与人类食道癌的发病率相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伏马菌素归为2B类致癌物(可能的人类致癌物).由于其在食品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危害,伏马菌素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许多国家针对伏马菌素开展污染分布状况,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同时,中国也就伏马菌素毒性作用、流行病学、检测技术等开展了许多研究.但目前仍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概况.rn 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完整的评价国内有关伏马菌素研究的总体现状.rn 方法:通过检索中文四大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建立课题小组并咨询专家讨论并总结研究所关注的主题,通过检索获取的文献,对发表研究的年代、作者机构、省份、是否有基金支持、研究内容(包括毒性作用、检测方法、基因水平技术、污染状况、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等)等信息进行搜集,并通过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总结.rn 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得到篇文献,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以后增长趋于平稳.大部分研究来自于研究所,高校等科研机构.大多数研究有基金支持.其中检测方法的研究最多占30%,其次依次为伏马菌素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23%),伏马菌素毒作用相关研究(17%),调查研究(17%),综述(8%),其他约15%(包括风险评估,遗传学,毒代动力学等等).rn 结论:中国当前有关伏马菌素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检测、免疫技术及毒性的相关研究,风险评估以及限量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说是不均衡也比较滞后的,国内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就风险评估以及限量标准等比较空缺的信息制作高质量的研究并形成共识.
  • 摘要:文章通过体内体外试验研究了金纳米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研究指出金纳米有生殖毒性,易在睾丸组织蓄积很难排出体外,可穿透血睾屏障造成精子畸形,降低附睾重量和睾酮分泌。破坏细胞遗传物质,增加活性氧产生,减少睾酮分泌并降低细胞对刺激反应敏感性,可能是活性氧的增多氧化了StAR蛋白,StAR减少造成转运载体减少,使睾酮合成原料减少,进而睾酮生成量降低。17羟化酶增多可能为代偿性的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河北省某地氡温泉对周围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R-16、miR-106b、miR-449a、miR-34a和let-7g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地氡温泉周边居民43人;同时随机抽取生活习惯相似,但未长期接触过氡温泉的居民44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淋巴细胞中miRNAs的表达水平.用t检验比较miRNA在氡温泉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差异表达;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iRNA的差异性表达和居民氡暴露因素的关系.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氡温泉组居民外周血淋巴细胞中miR-106b、miR-449a和let-7g表达水平显著上调(t=4.180、2.422、2.794,p<0.05).控制年龄、性别、吸烟和饮酒等混杂因素后,miR-106b、miR-449a和let-7g的差异性表达和居民氡暴露因素呈正相关(t=4.091、2.716、2.440,p<0.05).但是miR-16和miR-34a的表达改变还不能认为与氡暴露有关(t=0.990、0.147,p>0.05).rn 结论:miR-106b、miR-449a和let-7g的表达改变具有作为氡致辐射损伤早期标志物的潜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常用蔬菜对核素锶的吸附与富集作用,探索核素锶从土壤到植物中的转移过程和特征,寻找核素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人群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n 方法:选用稳定性核素88Sr代替放射性核素90Sr进行室内盆栽种植菠菜和小白菜的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两种蔬菜和土壤中核素锶钙和铁的含量,并计算出Sr的富集率(CR),研究核素锶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富集特征.rn 结果:经不同浓度核素锶处理后两种蔬菜中核素锶的含量除了低浓度菠菜的实验1组和小白菜的实验1、2组外,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两种蔬菜对核素锶的富集率,除了低浓度组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蔬菜之间富集率相比,高浓度组菠菜对锶的富集率显著高于小白菜(p<0.05);小白菜茎叶部分锶含量与钙元素含量以及菠菜根部锶含量与铁均呈负相关,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rn 结论:菠菜和小白菜这两种蔬菜对稳定性核素锶均有较强的富集和吸附作用,且高浓度组的菠菜对锶的富集率显著高于小白菜.
  • 摘要:目的:研究尘肺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筛选出的纤维化基因作为尘肺病指示基因的可能性.rn 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阵列方法,比较尘肺病患者与健康对照受检者外周血细胞纤维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初步验证.rn 结果:在84个纤维化相关基因中筛选得到了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20个、下调的4个,如细胞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类细胞因子等;在煤工尘肺、矽肺和石棉肺患者外周血细胞中分别筛选得到了33、29和38个与纤维化相关的基因.对CTGF和IL4基因的初步验证结果显示,尘肺病组IL4mRNA表达水平(0.689±0.404)明显低于对照组(1.700±1.235)(P<0.01),CTGF mRNA表达水平(0.230±0.226)亦明显低于对照组(1.315±1.354)(P<0.01).rn 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纤维化相关基因可能与尘肺病发生发展相关,有作为尘肺病相关指示基因的潜能.
  • 摘要:目的:探究长期高温环境及长期高温和UVB联合暴露环境下,子代大鼠血清免疫因子的变化.rn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高温组,高温+UVB联合暴露组,对照组.每组20只大鼠,雌雄各半,分笼饲养.高温组放置高温环境安置箱,温度(38±1)℃,每天2h;高温+UVB紫外线联合暴露组大鼠放置高温环境安置箱内,同时中波紫外线照射,每天2h;对照组正常饲养.6个月后雌雄交配,确认雌鼠怀孕后按分组分笼饲养至哺乳期结束.各组随机抽取子代大鼠10只,进行解剖和血清免疫指标测定.rn 结果:子代大鼠高温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代大鼠高温组脾脏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子代大鼠高温+UVB联合暴露组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子代大鼠高温组与高温+UVB联合暴露组相比,高温组脾脏脏器系数大于联合暴露组(p<0.05);高温组子代大鼠血清IL-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溶菌酶活性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L-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温+UVB联合暴露组子代大鼠与对照组相比,IL-1血清含量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菌酶活性下降(p<0.05),IL-2血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温组与高温+UVB联合暴露组相比,IL-1、IL-2血清含量及溶菌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长期高温暴露及长期高温和紫外线联合暴露对子代大鼠体重,免疫器官,免疫因子有一定影响.
  • 摘要:目的:比较光接触性变态反应试验两种诱导方式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法和完全弗氏佐剂+20%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联合诱导法对强致敏剂四氯水扬基苯胺(TCSA)和弱致敏剂香豆素、硫氯酚的光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对强致敏剂TCSA、弱致敏物质香豆素、硫氯酚,两种诱导方式均能检出其光敏性,完全弗氏佐剂法的敏感性均略强于联合诱导法.结论:完全弗氏佐剂法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优于完全弗氏佐剂+20%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联合诱导法.
  • 摘要:目的:选择沙颍河沈丘段为研究对象,评价2011年沙颍河沈丘段流域的整体污染状况.rn 方法:分别在丰水期、枯水期采集沙颍河沈丘段流域内河水及底泥、流域内白果村、洪山村农田土壤样本进行检测.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污染指数法对流域内河流水质进行评价;对河流底泥、流域内农田土壤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rn 结果:水质综合评价污染指数结果显示沙颍河沈丘段丰水期、枯水期3断面均为6级水平(10.0~100.0);对沙颍河沈丘段底泥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三断面底泥汞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145.520,154.267,135.573),属于强生态风险(80~160);白果村、洪山村农田土壤中汞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分别为182.253、138.463,分别属于很强生态风险(160~320)和强生态风险(80~160).rn 结论:沙颍河丰水期、枯水期河水水质均为严重污染;底泥、土壤中汞污染超标严重,对人群具有强生态风险.
  • 摘要:目的:对59种受检涉水产品的遗传毒性进行判断分析.方法:利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对59种涉水产品遗传毒性进行测试,并对其遗传毒性特点进行分析.结果:59种受试涉水产品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显示均为阴性.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上述59种涉水产品遗传毒性具有相对安全性,但鉴于遗传毒性终点复杂多样,为确认其遗传毒性特点,尚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摘要:目的:构建pPICZαA-EPF载体,电转入毕赤酵母GS115细胞中诱导表达rEPF蛋白,筛选能稳定分泌表达rEPF蛋白的毕赤酵母GS115细胞株,获取大量具有较高免疫原性的早孕因子(EPF)重组蛋白.rn 方法:优化EPF基因编码碱基序列,并在其末端融合6×His碱基序列,合成EPF-His基因,构建pPICZαA-EPF载体.将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EPF转化大肠杆菌DH5αE.coli,提取pPICZαA-EPF质粒,经xhoI/NotI双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经sac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线性化,并电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细胞,zeocin抗性培养基筛选重组酵母.接种重组酵母于BMGY/BMMY培养基,甲醇诱导分泌表达,筛选能稳定分泌表达的毕赤酵母GS115细胞株,表达产物经SDS-PAGE、Western-blot及Ea-RIT鉴定.rn 结果:成功合成EPF-His基因片段并构建pPICZαA-EPF载体.转化后的毕赤酵母GS115,经诱导后表达EPF重组蛋白;筛选出一株能稳定分泌表达EPF的毕赤酵母GS115细胞株3760-6.SDS-PAGE结果显示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为18kDa;Western blotting实验显示EPF重组蛋白与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有特异性结合,经Ea-RIT结果表明其具有EPF样活性.rn 结论:成功构建了EPF的pPICZαA-EPF表达载体,筛选出能胞外稳定表达rEPF的GS115细胞株,并获得了具有生物学特性的EPF重组蛋白.
  • 摘要:目的:分离出具有一定抗癌活性的毛蚶蛋白组分,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靶细胞,研究细胞毒作用.rn 方法:以新鲜毛蚶软体部分为原材料,经低温水提、硫酸铵分级沉淀获得毛蚶蛋白活性组分Ⅲ;进一步利用FPLC系统结合阴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获取毛蚶抗癌蛋白组分,命名NS;以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研究对象,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NS组分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Giemsa染色观察NS组分对癌细胞及核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NS组分作用MCF7细胞后对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rn 结果:NS组分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NS组分作用MCF7细胞12h,部分细胞收缩变圆、脱落,24h、48h后细胞脱落现象更加明显;Giemsa染色发现,NS组分处理12h后细胞出现有丝分裂相增加,继而出现多核或核碎裂等现象;流式细胞术检测NS组分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其主要引起细胞G2-M期阻滞;Annexin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NS组分对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NS组分作用MCF7细胞后p53及pro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上调.rn 结论:毛蚶抗癌蛋白NS组分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作用主要通过引起细胞发生G2-M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期间伴随p53及pro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
  • 摘要:DNA甲基化(methylation)是指由S-腺苷蛋氨酸(SAM)提供甲基基团,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s)的作用下,选择性地将胞嘧啶鸟嘌呤(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DNA甲基化是DNA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是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机制,现已用于研究非遗传毒物的致癌机制.对于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肿瘤、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等,DNA甲基化可作为化学物不良效应的生物学标志,而DNA甲基化模式分析则有助于对其毒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在人类肿瘤中存在的DNA甲基化异常既包括局部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和局部的DNA甲基化升高,也包括全基因组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而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是较早被发现的DNA甲基化改变形式之一.表观遗传学修饰的可逆性特征,使其成为癌症等重要疾病预防、治疗的新靶点。随着DNA高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在肿瘤抑癌基因中的深入研究,抑制甲基化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案,且目前已有相应药物用于临床。
  • 摘要:秀丽隐杆线虫因其遗传背景清楚、个体结构简单、生活史短等特性,在遗传与发育生物学、行为与神经生物学、衰老与寿命、人类遗传性疾病、病原体与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药物筛选、动物的应急反应、环境生物学和信号传导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该模式生物逐步应用于生态毒理学和卫生毒理学领域.本文从生物学背景资料、秀丽隐杆线虫研究历史、研究领域及成果、毒理学研究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等方面对秀丽隐杆线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估,为更好地保护实验室人员建议开展线虫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一旦发生开放性创伤及时做好个人治疗与防护,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实验,加强参观人员等的管理及安全防护。
  • 摘要:本文针对污泥发酵物开展替代草坪基质的规模化应用,对其重金属迁移风险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重金属在纵向和横向水平上的迁移量变化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随污泥发酵物施用量(45-75t/hm2)提高,重金属(As、Cd、Ni、Pb、Cu、Zn)在地下纵向和地表横向水平上的迁移量无显著性增加.结果表明污泥发酵物应用于草坪基质,由地下渗流和地表径流引起的重金属迁移量甚微,对地下水和周边土壤的环境安全性较高.
  • 摘要:目的:分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甲基转移酶样基因(Methyltransferase like9,METTL9;P53Activated Protein1,PAP1)甲基化状态及其表达情况,探讨其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METTL9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其意义.rn 方法:收获GMA染毒第10代(前期)、20代(中期)、30代(后期)16HBE细胞,应用甲基化芯片检测METTL9/PAP1基因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的甲基化状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法检测该基因在恶性转化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并与同期DMSO溶剂对照组细胞比较.rn 结果:甲基化芯片结果显示,GMA染毒组16HBE细胞在第10、20代METTL9/PAP1基因均发生甲基化,对照组均未发生甲基化.qPCR结果显示,与同期溶剂对照组相比,GMA染毒组16HBE细胞在第10代METTL9/PAP1基因表达量均下调,在第20代上调;经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cdr))处理后,该基因与同代龄GMA组细胞相比,10代表达量水平上升(P<0.01),20代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METTL9/PAP1基因可作为GMA诱导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一个特异分子标志.
  • 摘要:目的:研究双孢蘑菇蛋白多糖的亚急性毒性.rn 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3个样品剂量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剂量分别为0.33g/kg BW、0.66g/kgBW和1.33g/kg BW,将双孢蘑菇蛋白多糖加入饲料中,连续喂饲30d.试验期间每周称体重,计算食物利用率;试验结束时检查大鼠血常规、生化指标;试验结束时处死动物,称量重要脏器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rn 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未见明显中毒体征,也未见死亡.各实验组大鼠的体重和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结束时大鼠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动物的脏器/体重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异常.rn 结论:在本试验剂量下,双孢蘑菇蛋白多糖未见明显亚急性毒性.
  •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硫化镉(nano-Cd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rn 方法:36只SPF级雄性ICR小鼠随机均分3组,每组12只.经口染毒nano-CdS(100mg/kg或50mg/kg),每天染毒1次,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检测睾丸组织中镉元素积累水平和血清睾酮水平,显微镜下观察附睾精子数量、畸形率;睾丸作病理切片进行观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P11A1mRNA水平.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睾丸镉元素含量显著增加,100mg/kg nano-CdS组附睾精子数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mg/kg nano-CdS组未见明显改变.100mg/kg nano-CdS组睾丸的病理切片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损伤,50mg/kg nano-CdS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实验组睾酮水平,CYP11A1mRNA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明显降低.rn 结论:通过消化道染毒nano-Cd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可能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为nano-CdS对雄激素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基因造成影响,导致生殖激素水平降低.
  • 摘要:目的:观察蝙蝠葛酚性碱(PAMD)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裸鼠移植瘤的抑制及其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与DPC4表达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rn 方法:雌性的裸鼠40只,被接种人源性的胰腺癌细胞株BxPC-3于裸鼠的右腋皮下,主要用于建立人胰腺癌皮下异位移植瘤的实验动物模型.24h后用随机法将其分为5组,每组8只.PAMD高剂量组(20mg/kg)、PAMD低剂量组(10mg/kg)、5-Fu组(20mg/kg)、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PAMD与5-Fu组腹腔注射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则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但空白组不接种瘤株.按照相关的公式计算其抑瘤率;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PAMD对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并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DPC4mRNA和蛋白的表达.rn 结果:PAMD高、低剂量组和5-Fu组对胰腺癌BxPC-3荷瘤裸鼠的瘤组织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瘤率分别为55.88%、36.14%、30.88%(P<0.05).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显示,PAMD对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并能上调DPC4mRNA和蛋白的表达.rn 结论:PAMD能够有效的抑制胰腺癌细胞株BxPC-3荷瘤裸鼠肿瘤细胞的生长,PAMD对BxPC-3荷瘤裸鼠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PAMD也能够上调DPC4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细胞的增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 摘要:氯、臭氧、二氧化氯和氯胺是当今饮用水最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它们除了产生法定的消毒副产物外,还产生特别引人关注的新兴污染物.本文介绍一组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卤代硝基甲烷、卤代胺、卤代乙腈、亚硝基二甲胺及其它亚硝胺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指出饮用水消毒副产物,除了法定的三卤甲烷、三卤乙酸外,还包括许多新兴的污染物,含氮消毒副产物就是其中一族,如:卤代硝基甲烷、卤代胺、卤代乙腈、N-亚硝基二甲胺及其它的亚硝胺等。现有实验证明,9种卤代硝基甲烷对哺乳动物细胞是一种遗传毒物。卤代乙酰胺,其遗传毒性为含I>含Br>含Cl。大多数卤代乙腈,其遗传毒性也为含I>含Br>含Cl。N-亚硝基二甲胺及其它的亚硝胺在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等多国饮用水中均被检出。亚硝胺是已知可以代谢成具有潜在遗传毒性的环境毒物,其中,N-亚硝基二甲胺是这组典型的代表,其遗传毒性已被广泛地评论。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二乙胺、N-亚硝基吡咯烷和N-亚硝基二乙醇胺已证明诱发动物肝、胃肠道、神经系统、血液、淋巴、泌尿系统等肿瘤。综合上述,总的来讲,饮用水中新兴污染物,仅有少量的定量或健康-影响研究,该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摘要:铊是一种稀有分散元素.近年来随着含铊矿产资源的开发,使较多的铊元素进入环境并在环境当中富集.铊是一种高毒性的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圈,对生物体和人体健康产生毒害作用.本文从七个方面综合介绍毒理学研究现状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其中,急性毒性表现为:食欲减退、呕吐、精神抑制,腹泻、脱发,呼吸困难、精神紊乱,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动物铊慢性染毒的症状与急性毒性基本相同:神经系统损伤会出现震颤、共济失调等;动物均会出现脱毛。铊对动物尤其对雄性性腺具有显著的损伤作用,大、小鼠给予碳酸铊0.1~10.0mg/L睾丸损害严重或萎缩,曲细精管排列紊乱,生精细胞减少或无,性欲丧失。铊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铊离子进入细胞后,在细胞核浓度最高,铊离子能取代钾离子,与某些酶的亲和力比钾大10倍。铊不仅作用于体细胞,也能损伤生殖细胞染色体。
  • 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细胞内非常重要的蛋白质降解调节系统.蛋白质泛素化和去泛素化调节的动态平衡,影响或者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神经病变或者肿瘤等许多细胞生理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证实,细胞内广泛存在多种去泛素化酶,通过选择性地降解或稳定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其他与细胞生物学相关的底物蛋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系统深入地阐述去泛素化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将为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开发以及应用针对去泛素化酶的分子靶向药物.
  • 摘要:目的:评估长散布核元件(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 type1,LINE-1)去甲基化水平作为各种肝癌风险检测指标的有效性.rn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数据库,使用stata12.0软件和随机效应模型对肝癌样本的LINE-1去甲基化水平进行评估,使用亚组分析异质性.rn 结果:共有7项研究2135例样本纳入研究,在肝癌样本中LINE-1的去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的样本(SMD:3.215,95%CI:1.741,4.689;P=0).401例组织和1734例血液样本研究分别显示LINE-1的去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SMD:5.503;95%CI:2.309,8.696;p=0和SMD:0.984;95%CI:-0.265,2.234;p=0),其中,血液样本间存在显著性差异.COBRA法和Pyrosequencing法研究分别显示LINE-1的去甲基化水平存在差异(SMD:1.269;95%CI:0.845,1.694;p=0.247和SMD:5.297;95%CI:1.697,8.896;p=0),其中,Pyrosequencing法检测存在显著性差异.rn 结论:研究仅分析了样本来源和检测方法与肝癌基因组中LINE-1去甲基化变化的情况,为不同来源肝癌和不同方法检测LINE-1甲基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提示了不同来源肝癌的甲基化分析可能需要不同的检测方法.
  • 摘要: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腺癌.神经内分泌癌比较罕见,但近年来发病率却急剧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恶性肿瘤,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治疗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国内外对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做一综述,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呈侵袭性生长,容易发生转移,是一类恶性程度较高的异质性肿瘤,其预后和可治愈性均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不容乐观的是,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确诊手段及治疗方案均处在初级阶段。再加上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标本收集困难和不被重视,因此缺乏大宗样本供科学研究和指导治疗。这也是文献报道中各研究小组之间研究数据有出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病例的网络数据库,标本集中数据共享,这将有助于疾病的深入研究并能更好的指导临床治。总之,要想获得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尚需开展大量的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
  • 摘要:目的:研究微囊藻毒素-LR是否调节结直肠癌细胞VEGF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迁移.rn 方法:Transwell实验分析微囊藻毒素-LR对结直肠癌细胞DLD-1侵袭迁移的影响;QPCR、Western blot以及ELISA实验检测结直肠癌细胞DLD-1在微囊藻毒素处理后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rn 结果:Transwell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LR处理组比对照组侵袭、迁移能力明显提高;QPCR、Westernblot结果显示微囊藻毒素-LR上调了结直肠癌细胞DLD-1中VEGF的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时ELISA实验也检测到在细胞培养液中DLD-1细胞分泌的VEGF也显著升高.rn 结论:微囊藻毒素-LR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同时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
  • 摘要:目的:了解桑芪胶囊的安全性.方法: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三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d喂养试验,均按国家标准方法进行.结果:桑芪胶囊对雌、雄性小鼠的急性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20g/kg.bw;三项致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d喂养试验(最高剂量8.33g/kg.bw)无异常发现.结论:桑芪胶囊对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属无毒级,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以及小鼠体细胞和雄性生殖细胞无致突变作用,大鼠30d喂养试验在最高剂量达8.33g/kg.bw的情况下未观察到有害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30%避蚊胺驱蚊液和30%避蚊胺驱蚊膏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皮肤是否有刺激性或腐蚀性及其程度,了解避蚊胺在人体接触时可能出现的皮肤危害,为制定其对皮肤刺激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GB15670-1995更新版本征求意见稿)进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30%避蚊胺驱蚊液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每天每只动物皮肤刺激平均积分为0;30%避蚊胺驱蚊膏家兔多次皮肤刺激试验,每天每只动物皮肤刺激平均积分为0.39.结论:30%避蚊胺驱蚊液和30%避蚊胺驱蚊膏对新西兰种白色家兔皮肤均无刺激性.
  • 摘要:目的:采用大鼠坐骨神经阻滞模型,研究正辛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与QX-314合用是否可以产生长效和(或)感觉运动分离阻滞作用.rn 材料与方法:选择32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联合应用组(OTAB+QX-314)、QX-314组、OTAB组、空白对照组(0.9%生理盐水).对各组动物行坐骨神经阻滞操作,观察注射后10min,30min,1h,2h,4h,6h,8h,1d,2d,3d注射同侧及对侧的感觉及运动情况.rn 结果:联合应用组的起效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应用组出现感觉与运动分离现象,具体表现为感觉神经明显阻滞而运动神经没有受到影响.联合应用组的起效时间快于QX-314组,维持时间长于QX-314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OTAB与QX-314联合应用对感觉神经有阻滞作用,且有起效时间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程度轻的优势.
  • 摘要:本文选用医用聚氯乙烯作为细胞毒性阳性对照材料的基质.为保证原材料的安全可靠,对原材料进行了鉴别和杂质检查.采用溶剂流延法来制备有机锡聚氯乙烯膜,并添加不同量的马来酸二丁基锡.均匀性结果表明有机锡在聚氯乙烯膜上分布均匀.加速老化试验结果表明,老化前后有机锡聚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红外光谱图没有明显改变,特征基团的峰位置、峰型和峰强度几乎没有变化;老化前后聚氯乙烯膜中可浸提出的有机锡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对该材料多次独立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有机锡聚氯乙烯膜呈现稳定的细胞毒性反应,适宜作为细胞毒性阳性对照材料.
  • 摘要:目的:研究尘肺病患者外周血细胞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差异表达基因作为尘肺病指示基因的可能性.rn 方法:采集尘肺病患者及健康对照受检者外周血样,提取总RNA并逆转录后,应用实时定量PCR阵列技术分析尘肺病患者及对照外周血细胞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初步验证.rn 结果:在84个炎症相关基因中筛选得到了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表达上调的8个、下调的3个.对其中的IL6、IRF2及PTGS2基因的初步验证结果显示:尘肺组IL6mRNA表达水平(0.609±0.354)与对照组(0.711±0.484)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42);尘肺组IRF2mRNA表达水平(1.586±0.910)与对照组(1.771±0.541)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6);PTGS2mRNA表达水平(2.912±2.174)与对照组(2.843±1.677)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88).煤工尘肺组IRF2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电焊工尘肺组及对照组(P<0.05).rn 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炎症相关基因有作为尘肺病相关指示基因的潜能.
  • 摘要:目的:检测miR-144-451cluster在人食管癌中的表达,探讨该cluster在食管癌中表达模式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提取食管癌和癌旁组织总RNA,采用RT-QPCR分别检测miR-144-451基因簇个成熟microRNA的表达.结果:Has-miR-451a、has-miR-144-3p、has-miR-144-5p在食管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显著低表达.Has-miR-144-3p、has-miR-144-5p低表达是食管癌的危险性因素.结论:miR-144-451基因簇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RING2对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染毒人支气管上皮(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16HBE)细胞细胞周期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rn 方法:以16HBE未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为溶剂对照组,MOCK组为序列对照组.在使用RNA干扰技术降低泛素连接酶RING2基因表达前后,分别进行不同浓度BaP(1、2、4、8、16、32μmol/L)染毒24h;16μmol/L BaP染毒不同时间(1、2、4、8、12、24h)实验.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前后两组细胞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用Western-blot法检测干扰前后两组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6HBE细胞染毒后各浓度和各时点组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均增加(P<0.05),而16HBE(SiRNA-RING2)各浓度和各时点组S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均下降(P<0.05).经协方差分析,分组因素(是否进行RNAi)和染毒浓度都对S期细胞比例有影响,P值均为小于0.001,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17.09%)比16HBE细胞组(31.55%)明显降低(P<0.001).分组因素(是否进行RNAi)和染毒时间都对S期细胞比例有影响,P值均为小于0.001,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13.07%)比16HBE细胞组(28.04%)明显下降(P<0.001).2.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16HBE细胞染毒后各浓度和各时点组P53的表达水平均增加(P<0.05),而16HBE(SiRNA-RING2)细胞除16μmol/L染毒8h组外,其余各组P53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经协方差分析,分组因素(是否进行RNAi)和染毒浓度都对P53的表达水平有影响,P值分别为0.026和0.028.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0.989)比16HBE细胞组(1.375)明显下降(P<0.01);分组因素(是否进行RNAi)和染毒时间都对P53的表达水平有影响,P值分别为0.007和0.035.16HBE(siRNA-RING2)细胞组的修正均数(0.857)比16HBE细胞组(1.541)明显下降(P<0.01).rn 结论:RING2参与的组蛋白泛素化修饰可能通过影响P53表达和细胞周期S期的变化来发挥对DNA损伤修复的调控.
  • 摘要:目的:观察亚慢性氟中毒对雄性大鼠睾丸组织DNA损伤的影响,并探讨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对氟中毒致大鼠生殖损伤的拮抗作用.rn 方法:将60只4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氟化钠(NaF)染毒模型组,NAC组,NAC干预染氟组,通过灌胃方式染毒7周.通过氟离子选择电极检测睾丸氟含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睾丸组织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进行分析.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明显增加了睾丸氟含量和8-OHDG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了精子数量和质量.NAC的预处理并没有明显地更改染毒大鼠睾丸氟含量的上升,但是明显地降低了睾丸中8-OHDG的表达水平,并且改善了精子数量和质量.rn 结论:亚慢性氟中毒可致雄性大鼠睾丸DNA损伤和生殖紊乱,NAC可能通过拮抗氟中毒引起的DNA损伤而保护雄性大鼠生殖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氟病区成年男性血清雄激素结合蛋白、睾酮水平与年龄的关系.rn 方法:依据水氟监测结果,2011~2012年在河南省某县随机选择4个高氟村和3个对照村,其中2个高氟村于2008年底实施了降氟改水工程.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地区本地成年男性进行横断面调查,依居住地区分为病区组、改水组和对照组并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采集晨尿和空腹静脉血.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尿氟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雄激素结合蛋白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睾酮含量.并将人群分为18~岁、30~岁、40~岁和50~65岁四组进行比较.rn 结果:不同年龄组成年男性ABP水平在不同氟暴露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区组18~岁、30~岁成年男性睾酮水平低于对照组和改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岁、50~65岁成年男性睾酮水平于不同氟暴露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n 结论:高氟暴露可影响18-39岁成年男性血清T水平,但40岁以上成年男性血清T水平受高氟暴露的影响不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亚慢性砷染毒对大鼠红细胞蛋白的影响及其氧化损伤的可能机制.rn 方法:将健康体重为160g-180g的4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每组按照自由饮水的方法染毒,每组的染毒剂量分别为0μg/L、10μg/L、60μg/L、360μg/L.动物染毒两个月,腹主动脉采血.采用MEK-6318K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不同组大鼠红细胞参数: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宽度变异系数(RDW);分析比较不同组大鼠的体重、脏器系数等一般毒性指标;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红细胞band-3蛋白和血红蛋白a1链(HbA1)蛋白的含量;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的GSH含量.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同一时期各个染毒组大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个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红细胞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比较大鼠红细胞band-3蛋白和HbA1蛋白,360μg/L砷染毒组band-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μg/L砷染毒组HbA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10μg/L砷染毒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测量大鼠血浆中GSH含量,结果显示60μg/L、360μg/L砷染毒组的GHS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和10μg/L砷染毒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亚慢性砷染毒可以对大鼠的红细胞蛋白产生影响及使红细胞发生氧化损伤.
  • 摘要:本论文简要描述了饮用水中N-亚硝酰胺(英文缩写:NAD)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的实验进展,并据此方法开展了N-甲基N-亚硝基脲(英文缩写:NMU)的监测工作.结果表明通过运用常温低压蒸馏技术,能提高饮用水中N-亚硝酰胺的浓度,便于快速高效的测定低浓度的亚硝酰胺.
  • 摘要:目的: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频繁发生,造成了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单环七肽类化合物,由蓝藻的一些种属产生,在发生水华时被大量排到水体中,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或动物的体内,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微囊藻毒素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科学和预防医学的热点之一.在已经发现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最常见和毒性最大的一种,而肝脏是其最主要的靶器官.多项研究已经证明,MC-LR不仅可以诱导肿瘤的发生,而且在肿瘤后期的发展和转移中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其具体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MC-LR的致毒机理主要是其对蛋白磷酸酶2A(PP2A)和蛋白磷酸酶1(PP1)的特异性抑制,进而造成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细胞效应.Akt/S6K1通路在细胞生长和增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中常处于高度激活状态.Thr308和Ser473是Akt激活所必需的两个磷酸化位点,S6K1的Thr389位点的磷酸化对于其激活也起着关键作用.而PP2A可以对以上位点进行脱磷酸化.本研究选取正常人肝细胞系HL7702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短时间内MC-LR在细胞内的积累及对Akt/S6K1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MC-LR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可能原因.rn 方法:HL7702细胞暴露于10μM的MC-LR1h、2h、4h、6h和12h后,免疫印迹和免疫共沉淀检测MC-LR在细胞内的积累及其与PP2A/C亚基的结合情况,同时检测Akt/S6K1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rn 结果:一,MC-LR处理HL7702细胞1小时后,可在细胞内形成显著的累积并与PP2A/C亚基形成共价结合;延长暴露时间后,两者的结合没有增加,而是保持不变.二,MC-LR暴露一小时就能引起p-AKT(Thr308)、p-AKT(Ser473)、p-S6K1(Thr389)、p-S6(Ser235/236)、p-4E-BP1(Thr37/46)水平升高.rn 结论:进入细胞的MC-LR在一小时内就与PP2A/C的结合并达到较高水平,不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与此同时,通过对关键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使Akt/S6K1通路激活.表明MC-LR暴露可能产生促进细胞增殖的效应.
  • 摘要: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简称2,4-D),植物生长促进剂的一种,被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地.据文献报道,其对皮肤和眼睛均有刺激作用,急性经口毒性表现为神经毒性,亚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对血液、肝、肾等毒性及抑制某些酶的活力,并能抑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本次研究拟用幼SD大鼠染毒模型,探讨2,4-二氯苯氧乙酸对其肝脏的毒性作用以及毒作用的相关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2,4-D可影响幼SD大鼠的生长,抑制其体重的增加。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动物的肝组织发生胆管增增生的后果有待进步一部实验验证。中剂量组2,4-D即可引起Caspase-3、Caspase-9和细胞色素C释放的增加(P<0.05),提示2,4-D可通过改变线粒体的通透性,释放细胞色素C,激活Caspase-3、Caspase-9的途径,来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这一结果与H.Tuschl等的体外研究结果一致。当自由基代谢失衡时,则可导致细胞发生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同时氧化损伤又可加剧细胞凋亡的发生。GSH和SOD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其量可反映机体抗氧化的能力,而MDA的含量则可反映机体氧化损伤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36.26mg/kg的2,4-D即可引起机体MDA的生成增加,同时降低SOD、GSH的活性,表明2,4-D可引起肝脏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程度加剧。指出2,4-D可能导致幼SD大鼠肝毒性的发生,其发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等。但有关更具体的毒作用机制,涉及的基因表达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粒经大小(5nm,20nm和50nm)的金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并分析了其毒性机制.采用MTT试验检测金纳米颗粒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和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有关凋亡的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以及采用四种遗传毒性试验检测其遗传损伤:体外彗星试验,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标准的体内微核(4d)试验以及长期(14d)给药后的体内微核试验.
  • 摘要:大型溞具有繁殖快、易培养、对毒物敏感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作评价化学品毒性的标准模式生物.本文简要介绍了大型溞毒理学实验的发展历程,并从急性毒性、生殖毒性、行为学、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大型溞开展化学品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大型溞在化学品毒性评价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 摘要:目的:探讨紫茎泽兰去氢泽兰酮(Euptox A)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rn 方法:Wistar大鼠iv给予Euptox A25、50和100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另18只大鼠iv给予Euptox A50mg·kg-1后于10、60和120min后采集心、肝、脾、肺、肾、脑、胃、肠、睾丸、肌肉和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组织中Euptox A的含量.运用DAS2.0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计算毒动力学参数.rn 结果:大鼠iv给予Euptox A25、50和100mg·kg-1后,体内毒代动力学符合线性毒动力学特点,其主要毒动力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7.4±6.7,21.6±5.4和(18.3±5.8)min;最大血药浓度分别为2.57±0.60,5.83±0.94和(10.72±2.08)mg·L-1;AUC分别为2039.4±835.3,4277.2±1194.6和(7842.7±1077.8)mg·min·L-1.大鼠iv给予Euptox A50mg.kg-1后,10min各组织含量达到最高,60min后明显下降,在体内各组织分布广泛,在血液、肝脏和心脏中分布最高.rn 结论:大鼠iv给予Euptox A后代谢符合线性毒动力学特点,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快速消除.
  • 摘要:本文就辐射对胸腺的结构、功能的影响,辐射对胸腺的损伤机制就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指出作为中枢性免疫系统的胸腺,对电离辐射又极其敏感,所以对胸腺的辐射防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深入研究电离辐射对胸腺的损伤,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对辐射损伤治疗、优化胸部肿瘤放疗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Wnt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其功能最常见于胚胎发育和癌症,但也参与成年动物的组织内稳态.Wnt信号可同时影响骨生成和骨重建,涉及骨组织更新的复杂的终身过程对骨发育和成人骨稳态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WNT信号通路一旦发生异常,会引起很多骨代谢疾病如硬化性骨化病、骨质疏松等.本文围绕Wnt信号通路组分在骨发育和骨重建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引起的相关骨相改变,及该通路作为临床上靶点调控治疗所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由于Wnt信号通路在骨发育及骨疾病中的重要性,研究者们根据此Wnt信号通路设计了一系列的药物。临床前期实验设计去抑制SOST,DKK,GSK-3β有期望用于治疗骨疾病。然而在长期使用GSK-3β抑制剂用于模拟Wnt信号通路过表达时存在着潜在的问题,可能因此变成致癌基因。而近年来将靶点方向转移至胞外调节者例如骨硬蛋白,其在骨组织中具有选择性及安全性。靶向骨硬蛋白对于治疗骨质疏松和骨折损伤有很大的期望,但骨形成的活跃超时的改变仍然要进一步的研究。Wnt信号通路还有很多的配体、抑制剂和胞外蛋白影响骨的发育及疾病。因此还有很多潜在的药物靶点可用于骨疾病的治疗。在任何药物的发现上,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尤其在长期用药治疗慢性骨性疾病的过程中,而当考虑到Wnt信号通路中最好的直接作用的靶点时,上游靶点要好于靶定β-catenin和下游事件。R-spondins也许也是良好的靶点选择者。
  • 摘要: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能够导致机体损伤甚至死亡.如何保护人体免受来自电离辐射的损伤,减轻机体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辐射防护剂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方向.氮氧自由基作为一种能够消除有害自由基的新型辐射防护剂而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从氮氧自由基的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和其在抗辐射领域的生物学效应研究三个方面介绍氮氧自由基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由于氮氧自由基具有对电离辐射损伤和暴露在超氧阴离子或过氧化物中的细胞的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因此Tempol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由于辐照引起的染色体畸变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细胞生存率和减少辐照引起的DNA双键断裂。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氮氧自由基不仅在有氧的条件下就哺乳动物的正常细胞具有辐射保护作用,并且在乏氧的条件下对肿瘤细胞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并且对于肿瘤没有保护作用,能够在肿瘤组织中更为快速的还原降解成非辐射保护作用的羟胺产物。
  • 摘要:目的:观察Rap2B基因被干扰后,恶性转化的BEAS-2B细胞增殖能力、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rn 方法:构建恶性转化的BEAS-2B细胞系,采用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Rap2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Rap2B基因被干扰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rn 结果:Rap2B在恶性转化BEAS-2B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和DMSO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扰Rap2B基因后能够明显抑制恶性转化BEAS-2B细胞的生长,与对照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NAi+组细胞凋亡率与RNAi-组、N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NAi+组G1期细胞百分比与RNAi-组、N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期细胞百分比与RNAi-组、NC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G2/M期细胞百分比与RNAi-组、NC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rn 结论:Rap2B基因被干扰后能减弱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分裂明显减缓.
  • 摘要:草甘膦是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其在环境中的大量残留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近年来,随着草甘膦使用量的大增,其对人类健康构成的潜在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草甘膦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报道,指出草甘膦对多种生物机体存在多种毒性作用,但尚未明确草甘膦在体内代谢的具体机制与敏感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对细胞产生毒性影响、损伤的途径。同时,草甘膦因为应用时间长、剂量低而易被忽略,且存在大量混杂因素,故应研究草甘膦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建立剂量反应关系模型,更为精确地对草甘膦进行风险评价。其次由于目前对草甘膦的研究主要限于动物实验,而种属间功能的差异使得动物实验结果推及至人类时仍有一定误差,故应广泛收集暴露人群资料,应用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草甘膦长期或慢性毒性效应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重新修订和完善草甘膦的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相关安全标准与质量控制措施,这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微囊藻毒素LR(MC-LR)染毒小鼠肝细胞抗氧化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保护机制.rn 方法:60只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MC-LR染毒组、EGCG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在MC-LR腹腔注射染毒前和染毒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EGCG进行干预,实验持续21天.末次染毒24h后处死小鼠收集肝脏.PT-PCR检测相关抗氧化物酶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水平.rn 结果:MC-LR染毒可使抗氧化酶SOD、GPx和GST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EGCG干预可明显上调被MC-LR抑制的SOD、GPx和GST基因与蛋白表达,其中中、高剂量组与MC-LR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EGCG可逆转MC-LR所致SOD、GPx和GST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肝脏免受MC-LR的损伤.
  • 摘要:目的:考察毛蚶抗癌活性蛋白(Arca subcrenata Lischke anticancer protein,ASAP)体外对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SAP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学变化;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及核的变化;MTT法考察ASAP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变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考察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rn 结果:MTT显示,在0-48h,ASAP对K56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4h和48h的浓度-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P=1.88E-5)和0.750(P=0.020);镜下观察,浓度为200μg·mL-1的ASAP作用于K562细胞48h,ASAP处理组K562细胞出现变形、多个核或核碎裂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结合Giemsa染色显示,ASAP可引起K562细胞G2-M期阻滞、多核细胞增多及凋亡,随着ASAP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00μg?mL-1ASAP处理48h组K562细胞凋亡率为早期(32.75±0.07)%以及晚期(31.25±2.19)%vs对照组的早期(3.7±1.13)%以及晚期(9.9±0.8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ASAP作用32h后,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出现明显的上调.rn 结论:ASAP主要通过诱导K562细胞G2-M期阻滞及caspase-3通路依赖的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
  • 摘要:目的:探讨肉苁蓉苯乙醇苷类成分(CPhGs)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建立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CPhGs对大鼠肝脾指数、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指标;肝匀浆中HyP含量;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肝组织中I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PhGs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脾指数(P<0.05)、血清中肝功能酶ALT、AST、ALP、TP、ALB指标含量(P<0.05),降低HyP含量(P<0.01),抑制肝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rn 结论:CPhGs能明显降低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表达进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胶原生成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和掌握重庆所属区县病残儿鉴定的出生缺陷与遗传现状、类型、位序、病因情况,为孕前优生、遗传咨询,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再发风险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研究对象现场体检,辅助检查;集体对出生缺陷进行鉴定确诊.rn 结果:共鉴定病残儿18245例,经鉴定明确出生缺陷86种5062例,其发生率为27.74%,含单基因病54种1295例,占总发生率的25.58%;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3种527例;其发生率为10.41;占所有鉴定数的2.89%;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3种452例,其发生率8.93%,占所有鉴定数的2.48%.X-连锁显性遗传病3种147例,其发生率为2.90%;占所有鉴定数的0.81%.X-连锁隐性遗传病5种169例,其发生率为3.33%,占所有鉴定数的0.93%.多基因遗传病26种3461例,其发生率为68.35%,占所有鉴定数的18.97%.染色体遗传病6种306例,其发生率为6.04%,占所有鉴定数的1.68%.rn 结论:重庆所属区县的出生缺陷涉及病种多,应积极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教育,遗传咨询,加强孕前检查,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防控措施,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率.
  • 摘要:目的:调查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砷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rn 方法: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地砷病区抽取85名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慢性砷中毒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采集暴露人群的日常饮用水、土壤和瓜果蔬菜.日常饮用水和土壤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其中砷含量,瓜果蔬菜中的总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测定.rn 结果:在抽取的85名居民日常饮用水中,水砷范围14.41~90.34?g/L,中位数为43.88?g/L.采集的瓜果蔬菜砷含量范围为0.001~0.771mg/kg,均数为0.0598mg/kg,超标率为43.04%,其中瓜果蔬菜中砷超标率呈现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的趋势.食用污染严重的叶菜类蔬菜中摄入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达到71.77%.本地砷病区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土壤砷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rn 结论: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砷病区饮用水、自产瓜果蔬菜砷含量均高,饮用砷污染的水是引起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因素,通过食用自产瓜果蔬菜染砷这一途径也不可忽视.
  • 摘要:目的:探究NCTD诱导HepG2细胞死亡的前期机制,主要研究NCTD对HepG2细胞内ROS的产生及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rn 方法:不同浓度NCTD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NCTD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CTD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30、60、120μM NCTD对细胞内ROS的激活情况;不同浓度NCTD作用于HepG2C8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检测法检测NCTD对HepG2C8细胞内抗氧化元件ARE表达的影响;通过qRT-PCR检测60μM NCTD对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O-1,NQO1mRNA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结论:高浓度NCTD对人肝癌HepG2细胞有杀伤作用,IC50为73.58μM;60μM NCTD作用12h便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及G2/M期阻滞;3h时相下,60、120μM浓度NCTD可引起细胞内ROS增加,6h时相下,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的ROS含量均显著增加.60μM NCTD作用3~12h可以激活HepG2C8细胞中的荧光素酶的表达.NCTD作用细胞后,Nrf2-ARE信号通路下游基因HO-1、NQO1在3h无明显激活作用,6h有显著激活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D-松醇原药对大鼠肝脏的毒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喂饲法,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摄入390.63mg/kg、1562.50mg/kg和6250.00mg/kg D-松醇原药的饲料,对照组每天自由摄取普通标准饲料,连续染毒90天.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肝功能指标、肝脏脏体比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rn 结果:高、中剂量组雌、雄大鼠分别在第6、9周出现不安、被毛蓬松、会阴污秽等中毒症状.整个试验期间,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球蛋白(GLO)、总蛋白(TP)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胆碱酯酶(CHE)高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雄性大鼠总胆红素(TBLL)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肝功能指标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雌、雄大鼠肝脏脏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雌、雄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rn 结论:D-松醇原药可以引起大鼠肝脏损伤,但其毒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摘要:目的:揭示连续时间点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的毒性效应.rn 方法:应用RTCA对不同密度的CHL细胞进行长时间连续测定,绘制不同密度CHL细胞的完整生长曲线.既而不同剂量的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不同作用时间的准确IC50值,并绘制连续时间点IC50变化曲线,以判定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所产生的毒性效应.rn 结果:4种不同密度细胞接种后进行对数生长期时间有所不同,其中5×103个/孔密度最适合进行毒性效应试验.不同剂量纳米氧化铜染毒后,毒性作用起始时间约4-5小时,作用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的IC50值分别为0.222mg/ml、0.125mg/ml、0.148mg/ml、0.158mg/ml.rn 结论:纳米氧化铜作用于CHL细胞,毒性作用起时间约为染毒后4-5小时开始,作用6小时以后,IC50值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作用时间达到18小时后,IC50值持续在低于0.2mg/ml以下,且数值接近.
  • 摘要:目的:了解药品标准物质的应用与管理.方法:结合药品测量审核工作.结果与结论:通过药品测量审核,完善实验室能力验证,更好地管理药品标准物质.
  • 摘要:目的:探讨由外周血白细胞DNA中FHIT、RASSF1A和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以及DNA相对端粒长度4项生物标志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rn 方法:通过实时甲基化特异性PCR(Real-tim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法,测定200例正常对照和20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中p16、RASSF1A和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外周血DNA相对端粒长度,基于上述4种生物标志构建肺癌诊断支持向量机模型.rn 结果:肺癌组和对照组中FHIT、RASSF1A和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别为3.33(1.86~6.40)和2.85(1.39~5.44)(P=0.002),27.62(9.09~52.86)和17.17(3.86~50.87)(P=0.038),0.59(0.16~4.50)和0.36(0.06~4.00)(P=0.008),端粒相对长度分别为0.93±0.32和1.16±0.57(P<0.001),这4项生物标志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4项生物标志建立的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预测集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分别为0.670(0.569~0.761)和0.810(0.719~0.882).rn 结论:成功构建基于p16、RASSF1A、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端粒损伤4种生物标志的肺癌诊断支持向量机模型.
  • 摘要:目的:建立人端粒保护蛋白1(protection of telomeres1,POT1)多态性(rs1034794)的检测方法.rn 方法:应用创造酶切位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PCR,CRS-PCR)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PCR引物,其中一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人为引入错配碱基,使得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形成一个酶切位点,PCR产物用PCR-RFLP(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法进行分析.rn 结果: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其中正向引物3’末端与多态相邻,倒数第三位碱基为错配碱基A可在PCR扩增后与多态T等位基因及相邻片段形成AGCT结构,使用限制性内切酶AluI酶切效果较好.rn 结论:应用CRS-PCR方法创造的酶切位点可以有效而简捷地检测POT1(rs1034794)基因多态性.
  • 摘要:目的:调查煤焦沥青职业接触人群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端粒损伤情况,探讨煤焦沥青职业接触有效的生物标志.rn 方法:选择某碳素厂180例煤焦沥青职业接触工人为暴露组;同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45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DNA相对端粒长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DNA p16、RASSF1A和FHIT基因甲基化率,比较两组端粒相对长度和基因甲基化率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rn 结果:暴露组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相对长度0.83(0.71-0.90)低于对照组端粒相对长度1.13(0.72-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95,P<0.001).两组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性别、年龄和是否吸烟的分层分析后发现,在年龄≤40岁时暴露组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14,P=0.011).rn 结论:煤焦沥青职业接触可引起人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缩短,对p16、FHIT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无影响.
  •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血清中维生素E水平与食管癌的关系.rn 方法:通过联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1980年1月至2015年4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检索.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含350例食管癌患者和458例对照.总体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与对照人群相比,血清维生素E水平降低了0.51μmol/L(95%CI:-0.66~-0.37).亚组分析结果发现,对照来源于社区、年龄性别匹配、样本量大于50例的研究中显示病例组血清中维生素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而对照来源于医院、年龄性别不匹配、样本量小于50人的研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维生素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Meta分析提示血清维生素E水平偏低可能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在高质量、大样本量的研究中,因此仍需开展高质量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人群研究及相关的基础研究,探讨维生素E对食管癌的潜在保护作用的及其相关机制.
  •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叶酸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rn 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等数据库,收集2005-2014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叶酸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将所纳入的文献按食管癌病理类型不同、叶酸来源不同、实验人群所处地域不同进行分组,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效应量为比值比(OR),并计算95%可信区间(95%CI),检验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处理.rn 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3篇相关文献,病例组共2830人,对照组共8690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描述,病例组与对照组叶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1,95%CI:0.37~0.69,Z=4.26,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叶酸水平与食管鳞癌(ESCC)的发生有关系(P=0.005);膳食叶酸摄入水平及血清叶酸水平均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系(膳食叶酸:P=0.004,血清叶酸:P<0.0001);亚洲人群的叶酸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系(P<0.00001),但在非亚洲人群的研究中尚不能表明叶酸水平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系(P=0.05).rn 结论:叶酸水平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叶酸为食管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天葵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rn 方法:测定天葵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采用碳粒廓清法观察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采用半数溶血值HC50法测定血清溶血素的形成并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采用环磷酰胺复制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观察天葵正丁醇提取物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影响并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同时观察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以及尿素氮(BUN)含量.rn 结果:给予最大耐受量(5g/kg)的天葵提取物,给药组小鼠无死亡发生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实验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α、HC50、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组相比,给药组血清中的IL-2、IL-4、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脾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含量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天葵正丁醇提取物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且对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肝肾功能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纳豆脂肽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研究纳豆脂肽对MCF-7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纳豆脂肽对MCF-7细胞DNA损伤的影响;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研究纳豆脂肽对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纳豆脂肽可以诱导MCF-7细胞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同时可以引起MCF-7细胞DNA损伤,改变MCF-7细胞ERα、ERβ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纳豆脂肽可能是通过影响MCF-7细胞体内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和引起DNA损伤来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
  • 摘要:目的:本试验通过对雌雄动物由交配前到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予不同剂量的TON001,以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生殖的毒性或干扰作用,观察TON001是否对大鼠的配子成熟度、交配行为、生育力、胚胎着床前阶段和着床的生殖能力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为评价TON001的安全性提供依据.rn 方法: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8只,雌雄各半.设1个溶剂对照组和TON001低、中、高3个剂量组,溶剂对照组给予蒸馏水,TON001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5、1和2g·kg-1,给药途径为灌胃,给药体积为1.0ml?100gbw1,雄鼠交配前连续给药28天,雌鼠交配前连续给药14天,雌雄按1:1同笼交配,交配期继续给药至交配成功,雌鼠交配成功后仍继续给药至受孕第6天.观察指标包括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进食量、交配率、受孕率、着床率、活胎率、精子计数及精子活动度、雄鼠生殖系统检查及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睾酮(T)等性激素测定.rn 结果:给药期间,各组动物一般状况良好,无动物死亡.TON001各剂量组动物体重、进食、交配率、受孕率、平均交配时间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对雄鼠检查发现,各组动物睾丸、附睾、前列腺等脏器色泽、质感正常,TON001各剂量组雄鼠睾丸、附睾、前列腺的脏器系数等指标及精子数量和活动度等指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雌鼠孕期未见与给药相关的中毒症状,未见早产、流产等异常现象.于孕第15天解剖孕鼠发现,TON001各剂量组的平均着床数、着床率、吸收胎率、平均活胎率等指标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未见有毒理学意义的改变.TON001各剂量组动物给药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幅度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rn 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SD大鼠灌胃TON001(剂量分别为0.5、1和2g·kg-1),雄鼠连续给药超过28天,雌鼠连续给药超过20天,对大鼠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NOAEL)为2g·kg-1.
  • 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介导细胞内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应激应答等广泛生物学行为.UPS功能失调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因此UPS已成为抗肿瘤药物开发的主要靶点之一.同时,UPS系统中,底物降解的特异性由E3泛素连接酶所决定,开发针对特定E3泛素连接酶的靶向抑制剂,阻断其介导的特定蛋白底物的降解,将增加药物选择性并降低药物潜在毒副作用,目前这已经成为UPS靶向药物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多亚基SCF(skp1-cullin-F-box protein)E3泛素连接酶是针对泛素-蛋白酶体降解系统的新型抗肿瘤靶点.SCF(skp1-cullin-F-boxprotein)E3泛素连接酶是细胞内最大的多亚基泛素连接酶.其功能发挥除了需要相关组成亚基有效组合外,其活化还需要在其核心组成亚基Cullin上发生类泛素化(neddylation)修饰,阻断neddylation修饰可以灭活CRL/SCF泛素连接酶功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靶向CRL/SCF抗肿瘤策略.最近,小分子化合物MLN4924作为SCF靶向新药被成功筛选.MLN4924可抑制SCF核心组成亚基Cullin蛋白的neddylation修饰,从而灭活SCF功能,导致其底物因降解受阻而发生积聚,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MLN4924不仅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而且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目前已进入到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但是,类泛素化系统在肿瘤中的活化状况以及MLN4924灭活SCF泛素连接酶介导抗肿瘤应答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这严重阻碍了MLN4924作为新型靶向药物的进一步开发.首先鉴定了neddylation系统在食管癌、肺癌等肿瘤中高度活化,并且与患者的5年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提示neddylation可以作为新型的针对食管癌和肺癌的抗肿瘤靶标,进而研究了阻断neddylation修饰通路在食管癌和肺癌中的抗肿瘤效果及分子机制.同时,由于MLN4924在发挥其抗肿瘤效应的过程中可以引起保护性自噬应答,研究发现使用临床经典的自噬抑制剂CQ可以显著增强MLN4924的抗肿瘤效应.这些研究工作将促进MLN4924作为靶点明确、机制清晰的抗肿瘤新药的开发进程,同时也为开发和评价其他针对SCF靶向新药提供借鉴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