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12-07-23

主办单位:台湾蒙藏基金会;内蒙古科协

会议文集:第九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土区风蚀气象因子的监测、旱作耕地风蚀物野外采集试验、室内风蚀物粒度分析试验,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分析风蚀物垂向分布规律,揭示裸露黑土耕地土壤风蚀物颗粒体的跃移规律,分析土壤风蚀对该区域裸露耕地的破坏特征,为该区土地退化、沙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黑土区春季平均风速较大,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容易造成风蚀起沙,使地表土壤颗粒粗化。研究区黑土早作耕地春季裸地地表粗糙度为0.2169cm,起沙观测相应的摩阻风速在0.368m/s-0.549m/s之间,试验区野外起沙风速为7.42m/s.得出黑土旱作耕地风蚀起沙沙尘随高度的分布规律,符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Q=24.282e-0.037z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黑土区早作耕地风蚀的主要因素变化情况以及风蚀起沙过程中的重要参数的计算分析,有关风蚀起沙过程的多因素综合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
  •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它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交通运输,危及人畜生命安全,造成农牧业减产,给国民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沙漠化地区是沙尘暴的起源地,而沙尘暴又使沙漠向边缘地区扩张,进一步加剧沙漠化.沙尘暴一旦发生人们只能被动防范.要想遏制沙尘暴必须从源头做起,即在沙漠化地区进行防范和治理.甘肃省民勤县既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一,本文即把该县治理沙漠化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并就进一步综合治理沙漠化提出一些建议.2012年4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王三运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沙产业,有效促进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的号召。这对甘肃沙产业的发展和民勤的沙漠化治理,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勤不仅是甘肃的,也是中国的;民勤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的批示精神,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遏制石羊河流域生态恶化的状况,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要着眼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对当地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统筹资源、环境、人口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
  • 摘要:台蒙环境卫生信息平台暨蒙古自然生态深度观察合作计划(游牧绿)三年计划即将画下句点,但也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过去三年来,游牧绿从无到有,至今以已成为蒙古国内重要公民意见平台,同时也是诸多国际人士欲了解蒙古现况的人口。(一)蒙古经济起飞,台湾不该缺席。在全球经济成长趋缓的态势下,蒙古成为少数异军突起的高成长国家,而且预期将会持续不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蒙古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正积极出售。我们不该单单因为环保因素就否定蒙古国内人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的期待,然而台湾作为蒙古国的国际友人,作为正在承受过度开发环境苦果的一员,有必要提醒蒙古国:这样的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与其他国家不同,台湾对蒙古应该改采另一种协助成长的策略,那就是绿色经济。首先,台湾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准跟科技实力,以及文创人才,应该协助蒙古国在环境破坏尚有挽回机会之时,便提前转型,用技术帮助蒙古人民改善生活。例如以轻轨捷运替代小汽车为主的都市运输,以垃圾100%回收经验协助蒙古人民合理地使用资源,以及以旅游文创业之实力,帮助蒙古创造高产值无污染的生态旅游市场。在过去三年内,这些意见屡屡由参与生态深度考察的团员提出,然而这些都需要政府支持及投人,民间才能共襄盛举。未来三年,游牧绿也应该针对这些议题进行网络及实体公民审议,让这些意见在蒙古国内发酵。(二)强化语言交流,普及新闻翻译台蒙之间交流的主要障碍是语言。虽然双方每年都有交换学生及留学生,然而这些资源都投人到私人企业或政府单位,少有投身于公益,更少投人在新闻信息上。蒙古国当然没有韩国或日本那么强的文化外销能力,与台湾的经济连带也不深厚,但若因为如此就忽视蒙古国,将会是台湾公民社会的一大损失。游牧绿过去三年极力推动台蒙之间的公民团体互访,然而由于语言问题,台湾团体时常因此打退堂鼓。为了有效让蒙古与台湾之间能够结合得更紧密,应该培养具有翻译新闻时事能力的多名翻译员,持续透过网络更新蒙古动态,让台湾人有管道随时贴近蒙古现况。未来三年,游牧绿也应当成立稳定的翻译团队,提高翻译的量与质,替台蒙互动打好基础。(三)公民社团发声,生态旅游打头阵生态旅游是游牧绿计划的重点项目,然而过去三年的经验,我们也发现蒙古的旅游市场欠缺规范,一到旺季,通常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临时担任起导游或司机,任意开价揽客。这样的市场乱象让有心真正想要经营生态旅游的人士颇感无力,甚至有的也同流合污。游牧绿过去三年促成多团前往蒙古,并派公民记者带领外国媒体参访团或个别记者前往蒙古各地协助采访。虽然公民记者并非正式旅行导游角色,也并未以此为赚钱手段,但公民记者的确更适合担任这份工作。负责带领过外国参访团与个人的公民记者都备受称赞。游牧绿过去以公民媒体平台自居,未来三年,为了永续营运、资金多元的目标,也可以考虑成立独立的生态旅游部门,以“社会企业”概念经营。而这样的策略相信也能吸引外国公民/社团支持。
  • 摘要: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而且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它还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环境和气候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问题.赤峰市地区处于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和东亚季风边缘气候区的交界区,气候特征较为复杂,境内又包含了沙漠、戈壁、沙地、草原、地类型,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内部复杂的地貌特征,以及这一地区又是沙尘暴天气的频发区,因此对该区域的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沙化和沙尘暴的影响以及沙尘天气形成的气候条件,为深入研究沙尘暴天气的成因、机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沙尘暴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危害以及对经济、社会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沙尘暴天气是不可忽视的大气和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认识到重视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提高预测水平,减少沙尘天气的灾害程度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 摘要:山东省地处中纬度,经常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天气复杂多变,恰好处在沙尘暴传输的中路和南路两条路径上,是我国沙尘暴发生区的南缘,也是我国扬沙发生的主要区域和沙尘暴源区影响的下游地区。因此,摸清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对于该区域风沙防治及揭示沙尘天气传输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山东省沙尘天气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沙尘灾害所产生的损失。山东省所处的地理位置距我国的沙尘源地较近,境内又有黄泛沙地和沿海沙地,尘源较为集中,因此,控制好沙尘源地对于治理山东省沙尘天气具有重要作用。沙尘天气的防治应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将减少沙尘来源和山东当地的治理措施有效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沙尘天气的发生。
  • 摘要:敦煌西湖物种丰富度呈中间膨胀的单峰趋势,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峰值均出现在土壤水分10.7-16.8%的范围内。主要是由于敦煌西湖地处西北极干旱区,降水量极少,多为无效降水,因此,水分状况是制约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地势较高的区域土壤水分极低,对植物生长起关键作用的水分因子限制了一些物种的出现,加之风力的影响,植物种子不易定居,生物多样性明显较低;随着地势的降低,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水分增加,具有适合多个物种生长、生存的温、湿度条件,从而该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在地势低的降低,土壤水分的持续增加,水分因子反而成为一些耐干旱物种生长的限制因素,同时也为水生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土壤水分达到25.4%以上多样性指数(D,H')和均匀度指数E均为0,而芦苇种群的重要值达到100,形成芦苇单优势种群,说明该海拔区域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为芦苇种群最适宜生活的生境,其他种群很难与之竞争。
  • 摘要:固沙剂具有运输便利、溶液配制时间短、喷洒操作方便、渗透效果好等特点,12h内在沙土表面形成良好的固化层(10一15mm),固化效果良好。固沙剂沙障方格能够有效阻止沙土颗粒随风启动,隔断了气固两相流的形成,能有效缓解沙害对兰新二线铁路施工及运行安全的影响。固沙剂沙障方格能够减少沙土中水分蒸发量,有利于荒漠植物的生长,对保护铁路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我国中路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荒漠化问题继续存在,沙漠、戈壁面积在继续增加,草地覆盖度下降,导致地表裸露程度增强,沙尘源物资增多,草场生产力不足;梭梭林面积减少,乔木林演变为灌木林;从宏观角度来看,额济纳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尚不容乐观;贺兰山生态环境局部逆转受人为影响较深刻;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扩大速度较快;全盟“握手”沙年度间呈较快扩大趋势;湖泊面积减少,恢复其“元气”尚有一定的困难;工交建设用地面积稳定递增。
  • 摘要: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阿拉善地区潜在沙尘源地地表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阿拉善地区潜在沙尘源地面积为172359.67km2,占全盟土地面积的72.86%,主要由沙地、戈壁、裸岩石砾地(岩漠)、盐碱地(盐漠)和裸土地(壤质荒漠)组,分布于阿拉善北部和西北地区。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的加强源区,主要分布于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其次是戈壁裸岩及额济纳河下游,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古日乃湖、拐子湖、吉兰泰盐池等湖盆低地。阿拉善地区潜在沙尘源地地表植被生态环境状况在较差至极恶劣之间。阿拉善地区潜在沙尘源地30多年来的演变特点:①阿拉善盟沙地面积30年间增加了992km2,年均以33km2/年速度扩增;②全盟戈壁面积由51990km2增加到55923.24km2,戈壁荒漠植被以年均131km2/年的速度退化;③裸岩石砾地面积由34226km2增加到35595km2;④全盟盐碱荒漠面积由2244km2增加到2778km2。三旗盐碱地变化与全盟基本一致;⑤全盟裸露土地面积由1976km2增加到2280km2。阿拉善地区地表植被状况30多年来的演变特点:①全盟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但近10年来,由于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黑河治理工程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措施,全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呈恢复趋势通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阿拉善草地退化较严重,全盟高盖、中盖、低盖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11km2,3019km2,2360km2。而90年代至2010年全盟高盖草地面积减少了9km2,而中高盖草地和低盖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138km2 ,458km2。沙尘暴年发生日数随年代呈波动变化,总的趋势是递减的。但从1970年至1982年间3-5月气象观测沙尘暴日数报表来看又有增加的趋势,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按10年的周期波动,总的趋势是递减的。与该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下垫面状况及植被的覆盖情况有密切关系。本文建议:除了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草原垦荒,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外,首先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积极保护额济纳绿洲,维持这一区域的生态平衡;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退耕与“退人”结合起来,在生存条件恶劣的阿拉善地区,逐步将超过环境容量的人口迁移出来,转移到小城镇,以便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后继续破坏植被的间题,给大自然以喘息之机,恢复元气。;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系统。严格执行禁牧、禁垦、禁樵采的“三禁”和自治区“五个严格”的保护制度,不断深化“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等防沙治沙政策。只有重建荒漠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扭转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改善阿拉善地区的大生态、大环境。
  • 摘要:中国大陆干旱区是中亚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之一。1993年5月5日的特强沙尘暴造成了甘肃、宁夏等地数百人伤亡和数亿元经济损失,中国出现了气象学、沙漠学、林学等多学科联合研究、联合防治的局面。目前,沙尘暴灾害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担忧,同时也将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和监测预报工作推到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前沿。笔者利用中国气象局已积累的全国681个气象站连续50多年观测资料,给出中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等若干观测事实。然后从预防和减灾的角度,就沙尘暴监测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沙尘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 摘要:迎风坡三个坡位沙柳插条长度随着插条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与生长期沙柳总枝数、新枝长、新枝直径、株高和冠幅等指标均呈线性正相关的关系。不同长度插条与沙柳生长期观测指标(总枝数、新枝长、新枝直径、株高和冠幅)相关性极强,110cm插条与60cm,70cm,80cm,90cm和100cm 5种插条的生长期观测指标差异性均显着。迎风坡三个坡位适宜的插条长度为110cm,由于沙表面外露高度基本相同,随着插条长度的增加,地下部分根的数量可能也在逐渐增多,与其他长度相比较而言,可以为沙柳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供其生长需要。
  • 摘要:宁夏沙化土地变化趋势是整体好转,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沙区植被盖度逐渐增加,沙化程度逐步减轻,沙尘暴天气次数随之降低,整体环境进一步好转。然而,防沙治沙工作是一项艰苦而伟大的事业。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是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任务,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必然途径,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就必须实现沙化土地的监测体系,不断丰富监测内容、强化监测因子,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数据,逐步实现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同步实施,更好地为防沙治沙工作服务。
  • 摘要:宁夏是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实行天然草原全面禁牧封育的省区。禁牧封育是对天然草原实施保护管理手段之一,不是目的。目的是建立通过禁牧封育这种强制性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超载过牧等不合理的草原利用方式,实现在健康状态下的可持续利用,使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健康利用草原是一种理念,一个过程,一种方式,是一个基本方向。从宁夏的试验结果看,健康利用草原需要有一套技术措施来支撑,还需要合理监管制度来规范,也需要如围栏,饮水设施等基础建设作保障。建立不同类型草原的健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对此,我们虽然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距离规范的健康评价还比较远,需要作的工作还很多。
  • 摘要:"气球"是人类离开地面的第一种飞行器,专业的术语应称之为"浮空载具",此"浮空载具"于国内外,应用于军事、地球科学、空中监控、林业、环保、救灾…等等不同的领域,台湾民间航空科技的实力,已多次提供此技术给政府单位运用于环保、监控、生态、调查土石流及救灾等成功案例.以不同的纺织材质、不同的设计制作工艺,充入不同的气体,达到不同的功能主要特色,而价格低廉、搬运容易、操作简易、充气快速、维修及使用成本低廉为其最大优点.在现代科技要求下,此“浮空载具”更提升为遥控超视距“无人飞行器”,长时间滞空能力强,对环境污染小,更能携带多种不同的通讯设备、传输设备、摄影机、照相机、热感仪、夜视镜……针对不同的需求,达到不同的功能为其运用之目的。以快速充气方式完成之“浮空载具”,可携带不同功能之设备,升空至一定高度,以3D立体画面滞空监测环境,不但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数据,更有效降低灾害之发生,此方式已成为先进国家研发和运用的趋势。
  •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地处干旱荒漠和极端干旱荒漠地带,地表多沙漠、沙地分布,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干燥裸露,大风过境时极易吹蚀地表,出现风沙流现象,致使沙尘物质容易被吹扬。这样的环境促进了沙尘暴的孕育。加之北方春季气温回升迅速,近地面气层不稳定局地对流旺盛,冷暖空气交错、锋面活动十分活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出现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上升气流将沙尘物质带人空中并向下风向输移,出现沙尘天气甚至强沙尘暴。大风和热力不稳定两个致灾因子直接导致沙尘暴发生,当然沙尘暴的发生,也与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类也是沙尘暴灾害的一个不能忽视的致灾因子,同样人类也是沙尘暴的受害者之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类破坏,与大气环流相耦合,最终导致沙尘暴的肆虐,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沙尘暴给人类及其居住环境带来极大破坏,造成财产损失,生命安全受到危险。
  • 摘要:通过对"3.19" ,"4.24”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沙尘暴实况:"3.19”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不仅影响我国北方,还波及到东南沿海地区;"4.24”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范围较“3.19”过程小,但强度大,甘肃、内蒙古局部地区出现能见小于50米的特强沙尘暴;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3.19”强沙尘暴欧亚上空为两槽一脊形势,由于巴尔喀什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使得脊前槽后西北气流强盛,强锋区是本次沙尘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4. 24"强沙尘暴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呈两槽两脊型。影响这次沙尘暴过程的高空关键系统是横槽转竖冷空气大举南下引起的强锋区和强风带。地面影响系统比较:触发“3.19”强沙尘暴的地面天气系统为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及其冷锋;"4.24”强沙尘暴是由地面冷高压前部强冷锋触发的,在沙尘天气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前部低压系统作用并不明显。本两次过程中,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配置基本相似,高空急流因影响系统的不同有差别。
  • 摘要:长久以来,沙尘暴困扰着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每到沙尘暴肆虐的季节,人们的出行、健康都会受到浮尘、风沙的影响.除此之外,沙尘暴还会给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加剧、草场耕地退化,都和沙尘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沙尘暴的治理,防沙治沙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近些年来,随着理论的推陈出新、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国外治沙经验的吸收借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收效非常明显,很多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地区,灾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目前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已经踏上了一条生态治理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多区域共同协作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政府发挥其应有的带头作用以外,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包括来自国内以及其他的环境保护的NPO都参与到了治沙防沙中来,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防沙治沙工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也看到,一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开始整合出与防沙治沙工程紧密相关的产业利益链条,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将生态治理同自身产业相结合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这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 摘要: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的气象要素特征:1995-2009年15年间内蒙古地区冬季(11月至翌年1月)发生强和特强沙尘暴共9次。其中强沙尘暴出现6次,特强沙尘暴出现3次,发生范围均是局地性;冬季出现强或特强沙尘暴天气,在前期或当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冬季出现强或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5OOhPa平均高度场环流为两槽一脊型,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为南高北低型。冷空气的路径多为西北路或北路;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高于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1-5℃;无降雪(或无积雪)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高于有降雪(或有积雪)的旬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2-6℃;有降雪(或有积雪)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高于无降雪(或无积雪)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一般高于1-39℃;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月平均相对湿度(包括有降雪或积雪)高于旬平均相对湿度,一般高于5%;无降雪或积雪时,旬和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值相当;冬季强和特强沙尘暴发生期间,旬平均风速大于月的平均风速,一般大于1-2ms-1;有降雪或积雪的月最大风速大于无降雪或积雪的月最大风速,一般大于1-3ms-1;当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前1至2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达到最大,风速为最小;当强和特强沙尘暴出现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开始下降;当强和特强沙尘暴过后,最低气温达到最小,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
  • 摘要:强风是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不稳定的空气层结状态,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巴彦淖尔地区特殊地形、气候条件和富含沙尘源的下垫面也是造成沙尘暴易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从近50年沙尘暴发生频次出发,探讨了内蒙古中西部巴彦淖尔地区沙尘暴历史演变趋势、规律和区域分布特征。利用GIS技术,绘制出巴彦淖尔地区沙尘暴风险区划图。为沙尘暴防御、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沙障是指采用各种材料在沙面上设置机械或植物障碍物,以此控制风沙流动的方向、速度、结构,改变蚀积状况,达到防风阻沙,改变气流作用力及地貌状况等目的的设施.许多专家学者已对这些材料形成的沙障防护原理、工程尺度、防护效益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较大进步.但是,针对交通不便的高大密集流动沙丘,沙障材料存在很多不足,如原料运输不便、短缺等问题。所谓肠式沙障,其外层材料是含棉量30%的纤维布料,有合成纤维的基本特性,又有亲水性、卷曲性等特性。其经过简单裁剪加工即可制作成为袖筒状布袋,运输方便,沙障设置方法简易。本文通过对设置不同形式肠式沙障沙埋程度、积沙宽度、植被覆盖度等指标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形式、规格肠式沙障的稳定性及对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旨在为更多新沙障材料在防沙治沙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概念及分类,然后分析了区域荒漠化扩张机理荒漠化的形成及扩张是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异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固然是形成荒漠化的某些必要因素,但其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及修复。最后提出区防治沙化的主要措施:构建天然草场防护体系;基于地下水资源的流沙固定及保护;建立高效节水型种植业。
  • 摘要:气候变迁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可是一谈到气候变迁的冲击、减缓与调适,很多专家看法就很不同,本文以新的科学知识及角度去看中国古文明时的气候,不只很有趣,也可以做现代气候变化的借镜。根据现代的理论,秦汉时期热带海洋的温度较低,全球的降雨强度会比较小,总降雨量却不变,也就是说暴雨比较少,中、小雨相对较多。量化推算,全新世气候最佳期热带海洋温度比现在低差不多一度,用现代观测到的资料去分析,显示热带海洋温度降一度,中高纬度前百分之十的大雨降低大约百分之六十,中雨增加,小雨变化不大,这样的话其实就是风调雨顺,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森林、草原、植被都会很好,因此黄河在那时候应当是清的。然后文章分析了二十一世纪的气候变化。全球温度增加与海平面上升,当然都是重要的变化,须要制订缓解(mitigation)及调适(ad-aptation)的措施,但更急迫须要调适措施的是极端气候变化,包括极高温、极低温、早灾及暴雨。
  • 摘要: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发生区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程度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发生区域的空间位置不同。从45年沙沙尘天气发生总频次看,南疆盆地的南缘是沙尘天气的极易发生区,其次为和田地区;在不同季节,其特征基本相似,但在春季,沙尘天气和的易发生区分布范围比较广,包括南疆南缘,和田地区,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以及毛乌素沙地。我国西北地区45年总沙尘暴发生频次与沙尘天气不同。沙尘暴极易发生区有所扩大,总的来说,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沙尘暴影响范围最大,依次为春季,秋季和夏季。从多年沙尘发生总频次看,沙尘天气是春季发生次数最大,约占全年的一半,其次是夏季和冬季,秋季最少。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影响范围不同,对沙尘暴发生区,极易发生区的面积为27.48km2,易发生区的面积为60.83km2,轻度发生区面积约为101.38km2;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程度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也不同。综上所述,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不论是沙尘天气还是沙尘暴,影响范围最广的以沙尘中度发生区为主。
  • 摘要:通过在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治理试验研究,可以推广到全湖区,使整个湖区沙漠化土地治理后发挥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防治土地沙漠化,主要是发挥其生态效益,使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过程。设置沙障是固沙的手段,种草种树才是固沙的根本。工程措施结合种植沙棘、乌柳等生物措施可快速防沙治沙,有效控制沙尘。封沙育草是防止沙漠化发展,使其逆转的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流沙固定后,有机物增加,加速了成土过程,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经封沙育草,增加了植被覆盖度,生物量显着提高。对抗灾保畜,提高仔畜的成活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割草圈饲提高畜牧业质量。控制减少了风沙、河流泥沙,就降低了河流含沙量,减轻了对河、湖水的污染,提高了裸鲤鱼产卵和成活率,从而将会保护湖区鱼类资源,增加产鱼量。治理风沙,关系到鸟岛存亡。风沙治理后,将大大减轻对鸟岛的危害,改善了鸟类的生境。对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青海湖鸟岛旅游,为国家增加外汇,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铁路及主要工程设施地段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固沙后,可降低风沙对铁路交通的危害,减少沙埋铁路而造成既投人经费清沙,又耽误铁路正常运输。湖区沙漠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后,除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外,也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过治沙试验研究,可以为治理整个湖区沙漠提供科学依据,作出示范,同时也为高寒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于摸索经验,为沙漠治理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对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提高湖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以及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将有不可估量的效益。
  • 摘要:本文以京津风沙源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栅格数据空间分析法揭示了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从气象因子和植被覆盖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初步形成以下结论: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发生频次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自2000年以来有增加的趋势,但仍旧明显低于20世纪50-60年代。沙尘暴集中分布在3=5月的春季,春季平均发生3.1次,占全年沙尘暴发生频次的75.6%。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多发区位于荒漠草原区,尤其是满都拉一朱日和一苏尼特左旗一带,沙尘暴年频次高达8次以上。近50年荒漠草原区沙尘暴并没有明显地减少趋势;近50年京津风沙源北部草原区春季降水具有上升趋势,但整体不具有明显趋势。与全球变暖背景一致,近5Oa春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而春季风速呈波动下降趋势,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下降明显,平均风速较前期下降了17.3%。京津风沙源大部分地区春季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只在东部的局部地区呈上升趋势。1982-2006年京津风沙源地区植被覆盖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期间沙尘暴频发区植被恢复不明显;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降水、风速、植被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近50年京津风沙源沙尘暴变化的最重要气象因子,对沙尘暴频次变化贡献率分别为62.6%和37.4%。植被覆盖对沙尘暴影响具有一年的滞后效应,沙尘暴与上年夏季最好植被关系密切,尤其是沙尘暴频发的荒漠草原区。
  •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由于其爆发的频繁性和危害的严重性,沙尘暴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内蒙古爆发沙尘暴的主要时节是在春季,这主要由于春季降水少,气候干燥,因而易发沙尘暴天气,给农业、牧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使得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每年农牧业的经济状况皆因沙尘暴爆发而遭到严重损失。合理治理沙尘暴以及建立持续有效的防沙计划,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有利于提高内蒙古农牧业生产效益,增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 摘要:风沙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近几年来特别是1993年5月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黑风暴发生后,引起了多方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防治风沙灾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列入重点工程.本文对兴安盟沙尘暴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指明了其时间分布和地理分布特征,对其相关成因、危害及对策也给予浅析.兴安盟沙尘暴天气上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60年代和80年代接近,90年代最少,2001一2009年又有明显增多趋势,仅次于70年代。沙尘暴天气春季最多;从月变化看,最多是4月份,其次是5月份。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白天,且以午后为高发期,最高峰是14一16时。沙尘暴天气其地理分布差异显着,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最多中心集中在南部科右中旗的高力板。沙尘暴天气主要从机械损伤、生理危害、风侵剥蚀、恶劣能见度等方面对兴安盟农牧林业和其他方面构成危害。从继续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乔灌草生态屏障、保护草原森林等方面提出防治沙尘暴对策。
  • 摘要:通常意义上的影响评估一般都是在统计部门统计完之后进行总体受灾情况、经济损失等等评估,继而对各种损失估计和测算,影响指标的选取也以这些方面为主。但这种后期评估周期较长,调查较为复杂,并不适合于业务部门的业务监测评估。因此,本文建立了可行的,针对气象部门的沙尘暴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这一方法主要以数值模拟、常规监测、卫星遥感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作为总体思路进行评估,指标选取也主要以这些技术手段能获取的基础上建立的。同时在具体的影响评估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此我们未考虑受灾和成灾之间的差异,我们常常说受灾面积,但可能某种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某类受灾体的主要决定因素,或者这种灾害还未达到影响受灾体的程度,因此即使受灾了,但对受灾体毫无影响,这场灾害也就不要紧。因此,确定受灾和成灾的差异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成灾指标的选取,成灾阂值的限定,成灾的监测也是很困难的,需进行阂值研究,以及借助于监测手段的提高获得。另外,沙尘暴的影响也具有时间和空间性的特点,沙尘暴影响后果也存在地域特征属性,根据不同的陆地表面特征,其影响后果不同。一场沙尘暴天气过程如果发生在无人的荒漠戈壁,基本对社会经济等不产生重大影响,但如果发生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则会造成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同时,沙尘暴影响还存在较强的时间差异,发生时间不同,也会造成影响不同。因此在深人考虑沙尘暴影响时,也需考虑其影响的时间空间属性特征。但这方面的差异如何在沙尘暴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中体现仍是影响评估的一个难点。沙尘暴天气自身还具有许多特征,如其发生强弱,灾变等级等都对沙尘暴影响后果有作用,因此这些灾害本身的属性特征在沙尘暴影响评价中的体现也是急需注意的问题。并且沙尘暴发生后,常伴随着衍生灾害,如沙尘暴的危害常伴随大风,以及沙尘暴过后瞬间霜冻的影响,沙尘暴是这些衍生灾害的诱因,但每次在评价某类灾害的影响时,常常区分开,这类衍生灾害的影响的统计,评价量化问题也是急需明确的。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达茂旗草原景观生态特征,讨论了监测区域现状和人为利用状况,对区域生态环境态势进行分析,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虽然这两年极度干旱,水分条件很差,但这几年政府采取的围封禁牧、划区轮牧、以草定畜、退牧还草政策,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使得草场得以轮休、恢复。草场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为保护条件下,正保持着一种动态变化状态。牲畜头数的增长历来被看作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标志,负增长也许会被看成是一种倒退,毋庸讳言,这是传统的头数畜牧业的观点,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潜力不在于发展头数,而在于改变经营观念,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通过加快出栏而提高群体生产水平,也就是说,要靠硬件(家畜改良、草地改草等)和软件(改变经营方式)走出目前的困境。今后要加强草地生态系统全面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草地的技术管理和草地资源的法规管理,力求寻找到保护和利用草地的最佳有效措施,调整草畜关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组织实施好生态建设工程,抓好禁牧与草畜平衡工作。坚持执行“以草定畜”的方针,年年定,户户定。继续大力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生态保护措施,稳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将来在自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人为继续以草定畜政策的扶持下,保持荒漠草原天然草场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走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求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项统一,使达茂草原再现生机,为呼包两市乃至京津地区生态安全构筑保障线。积极发展草产业,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人、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坚持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效统一”。防止草地荒漠化是环境保护内容之一,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各级部门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制定出长期规划和实施细则,由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付诸实施,在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下开展工作,彻底改善土地荒漠化的环境问题。
  • 摘要:细悬浮微粒(PM2.5)系指悬浮在空气中,气动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粒子.其粒径极小,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PM2.5可能造成新生儿早产及低体重儿、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气喘、过敏,甚至和肺癌、早逝等均有关联.根据台湾环保署的调查,台湾细悬浮微粒PM2.5的成因虽多数均源自本土,但仍有3成来自境外,最主要来源就是亚洲沙尘暴.因此,沙尘暴和台湾PM2.5等空气污染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台湾,无论是PM2.5,还是PM10,在一两年前仍是不为人知的专业术语,而今已渐为一般民众所认知。而PM2.5的管控,在2011年以前,更是台湾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短短一年间,至2012年5月14日,台湾环保署已正式将细悬浮微粒(PM2.5)纳人管控!PM2.5的立法,从推动到落实,正是由台湾民代、媒体及学界、民间等公民团体全方位参与讨论、决策、监督,与政府行政部门的良性互动所促成,可说是台湾公民参与环保的一个缩影。未来,如何在专业与非专业、政府与民间各异的立场之间促成更有效率的意兑表达与对话沟通机制,避免利益团体的介人等等,则仍是有待努力的议题。本文将分享此项立法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台湾经验。
  • 摘要: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重大环境问题,被列为全球生态环境十大问题之一.如何治理荒漠化已成为全世界所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为原因。提出了解决草原荒漠化问题的建议: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措施。
  • 摘要:笔者以煤矿采区土壤粒径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该区域不同塌陷年限塌陷区和非塌陷区采煤塌陷后不同位置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确定了不同塌陷年限塌陷区粒度结构的可风蚀性,并进一步分析了矿区地表沉积物与可风蚀性的关系,以期对矿区沙漠化的预防和治理、改善脆弱区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T2004塌陷区粒度组成以粗沙和中沙为主,含量为23.14%-44.24%极粗沙占总量的0.138%,细沙含量为20.64%,极细沙为11,2%。粒径平均值Mz从迎风坡坡脚到背风坡坡脚变化值为0.239-0.286之间T2005塌陷区粒度组成以粗沙和中沙为主,含量为35.99%-37.31%,细沙含量为15.57%,极细沙为9.9%。粒径平均值MZ从迎风坡坡脚到背风坡坡脚变化值为0.281-0.381之间;WT非塌陷区粒度组成以中沙和细沙为主,含量为30.738%-48.91%,极细沙为其总量的0.066%,粗沙含量为4.788%,极细沙为14.85%。粒径平均值Mz从迎风坡坡脚到背风坡坡脚变化值为0.267-0.472之间。补连塔矿区塌陷区沙粒起动风速随着平均粒径的增大呈现出以对数函数增加的趋势,而风蚀量(Q)与平均粒径的关系则随着起动风速的增大,呈现出以指数函数增大而增大。采煤塌陷后,地表颗粒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塌陷所导致的地面裂缝、地面阶梯状下沉等使神东矿区风沙区潜在的可风蚀性程度加强。WT非塌陷区情况正好和T塌陷区相反,分布曲线为单峰,其极值出现在0.125处,虽然在0.28处也出现拐点,但跨度极小。
  • 摘要:敦煌西湖兼有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是荒漠植被和湿地植被特征的综合体现。本文划分的植物群落类型与吴三雄、刘乃发等人在本区考察的结果相吻合。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极其复杂,植物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各种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并非不受任何干扰的独立作用。如研究区分布最广的多枝怪柳、胡杨和芦苇,由于其生境条件不同,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均变化显着。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天然植被衰退,灌丛大量枯死,大片胡杨林失去再生能力,原有大多部分沼泽地已变成了植被稀疏的黑碱滩等。建议对环境因子,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2006年东胜区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研究2006年东胜区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人均生态赤字/盈余,并与国内其他区域进行对比,旨在揭示东胜区生态经济可持续状况和资源利用强度,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判断东胜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一方面,它计算简单,又明确直观的反映出该地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由于它是一种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地区作比较。另一方面,由于东胜区的经济是以能源为依托才得以迅速发展的,所以用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来判断东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仅仅是对居民消费需求进行计算,所以缺乏对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只能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今后也许可以从自然、经济和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综合判断。从东胜区生态赤字/盈余来看,东胜区的生态赤字不大,但是已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为了今后东胜区生态经济发展可续性目标,就必须调整目前落后的发展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综合考虑,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使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及生活消费活动和谐地纳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6年6月8日起,分3次对全区各类型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现场调研。历时33d,行程约13000km。调研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种生态类型。调研发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4个方面,它们与沙尘源的增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大部分草原区域干旱面积大,干旱程度普遍高;湖泊集水线急剧向心退缩或湖泊干涸,原有湖泊、河流湿地退化特征明显;在各类型草原上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露天矿开发,裸露外排土场成为新的人为沙尘源;草原开垦导致土地退化、沙化,不仅增加新沙尘源,而且土地原有功能尚失问题严重。
  • 摘要:宁夏是我国荒漠化最突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是西北地区三个沙尘暴高频区之一,也是西沙东送的重要中转站和加强区.搞好宁夏防沙治沙工作,对于构建祖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宁夏防沙治沙应关注的几个科学问题,包括:尊重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潜在的超载放牧仍然将对宁夏干旱风沙区生态环境产生最直接的破坏作用;发展适宜的沙产业是进一步提升宁夏防沙治沙水平的基础;在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中应关注的三个科学原则;防沙治沙应关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1.4.28"甘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能进一步深化对该类强沙尘暴天气的认识,提高其预报准确率。前期的气候背景为这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下垫面必要条件(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但与大气环流条件相比,下垫面条件是沙尘暴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造成这次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蒙古气旋。蒙古气旋是造成甘肃省及我国北方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的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沙尘暴一般出现在锋面气旋的冷锋后部至低压中心后部气压梯度最大的区域,气压梯度越大,就越有利于沙尘暴的产生。春季是蒙古气旋的频发季节,因此也就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高发季节,特别是4月初至5月上旬是甘肃强沙尘暴或特强沙尘暴(黑风)的易发季节。而这时正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春季气温快速回暖,春季农业生产最关键时段(出苗),因此,一旦出现沙尘暴,危害就极其严重,所以要高度关注。垂直运动上升区与沙尘暴天气发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且垂直上升速度越强对应沙尘暴越强,上升区的移动对沙尘暴发生区的移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GRAPES-SDM模式预报效果的检验发现,GRAPES-SDM模式对西北区域沙尘天气的强度和范围均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沙尘天气短期和临近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摘要:本文从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地理、地表特征、气候背景、前期及发生沙尘暴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大风形成的原因、不稳定度层结、黑风暴发生期间锡林郭勒站器测NEP,PMIO,VIS等角度综合分析此次初夏影响内蒙古锡林郭勒北部地区的黑风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为强沙尘暴的预报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0点在锡林浩特探空风廓线中可以看到明显的高空急流下落现象,高空急流的下落有利于向地面下传高空动量。在此次过程中11日08-17时为气旋加深阶段,17时至23时为气旋发展的鼎盛时段;区域性强沙尘暴出现在气旋加深和发展的鼎盛时段。从位温的垂直剖面分析出,11日11时苏尼特左旗以东至锡林浩特市700hpa以下存在较厚混合层。700hpa以下的较深厚的混合层与高空急流下沉后动量下传得到很好的衔接,以至于动量充分下传为此次特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必要动力条件。从二连浩特至克什克腾旗北部存在小于零的超绝热层,并且相对伸展高度较高,达到3000m左右,形成了非常有利于产生强沙尘暴的层结条件。大风区主要位于气旋冷锋后,冷锋强度与冷平流有关,在此次过程中700hpa以下的较强冷平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此次过程各个物理量场的分布非常有利于强沙尘暴的出现。此次沙尘过程是蒙古气旋和干冷锋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地面气象要素和器测微气象要素的分析进一反映了强沙尘暴发生期间特征;在强沙尘暴发生期间,相对湿度很低,冷锋国境时气压的上升,沙尘暴发色发生起降气压浮动小,沙尘暴发生前和发生过程中的风速较大;在强沙尘暴发生期间能见度和PM10有着很好的反位相关系,NEP和PM10有着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次过程的沙源主要是蒙古国南部沙漠地区沙尘的远距离输送和内蒙古中部荒漠草原区的局地起沙。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理和地表特点一定程度加剧了沙尘暴天气的影响。
  • 摘要:宁夏是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并不是一般意义沙化土地的防治,也不是常规的治理方式和模式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而是要围绕防沙治沙这条主线,突出“综合”和“示范”两大主题。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目标定位高,功能要求全,要实现示范区的预期目标,必须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整合项目,形成合力;示范区建设标准高、投入大,示范区能否顺利实施,保证资金;政策扶持,增强吸引力;产业开发,激发活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力。
  • 摘要:在植被覆盖条件下,虽然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仍然存在,但风速廓线已不是遵循对数规律;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依次增加,相对应各点的起沙风速依次增大,风蚀输沙率越小;建立了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之间定量关系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临近地区和生态条件相似地区草场风蚀沙化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 摘要:沙尘天气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最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其造成的灾害是非常严重的.沙尘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数值预报方法已表现出对客观定量预报的巨大潜力,成为目前业务预报中具有影响力的一个预报方法.并在许多科研工作中,数值模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许多学者使用不同模式对沙尘暴进行模拟研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但由于沙尘预报结果受模式的初始场、边界条件、起沙过程、物理过程、地形、下垫面状况、土壤湿度方案及模式本身设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从沙尘暴量级大小,还是从空间分布来看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对沙尘暴预报业务而言,全面了解模式的预报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而数值预报产品检验则是了解模式性能的有效途径.使用巧评分、漏报率、空报率、预报效率等统计量,对2008年-2012年春季GRAPESSDM模式预报我国北方区域24h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以及对2010年-2012年几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强度及范围检验,得出以下结论:自2008年以来,GRAPES_SDM沙尘暴模式对我国北方区域沙尘天气的模拟预报能力表现是比较好的,TS评分和预报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模式对内蒙古地区、河套地区及甘肃河西地区的预报效果最好,但常有空报或预报沙尘强度偏强的现象;模式能预报出南疆盆地地区的沙尘天气,但常有预报范围偏小,强度偏弱的现象;对青海地区的沙尘天气常有漏报现象。模式对沙尘暴频发的地区预报效果较好,对沙尘天气偶发地区容易漏报,模式对新疆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空报较多。模式对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较好,对零星沙尘天气预报能力较差。通过对GRAPES SDM沙尘暴数值模式预报性能的检验可以看出,目前GRAPES_SDM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还需进一步改进:模式中许多地方的“Landuse”难以实时、准确地更新;模式的计算效率和预报时效需要进一步提高;模式还需通过同化各种观测资料来改进初值,进而改进预报结果。
  • 摘要:本文从实际预报和服务的角度,对2010年11月沙尘天气极少发季节连续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在西部地区)的两次过程的空漏报情况通过天气实况资料与预报服务情况的对比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提醒预报员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增强多种灾害天气同时出现的预报敏感性,尤其在地域广的区域,一定要在关注重点灾害的同时,避免对少发期灾害出现的漏报现象,为预报员分析预报灾害性天气如寒潮、大风、沙尘暴等提供借鉴。通过对个例的细致分析得出:沙尘天气不是单一出现的,都会伴随大风天气,但沙尘和大风的落区不尽相同,往往先出现大风再有沙尘天气出现;对应大风区出现的沙尘区一般比大风区大,强沙尘暴区都伴有大风天气;沙尘区有明显的日变化,与沙尘辐射呈热力正负反馈作用,即午后到傍晚最强,入夜后明显减弱关系密切;沙尘过后随系统条件的变化部分沙尘区会出现小量降水;沙尘天气出现前会出现明显升温,沙尘过后有时伴有寒潮天气;只要条件具备,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会出现沙尘天气;大气的强斜压不稳定是产生沙尘大风的主要因素;物理量场及卫星云图对沙尘落区的预报都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对相继出现的两次不同程度的沙尘天气过程的空漏报情况的分析,提醒预报员在今后的预报工作中要增强多种灾害天气同时出现的预报敏感性,需要更多的分析总结和提炼。一定要在关注重点灾害天气的同时,避免对少发期灾害出现的漏报现象,同时在漏报之后要及时总结,避免对后续出现的弱的天气做出强的预报,再造成空报。
  • 摘要:风沙灾害是指由风沙活动造成的人畜伤亡、村庄、农田、牧场埋压,交通通讯设施破坏,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下降,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各种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毁损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灾难.进行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为深入认识风沙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等奠定坚实基础.对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较少,需要加强在此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风沙灾害风险是由风沙灾害(扬沙、浮尘、沙尘暴等)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的可能性与风沙灾害承灾体对灾害的敏感程度、灾害的暴露程度及其应对灾害事件能力的综合。显而易见,风险是针对不确定事件而言的,在许多情况下,灾害是不确定事件。这就提出了灾害风险和灾害风险评估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孕灾环境的稳定性、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及承灾体的脆弱性对风沙灾害的评估内容进行叙述。加强对风沙灾害系统风险评估,既可以补充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完整性,也可为受风沙灾害影响区经济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包括风沙灾害监测、预警、管理、救灾等多层面的综合系统,为发生灾害区域灾后的应急措施、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快速恢复生活、生产等,提供指导服务和理论依据。
  • 摘要:近年来,沙尘天气对我国的影响具有以下五个显着特点:影响范围广、损失重;多发区集中;与沙漠和沙地密切关联;常与干旱等其他气象灾害相伴发生;沙尘天气的移动方向和影响范围与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基本一致。2010年巴彦淖尔市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偏少,大风沙尘天气偏多。据统计全年共出现7次大风、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19日(初春)和11月10日(初冬)是发生在不同季节的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其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沙尘强度均具有上述特点。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相关资料对“3. 19”与"11. 10”两次沙尘暴天气做了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成因,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今后当地的沙尘暴天气预报总结经验、确定指标,为预报员提供预报着眼点。"3. 19”沙尘暴天气过程,无论从强度、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强于“11. 10”沙尘暴天气过程,即2010年初春沙尘暴强于初冬沙尘暴;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都有一个明显的前期气候特点,即干暖气候及充足的沙尘源,是造成我市沙尘暴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和物质基础;两次沙尘暴高空环流形势的相近点为:前期均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西北气流急流带明显,5OOhPa风力在30-42ms-1,都有明显的锋区形成,700hPa等高线与等温线交角接近90℃;两次沙尘暴过程冷锋过境时均出现气温剧降、气压骤升、风速加剧及湿度偏低等现象,且风沙天气始终位于冷锋后部高压前部。而相异点是:"3. 19”沙尘暴天气过程中蒙古低压内地面冷锋有一个由横转竖的过程,而“11. 10”沙尘暴天气过程中蒙古气旋内的地面冷锋有西区向东南移动;两次沙尘暴过程都具有相应的涡度与散度的对应关系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通过分析表明垂直上升速度的大小决定着风沙天气的强弱,对风沙天气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动力抬升作用;从两次沙尘暴云图分析,涡旋云系在移动的过程中,高低空强烈的抽吸和下沉作用对沙尘暴的贡献。又由于不稳定区内风的垂直切变及地面冷锋强大的动力作用,可将大量的沙尘卷挟于空中,为沙尘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
  • 摘要:本文利用MICAPS-3.1提供的各种资料,通过对大气环流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角度探讨了此次天气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成因.沙尘天气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下垫面条件下,由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各种不同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叠加诱发灾害性天气。沙尘天气形成的条件包括:沙源:地面上的沙尘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物质基础;大风:是形成沙尘的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
  •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成因与大风息息相关,一是要有动力条件及强风,二是要有物质条件及沙源,三是要有气候条件及系统.一直以来,我国学者对沙尘天气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过,有沙尘暴的起因、影响因子、动力机制等,从中让我们得到了有利于提高沙尘暴预报准确率的结论[1-3].本文除了从形势场、动力条件、物理量场等方面对这次大风沙尘天气的规律、物理成因做了详细分析外,还利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后向轨迹模式反向追踪,指出外来沙尘的来源,为今后在大风沙尘天气研究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东亚大槽的建立意味着冷空气堆积、东亚大槽的移动意味着冷空气南下和爆发,从而导致大风产生。高空冷槽是典型的斜压不稳定槽的结构,槽前(后)有明显暖(冷)平流,槽前的等压线呈辐散,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槽后有一支强锋区冷平流强烈。冷区的下沉运动,低空由冷区指向暖区的水平运动和暖区的上升运动,构成一个铅直方向上次级环流,把高层的动量传递到地面,加上暖干脊相伴大气相当干,非常有利于沙尘暴的产生。高空温压场呈反位相叠加,造成斜压性较强,有利于槽发展加强产生大风,同时这种温压场配置是大风沙尘天气的一个特性。蒙古气旋位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中使其发展加强,造成气压梯度大,最大之处在低压中心附近高压边缘,有利于产生强风使沙尘粒子起动,冷空气下沉嵌人暖空气的下方使起动的沙尘扬升形成沙尘暴,其中较大的沙尘随气旋及冷锋向前扩展,较小的沙尘在高空风的作用下快速向下游传输,沙尘暴出现在地面冷锋后部高压前部大风区气流辐散的地方。高低空急流风向一致或几乎重合使其高空抽吸作用加强,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加大了高层动量下传,为沙尘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机制,沙尘暴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轴上和右侧的强辐散区。本次沙尘天气沙源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外来沙源,是因为蒙古产生的大风将其沙尘粒子吹到了下游的内蒙古中西部,其二本地沙源,是因为在本地大风的驱使下将其得到扬升。
  • 摘要:三个时期锡林郭勒盟地区的承灾体脆弱性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南部五个旗县以及中部锡林浩特和东部的东乌珠穆沁旗降低趋势明显。二连浩特从中度脆弱性下降到低脆弱性;太仆寺旗由较高度的脆弱性降低到中度脆弱性,正镶白旗、正蓝旗由中度脆弱性降低到较低度脆弱性,锡林浩特、东乌旗由较低度脆弱性降低到低脆弱性。其他地区均保持原脆弱性不变,特别是多伦县的脆弱性仍然处于中度脆弱性,与周围的正蓝旗、太仆寺旗相比较没有显示出脆弱性降低的趋势。到2001一2010年间,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锡林浩特承灾体脆弱性降低到低脆弱性,正镶白旗有中度脆弱性降低到较低脆弱性;其他旗县与1991-2000年相比较未发生变化。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牲畜存栏头数和超载率得到一定控制、牧民纯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牧民的收人增速加快)、城市化进程得到合理发展,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逐步发展成,以第一产业为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并重发展(三大产业比例近乎3:4:3),产业结构由农牧业为主的产业逐渐向合理化、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转型,这些转变对沙尘暴承灾体的脆弱性降低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增强了承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
  • 摘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南靠青藏高原,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地表裸露,地形狭窄.春季,常处于冷暖空气交绥地带,因地表面干燥,浮土层厚,加之强冷空气在南下河西走廊时引起的"狭管作用",极容易形成大风、沙尘暴天气.继2010年"4.24"特强沙尘暴天气以后,河西走廊于2011年4月28日又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沙尘暴天气(局地达强沙尘暴,以下简称"4.28"沙尘暴).本文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及热力诊断、单站要素变化、中尺度分析、气候背景等方面分析了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并针对"4.28"沙尘暴天气过程,对本地大风沙尘暴短时临近预报指标进行了应用检验,以期能进一步深化对该类灾害性天气的认识,提高预报准确率.2011年“4.28”沙尘暴属于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过程。高空偏北强风带和强锋区的存在,使冷空气不断向南输送,同时使大气的斜压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高空风动量下传;地面上,锋前河西热低压的发展使冷锋前后气压梯度进一步增大,加之受河西走廊“狭管作用”的影响,地面风速加大,出现了沙尘暴天气。"4.28”沙尘暴发生前期,河西走廊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尤其是沙尘暴发生前三天气温猛增,使地表面干土层加厚且处于松散状态,为此次沙城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通过中尺度分析发现,地面3h正变压区的移动路径,可以代表地面冷高压和冷空气的移动方向,在沙尘天气发生过程中也可以指示沙尘暴发生区的移动方向。甘肃河西及南疆盆地附近有T(700-500)≥20℃的温度差区域,表明中低层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高空风动量下传。大风沙尘暴过程前6小时高空、地面特征量具有很好的指示性,我们利用常规的历史天气资料,应用诊断预报和统计预报方法,总结出河西走廊中部大风沙尘暴短时临近预报指标,在业务运行中,预报效果良好;沙尘暴天气发生前约20min左右,气象要素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这个“跃变”过程,对开展沙尘暴天气的临近预警具有指示意义;同时区域站资料的应用,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冷空气过境时间,而且对沙尘暴天气的正确预报以及对社会发布大风沙尘暴预警信号提供了更有利的科学依据。
  • 摘要:根系抗拉力随着根茎的增大而增大,抗拉强度通常随着根系尺寸的增大而减少,这种规律已经被很多文献证实,但是其机理还不太清楚。虽然这种现象已经被归因于根系组分的差异,即小根系单位干质量的纤维素含量比大的根系多,海岸松和欧洲栗根系中综纤维素含量和抗拉强度随着根系直径的减少反而增加,对紫花首楷和马唐研究表明,这2种草本植物的细根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和较高的纤维素含量有关,根的抗拉强度和纤维素含量都与直径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本文所测试不同树种、不同直径的单枝抗拉力学特性既存在相同规律,也有差别,同时与其他树种根系材料抗拉力学特性既存在相同规律,也有差别。这种差异与枝条结构有关,还是受树种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目前还不清楚,也未见相关报道,关于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测试植物单枝极限抗拉强度随直径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枝径与极限抗拉强度曲线回归拟合结果显示,4种植物中只有沙棘其相关系数<0.5,二者之间没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这与吕春娟等人对白桦、蒙古栋、落叶松、榆树、油松等植物根系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是由于植物枝条、根系是生物材料,其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及不均匀性的特点,且在其生长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这方面的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沙产业是跨部门、跨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基础产业。本文论述了我国沙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其发展对策。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沙产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其辐射作用。加大对沙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
  • 摘要:本文针对2000年5月底至6月初在我国西北沙尘源区开展的“敦煌观测实验”观测到的极端大气边界层,进行其风场的分析研究。观测期间5月29日至31日三天的平均日最高大气边界层高度超过3000米,29日的最高大气边界层超过4000米;高低空观测的风分析可以得到风速大小和近地层风速垂直切变为大气边界层不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值模式WRF不仅可以模拟出该区域极端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变化,还模拟了大地形强迫对风场的影响,敦煌北部高空动量下传是敦煌地区边界层内不稳定扰动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能量来源。
  • 摘要:本文分析了沙尘暴的基本特征,研究了沙尘暴成因及危害,论述了全国沙尘暴监测网能力建设,对内蒙古自治区沙尘暴监测网络情况进行介绍,讨论了沙尘暴监测网络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方向,阐述了保障措施与社会效应。
  • 摘要:卫星遥感从太空观测地球,不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监测沙尘暴的有效工具。近十几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以及沙尘暴遥感定量监测算法的发展,不仅从图像上直观监测沙尘暴,而且能从定量的角度监测沙尘暴的范围和强度,对沙尘暴的影响进行评估。静止和极轨卫星集合应用,优势互补,多传感器协同监测,可以在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
  • 摘要:沙尘暴天气作为一种天气现象一直是气象观测要素之一.但是对这种天气现象的预警、预报与一般的天气有根本的不同,沙尘暴的发生取决于气象条件和地表的状况,它是一个包含大气、土壤、陆面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物理过程.一方面,大气监测发现,沙尘暴是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背景下产生的,如产生强烈大风天气的冷空气及伴随的气旋性涡旋系统.强的沙尘暴还常与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飑线系统相伴生.另一方面,根据风蚀物理学理论,沙尘暴过程实质上是一种风蚀过程,即在风力作用下土壤圈和岩石圈被损害和破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物理机制的3个过程组成的:即地面风对土壤粒子的夹带、平流和湍流造成粒子在空气中的输送和粒子的沉降过程,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 摘要:阿拉善地区位于中国西北荒漠区东部,属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程度高的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问题较多的地区之一.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沙尘暴已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关注和支持,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及恢复.因此,及时掌握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势态,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阿拉善地区植被与土壤现状,水文现状,土地退化现状和沙尘暴现状。研究了阿拉善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水资源极短缺,气候趋于干旱,风沙加剧,野生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依然严峻,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仍在加剧,虫、鼠害泛滥严重。然后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建议:应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性认识,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应继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