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太原
  • 出版时间: 2015-09-01

主办单位: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会议文集: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针对黄河源区水土流失成因及造成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在黄河源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在河源区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对策,以期加快黄河源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提出了完善水土保持法治保障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加强黄河源区保护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生态道德素质等建议。
  • 摘要:辛店沟科技示范园通过6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园区建设,不仅在水土保持治理方面得到全面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度达到了81.14%,林草覆盖度达到75.91%,拦蓄泥沙效益达97.6%;同时,在黄土高原的陕北的绥德具有了文化、休闲、观光景观资源,并且形成了"一轴五区"的基本构架,"一轴"为农业+生态的主轴,"五区"为小石沟的农业观光区、沟坡的生态修复区、沟底的坝系优化布局区、水土保持科研监测区和水土保持植物园等.进而建设成为拥有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的生境,人工美和艺术美的画境,鸟语花香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辛店沟科技示范园.在辛店沟科技示范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创造了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生境”,其次利用水土保持技术和园林艺术进行加工提升为形式美的“画境”;再次应用触景生情实现心灵美和理想美的“意境”,通过这三种境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实现情景交融的“高潮”。高境界的是“意境”,能激发人美得感情、美的意愿、美得理想。
  • 摘要:本研究乃将采集之三种台湾较具代表性之土壤(黄壤、红壤与风化泥岩)分别添加浓度为0%、0.1%、0.5%及1.5%之矽酸钠、磷酸铵及生石灰等改良药剂,并养置三个月与六个月後,进行土壤物理与力学性质试验探讨添加改良药剂之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改良药剂确实会影响原有之土壤物理与力学性质,而养置时间之土壤物理变化则以添加1.5%浓度较为显着;考量植物适生性则以添加浓度为0.1%之效果与方式较适合推广.在土壤力学性质方面,本研究将其归倂仅以摩擦角进行探讨,而添加改良药剂可有效提高土壤之剪力强度参数,且随添加浓度提高及养置时问增长其效果愈明显.
  • 摘要:林边溪于2009年莫拉克台风期间,在林边乡及佳冬乡发生五处溃堤,造成严重淹水灾害.2014年凤凰台风侵台期问,位于林边溪之林边大桥及新埤大桥水位站均无法即时获取水位资料,直接影响灾害应变之预警作为.本文利用水位警戒值订定方法推估饷潭大桥、丹林大桥、力力溪大桥及南和大桥与新埤大桥及林边大桥水位关系,水位资料分别以(1)水位未达二级警戒水位,(2)水位达二级警戒水位以上,未达一级警戒水位.(3)水位达一级警戒水位以上等三个陪段来分析.由推估结果显示第一阶段以力力溪大桥推估结果为最佳,第二及第三阶段仅能以饷潭大桥水位进行研判,因其他测站设站时问较短,无足够资料进行误差值分析,而以外插方式进行水位推估.
  • 摘要: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县稀土尾砂矿区一年生、两年生和四年生桉树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裸露的尾矿空地为对照,对赣南稀土尾矿区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0.5ra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25ram团聚体破坏率、分散系数、团聚度、<0.05mm粉粘粒含量、<0.001mm粘粒含量7个最佳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并得出该区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方程为:Y=0.603Y1 +0.272Y2+0.126Y3;(2)稀土尾砂矿区不同林龄桉树林下土壤抗蚀性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抗蚀性指数规律表现为:两年生桉树>一年生桉树>四年生桉树>空地;(3)团聚体类、水稳性团聚体以及粘粒类指标与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显著相关.
  • 摘要:汾河源头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土壤流失严重.本文采用2004年和2009年9月的SPOT影像作为数据源,将GIS和USLE结合对汾河源头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和植被覆盖是影响汾河源头流域土壤侵蚀的两个主要因子;2)从时间变化来看,2009年汾河源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较2004年有所增加,中度以上侵蚀的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比例也相应增大;3)从空间上看,土壤侵蚀程度高的区域分布在流域的东南部,土壤侵蚀程度低的区域分布在流域的西北部.
  • 摘要:本文首先从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人地矛盾、区域性贫困、工程的复杂性、治理任务与防治形势严峻性与自然灾害频发等阐述了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到治理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同时从生态区位重要性、民族团结、生存空间与生态安全、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生态文明建设与治理成果巩固等方面论述了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 摘要:海岛生态环境独立而脆弱,其生态保护需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本文以海南岛为例,根据其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提出目前存在旱涝频发、非点源污染严重、发展品味不高等问题,并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管土蓄水、保土保肥、更新观念,探讨采用水土保持理念进行海岛建设的可行性,以期为海岛淡水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模式.
  • 摘要:近年来因极端降雨事件发生频繁,造成降雨型态产生明显的改变,导致通用土壤流失公式(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中的降雨冲蚀指数(rainfall erosivity index,R)亦随之改变,间接影响土壤冲蚀量的估算.目前台湾地区降雨冲蚀指数大多以黄俊德(1979)建立的台湾年平均降雨冲蚀指数等值图.于2000年后迄今,若计算降雨冲蚀指数仍沿用黄俊德(1979)的结果,可能有部分地区产生低估现象,故有必要重新订定(俞俊宾,2008).因此,本研究以全台湾为研究区域,搜集区域内293个雨量站2002-2012年的10分钟雨量数据,进行降雨冲蚀指数的分析,回归出台湾各区之年降雨量及降雨冲蚀指数之关系式,并利用ArcGIS绘制台湾年平均降雨冲蚀指数等值图,如图1所示.而在降雨冲蚀指数时间变化部分,本研究搜集台北(北)、日月潭(中)、高雄(南)及花莲(东)4个气候站之历年年雨量资料,带入本研究之年降雨量及降雨冲蚀指数关系式,计算4个气候站之年平均降雨冲蚀指数,并绘制年降雨量及年降雨冲蚀指数之变化趋势图.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293个雨量站2002-2012年的有效降雨事件共108,124场.年平均降雨冲蚀指数图之变化范围在5,000~70,000 MJ-mm/ha-hr-yr,最大值发生在御油山雨量站为78,772 MJ-mm/ha-hr-yr,其较大值多集中于中央山脉西南部一带.另外,由气候站降雨量及降雨冲蚀指数之变化趋势图可知,台湾之北、中、南及东部4个区域,其年降雨量及年降雨冲蚀指数皆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北部及东部较为明显.本研究成果可提供水土保持相关规划工作之参考依据.
  • 摘要:土壤水蚀的定量研究一直是水土保持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专家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都不能够较好地解决精确估算土壤水蚀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以网格为基础,以空间信息提取技术为支撑的土壤水力侵蚀估算方法,即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然后结合测量的降雨和土壤普查等气象、水文数据来计算土壤水蚀量.实现低成本、动态、快速地估算土壤水蚀量,降低土壤水蚀监测成本,进一步提高土壤水蚀模型的估算精度.
  • 摘要:通过野外大比尺概念化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推移持输沙条件下山洪沟的洪水淹没特征及断面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洪水推移质输沙与淹没范围存在临界现象,当推移质输沙水平较低时,洪水推移质输沙率越高,淹没范围越大;当推移质输沙达到一定水平,随着推移质输沙率增大,洪水淹没范围反而越小.2)大量的洪水推移质会增加河道淤积,显着抬高河床,这也是低输沙水平条件下,随着推移质输沙率增高,洪水淹没范围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推移质输沙率的不断上升,颗粒碰撞大大消耗了洪水能量,使洪水流速放缓,并最终导致淹没范围减小.
  • 摘要:泥石流的容重是进行泥石流沟域特征研究和防治工程中的最重要参数,这一参数由于泥石流暴发突然、历时短、在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容重会迅速变化而不宜取得.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取得了很多间接方法,但均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经验性,每种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容重范围,在使用前要人为经验判定定性后再选用相应方法进行确定.本研究是通过泥石流实地样品采集后进行泥石流的流动还原实验,从而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取得泥石流容重值.本方法比其它方法更直接接近泥石流现实,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适用容重范围,同时具有简单快速的可操作性特点.
  • 摘要:台湾于1994年通过水土保持法,第7条条明定「中央主管机关应加强水土保持推广、教育、宣导及试验研究,并会同有关机关订定计画实施之.本文即以水土保持局为例,详述该单位如何透过策略,引动学校、社区、其他机关一起,共同推动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之策略与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透过一系列水土保持教育系列活动,结合教育体系扩大环境教育量能,透过科普分享、创意激荡、学习引导、交流体验、成果整合等策略,让更多人投入水土保持教育,并逐步累积成果,将环境永绩的意义以及对土地的尊重理念传递给民众.
  • 摘要:本文从对刺槐、桉树和凤眼莲等引进植物的认识谈起,浅述外来植物在大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引进外来植物多年来在大陆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人们种植管理方法不善造成的,不是引进植物之过.大陆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科学处理乡土植物、引进植物及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积极引进利用外来植物,不应因噎废食,暴殄天物.
  • 摘要:本计画针对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2013年10月之「莫拉克中部与东部灾区潜在大规模崩塌地区分析报告」成果,具有影响聚落安全之43处潜在大规模崩塌区位进行危险度评估,选取崩塌编号台中市-和平区-D045、南投县-仁爱乡-D028、南投县-仁爱乡-D043、台东县-达仁乡-D004、台东县-大武乡-D021进行现场调查与架设简易观测系统,各崩塌地之GPS单频站资料经解算结果,在观测期问崩塌地尚无明显位移量发生.利用ALOS卫星雷达影像及TCP-InSAR解算方法在资料可撷取范围内,推估了7处潜在大规模崩塌区位(崩塌编号台中市-和平区-D045、南投县-仁爱乡-D028、南投县-仁爱乡-D043、台东县-达仁乡-D004、嘉义县-番路乡-D004、D006、D007)相对卫星之年滑动速率,此方法可具体评估年滑移量变化,并与现地调查之成果比对,推测潜在大规模崩塌之滑动机制.
  • 摘要:台湾为保育水土资源,减低灾害发生及加强实施水土保持之处理与维护,依水土保持法规定办理特定水土保持区划定工作.本研究以嘉义县竹崎乡缎繻村嘉-A020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区的划定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土石流可能影响范围,检讨目前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区的划定方法.模拟结果显示,由於Flo-2d系针对淹水之模拟,因此在土石流模拟结果之流动距离较远,若采合理化公式推估50年降雨频率重现期模拟,影响范围则明显偏大,因此模拟之结果与实际2001年桃芝台风时之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地形扫描则仅考虑土石溢流后利用经验公式与微地形特征判释下游可能影响范围,但结果有赖于土石流溢流点的正确选择.所采用Flow-R软体则能模拟从崩塌源头区土石下滑后可能影响范围,较适宜山坡型土石流之模拟,模拟结果亦与2001年桃芝台风之土石流事件较一致.在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区的划定方法建议溪流型土石流上游可采集水区边界,下游可采历史溢流点处用地形扫描法判释,山坡型土石流则建议采Flow-R模式模拟结果较佳.
  • 摘要:本研究透过全球唯一可控制流量现地堰塞湖溃决试验,探讨堰塞湖溢流破壤溃决机制与溃口发展之几何形状.试验前后透过3D Lidar地形测量及粒径分析来监测地形地貌之演变,透过前后测量资料套叠与分析,获得堰塞湖溃决前后河道的冲淤变化、坝体溃决模型与三维测量场域,配合全方位摄影系统分析堰塞坝溃决历程,且针对俯视与前视两视角观察溃口几何形状发展历程,提出堰塞湖溃口发展阶段.试验结果显示,透过坝体上方俯视视角分析堰塞坝溃口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陪段,第一阶段水流溢过坝顶造成溯源侵蚀,产生蚀沟,发展为上游窄、下游宽之溃口;第二陪段,水流受溃口束缩之影响,侧向侵蚀显着,发展为上游宽下游窄之溃口.透过前视视角溃口发展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陪段,以垂向侵蚀主导,剧烈的垂向侵蚀,形成窄深的倒三角形溃口;第二陪段,由于受溃口束缩之影响,水流之侧向侵蚀增强,造成溃口左右岸之土体崩落,形成接近抛物线形之溃口;第三陪段,溃口左右岸持续崩塌并到稳定后,成为完全发展之梯形溃口.
  • 摘要:本研究于台湾南部曾文水库集水区上游,探讨一崩塌时间序列上土壤有机碳存量及土壤有机碳回复速率.选定崩塌地年份为1963、1974、1989、2004及2009年,于各崩塌地上采集五个土壤剖面及收集地上部凋落物.每个土壤剖面采集0-10公分、10-30公分、30-50公分及50-100公分之土样以分析有机碳含量、总体密度及含石量,而枯枝落叶则分析总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崩塌地间之土壤有机碳储存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土壤碳存量于2009年崩塌地最低,为0.3kg C30cm-1m-2;而以1963年崩塌地最高,在不同深度之碳储存量分别为3.4kg C30cm-1m-2,5.2kg C50cm-1m-2与12.2kg Cm-1m-2.土壤中的有机碳有50%集中在表土30公分内.于土壤有机碳的回复部分,2009至2004年间,碳的恢复量为3.3ton ha-1;2004至1989年为2.8ton ha-1;1989至1974年为2.0ton ha-1,而1974至1963为0.02ton ha-1,显示土壤中有机碳的回复速率成指数上升并逐渐平稳.
  • 摘要:本研究以华梵校区坡地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华梵海拔550公尺,校区设置多种监测仪器.首先根据倾斜观测管历年位移滑动资料,并结合台风之雨量资料,归纳出坡地潜在滑动安全之雨量警戒值.研究中从不同观点切入,以数值模拟与机率以及回归演算方式比较分析历年雨量与变位资料,整理出雨量警戒门槛值,其结果显示彼此大致吻合.而后再依据自动水位量测资料,整理出地下水位与雨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若能减少地下水位高度则能减少变位量的产生.为此本校于今年设置两口集水井,以期望能减缓地下水位造成之坡地变位,在整治的过程中亦使用SAA即时量测位移量,以监测在集水井施作中所产生之位移,并将其作为坡地防灾与维护管理之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亦建构云端储存与运算及自动传输监测网与防灾应变系统,期望能达到及时防灾应变之目的,进而减少灾害发生.
  • 摘要:本研究针对高雄市杉林区新庄聚落狮子山大规模崩塌进行现地调查及崩塌运移模拟,以提供初步防灾应变之参考依据.该崩塌地面积约10.3公顷,崩塌边界最高高程为418公尺,最低高程为210公尺,平面距离为520公尺,坡址距离保全住户仅有230公尺.根据基本资料结果,坡度较陡之区位分布于近棱线侧及坡趾处,坡度由35度至70度不等,平均坡度为23度.从坡向图得知本研究区坡向以朝北居多(17.8%),但除朝西与西南向外,其余八方位分布比例相近,地貌属丘状地形(Hummocky relief),可能具早期潜移之迹象.本研究以数值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进行地形之建模,采离散元素法数值模拟软体PFC3D进行分析.崩塌滑动模型部分,则进行遥测影像、现场地质调查,其目的除评估破壤机制外,亦根据现地崩塌材料进行数值模拟参数修正,以建立符合现况之模拟.本研究之大规模崩塌模拟结果提出可能的影响范围、疏散避难与保全对象划设等工作,以指出该区域初步之危险坡地聚落防减灾目标.
  • 摘要:以湘潭锰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区域为例,首先应用AUTOCAD和ARCGIS对区域内地形图等高线进行绘制并应用RUSLE土壤侵蚀模型对整个生态修复区的侵蚀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出整个区域的侵蚀模数.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自然恢复中土壤侵蚀程度从微水蚀到强度侵蚀(203.91~5504.90t·hm-2·a-1);修复前缓坡区域侵蚀模数为2560.01t·hm-2·a-1,属于中度侵蚀水平,陡坡区域侵蚀模数为5504.90t·hm-2·a-1,属于强度侵蚀水平.修复后缓坡区域侵蚀模数为62.19t·hm-2·a-1,属于微水蚀水平,陡坡区域侵蚀模数为130.61t·hm-2·a-1,属于微水蚀水平,通过人工修复,侵蚀模数大幅降低,控制在微水蚀水平(62.19~130.61thm-2·a-1).本文研究技术和方法切实可行,具有推广价值,研究结果对湘潭锰矿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利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选择山西省吕梁市王家沟流域为典型区域,系统分析了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道侵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王家沟流域内共有沟道718条,其中冲沟109条,切沟286条,干沟302条及河沟21条.这四类沟道的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存在巨大差异;沟道侵蚀是王家沟流域内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沟道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56.19%;流域内不同坡度范围内土壤侵蚀强度与沟道类型存在紧密联系.同时,人为因素也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沟道侵蚀具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崩积体是崩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土质疏松、粗颗粒含量高、坡度大、易被侵蚀等特点.研究崩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的分选特性对于揭示崩积体的侵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坡度和雨强条件下崩积体坡面侵蚀泥沙颗粒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崩积体侵蚀泥沙跃移质粒级较大,均大于0.537mm;在细沟间侵蚀阶段,悬移质、跃移质和床移质的配置粒级差异较小,出现细沟侵蚀后,三者的配置粒级增大,且大雨强条件下变现得尤为明显;在细沟间侵蚀阶段,悬移质+跃移质含量在71.26-97.64%之间,出现细沟侵蚀后,床移质的比列增加,达到10.93-41.74%.
  • 摘要: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南南合作项目的实施.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向尼日利亚派遣了20余名水土保持专家和技术员,为尼日利亚粮食安全项目点、私营农场及当地政府提供有关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实用技术的培训、示范和推广服务.论述尼日利亚水土流失类型及其防治现状,介绍中尼南南合作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对今后两国水土保持合作发展提出了推行“以小流域为单元,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和模式。拦蓄降雨地表径流,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积极推行坡地整治与沟壑坝系优化建设。推行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建造技术的建议.
  • 摘要: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山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只有充分发挥当地植物资源优势,结合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充分发挥高效水土保持植物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特点,进而达到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的,最终为实现"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提供有力保障.
  • 摘要:北京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四大功能之一的生态涵养功能,将全市划为1085条小流域,其中山区576条,平原509条,为实现水土保持网格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家一、二、三级区划基础上,结合三道防线和小流域划分以及具体实际,开展北京市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运用API分析方法,从小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保护治理三个大的方面建立准则层,并进一步确定其相应的指标层,如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质灾害、植被覆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土壤侵蚀等因子,并结合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北京市划分为十大类型区,包括土壤侵蚀区、水域及库滨带区、乡村人居环境区、泥石流危险区、陡坡无侵蚀区、缓坡无侵蚀区、滞洪区区、风沙区、城镇人居环境区、平原农业区.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划分可为水土保持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指导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展具体工作,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水土保持行业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水源保护、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水土流失危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战略可以对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了国际水土保持战略部署,对国内不同宏观区域水土保持战略部署,进行了分类分析.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的水土保持战略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战略指导作用。
  • 摘要:本研究中,以现地5米的斜坡大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为落石与乾式土石流试验来研究单颗落石与土石流产生的震动信号的特性.使用了挖土机释放3颗不同尺寸的岩块,测量/比较它们在滚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信号.此外,使用了卡车倾倒约3吨的土石混合碎屑体测量该「土石流」所产生的震动信号.使用希尔伯特-变换(HHT)讯号分解(经验模态分离)与进行时频图分析.可以获得在时域上的震动信号的时频谱.预期不同的尺寸尺岩块将产生的不同的震动信号时频图与频率内涵.这项研究的结果应可以解释从地震站和山体滑坡收集的震动信号特性比对.也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土石流崩落时候产生的震动加速度.这可以用来了解土石流引起震动之时频图特性.
  • 摘要:依据水土保持法特定水土保持区的划定是为保护山坡地、地质敏感区及水源地等敏感环境,主管机关订定法规针对亟须保护、保育的土地划定特别区域,严格限制破壤情形或全面禁止任何开发行为,是目前相关管制法令中最为严格者.然而民众意识觉醒,经划定特定水土保持区后其区内禁止任何开发行为,却又无任何补偿措施,易造成民众反弹,因此台湾自1996年公告划定与废止准则以来仅划定了73区.特定水土保持区亦是目前少数具有天然灾害风险管理精神之法定区域,但不管是地方行政机关或者是一般民众,往往并未完全认识灾害管理之精神,也增加了特定水土保持区划定工作的困难度.政府在推行特定水土保特区的划定过程中,因限制了居民开发行为,常引起当地民众的反弹或抗争.若政府强制继绩执行,必须付出额外的执行成本或无经费给予补偿,如此很可能得不到地方民众支持,所以大多采暂缓执行的策略,但在这期问若有灾害发生,政府就必须付出更多灾后整治和其他相关社会成本,如此情况正是经济学之外部性问题.本文尝试以经济学中之外部性理论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讨论,并依据外部效果内部化的方式,评估相关的补偿效应,以降低未来政府在划定特定水土保持区时所要付出之执行成本.
  • 摘要:以本文晋北沙化区为例,用Rusle定量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壤保持量.结合相关研究对各个因子的计算方法进行筛选,最终选取适合研究区的定量计算方法,得出了晋北沙化区的土壤保持量,为今后沙化区的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 摘要:针对2013年造成延安多地严重受灾极端降雨特性研究不够深入问题,基于延安站多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极端降雨的特征并探讨了极端降雨对梯田侵蚀灾害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延安站极端降雨总量达到959mm,7-9月降水量达到761mm,其中最大月降水发生于7月达到568mm,以上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其最大日、最大3日、最大7日、最大月、最大3月、全年的降水分别超过10年、50年、1000年、10000年、1000年和500年一遇标准.该极端降雨主要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大雨、暴雨出现多达12次,降水量达到616.5mm.该极端降雨造成严重的侵蚀灾害,典型梯田大田、梯田大棚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达到18268 t.km-2、23920t.km-2.延安地区降雨侵蚀出现短历时中强度、中历时高强度、长历时强侵蚀弱输沙的新变化,高效农业梯田工程需要提高设计标准,采取调控侵蚀水沙径流以防止侵蚀.
  • 摘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根溯源归结为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的关系.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共生与演化的关系,是水土生态的深刻内涵.如果说水土保持是"混合物",着眼点在于水和土,而水土生态则是"化合物",强调的是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水土保持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理念、观念、经济、文化等问题,实质上是水土生态问题.无论是农业生产、牧业生产,还是开发建设、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或者说无论是农村水土保持,还是城市水土保持,其本质上都是水土生态的保持问题.台湾水土保持在坡耕地治理、防灾治灾、预防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硬化、原生地貌改变、生态景观破坏等问题,有必要融入水土生态理论,水土保持有新的跨越空间.
  • 摘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强度大,是我国贫穷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泥沙淤积在河道、水库,加剧下游洪水危险.2013年《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国务院批复后,为黄河支流水土保持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提出的水土保持新思路、新要求以及新时期下生态环境保护新理念,为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北洛河为例,总结分析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状况,确定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探讨黄河支流水土保持规划工作思路.
  • 摘要:台湾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下,山区地质构造脆弱,特殊地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使地壳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而不定期发生错动,形成断层,并因而引发地震.而地震发生的频率相对会提高,加上属于夏天型气候多雨又多台风,常导致山区道路边坡崩塌破壤而直接的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边坡稳定分析,及该如何藉由边坡设计使人类开发时可以降低灾害是不容忽视的工作.华梵大学位于大仑山顶上,全校皆属崩积层之山坡地,边坡稳定的问题极为重要.本研究利用STABL程式分析符合现况地形之边坡,计算求得安全系数最小之潜在破壤面,再运用不连绩变形分析法(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简称DDA)将边坡切割成块体状,模拟边坡位移状况,所得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比对借调整参数c、φ与弹性模数,找出接近模拟华梵大学校区边坡稳定与位移之参考模式;本研究发现,参考土壤经多日浸润导致c、φ参数值折减趋势,模拟连日豪雨导致边坡位移状况与实际监测之位移量相比校,得到可以接受之结果.
  • 摘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本文对介绍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任务由来以及北京市山洪灾害调查工作任务并对采取的强化组织协调、督促区县积极配合和采用先进技术等经验进行了论述.
  • 摘要:泥石流物源、流体和堆积物的颗粒分布都满足P(D)=CD-μexp(-D/Dc),其中参数C,μ和Dc由传统的粒径分布数据直接决定.μ随细颗粒(特别是粘粒)含量的增大而增大,Dc刻画粒径的范围,且随粗粒含量而增大.蒋家沟泥石流的观测表明,同一场泥石流包含着数十到数百个不同性质、流态和规模的阵流.阵流的涨落和多样性是与流体的颗粒组成密切相关的.一定的颗粒组成对应着一定的饱和颗粒浓度,因而决定着一定的饱和流体状态.阵流的涨落,是在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随机运动的状态.阵流涨落随Dc增大而趋于平缓;当流体达到饱和态时,阵流达到最大的流深、流速和流量,且与颗分参数(μ,Dc)具有幂函数关系.运用本文的方法,可根据颗分参数来预估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
  • 摘要:近年台湾都会地区快速发展,使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加上大量抽取地下水降低局部地下水水位,以兴建建筑基础,皆是造成都会区地下水位下降之原因.因此,都市保水必须采取更多元的策略与手段,以因应此一趋势所造成的挑战.近年来,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观念逐渐受到重视,国际间常采用低冲击开发之入渗工法为都市防洪的一种新兴手段,常见的低冲击开发措施,多是利用原不透水区域,以入渗方式削减地表迳流,以小单元分散式之连结发挥最大之功效,以回复该区块之原始水文循环状态为目标,亦可成为都会区保水措施.本研究是以台中市卵砾石地层为研究对象,以办公大楼旁之空地,设置一植生滞留池并加入砾石桩,利用砾石桩之高渗透性,将自大楼屋顶收集之降雨迳流,快速导入含水层中,进而补注地下水.经以人为注水试验结果,显示植生滞留池于设置砾石桩后,入渗率可提升约10倍,而观测自然降雨事件,入渗率提升则更加显着.以SWMM评估植生滞留池设置前后之功效,植生滞留池设置后,于5年重现期距降雨事件下,可增加86%出流体积削减,可减少5%洪峰流量.
  • 摘要:水利部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10多年来,园区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全国已建成10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探索了成功的建设模式,发挥了典型示范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和作用,得到社会各界欢迎和好评,提升了水土保持影响力.同时,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对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本文梳理了园区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对园区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并从规划体系、管理体系、投资机制、数量和布局、建设内容、社会资源水保化、科普教育系统、志愿服务体系、宣传互动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摘要:为强化土石流防灾应变,水保局自2005年开始在降雨强度I=10mm/hr条件下,采总有效累积雨量R70当作土石流警戒发布标准,并以50mm为一个级距,订定各乡镇区之土石流警戒基准值.而为确保资料定期更新及提昇土石流警戒发布之准确度,2014年计画中提出3县市4乡镇区的警戒值调整建议,同时检讨参考雨量站之适用情况,对于缺乏雨量站地区,提出53处增设地点建议,并针对2005~2013年问之土石流警戒发布成效进行检讨.此外,为应极端气候下之崩塌地灾害,本研究针对2013年所提出之崩塌预警模式(LRTI模式),考量未来导入实际运用之可行性,进行降雨参数与警戒线讨定方式之检讨与调整,并透过历史实际崩塌事件验证与本年度3场实际降雨测试.为了解崩塌预警模式于实际应用上所可能产生之问题,本研究于2014年台风豪雨期间共计进行3场实际运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以LRTI70作为崩塌警戒门槛,在与土石流黄色警戒发布时间比较上,时间差异不大,多数仅约提早或延后1-4小时;而雨量达崩塌警戒门槛时间均比土石流红色警戒发布时间提早,约6小时-12小时。
  • 摘要:本研究以台湾南部高屏溪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定莫拉克风灾后发生大规模岩体滑动案例及具有岩体深层滑动潜势地共100笔,经由现地调查24笔与地形曲率分析发现,大规模岩体滑动地因长期重力作用下,局部地形产生潜变,且大部分崩塌地形剖面若非明显凸起、即有明显凹入,显示崩塌坡体为渐进式的变形乃至破壤;另外进行大规模岩体滑动类型分类,发现大规模岩体滑动主要多发生于顺向坡,其破壤类型多为单块体破壤,运动模式急遽式破壤与渐进式破壤所估比例大约相同,而滑动形状多以平面型滑动为主.并进一步将其破壤型态、运动模式及滑动形状与边坡频型进行探讨,以分类大规模岩体滑动之类型.另于现地调查发现于顺向坡比较有潜变构造存在,其主要多发生于山腹之位置,而较小型崩塌则发生于靠近坡趾处.
  • 摘要:西元2009年莫拉克台风带来超大豪雨,造成高雄市六龟区藤枝林道3.5 k下方边坡严重灾害,历经水土保持局坡地治理工程,西元2013年已整治完成,预防未来豪大雨或台风来袭时可能造成土砂灾害与现地工程破壤,本计画持续蒐集坡地变化及结构安全等相关监测资料,进行后续安全性评估;为完备大型崩塌监测技术与监测设备之运作,于921大地震在南投县国姓乡九份二山造成的大型崩塌地,更换五处监测站之旧有监测设备,并新增两处TDR持续了解地层变化,资料自动接收并与藤枝林道3.5k伺服器统一管理,以进行多元化崩塌监测之研究与现地安全监控.
  • 摘要:本研究以宜兰县码仑溪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最近苏拉台风(2012)降雨量、崩塌地范围、进行土砂调查分析、水理演算等,由于码仑溪集水区崩塌地已达集水区总面积5.9%,每逢台风豪大雨土砂威胁下游保全对象码仑桥及东叠、码仑两个部落安全,经由分析台风事件所产出之土砂及迳流,对讨桥及疏散之建议,同时分析模拟可采用HEC-RAS及FLO-2D搭配使用可增加分析结果之正确度,并作为评估清疏土砂成果之依据.
  • 摘要: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针对莫拉克灾区,划设多处可能危及居民安全之潜在大规模崩塌地区,其中屏东县来义乡来义村潜在大规模崩塌地,其座落于来义村东部落旁(此处为编号DS32潜在崩塌地),其上游约1公里处仍有一大型崩塌地(此处为DS32上游潜在崩塌地).两处崩塌地皆曾于莫拉克、凡纳比风灾期间发生崩塌,导致其塌崩落土方下移造成该区段回淤严重,若再次发生大规模滑动,将影响来义乡部落居住安全,为预防未来豪大雨或台风来袭时可能造成之灾害,故针对该崩塌地进行调查,并建置崩塌区灾害形式评估与监测警戒系统规划,提供即时讯息,以降低灾害冲击.本区从工址地质图研判,除了明显河岸侵蚀崩塌与向源侵蚀作用强盛外,强弱岩体界面问的潜在滑动面亦相当明显.根据钻探后孔内位移监测成果,其中位于编号DS32之BH-3钻孔于此段监测期间自深度46.0m处开始至地表有持绩累积的变形发生(孔口变形量约1.40cm),而BH-6于20.0~23.0m之问则发现有陷落挫曲之变形状况发生.根据本研究综合崩塌地三维运动模式及河道输砂分析可知,DS32崩塌地关键块体模拟情境,显示大部分堆积之崩塌量体位于南侧坡趾边坡,最大崩塌量体堆积高度可达45公尺;另DS32崩塌地全区模拟崩塌情境时,大部分堆积之崩塌量体将堆积于南侧来社溪河道内,最大崩塌量体堆积高度可达60公尺;此外,位于编号DS32之BH-3钻孔于此段监测期间最大位移量约5.58mm,日平均位移量约0.21mm,而BH-6所测得到之最大位移量约4.87mm,日平均量约0.10mm.从边坡稳定性判断表可知目前DS32潜在崩塌区已处于准确定变动状态,崩塌地之活动性判断暂属缓慢运动中.而DS32上游潜在崩塌区现陪段暂处于潜在变动状态,待持续观察其活动性.本研究另外经数值模拟分析显示,降雨确实会造成来义DS32及其上游潜在崩塌地的水位抬升,且以诱发趾部崩滑的潜势为最高.经评估,DS32及其上游潜在崩塌地的临界雨量分别为720及1400 mm,惟考量防灾作为时须具备紧急应变时问,故管理基准值建议采用对应安全系数为1.1的累积雨量,分别为440及670 mm.另外依据现地钻孔岩心取様物理试验成果,利用PFC3D从数值模拟判断,如果产生大规模崩塌,初步估计有781万立方公尺最大崩塌量体堆积于来社溪东部落河道,最大高度可达60公尺,宽度可达930公尺之远,值得持绩关心注意.
  • 摘要:2009年莫拉克台风在台湾南部带来超大豪雨,导致来义集水区多处大规模崩塌带来大量的土砂,冲毁了来义村沿溪堤防、道路及民宅;也造成下游地区河道产生淘刷及淤积的现象.近年来每逢豪雨,因河道大量土砂淤积使溪床壅高,危及下游聚落及居民.有监于此,本研究藉由基础资料的蒐集与现地调查,掌握来社溪集水区土砂变迁之趋势,并以数值地形分析崩塌范围及土砂变化量,针对来社溪集水区土砂灾害治理方案及可行性评估.
  • 摘要:工程开挖面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工程开挖面土壤侵蚀定量研究非常有限,势必影响开挖面土壤侵蚀量及危害的准确评估.该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野外放水实验相结合,一方面借鉴RUSLE建模思路,理论推导上方来水条件下开挖面土壤侵蚀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另一方面通过野外小区现场放水实验,探讨开挖面土壤侵蚀关键影响因素,将实测数据应用于模型及参数的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坡度、坡长、质地、以及来水总量等参数均与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呈显著相关,建立的上方来水条件下开挖面土壤侵蚀模型,经实测数据率定与验证,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该模型针对性强,不仅原理简单,各参数均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而且参数易获取,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有汇水影响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基于广东省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野外径流场观测数据,对林草坡面次降雨入渗、产流产沙进行了研究.次降雨入渗量与植被覆盖度相关系数为0.948(P=0.05).次降雨入渗量与降雨强度间存在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存在使次降雨入渗量达最大值的临界降雨强度;人工林及灌草地临界雨强为19.9-27.8mmh-1,均高于自然撂荒地.次降雨径流深及土壤流失量与覆盖度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和-0.926,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次降雨坡面侵蚀率随径流系数呈幂函数增加趋势,径流含沙量随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呈对数函数增加趋势,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呈线性递增趋势.次降雨土壤流失量与径流深关系可采用线性函数进行定量描述.次降雨径流深小于20mm时,土壤流失量随径流深增加而递增速率较快.
  • 摘要:采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降雨强度为50mm/h时不同坡度(5°、15°、25°)和不同土壤(土壤的可交换钠比例分别为2.4和25)对土壤的入渗率和侵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坡度和不同土壤的径流模数随降雨历时急剧增加,后趋于平稳,入渗率和侵蚀产沙量随降雨历时急剧减小,趋于某一稳定值;2)土壤ESP值水平一定时,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都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侵蚀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在15°~25°之间存在着侵蚀的临界坡度;3)坡度一定时,径流模数随着ESP值的增加而增加,稳定入渗率和累计入渗量随着ESP值的增加而减小;4)土壤的ESP值水平对侵蚀产沙量的影响随坡度不同而不同,坡度为5°和15°时,同一坡度的侵蚀产沙量随ESP值的加大而减小,当坡度为25°时,侵蚀产沙量随ESP值的加大而增大,说明坡度较大时,土壤ESP值的增大更容易引起土壤侵蚀.
  • 摘要:本项目研究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子系统是水利高分示范应用系统之一。项目开展高分遥感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指标快速提取技术研究并进行工程化和业务化,完成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示范系统子系统的建立,形成基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的信息服务能力。项目研究的的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指标快速提取技术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水力侵蚀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提取技术:2)水力侵蚀植被盖度提取技术:3)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类型提取技术: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指标提取技术。
  • 摘要: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民众对蓝天、白云和净水的期盼突显出生态民生的重要位置,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民生建设的进程.从生态民生的思想内涵、水土保持的生态理念以及水土保持在生态民生建设中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为深化水土保持与生态民生关系的认识提供理论依据.分析认为:水土保持对保育水源环境、改善绿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以淮河流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的2条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等技术解译2009和2013两期卫片,对2条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3年,两条典型小流域片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沂水大峪小流域片区减少19.2%,金寨桃岭片区减少74.7%;2)2009-2013年,淮河流域两条典型小流域片区水土流失面积平均减幅达55.7%,水土流失强度也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减幅最大的是轻中度侵蚀;3)对于坡改梯工程相对集中连片区域,由于连片区域的工程密度较大,所以连片区域比总解译片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幅明显、水土流失的侵蚀好转程度也要好.总体来看,两条典型小流域在重点工程实施以后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尤其是坡改梯工程集中连片的区域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 摘要:本文采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自动分类结合地面调查等方法,提取长江上游的2000、2005、2010年三期土地覆被信息,分析十年间长江上游林地草地面积、植被覆盖度指数(NDVI)、土壤侵蚀量量与侵蚀强度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林地草地面积总体上呈小幅增加趋势,少数局部地区面积下降,增加的林地中一半以上为园林地;上游林地和草地NDVI指数总体升高,但大渡河等局部区域NDVI指数明显下降;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以上的区域面积总体上有所减少,但大渡河等局部区域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增加、土壤流失加剧;土壤侵蚀加剧的区域分布与林地转出(损失)、草地转出(损失)以及植被覆盖指数(NDVI)下降的区域分布具有一致性,表明林地和草地植被转出与退化是导致土壤侵蚀程度加剧的重要因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