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15-05

主办单位: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福建农林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选取南方红壤区紫色土和第四纪红粘土两种典型土壤类型,通过天然降雨实验,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紫色土和第四纪红粘土两种土壤的坡面侵蚀过程中径流变化、产沙量变化、土壤团聚体以及粒径分析来阐述我国南方红壤区的土壤坡面侵蚀过程.结果表明:(1)降雨是造成土壤坡面产生径流的主要原因,随着降雨的不断增大,土壤坡面径流量不断的增加,紫色土的总径流量较第四纪红粘土大.(2)雨强是造成土壤坡面产沙量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在中雨强降雨和大雨强降雨时,土壤侵蚀泥沙量的产生比较明显,紫色土与第四纪红粘土的土壤侵蚀泥沙量比例关系为:1.14∶1.0.(3)紫色土和第四纪红粘土均以<0.25mm的微团聚体占优势,均占65%以上,而紫色土达到90%之多,紫色土微团聚体流失较第四纪红粘土严重.(4)通过两种土壤的降雨前后土壤颗粒对比分析,紫色土减少的土壤颗粒主要是粘粒和粉粒,砂粒相对增加,变化量大,而第四纪红粘土相对较少.
  • 摘要: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实地监测的方法,通过5周年10茬水稻的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对稻田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及流失量的影响,并引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几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中,均以不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的水质最佳,而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的水质总体上表现较好,其中铵态氮符合国家水质标准Ⅰ~Ⅲ类的占60%,水质处于Ⅴ类和超Ⅴ类标准的占28.6%;总磷符合国家水质标准Ⅰ~Ⅲ类的占80%,水质处于Ⅴ类和超Ⅴ类标准的占8.6%;总氮符合国家水质标准Ⅰ~Ⅲ类的占8.6%.(2)几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中,均以不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的氮素流失量最少,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的氮素流失量较少,如总氮流失量为26.6 kg/(hm2·a),而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和常规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的总氮流失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0.8 kg/(hm2·a)和36.4 kg/(hm2·a),比CK处理的[13.3 kg/(hm2·a)]分别高出2.1倍和1.7倍.(3)几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中,均以不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的磷素流失量最少,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和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处理的总磷和可溶性磷流失量相对较低,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558 kg/(hm2·a)和0.576 kg/(hm2·a),可溶性磷流失量分别为0.376 kg/(hm2·a)和0.354 kg/(hm2·a).由此可见,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是稻田氮磷面源污染控制的经济有效措施,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求取权重,以2004-2013年龙岩市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模型,评估龙岩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结果表明,评价年份中龙岩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处高水平区间,协调度稳步提高.龙岩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仍需进一步的加强.
  • 摘要:在长汀地区开展圆叶决明、百喜草不同播种期试验,从3月份到6月份设置4个不同播种时间,通过对生育期、相关生长指标及产草量的测定,确定该地区最佳播种时间,在长汀地区种植圆叶决明、百喜草的最佳时间是5月份,该时段播种有利于苗期的生长及后期的田间管理,产草量也最佳。播种期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本试验中,主要从植株生长状况、覆盖度、产草量等角度来判断,更多的是从水土保持功能来确定最佳播种时间,对于不同播种时期植株的发病情况、生理指标差异等因素没有太多考虑,今后的深入研究将会更加系统。
  • 摘要:本文对干旱胁迫下,林木生长、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响应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rn 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人们对干旱胁迫下植物形态以及生理等方面产生的反应和适应机制多集中于作物和灌木,对林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干旱胁迫下林木的研究多局限于林木幼苗,成年林木还较少,应多加强成年苗木的研究以更好地确保研究成果的正确性。rn 林木在干旱胁迫后恢复供水将发生补偿性生长并恢复生理生化性能,但这一过程具有滞后性,不同林木在恢复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复水后林木的恢复速度也体现着林木对干旱逆境的适应程度。此外,多次干旱.复水过程能增强林木抗旱能力。周自云等经试验证明,酸枣幼苗能在反复的干旱一复水中建立对干旱逆境的抵御,并且经多次干旱一复水处理的酸枣幼苗能在再一次复水后迅速恢复蒸腾和光合以减少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rn 林木在干旱胁迫下其木质部会产生空穴与栓塞,从而降低其对水分运输的能力,但是其产生空穴与栓塞与林木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的关系如何,在复水后又是如何重新填充的,其机制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n 国内对干旱胁迫下林木的研究还停留在普遍的生理生化指标上,多为基础性研究,这方面与国外具有一定差距。在干旱对林木产生的影响还是林木对干旱胁迫产生的响应方面,研究结果的研究和阐述还不确切,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论证和辨别。其次,研究环境多为单一环境因子胁迫,有研究表明,复合胁迫对植物产生的影响时不同于单一因子对植物的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单一环境因子胁迫对林木产生影响的例子较少,更多的是多种环境因子复合胁迫对林木产生影响。伴随干旱胁迫,林木还会遭受CO2、温度、盐分等因子的复合胁迫,这也是备受关注的热门研究。植物在遭受复合胁迫时,表现出不同于单一干旱胁迫所产生的反应,这对更深入地了解林木遭受干旱胁迫时生理状况及其抗旱机制有重要意义。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更注重多因子复合胁迫对林木的影响。
  • 摘要:森林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物种多样性,以及净化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我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林地土壤污染超标率就高达10%,其中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砷、镉等.但目前来说针对森林生态系统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的来源及其特征的综述性报道更少.因此,该文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大气沉降、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施肥和污泥林用、矿山开采等;并进一步讨论了重金属对森林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旨在揭示森林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为合理保护森林生态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林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在福建省长汀河田强度侵蚀山地,探讨了3种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区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碱解N、速效P、速效K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土壤的pH值随着植被的恢复呈下降的趋势,从而有利于土壤中枯落物的分解.不同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改良的总体趋势是:草灌乔措施>补植乔灌>老头松改造>对照,采用草灌乔混交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 摘要:在台湾北海岸沿海、西部桃园、新竹、苗栗及中部彰化、云林等沿海砂丘地区,因砂地土壤为单粒结构,土壤粒子间胶结力低、保水力弱,在缺乏地表覆盖与表面凝结作用下,容易受到瞬间阵风风力扰动而扬起,特别是每年一月到三月冬季东北季风期间,强劲的风势带来飞砂与盐风作用使得邻近村舍埋没,农作物生长受损、死亡,并严重影响当地之环境生活质量.为维护保安林林相以及减缓海岸线内缩式情况,可藉由堆砂篱、静砂围篱、砂地种草、土砂堤植生法、海岸防风林等人为辅助之方式进行定砂及植生导入建构完整之海岸林配置,藉由降低风砂与盐雾达到环境保全.rn 随着沿海人口逐渐增加,产业活动也势必影响海岸飞砂地区,如浊水溪高滩地种植农作物、保安林转作为休闲公园、保安林内设置风力发电机、沿海林带内种植勤耕作物、进行家禽养殖、鱼塭等产业行为,对于沿海飞砂地区保安林之自行更新、与林带完整性都有所干扰,除了非营林区回复营林使用需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为活动不论在林内或林外进行,多会整地、除草、净耕等施工作业而使林下小苗受到影响而降低保安林自行更新之能力.另外,裸露面积的增大也提供扬尘的砂粒材料来源,对于扬尘之抑止作用会有所阻碍.rn 本文将针对台湾海岸环境、飞砂防止保安林、相关植生保护措施工法与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说明,并以实例说明配合照片点出台湾海岸飞砂地区常见之周边环境气候改变、人为干扰、栖地补偿与保安林维护等问题与相关对策处理.
  • 摘要:应用统计学样本变异性分析方法,结合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对田间尺度下土壤染色剖面优先流染色区的图像进行变异性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条件下农地土壤优先流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土壤染色图像指数(染色面积比、基质流深度、优先流比、长度指数)的变化均表征湿润农地的优先流程度高于干燥农地;将本文提出的优先流评价方法与土壤染色图像指数进行对比分析,所得结果相一致,可以准确评价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优先流区图像变异性分析方法简单易行,提高了直观评价染色图像的准确性,能够从统计学和形态学角度来量化分析土壤优先流的发育程度.
  • 摘要:不同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评估是水蚀区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南方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2003-2010年葛藤、乳源木莲、胡枝子、百喜草、宽叶雀稗和对照共6个小区的逐月径流深度、土壤侵蚀量及对应的降雨数据,采用植被小区与对照小区的径流深度比值和土壤侵蚀量比值研究不同植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并分析降雨对小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植被结构以及根系和地表枯落物的不同,各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植被的保水和保土效应均以葛藤和乳源木莲优于胡枝子和百喜草,而宽叶雀稗最差,各植被保水效应差异较之保土效应差异更为明显.径流深度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不同植被小区径流深度与降雨量的线性关系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9以上.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的线性关系方程决定系数(R2=0.3~0.8)则因各小区植被覆盖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和相似地域的植被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土壤渗透是土壤侵蚀发生的重要因子,研究崩岗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入渗特征对阐明崩岗侵蚀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三种不同土壤入渗方法(双环法,环刀法及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研究安溪县龙门镇的崩岗崩壁三个土层的入渗情况及不同入渗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得到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的关系有一定差异,其中土壤入渗自动测量系统的拟合效果最好;自动测量系统对土壤的扰动极小,也能避免代表性差的问题,结果比较准确,且操作和计算方便,试验周期短,适合野外崩壁土层土壤入渗试验;影响崩岗土层土壤入渗因子主要为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
  • 摘要: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 摘要: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CO模式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56.28%,且随着矿区植被恢复历史的延长,<0.25 mm水稳性团聚体逐渐降低;2)CO模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为1.092 mm,且随着矿区植被恢复历史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废弃矿区不同恢复阶段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5mm和2~5mm的较大径级的团聚体中,随着径级的减少,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4)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与0.5~1 mm和0.25~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显著负相关.
  • 摘要:为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长汀红壤侵蚀区,采用空间代时间法选择常绿阔叶林、低效林、退化裸地3种不同植被退化阶段的生态系统进行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亦显著的减少,土壤中>2mm及1-2mm的粗颗粒含量增加,而<1mm的各级颗粒组成变化较小.土壤pH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和植被退化的加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在退化裸地上,土壤全钾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反而高于其他植被类型.
  • 摘要: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保水剂,在防治茶园土壤侵蚀的适用性方面研究还相对薄弱.本研究在南方红壤茶园中设置不同浓度PAM处理的小区,在PAM施用后2、4、7个月分别采集不同层次土壤样品,分析PAM在茶园红壤中的垂直迁移特征以及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AM处理小区,土层中的PAM在间隔三次取样后,残留量逐渐减少.在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及土壤颗粒的优势粒级在不同浓度PAM处理下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三次不同时间段取样表明,土壤微团聚体和土壤组成粒级愈大,不同PAM处理对它们颗粒含量的影响愈快,粒级愈小,影响愈慢.土壤中的微团聚体的团聚度在PAM措施下,较之对照略有提高,分散系数较之对照略有降低.
  • 摘要:本文以2000-2012年Landsat TM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差值法,提取长汀红壤区2000-2012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经过对比分析表明长汀红壤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呈增加趋势,植被变化以恢复和完全恢复为主,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954.71km2,面积比例提高30.82%.可以看出长汀红壤区经过多年的治理,植被覆盖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摘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寻根溯源归结为人与水的关系、人与土的关系、人与植被的关系,这三大关系处理好了,人与自然也就和谐了.植被与水土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相互共生与演化的关系,是水土生态的深刻内涵.如果说水土保持是"混合物",着眼点在于水和土,而水土生态则是"化合物",强调的是水、土、植被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台湾水土保持在坡耕地治理、防灾治灾、预防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硬化、生态景观破坏等问题,需要有新的水土生态理论的支撑,台湾水土保持要有新跨越.
  • 摘要: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中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二十多年来正着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耕作措施.土壤质量指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保持生物的生产能力、维持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水土保持效益的重要体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福建红壤侵蚀区朱溪河流域治理项目、东北典型黑土侵蚀区治理项目等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典范工程.黄土高原项目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根据黄土高原水肥光热等自然资源在坡面上的层面分布规律,采用坡面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梯层结构配置模式,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形成、发育及功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朱溪河项目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程度及不同的立地条件,设置了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总体上以自然修复(封禁措施)和生物措施为主,在流失较严重坡地结合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后明显改善了土壤的化学和物理性状.东北黑土项目以治沟和治坡作为主攻方向,采用生物、工程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大水库"(工程水库、生物水库、土壤水库),布设了"三道防线"(坡面防护工程、田间工程、沟道工程),进行层层拦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事实证明经过长期持续治理,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阻止了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改善了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重要的水土保持技术,可有效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土壤质量效应.上述分析有助于更深入认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对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作用.最后归纳总结了目前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质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深化的研究内容:(1)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化;(2)水土流失防控主导因子及关联研究;(3)水土保持学与基础理论研究.全文旨在为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更全面和客观评价治理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森林与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森林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森林与环境关系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森林与环境的内涵、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环境对森林的影响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森林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的森林与环境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阐明了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开发有效结合的协同性,并以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为例进行分析与说明.结果表明:1)进行山地植被恢复,可推广"乔-灌-草"立体覆盖种植;2)山区开展生态养殖,可采用"林-草-牧-肥"优化耦合模式,有利于农牧结合优势的充分发挥;3)应用固液分离收集处理猪粪技术,生产果树专用肥,COD累积去除率达99.8%;4)长汀县进行烤烟用地适宜性评价表明,79.94%耕地适宜烟稻轮作,并循环利用秸秆培肥地力;5)开展基础条件调查和定位监测表明,紫色土壤区的山地适宜发展"草-牧-沼-油茶"生产模式.总之,水土流失治理要实施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应与循环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双赢互利发展.另外,建议要健全政策机制,鼓励更多企业、个人投入山地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之中,以取得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综合效益.
  • 摘要:本文应用线性回归、Daniel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长汀地区1965-2013年间的气温及降水变化趋势,并选取屏南地区做对比研究,深入解释长汀地区气象因子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方法趋势分析得出结论基本一致.长汀地区1965-2013年气温呈增温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长汀1965-1989年降水量处于持续减少状态,从90年代初开始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趋势趋于缓慢.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长汀地区在2005年发生气温突变,2005年以后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于2008年达到显著增加水平.而对照地区屏南的气温突变发生在1994年,并在2000年以后气温呈显著上升状态.研究结论显示,整体上长汀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与对照地区屏南的变化趋势相近,但存在突变点提前或滞后的现象.说明长汀地区与对照区域相比,人为因素对当地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当地的温度和降水等区域气象因子的变化.
  • 摘要:以福建省龙岩市为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以2004-2013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求各指标综合权重,对城市进行生态安全模糊物元评价,结果表明龙岩市城市生态系统欧氏贴近度呈现上升趋势,由不安全状态转变为较安全状态,但仍存在恶化的可能.这也反映了龙岩市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三者间未能做到协调发展.说明龙岩市人与环境的矛盾依然存在,城市生态安全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
  • 摘要:近年来,鄱阳湖水质明显下降,水质日益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研究灌区农业面源污染产生、迁移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对鄱阳湖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鄱阳湖水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赣抚平原灌区内的芳溪湖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SWAT模型,针对典型水文年年内不同降雨条件,模拟灌区氮磷面源负荷随时间迁移规律,同时对灌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流失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rn 首先,本文选择鄱阳湖流域内的芳溪湖灌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收集了研究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图等空间信息图像数据资料和水文气象资料、土壤属性资料等属性数据资料,并调查了研究区域内的点源污染源及农田管理措施等基本情况.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计算和整理,运用改进的SWAT模型,针对研究区域建立了灌区分布式水文及农业面源污染模拟模型.rn 其次,本文选用研究区实测径流、泥沙及氮、磷负荷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径流、泥沙、总氮、总磷计算参数依次进行率定,并用相对误差Re、相关系数R2和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Ens来评估模型的模拟结果,经过参数率定后的模型,模拟效果的验证结果远优于Re<15%、R2>0.75、Ens>0.65的限定阈值,说明模型精确度良好,可以用于研究区的模拟研究,从而得到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灌区分布式水文及农业面源污染模拟模型.rn 随后,利用经过校正的模型模拟了研究区平水年氮、磷负荷随降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雨是氮磷负荷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年内,氮、磷流失量随降雨的波动而变化,并与降雨同步达到峰值总氮负荷、总磷负荷与降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1.同时,氮磷流失还受到施肥措施及畜禽养殖的影响.因此,在灌区,加强汛期水稻田的水肥管理和地表排水管理对削减氮、磷流失意义重大.同时,需加强汛期畜禽养殖管理,以减少氮磷的流失,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氮磷面源污染的危害.rn 最后,本文以平水年2004年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的子流域作为分析单位,根据模型模拟结果计算出每个子流域单位面积的产沙量及总氮、总磷流失量,分析总氮、总磷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负荷流失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水系上游流失量多下游流失量少的趋势.rn 通过本文研究,可为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一些建议,如在灌区需加强汛期田间水肥管理,以减少氮、磷的流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在防控和治理灌区面源污染时,可适当考虑面源污染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沿途生态沟渠和湿地对灌区内的面源污染负荷进行稀释和净化,以达到减轻和治理面源污染的效果.
  • 摘要:在长汀地区进行15个草种适宜性筛选研究,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覆盖度、枯落物浸水容量、根系重等水土保持特性指标的测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禾本科、豆科两大类筛选出在长汀地区生长良好的草种,对当地适宜水土保持草种的种植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 摘要:对14个应用较多的水保品种进行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宽叶雀稗、百喜草、杂交狼尾草、香根草和截叶胡枝子等几个草被植物能有效保持水土,第二年的覆盖度能增加到75%以上;提高地上部生物产量,杂交狼尾草根系的鲜、干重分别是空旷地的7.7倍和9倍,地上部鲜、干重分别是空旷地的15倍和9.6倍,有效减小土壤容重,比空旷地小0.2g·cm-3以上,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对保持水土的效果更好.
  • 摘要:以南方水土保持主要草种百喜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Pb浓度的室内模拟胁迫试验,定量测定不同Pb胁迫浓度、不同胁迫时间百喜草叶绿素荧光、SPAD值、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剂MDA等指标,分析百喜草对Pb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Pb胁迫初期对百喜草的叶绿素荧光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对百喜草荧光特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b胁迫对百喜草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作用不显著;Pb胁迫对百喜草的POD、SOD活性及MDA含量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百喜草CAD活性无显著影响.
  • 摘要: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的无脊椎土壤动物,是土壤中的重要生物,蚯蚓既能够反应土壤的污染状况,又能鉴定指示各种有害物质的毒性,因此被视为土壤区系的代表类群而被应用于指示、监测土壤污染和质量评价.随着生态环境污染和土壤质量的下降,蚯蚓生态毒理学研究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利用蚯蚓作为土壤污染指示生物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蚯蚓在外源污染物胁迫下,其种群以及个体生理生化水平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该文系统阐述了蚯蚓在群落以及个体水平上的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蚯蚓毒理学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摘要:林业除草是营林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发的林用除草剂草甘膦以其杀草广谱,内吸传导性强的优势而在林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然而随着草甘膦的过量使用,残留在林地土壤中的草甘膦势必增加,不仅作用于靶生物以防除杂草,而且对非靶生物也产生影响,导致林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功能破坏.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草甘膦在农业应用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草甘膦在林业上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从草甘膦的除草机理、在林地土壤的环境行为、林用生态风险以及合理使用等方面综述了草甘膦在林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人工林经营过程中草甘膦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提出要根据林地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与草甘膦混合使用或交替使用,以解决草甘膦单一使用带来的杂草抗性问题;利用基因移植、细胞培养、人工杂交等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草甘膦苗木品种,以提高人工林幼苗对草甘膦的抗性;化学除草与生物除草相结合,减少化学除草剂的药害,己逐步成为未来林业除草的新趋势;改进施药机械,降低航空喷雾等施药方式带来的草甘膦环境残留影响;加强对化学除草剂的使用管理,建立系统完善的除草监管制度。就当前研究进展而言,人们已经对草甘膦的除草机理和草甘膦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逐渐认识到草甘膦对生物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草甘膦对不同生物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因此科研工作者对于草甘膦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及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尚不成熟,因此草甘膦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仍需更多科学实验加以完善。
  • 摘要:为筛选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通过福建长汀稀土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5年试验,定位分析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判法对各种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肥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与废弃堆浸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取土场植被恢复后土壤pH值、容重降低,废弃堆浸池土壤容重、水解性氮比对照地下降,其余指标则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肥力存在显著差异,"宽叶雀稗+胡枝子+木荷+枫香+山杜英"模式是长汀稀土矿取土场较好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较好;"宽叶雀稗+胡枝子+木荷+枫香+巨桉"恢复模式对废弃堆浸池的土壤肥力改良效果较好.
  • 摘要:由于台湾地质条件特殊,复以全球气候急遽变迁,加上位于地震与台风频发之区域,因此经常发生地震、台风或豪雨等天然灾害,造成民众生命财产饱受威胁.为减少天然灾害之损失,特于灾害防救法第22条规定:「减少灾害发生或防止灾害扩大,各级政府平时应依权责实施下列减灾事项:六、灾害防救上必要之气象、地质、水文与其他相关资料之观测、搜集、分析及建置」.故防救灾工作最大的挑战是天然灾害的发生,难以事先估算其规模、强度及发生时间,对于可能传出重大灾情的地点也无法事先预测,且无法在灾难发生时立刻掌握现场状况并评估灾情.因此,为做好整体治山防灾管理工作,加强重点防灾地区空间信息搜集,于灾害发生前汇集及建置易致灾地点信息,并进行分析分析,以提升信息整合分析能力与应变速度.rn 近年来,随着遥测(remote sensing; RS)技术及空间信息系统(geospati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演进,多期遥测影像判释与变异分析,已在坡地灾害预防及决策工作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Mettemicht, Humi,and Gogu 2005; Liu and Chang 2009).除了遥测影像外,各种空间尺度、时间频度、以及遥测影像判释或演绎而生的主题图资,也大量被使用于坡地灾害管理,使防灾信息的内容更加具体及多元化,例如数值地形图、灾害潜势图、环境地质图及土地使用图等,都是由遥测影像判释或遥测数据演绎而生的主题图.而藉由各种遥测平台所获取之资料,常具有不同的时空分辨率及数据特性,在灾害预防的运用上也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8m分辨率每日再访的福卫二号光学影像,最适合用以分析事件前后期影像变异(Liu et al.2011);具有公分级解像力的空拍照片则对灾情评估最为有利(Fiorucci et al.2011);若欲取得云层下的遥测数据,则需仰赖微波影像(合成孔径雷达影像,SAR)等(Singhroy,Mattar,and Gray 1998).近年来,有许多研究指出若能结合多空间尺度(multi-stage)或多遥测平台资料(multi-sensor)的优势(Jietal.2006; Goetz,Gardiner, and Viers 2008),将可发挥比单一遥测平台更多的价值,例如汶川强震之灾害评估(Pan and Tang2010).rn 同时快速发展且亲民化的因特网空间信息系统(Web-based GIS; WebGIS),或3D虚拟地球信息技术,例如GoogleTM Earth及MicrosoftTM Virtual Earth等,可做为快速传递并发布空间信息的良好平台(Wu,He,and Gong 2010),在灾害防救的应用上亦逐渐获得重视(Yang etal.2010),惟其多需透过因特网进行存取与互动,如何在瞬间涌入巨量使用者之时(例如重大灾害发生后)仍能维持平台的正常运作,是必须特别考虑的问题.爰有见于此遂与国立成功大学暨全球观测与资料分析中心共同研发,以Google Earth API开放源码为基础,整合了多时期之福尔摩沙二号卫星遥测影像、无人飞行载具拍摄之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以及所有与坡地灾害管理工作相关之空间信息,建构了一个「多尺度遥测空间信息系统」,并经过压力测试,确保透过云端平台进行服务的量能.系统自2010年正式上线服务以来,历经次地震、台风与豪雨事件的考验,协助坡地灾害管理工作,加强民众参与,以达成信息开放共享、深植防灾观念,强化政府分析分析能力的目标,并经过压力测试,确保透过云端平台进行服务的量能.
  • 摘要:本研究以长汀花岗岩强度侵蚀区常见的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两种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未采取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及当地植被保留较好的风水林为对照,通过对其养分格局的分析,阐明不同治理措施对侵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后,生态系统的养分年存留量和库存量均有增加,并且均远高于未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的严重侵蚀地;同时,以草促林生态系统在各方面的恢复程度均较低,乔灌混交的较高.二者恢复程度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生态治理措施的恢复效果.
  •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安溪县龙门镇崩岗土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120 mm/h雨强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度(0%,25%,50%,75%,100%)和坡度(25,30,35°)组合坡面的侵蚀情况.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能够有效延长坡面产流时间,且随着覆盖度的增加产流时间相应延长.2)在降雨初期,不同条件下的前期径流量随着降雨的进行迅速增加,30°和35°坡面不同覆盖度径流量在降雨中后期起伏较大,30°坡面的径流量明显小于25°和35°坡面.3)坡面的产沙量变化过程表现为当覆盖度较低时,坡面产沙量较大;当覆盖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时,产沙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当覆盖度达到最高时,产沙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4)30°和35°坡面径流量的临界覆盖度为50%,不同坡度产沙量的临界覆盖度为75%.5)可利用经验方程对不同覆盖度和坡度条件下崩积体坡面产沙量进行预测.
  •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汀实验区坡耕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地面覆盖度、土壤理化性状、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有着显著的影响.5种种植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为:平台+果+花生>平台+果+决明>顺坡+果+花生>平台+果>顺坡+果;在坡地上开垦平台是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顺坡种植果树、果树间种宽禾本科牧草以形成草篱带、坡面种植牧草、花生能够防止发生径流.坡地果园内套种豆科牧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与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坡耕地果园水土保持效益有推进作用.
  • 摘要:以长汀县河田镇强度侵蚀初步治理区不同郁闭度(0.2,0.4,0.6,0.8)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套种山杜英、套种乐昌含笑和不套种3种模式,利用标准径流小区监测的方法,在2014年的7月至12月试验期间,测定了不同郁闭度3种模式马尾松林泥沙流失情况,分析了降雨因子与泥沙流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的泥沙流失量均表现为:不套种模式>套种山杜英模式>套种乐昌含笑模式,套种阔叶树种对马尾松林泥沙流失有一定防治效果.(2)降雨侵蚀力与泥沙流失量呈显著性正相关,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最大30分钟雨强、降雨动能与泥沙流失量相关性较低.降雨侵蚀力与泥沙流失量的回归方程多以线性模拟最优.
  • 摘要:闽东北地区是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利用闽东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雨量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R值,研究该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东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集中于5-8月份,呈现双峰式分布;降雨侵蚀力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2003年年降雨侵蚀力低至215.43 (MJ·mm)/(hm2·h),2006年高达930.76 (MJ·mm)/(hm2·h),极值比为4.32; 30年内的闽东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并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研究区内降雨侵蚀力R值空间分布不均匀,高大山脉地区的R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 摘要:本研究以长汀侵蚀核心区(主要包括河田镇、三洲乡、濯田镇和策武乡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RapidEYE卫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烈侵蚀.土壤侵蚀总面积从1999年、2007年到2013年呈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至2007年间下降幅度明显,且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大幅度减小.2013年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中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2.71%.
  • 摘要:以NDVI为基础数据,利用MVC法、FVC年际差值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长汀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汀地区植被覆盖度在1982~2000年间波动很大,呈增、减交互式变化,而在2000年之后植被覆盖呈增加的趋势.从长汀地区的空间变化来看,1982~1992年长汀中部地区,植被退化严重,从中间向四周扩散.2000~2006年植被退化情况得到恢复,植被覆盖度的结构发生变化.经过24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植被覆盖面积增加.
  • 摘要:松散堆积体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结构缺失、物质组成及各向异性复杂、稳定性差的特殊材料介质,其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松散堆积体侵蚀影响因素、侵蚀量预测模型及防治措施的总结,阐述了目前有关堆积体侵蚀研究的局限,以期为堆积体侵蚀研究及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任何侵蚀防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都需要建立在对土壤侵蚀过程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防护措施的不当布设及维护往往限制其有效性甚至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松散堆积体的侵蚀控制尤为如此。然而,目前有关堆积体侵蚀定量的研究非常有限,难以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及开始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等提供依据。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堆积体基础性试验研究的手段和技术,全面研究不同性质堆积体的侵蚀机理,深入理解堆积体侵蚀的动力学特征及过程,开发短时间序列的土壤侵蚀过程模型,因地制宜建立准确、快速测算堆积体侵蚀量的模型。
  • 摘要:通过对福建水土流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分析和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的总结,介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旨及主要有机农业技术,提出福建水土流失区应用有机农业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生态修复并适度发展有机农业,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宜居、兴业富农、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的中国梦.
  • 摘要:种草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方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前人的研究,阐述了草发生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部位,介绍了现阶段草地、草被、草篱的水土保持应用情况与成效,提出南方红壤区草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的若干思考:(1)广泛收集水土保持草本植物资源;(2)加强水土保持草种选育与评价体系构建;(3)开展严重侵蚀劣地草被建植关键技术攻关研究;(4)加快侵蚀果茶园水土流失治理与示范;(5)开展水土流失区草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可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并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福建省是我国南方的主要林区之一,也是林火高发区,其中人为火比重接近95%.目前国内林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近年来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比北方林区,目前对福建省林火的分布格局,预测预报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研究虽涉及到森林火险等级的划分以及林火的预测预报但考虑的影响因素相对单一,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研究表明,林火,特别是人为火的发生收到气象因素、植被条件、地形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对以上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是评价福建地区林火发生概率的基础.鉴于此,本研究运用Arcgis10.0软件的栅格转换、图层叠加运算等功能提取对林火发生可能具有影响的植被、地形以及人口密度因子.结合福建地区22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每日气象数据,运用SPSS19.0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模块对林火发生和影响因子进行显著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点到铁路的距离","高程","人口密度","日最高地表气温","日最低地表气温","日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七个因素对人为火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应用ROC曲线方法对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ROC曲线的下面积为0.853且p<0.0001,说明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此外,本研究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福建地区火险进行了区划,研究结论对当地的林火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