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
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

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4-28

主办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

会议文集: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期两天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研讨会即将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围绕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以及环境监测;转基因生物的社会经济影响;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家政策与法规制度;以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教育、公众意识和公众参与等五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在这些议题下共有3Q多个专题发言,从科学技术人员、管理者、法律专家以及公众的视角介绍了相关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答方式在发言者和听众之间进行了热烈讨论,甚至辩论。通过研讨,与会者对每一主题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例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中的作用;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及立法方面的缺陷:对转基因生物在研发、试验以及商业化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有关转基因生物信息的公开和公众的知情权;相关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等。
  • 摘要:杂草稻与栽培稻隶属同种,在过去的10年中,大田试验已经报告了常见的作物一杂草基因流漂移现象.这些性状可能有利于杂草稻产生进化适应性,但是几乎没有相关研究检测自然稻田条件下的影响.实验证明,转入CpTI基因降低了田间草本植物的数量,但不会对产量产生重大影响.相对地,在巨大的虫害压力下,Bt/CpTI比对照组减少79%的虫害,产量比相应的F2以及F3的非转基因对照组高47%,比相应的杂草亲本高44%.当在低虫害压力,并同其他转基因组竞争的情况下,具有Bt/CpTI基因的F3代具有适应性成本.由此得出结论,Bt/CpTI转基因可能渗入到共生的杂草稻种群中,并在靶标害虫丰度大时,能够产生更多的种子.但是,如果缺少虫害压力,与Bt/CpTI有关的适应效益可能只是暂时的,例如:由于广泛种植Bt水稻栽培种,靶标昆虫种群的数量受到抑制.
  • 摘要:转基因技术发展得非常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已经累计达到两亿多亩,仅农药使用方面就降低了80%左右。当然,转基因还是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现在对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很大,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研讨。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很早就已经开始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工作,现在还建立起来了环境保护部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做了大量相关的工作。在工作的同时发现了很多问题,转基因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技术,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长期深入的研究。作为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主办方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主办方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借此机会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 摘要:第三世界网络是一个从事研究关于发展课题的国际性智囊团与研究中心,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可以追溯到1992年。TWN和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转基因生物及其相关问题己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1995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生物在美国被准许进行商业化生产,人类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对生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同时,生物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影响。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有关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会议的召开,延续了之前三次会议的交流和讨论的氛围,是对前次会议以来生物安全领域新进展的新一轮面对面交流。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得到关于转基因生物方方面面的有价值的结论,为各位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为管理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 摘要: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26条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因素(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EC).在这种情况下,SEC可能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在议定书的上下文中有详细的阐述如果缔约国希望将SEC与议定书的上下文绑定起来,那么应当进一步开展对SEC明确的定义和描述.挪威基因技术法有一个宗旨,目的在于当采纳与转基因生物/改性活生物体获准相关的决策时,要覆盖伦理,社会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应该提交对条款的描述以及当局如何在实际处理市场申请过程中执行法案内容,同时还应提交一些与孟山都欧洲公司和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申请有关的简略案例研究。
  • 摘要:以河北省廊坊市棉花产区作为实验地点,选取同一农户的面积约为7亩的长方形地块,耕种占地面积相等的常规棉、转基因棉和转基因杂交棉.记录不同棉花品种在一年的生长过程中的成本、产量以及用工情况.结果显示,4种棉田用工成本相同,收益基本一致.种植棉花的成本差异在于购买种子的花费,但是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决定农民收益的是天气状况和棉花收购价格,同时,棉花的种植较其他农作物,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农民的种植意愿在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种植面积.rn 转基因技术和杂交技术对产量的贡献在小规模种植中没有明显差异;种子成本是品种最主要的差异来源,农资和农事成本在小规模种植中基本不能体现品种的特异性,但是随着农资和农事成本的上升,种子成本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天气情况和收购价格决定了农民收益;从种植难度的角度看,农民种植棉花的意愿在下降;在农业活动中,农民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型农户具有一套获得良好收益的实践经验。
  • 摘要:作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方,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在发展国际条约和标准的政府间谈判当中非常活跃.同时,两国也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了生物安全法律框架,进行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并且建立公众咨询和参与机制.rn 马来西亚经验说明了政府在平衡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国家政策的努力。其生物安全法2007的制定过程持续了很多年,除了国内咨询和争论外,这个过程还受到了外部行业要求马来西亚拥有一部较弱的生物安全法的压力。该法律实施的挑战是风险评价(包括多学科和整体专业知识的需求和风险评价准则的制定)的能力建设、决策中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涉及具体转基因生物决策中不能达成共识时的处理程序。2010年12月,转基因蚊子的实验性释放就是公众争论的议题,并提出缺乏风险评价和管理经验的根本性问题。rn 菲律宾经验则将重点放在了增加民间社会团体和立法机构在地方和国家层面的合作。例如,省级政府合作导致了2010年6月内格罗斯省转基因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以及有机农业条例和无转基因省级条例的颁布。民间组织在菲律宾省级和国家级进程中的积极参与也提供了如何实现《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实施下的公众参与的例证。
  • 摘要: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过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方面.转基因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从技术上分析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潜在危害,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各个环节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使其在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rn 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以安全评价为前提的进口审批制度。按照境内单位引进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研究试验,境外公司出口农业转基因生物用于生产和用作加工原料3种用途进行安全管理。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强制性、目录标识制度。标识目录由农业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目前标识目录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番茄5类作物的17种产品。rn 为避免农业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根据安全评价结果,应对不同安全等级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不同活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安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环境控制和规模控制。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法人负责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小组,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的发展历程和法律体系的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还没有综合性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专门立法,在立法中存在结构性缺陷,在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实践中预先防范原则、公众参与制度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专门立法,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基本制度,完善法律体系.
  • 摘要: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指转基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广义: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安全、环境生物安全).本文分析了扬州大学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教育活动概况,让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学生了解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动态、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成果与应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及其有效管理的措施、规程和法律法规。更好地利用生物技术为人类服务。指出(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教育必须常态化、制度化。高校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的研究与应用,让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等的安全与管理的一系列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与法律法规等成为社会基本常识。让更多的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高校开设“生物安全”或“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管理”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传播生物安全知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常识的最好平台和最佳路径。
  • 摘要:本报告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和作物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展示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接受情况,分析了大部分媒体和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持保留态度的原因.文章指出,除了对转基因缺乏知识外,科学家缺乏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有关部门的信息发布不透明以及公众对利益集团的拒斥都是造成转基因在公众中受到一定排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也介绍和探讨了转基因问题的有效传播方式,其中包括在西方广泛流行的"共识会议"模式,文章呼吁对转基因问题关心的各方,能在基于证据、追求理性、利弊权衡和平等公开的立场上展开文明对话.
  • 摘要:为在有效监管下,逐步有序地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进一步积极开展符合我国不同地域民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交流,制定确实有效的交流方案,我们在全国30个省(市、区)完成了共计4000多份的问卷调查,初步统计与分析了我国公众目前对转基因生物风险与安全的认识水平与态度.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目前总体对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得很少,但对转基因食品的好坏很关心与谨慎,公众普遍担心转基因生物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要求政府和各专门机构与相关科技研究及推广人员对我国民众加强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积极建立方便公众交流的转基因风险交流平台,加强转基因风险交流,尤其是要重点关注与年轻人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的交流.
  • 摘要:2009年年底,农业部向华中农业大学研制的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许可证书,中国将因此成为第一个实现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国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转基因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本文明确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分析了转基因食品安全国际立法概况,rn 中国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已经开始研究对转基因生物安全进行立法。但中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方面,将主要借鉴美国的做法,即坚持实质等同原则。实质等同性是指如果通过检测证明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品及食品成分与目前市场上销售食品的成分相同,则原则认为它们没有差异,无须进一步检测。如果个别成分不同,则只需要对这些个别成分进行单独的安全性检测。在美国的主导下,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于1993年提出了“实质等同性”是评价食品安全性最有效的途径。rn 我国当前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需要极为迫切,其基本原则应基于“预防原则”,这也完全符合我国已缔约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基本思想。最终目的一方面保证公众的知情同意权,完善强制性转基因的标识制度,赋予公众自由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规范转基因技术活动,使各个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严格监管范围内,并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以保证转基因食品在我国健康发展;其次,还可避免我国在转基因食品对外贸易中遭遇转基因技术贸易壁垒,可能承担更大的赔偿风险。使得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更全面、更具有可执行性。
  • 摘要:步甲科物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昆虫类群,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农田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为了探索转基因棉花种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的大田实验,种植单价转基因抗虫棉、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及其相应的对照,运用杯诱法采集地表昆虫,采用简单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转基因棉花对地表昆虫的影响.结果表明蠋步甲和黄斑青步甲为农田内的主要指示物种,棉花品种和样地对地表昆虫多样性影响不显著,棉花品种和样地的交互作用对地表甲虫多样性略有影响.
  • 摘要:本文从解释包括中国积极研究的动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组织和基金、私营部门的角色和转基因生物(以大豆为例)的重要性在内的生物技术发展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转Bt基因棉的发展、初期的影响以及近期生产上的问题等"成功故事".文章讨论了其他被批准商业化的作物和植物,并重点论述了转基因水稻的特殊案例(包括Bt水稻的发展和检测;确定的和设想的危险;2009年底Bt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商业化决策及后续反映).该文认为,中国有关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顾虑反映在欧盟对转基因生物的抵制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讨论.在中国,一些决策者不愿意看到Bt水稻的商业化,而一般公众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更多的信息.文章通过对中国生物安全管理,包括起因、结构以及现今生物安全如何贯彻实施等的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 摘要: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推广的前提,全面了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对于指导当前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争论之一.刺吸式口器昆虫是农作物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类别,由于从韧皮部或木质部吸食汁液、传播植物病毒、繁殖快、对许多农药产生抗性等因素,其防治和研发转基因抗虫品种都非常困难.但抗刺吸式昆虫的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应用是不久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转基因作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靶标和非靶标效应研究,不仅对深入开展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抗刺吸式害虫转基因作物效果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和技术储备.段,抗刺吸式还从转基因作物的效果评价和安全性评价问题亚待解决。rn 从文中可以了解到关于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大致有两类观点: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作物虽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但在对靶标害虫有效控制的同时,一些对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种群数量上升,有加重危害的趋势并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而另一方则认为转基因作物不会引起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数量的上升,甚至一些转基因作物还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因作物的生物学特征、转入的基因类型和靶标害虫的种类以及地理位置气候不同而不同,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rn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加之刺吸式口器昆虫的特点(种类多,数量多,寄主多,危害方式多,繁殖速度快),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影响势必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只有本着对科学和人类负责的态度,正确客观地评估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为抗刺吸式害虫转基因作物效果评价提供技术储备,为充分发挥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提供保障,才能避免非靶标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大暴发。
  • 摘要:作为害虫防治的新手段,Bt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国于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Bt棉花,到2010年种植面积超过棉花总面积的70%.像任何作物耕作方式的改变一样,Bt棉花的商业化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棉花生态系统害虫发生规律的变化.为了明确Bt棉花种植对农业生态系统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自1997年以来对Bt棉花昆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Bt棉花的种植高效控制了棉铃虫和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棉田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减少.农药用量的减少增加了天敌昆虫的数量而有效抑制了棉花蚜虫的危害,但盲椿象种群显著上升成为重要害虫.基于害虫种群的演替规律,Bt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被建立和应用.
  • 摘要:从2001年中国批准两种转Bt基因杨树商业化生产至今,转基因杨树的林地面积已经增至453hm2.转基因杨树的种植已经有效地抑制了靶标害虫的快速蔓延,并且有效地降低了杨树种植中杀虫剂的使用.Bt黑杨林的种植效果优于本地种植种.杨树的商业化种植使得对花粉和种子基因流和Bt杨树与Bt棉混种时对昆虫种群的影响评价成为可能.转基因黑杨还被用于与非转基因普通白杨杂交,作为一种抗虫资源来繁育新的杂交系.至今,已经有3种转基因杨树获准环境释放,5种处于小范围的大田试验阶段.对杨树进行不同特性转化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例如耐寒性、开花控制,以及可以生产更优质的纸浆、更有效地进行糖化作用等材性修饰.
  • 摘要:本文简介了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第四次研讨会。现在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在生物安全领域,很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现在是否继续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还是有限制的发展,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和敏感的问题。环境保护部作为环境安全的主管部门,对这个领域非常关注和关心,因为转基因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去,如果有风险和危险,再想把它收回来是很困难的,这是最担心的。但是也要考虑到,现代生物技术可能给人类解决诸如粮食问题、减少杀虫剂等问题。那么就必须经过科学评估,确实保证它的安全性以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批准等一些相应的手续。我国农业的管理模式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尤其是在管理方面,一旦管理不到位,风险就非常大。所以希望通过这次国际研讨会把一些问题研讨得更加清晰。现代生物技术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时候,己经关注到现代生物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一些风险。这个领域是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实践,才能得出一些相对比较科学、准确的结论。
  • 摘要:植物转基因技术彻底打破了常规育种中种属间不可逾越的障碍.采用植物转基因技术进行的抗逆作物育种,为解决因人口增长、环境变化带来的粮食危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长期生活在干旱、盐渍等特殊生境的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更是具有巨大开发潜质的基因资源库.研究特殊生境植物的抗逆机理,不仅有助于人类对植物适应逆境的分子机制的深入认识,同时为抗逆作物品种的培育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rn 本文分别从耐旱、耐盐、耐低温三种生态型植物的基因资源发掘和转基因研究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转基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对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植物的抗早性、抗盐性、抗寒性等为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而且许多胁迫因子对植物的伤害结果具有一致性,如干旱、高盐和低温都可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氧化胁迫;而盐与干旱胁迫都引起组织脱水;有些基因是冷诱导专一性基因,而另一些基因除对低温响应外,还能被干旱、高盐、ABA等胁迫诱导,如脯氨酸的诱导合成。分析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旱、抗盐、抗寒品种所采取的策略可以看出,基于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和抗氧化关键酶基因的基因工程是共同采用的策略,因此当转入这类基因时,可以提高植物的多种抗逆性。rn 尽管人们在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特殊生境植物为材料克隆和筛选了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其中获得的一些基因的转基因株系的抗逆性提高。但是与传统的育种比较,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抗逆作物品种应用于生产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抗逆性理论基础、转基因技术方法和转化效果、植物品种、转基因植物推广方面还有局限性,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评价与管理有待加强。
  • 摘要: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进出口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转基因大豆的进口也有同样的趋势.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给中国带来若干问题:转基因大豆贸易和种子已经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进口价格猛涨导致中国损失惨重;进口猛增导致进口质量下降,疫情持续上升;转基因大豆作为食用大豆的安全性有待评估;鼓励转基因大豆进口造成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国应该发挥优势,规范进口,维护合法权益,制定大豆产业链发展全球战略,采取系统措施,支持非转基因大豆发展.
  • 摘要:"低水平混杂"在用于直接使用的转基因作物的进口问题中越来越突出,比如食物,饲料,或者用于加工.转基因作物专家声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农产品谷物贸易的大部分品种都是由于一些未被认证的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作物或已经授权的转基因作物无意结合或者混合形成的.基因漂移,例如由于授粉或者种子传播引起的,或者是人工失误都能造成低水平混杂的情况.rn 低水平混杂有两种可能途径:进出口国都未授权的转基因作物;进口国未授权,但是出口国己经授权。未被授权的转基因生物可能不会经过进口国的风险评估。转基因作物几个主要出口国以及生产商要求进口国限定污染耐受水平。在卡塔赫纳议定书生物安全条约及国家主权制约下,对未授权的转基因生物的“零耐受”保持灵活一致。中国是将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和饲料的主要进口国,所以,低水平混杂的问题非常重要。必须遵照进口国法律和政策来处理这些问题。从出口国立场来说,分离、鉴别以及记录非转基因材料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 摘要:在转基因农业技术出现之前,中国农业已经成功解决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在转基因农业技术已经出现,但是中国并未大规模采用转基因技术的情况下,中国农业仍然成功解决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本文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扩散、转基因生物是药物还是植物、转基因大豆的毒性、转基因种子将剥夺数千年来农民天然具有的留种权、天然植物物种灭绝风险、转基因是否能携带微生物病原体等问题以及具体案例。结果表明在中国,既没有推广转基因的必要性,更没有推广转基因的紧迫性。转基因对公众的好处没有得到证明,但对垄断公司的好处是无需证明的。转基因对公众的风险是十分巨大的,且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全面揭露。当前条件下推广转基因,危险巨大,令人费解。
  • 摘要: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的目标之一是为关心转基因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平台。通过两天的研讨,与会者在尊重科学事实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交流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相关热点问题,尤其是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管理和公众参与方面,不同观点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在这两天时间里,在会议主题报告和5个主题之下的报告的引导下,与会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分析和讨论了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问题和想法。会议的焦点集中在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包括:①转基因生物的非靶标效应;②转基因生物的非法扩散;③生物技术领域的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④转基因生物相关的损害和赔偿责任;⑤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方式。rn 通过这样的一种知识和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方式,给不同领域的相关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的机会,让从事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人了解了管理和政策法规,让管理者了解了技术发展和公众疑虑,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了科学和管理的复杂性和预防性。在分享和了解之后,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促使与会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论坛,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种转基因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的手段,也是有效的;作为一个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渠道,也是有效的。rn 在经过了四次研讨之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和相关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了与会者的思想,促进了公众对于相关问题的了解,但是,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所以,在论坛成功举办的同时,更多的工作需要在后续时间里完成:转基因和生物安全相关的研究工作,如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不管改进,以及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 建立并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能力建设体系,尤其是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方面。
  • 摘要: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水稻是解决虫害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已研发出一系列高抗的转Bt基因水稻品系.然而,在商业种植之前,转Bt基因水稻对环境特别是水生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经历3年,以水生浮游动物为指示生物,通过大田调查和室内试验评价了转Bt明恢63和转Bt汕优63水稻的环境性.采用ELISA方法,在Bt稻田以及室内水培试验中均可检测到Bt蛋白存在,浓度在0.01~0.05 ng/ml之间;田间调查结果显示,除个别调查日期外Bt稻田和非转基因稻田中的原生动物、轮虫、枝角和桡足类数量无显著差异;在田间浮游动物体内检测不出Bt蛋白;室内培养蚤状溞Daphnia pulex,添加Cry lAb和CrylAc纯蛋白,设0 ng/ml,1 ng/ml,50 ng/ml和2 500 ng/ml 4种浓度处理,10天后蚤状溞数量在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转Bt基因水稻可向环境中释放微量的外源蛋白,对水体浮游动物群落无明显影响,外源蛋白不会在食物链中传递和富集.
  • 摘要:转基因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仅为在农业遗传育种和经济发展方面带来一定的利益,同时也蕴涵着一些问题—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产生的问题,所以非常重视生物安全问题,这也是本次大会的焦点。中央民族大学已经在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非常多的工作,同时,作为国家的211工程大学和985工程大学,也在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开展了工作。同时也应该继续并更加重视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的问题,这两方面都是人们共同关心的,希望各位专家和相关机构能够合作就转基因及生物安全问题能够进一步的开展工作。
  • 摘要:生物安全是一项涉及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议题,最新的重要进展是协调有关转基因生物造成的损害责任和赔偿的《名古屋-吉隆坡议定书》在去年10月正式通过文本.该议定书的达成和实施对于所有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回顾中德生物安全项目,合作始于2003年,主要工作分为几个阶段:rn 第一阶段是建立有关转基因和生物安全的数据库,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和释放影响的研究。rn 第二阶段是在中国的大学开展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课程,中央民族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同样,上海和扬州的高校也有这样的课程,这些都是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是转基因大国,同时也有很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所以有关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处理需要非常谨慎。rn 未来有关转基因生物的挑战仍然是转基因生物释放的安全性研究和如何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以达到公众参与的目的。希望来自中国国内的和国际的专家能够充分交流研究细节,分享研究和管理经验和通用的结果。
  • 摘要:在玻利维亚,有两个主要的法律文书考虑了转基因生物的社会经济影响:新的国家政治宪法和关于地球母亲权利的第071号法律.其他生物安全管理文件也在转基因生物引入环境之后开始将重点转移到风险评价方面.在综合玻利维亚的转基因马铃薯、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种植经验和邻近国家目前的影响的基础上,玻利维亚认识到转基因生物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对社会和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社会经济影响来自于对粮食主权、粮食安全和福利影响的分析。玻利维亚作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缔约方,认识到关于社会经济影响的第26条是议定书执行的关键,这也是玻利维亚努力将第26条融入国内立法的原因所在。
  • 摘要:2009年7月,采用调查表形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万顷沙镇(少部分客户来自横沥镇)开展了有关转基因番木瓜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当地农民对其认知水平的初步调查,共访谈农户91户,涉及3种转基因番木瓜,6种传统番木瓜.所收集的信息与数据内容主要包括:①农民对转基因番木瓜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研发态度、标识态度、种苗市场看法;②经济影响,包括种植和销售情况、植保成本、肥料成本、田间管理用工成本等;③社会影响,包括家庭劳力和耕地面积、土地所有制情况和农民健康影响等.最后给出了各方面问题回答结果的百分比数据,直观反映了当地农民对转基因番木瓜的认知水平与接受程度。
  • 摘要:本文主要对转基因棉花种植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转基因棉花种植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发现,抗虫棉由于其丰产、稳定的抗虫性以及抗病能力,能够有效地缓解棉铃虫给棉花生产造成的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随着转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Bt抗虫棉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减少农药和劳动力投入,增加农民种植收入。另一方面,农户对于转基因棉花种植技术的采用以及对转基因棉花的认知情况,会随着棉农的年龄、受教育程度、“风险规避”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呈现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政府对转基因棉花的管理和种子市场的变化会对农户抗虫棉技术的采用产生一定的反馈效应。
  • 摘要:植物生物技术行业在创立植物生物技术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执行产品监管及遵守国家法规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企业产品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实验室一直到田间的环境风险管理.为确保全球的研发人员、技术提供者和技术使用者能够负责任地应用生物技术,作物国际协会针对各种监管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守则.这包括田间试验管理和监管创优管理等一系列行动指南和原则方法.
  •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公众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现状以及云南发展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云南省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框架及实施指南建议草案,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研讨,推动云南省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框架建设,为云南省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打下基础,进而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对群众进行了转基因生物安全公众教育,项目执行期间,共有超过300人直接参与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相关培训活动。推动了云南省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针对推广《实施办法和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的挑战,指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同时需要多方的共同探索和推动、公众教育需要持续发展,多元化合作、多种模式和方式共同推进。
  • 摘要:转基因技术当前在我国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对完善相应的风险治理机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本文从社会语境的分析视角出发,指出语境前提建构了意义的生成空间,不同社会主体对技术风险的认知和解读,总是根植于他们所在的具体语境.为了应对转基因技术风险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和社会争议,科研人员和决策机构需要在风险认知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公众,在技术冲突语境中更好地沟通公众,在社会协商语境中更好地组织公众.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转基因技术治理的政策寓意.
  • 摘要:公众参与科技事务,其本质是为了建立一个理解现代科学技术风险的认知途径.鉴于科技专家对公众风险认知意识的建构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力,本文以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发布引发的科学争论为案例,从科技专家与公众进行沟通的制度、特定的沟通情境、对转基因技术风险的陈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试图探讨化解基于对风险理解不同的冲突.解决科技专家与公众对风险理解的分歧,需要通过风险理解、意义建构过程来考虑。换句话说从科学知识传播、运用、理解的角度来考察上述分歧和冲突,可以借助科学知识这个载体来看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面对关于主粮选择的转基因水稻引发的争议和质疑,其发生地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吸引更多的公众注意。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不但将原来的科学争议扩大成社会争议,也聚集了更多的思考。在我国公众参与科技、参与科技决策过程中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还需借助现存制度的力量,通过对制度、程序的信任,来消除公众对科技的质疑。
  • 摘要:为在有效监管下,逐步有序地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进一步积极开展符合我国不同地域民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交流,制订确实有效的交流方案,我们在全国30个省(市、区)完成了共计4 000多份的问卷调查,初步统计与分析了我国公众目前对待转基因风险交流的态度,通过对政府、企业、媒体、科学家和公众五类人群的两两最佳交流途径的调查,明确了不同类群之间的最佳交流途径,在此基础上初步勾画出在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的建议模式,以及其中不同交流主体在转基因风险交流中的责任和义务.调查结果还表明,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的媒体与手段首先应该是电视、网络和报纸/期刊.转基因生物风险交流侧重点主要应该在与公众身体健康确实密切相关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政府和各专门机构与相关科技研究及推广人员有责任积极组织参与转基因风险交流,广泛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形式,首先在转基因生物与人类身体健康方面进行重点的解疑释惑.
  • 摘要: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及其实施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顺畅,市场秩序亟待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法律实施深受影响;司法救济困难,维权途径不畅;违法成本较低,违法事件频发.为此,应当明确指导思想,健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制定综合立法,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促进法律遵守.目前急需通过进一步立法努力,形成包括风险评估制度、中间试验管理制度、环境释放与商品化管理制度、标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等在内的完整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 摘要:目前,关于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进行了田间条件和温室条件下,转基因水稻(明恢63-Bt)对三种土壤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的研究.我们还运用13C02稳定同位素脉冲标记方法和PCR-DGGE分析方法研究了转基因水稻(明恢63-Bt)及其亲本水稻(明恢63)根际土壤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果显示,田间和温室条件下,转基因水稻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大部分生长阶段均显著低于亲本水稻排放水平(n=3,p<0.05);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和氨氧化微生物(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和数量也具有短暂的差异.稳定同位素标记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和亲本水稻根际土壤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也具有差异.综上所述,相比于亲本水稻,转基因水稻(明恢63-Bt)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导致功能微生物的群落变化.
  • 摘要:应用蛋白组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水稻和转PEPC基因水稻种子总蛋白的表达模式,并通过与其对照的比较揭示转基因水稻的生化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两种不同的转基因水稻与其对照相比,约半数的蛋白质点存在明显的相对丰度上的差异.经过质谱鉴定,共有28个蛋白得到确认,重点分析了其中5个具有明确生化功能的蛋白,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在代谢水平上与其对照存在明显差别,转基因水稻可能具有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风险.
  • 摘要:《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五次全体大会于2010年10月15日在日本名古屋结束,该会议取得的主要进展是国际法律方面的.与会者采纳一项新的环境条约,名古屋-吉隆坡针对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责任与赔付补充条款.rn 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项作为卡塔赫纳议定书本身条款的独立化,国际化责任与赔付制度,用于应对由改性活生物体引起的损失,但是当时,此条款因太具争议性而未获通过.第二十七条中包含的折中方案在卡塔赫纳议定书生效后,用于解决后一阶段的责任与赔付规则.rn 增补议定书的折中方案的制订过程很困难,其本身遭到对转基因生物生产及出口感兴趣缔约国的反对.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挪威,另一方面又主张,有必要设立一项处理改性活生物体造成的损失国际制度,因为改性活生物体会具有独特的风险以及越境转移问题,并确保责任得到合理的承担.rn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制,可以设定民事责任的实体规章,改活性生物体受害者就可以向国际法庭寻求赔偿.因为谈判中达成的折中方案,《增补议定书》采取了一项"行政手段",如果投资方不能实施应对措施,就要求投资方(个人或者管理LMO的实体)或者是主管当局采取相应措施.这就涉及已经发生的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情况,或者是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极有可能发生破坏的情况.针对一旦发生LMOs造成损失时的应对措施的条款,是补充议定书中缔约国的核心职责.rn 无论如何,缔约国仍可以在其国内法考虑设定民事责任,补充条约(在其生效后的5年)的第一次复审,会评估国内法责任机制的有效性.这将引发一场国际民事责任机制的进一步工作.rn 其他有争议的问题包括财政支持.在损失确实发生的情况下,责任机制应当确保有可用的财政资源可获取或可补偿于采取必要措施用以赔偿损失.补充条款仅保留缔约国在考虑财政支持的前提下,酌量国内法的权利.无论如何,财政支持的条款托管缔约国的第一次增补条约会议,该会议请求秘书处着手于财政支持方面更进一步的工作.另外,补充条约的第一次复核包括财政支持条款效力的复查.补充条款制定由LMOs引起的损失的责任与赔付最低国际标准.实际上大部分标准由缔约国在国家层面去决定并实施.补充条约的缔约国要求在其国内法层面考虑应对损失的规则及程序.
  • 摘要: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10年来我国水稻单产一直徘徊不前,亩产在430 kg左右,单靠传统育种已很难有大的突破.要解决未来吃饭的问题,必须突破传统技术,采取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探索,以满足未来对粮食的需求.rn 转基因技术为作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重要途径,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6-2000年,从国家“863计划”启动开始。主要研究工作是基因的克隆、植物转化,还包括一些初期的产业化尝试。21世纪,我国进入了转基因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一阶段的目标为:从部分自主创新到全面自主创新阶段,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最终建立起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此期间,我国开展了基因组计划,并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图谱构建工作,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基因组学研究的前列。我国同时开展了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并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己被克隆,包括高产、抗逆、优质等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转基因作物品种奠定了基础。
  • 摘要:转基因作物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作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作物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遗传转化的方法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方法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rn 转基因作物是实现了抗虫、抗早、抗除草剂、抗盐碱、抗寒等生理功能,但转基因作物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尤其有益生物产生危害。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转基因导致“超级杂草”。转基因技术是在除草剂、大农药、大化肥基础上,按照人的主观愿望采取的农业“偷懒”技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多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多种潜在不利影响。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对生态环境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rn 国际权威的评估报告并不支持转基因作物能够提高产量,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相反,会增加影响粮食产量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几乎还没有转基因作物能够直接提高产量,一般只是通过抗虫抗病而间接增产。转基因技术应该有直接增产的潜力,但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还离不开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的呵护。因此,抛开转基因增产的客观条件,单强调转基因能够增产是不科学的。目前大部分转基因作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虫害或者草害,而转入提高产量的基因是比较困难的。
  • 摘要:自1996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农业生物技术帮助世界各地的农民应对全球不断增长的粮食,纤维和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将在粮食安全、可再生能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这包括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将粮食产量翻番,小农户的生活和收入进一步得到改善,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更好地适应气候条件的变化.这些正处于全球研发线的产品包括:更多环境耐受作物,如抗旱、氮利用等;更高产量的作物;营养改善的作物品种;可以生产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的作物等.同时,产量的提高可以减少土地的增加,避免森林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栖息地,从而促进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
  • 摘要:转基因植物既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也存在很多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问题.在转基因植物的环境风险方面,抗虫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可能会导致抗性靶标生物的产生,转基因作物可能对非靶标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外源基因可能在转基因植物与其野生亲缘种通过基因漂移而造成外源基因的扩散.正因为转基因生物具有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性管理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而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标准则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技术基础.rn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问题受到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已经进行转基因生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国家。《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对各缔约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在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面作出了很多强制规定。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评估和控制抗虫转基因植物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我国制定了《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以下简称《导则》)。rn 《导则》适用于通过表达抗虫蛋白而具有抗虫新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不适于非抗虫性状转基因植物以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具体内容涉及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基因漂移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适应性检测、靶标生物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安全性检测方面。rn 《导则》在每个环境风险的检测内容中都与我国已经发布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很好的衔接,不仅与农业部己经发布实施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标准没有冲突,而且是在对现有有关标准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现有标准的补充、完善和提高,可以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法规的实施和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支持。
  • 摘要:风险评估是用于确定对非靶标生物以及环境的毒害作用.正规的实验室研究(毒理学及剂量研究)以及试验田实地研究都具有价值,并且应当互相补充.至今,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种植包括一到几种典型杀虫(Bt-植物)基因产物,同时(或者)基因产物使害虫对除草剂产生抗性,该抗性常常是以草甘膦(抗草甘膦)为基础.现今的趋势是更多的基因插入到GM作物中,将处理由于如果几种Bt毒素产生效用以及对同种植物使用除草剂的综合效应,而造成更大范围的非转基因生物可能遭受威胁的问题.rn 现已经使用无脊椎模型生物大型蚤来测试GM玉米和大豆的食品质量,同时也检测草甘麟以及抗草甘磷物质的机型和慢性毒理学作用。现在已经发现,使用转Bt基因玉米喂养大型蚤,其生理出现负效应状况,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使用美国抗草甘麟大豆的深入研究的结果中。本文认为,有机大豆比传统的以及源于美国的GM RR大豆都具有更好的效果。最后,发现,对大型蚤的抗草甘麟慢性暴露的浓度要低于美国的耐受限度。最后,得出结论:大型蚤模型也许对提供风险评估知识以及指示进一步调查范围具有一定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