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度变化

强度变化

强度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82篇、专利文献142397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地球物理学报、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75·8”暴雨·洪水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强度变化的相关文献由89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联寿、罗哲贤、端义宏等。

强度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42397 占比:99.82%

总计:142652篇

强度变化—发文趋势图

强度变化

-研究学者

  • 陈联寿
  • 罗哲贤
  • 端义宏
  • 宋福根
  • 常艳超
  • 张建海
  • 李鹏
  • 林韩
  • 王敏
  • 陈文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瑞; 高帆; 尹承美; 胡鹏; 褚颖佳
    • 摘要: 利用新一代GPM IMERG卫星遥感反演降水数据产品以及NCEP提供的海表温度(SST)、海(陆)-气界面热通量和风场等资料,对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强度变化和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9年8月4日14:00至9日02:00,显著减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SST为29.6~30.4°C的海域为“利奇马”提供的感热和大量潜热以及“利奇马”环流东侧极为强盛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向其输送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使“利奇马”强度呈显著增强的趋势。2019年8月9日08:00至13日08:00,随着“利奇马”逐渐靠近陆地并登陆,显著增强的垂直风切变、“利奇马”从海洋(陆地)获得的潜热显著减小并且同时失去感热、“利奇马”环流东侧偏南风低空急流的显著减弱、对流层中低层干冷空气侵入“利奇马”环流以及“利奇马”登陆后受到陆面摩擦,使“利奇马”强度显著减弱。②当“利奇马”处于中等强度以上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时(垂直风切变≥5 m/s),无论其移动缓慢(移速<5 m/s),还是移动快速(移速≥5 m/s),垂直风切变对其内(距台风中心100 km半径范围)、外雨带(距台风中心100~300 km半径范围)上的降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利奇马”内、外雨带上的强降水均位于顺垂直风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当“利奇马”处于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时(垂直风切变<5 m/s),无论其移动缓慢,还是移动快速,内雨带上的降水分布由垂直风切变和“利奇马”移动共同决定,强降水分别出现在顺垂直风切变方向及其左侧以及移动的前方,而外雨带上的降水分布由垂直风切变起主导作用,即强降水位于顺垂直风切变方向。总的来看,与“利奇马”移动速度和方向相比,环境垂直风切变对“利奇马”内、外雨带上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影响要重要得多。
    • 陈橙; 杜飞; 李梓萱; 闫慧; 肖鸿; 李焱
    • 摘要: 基于福建省1945—2019年登陆型及影响型热带气旋数据资料,对福建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时空分布特征及灾害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登陆型热带气旋频数年际分布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而强度年际分布呈现相反趋势.影响型热带气旋频数整体呈现减小趋势,预计未来几年继续减小.福州市为登陆次数最多的城市,且登陆强度呈现标准正态分布.从防灾角度出发,热带气旋由海域向陆域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渐减小,且严重灾情在北部出现的频数较南部高.
    • 谭丽娟; 刘颖
    • 摘要: 本文以湖北民族大学羽毛球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变化为基础,通过随队观察、采访交谈、问卷调查和资料查阅等方式,对羽毛球远动员赛前的强度变化、心理变化、训练安排变化进行调研,旨在证明赛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安排有助于运动员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 曹治强; 王新; 黄庆妮
    • 摘要: 定量诊断分析北上台风的云系结构特征对于预报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11—2020年16个北上台风,定义南北对称度因子S1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作为反映北上台风云系结构的指标。当S10时,通常台风北侧和东北侧的云量较多,台风南侧的云系减弱,台风一般表现为“6”字型结构。台风北上过程中由S10转变,在云系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由“9”字型结构转化为“6”字型结构。而这种结构特征的转变初始表现为台风核心区域内第一象限云量增多并向东北方向伸展,同时第三象限对流云衰减以及云量减少,此时,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0并快速增大,台风有快速减弱的趋势。南北对称度因子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作为北上台风云系结构诊断分析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台风强度、降雨的监测和预报形成了定量参考。
    • 胡潇杰; 俞宏耀; 於敏佳
    • 摘要: 利用MICAPS4观测资料、常规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总结了2004号台风"黑格比"的基本情况、对舟山的风雨影响实况和路径变化情况,重点研究了该台风近海增强的成因,并与1909号台风"利奇马"所致舟山大风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台风路径主要受副高引导气流控制而西北向登陆;在较高的海温、合适的高低空配置等有利条件下,低层的正涡度平流输入和来自西南、东南2个方向的水汽输入是该台风近海迅速增强的主要原因;该台风结构受外部系统影响小,舟山地区大风由台风本身均匀的气压梯度引起,起风时间符合预期,而2019年台风"利奇马"则由于东侧台风"罗莎"的能量输入,北部结构得到扩大和加强,因而起风时间大幅提前.
    • 冯紫豪; 高福良; 张婷婷; 高纪宏; 马有财
    • 摘要: 进行了振实成型铅锌尾矿地聚物在三种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0.5 wt%、1wt%、3wt%)中的侵蚀试验,计算了质量损失率和强度变化,并对典型试样进行了FT-IR、XRD、SEM微观分析.结果 发现:铅锌尾矿地聚物试样在不同浓度硫酸溶液中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均随浸泡龄期的增加表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硫酸侵蚀下,凝胶由无定形相向晶相结构转变,地聚合物体系内平衡电荷如Na+、K+、Ca2+被H+置换导致地聚物凝胶脱铝三维网络状结构遭到破坏.
    • 徐震宇; 崔雪东; 顾媛
    • 摘要: 基于2018-2020年浙江省夏季(6-8月)的FY-4A LMIE数据和浙江省ADTD地闪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闪电资料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夏季闪电"事件"和地闪均集中发生在午后与傍晚,闪电"事件"频次的峰值时间比地闪的峰值时间晚若干个小时;闪电"事件"与地闪的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一致,但两者的位置与范围相差较大;闪电"事件"光辐射强度日变化特征明显,其与地闪电流强度是否存在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 Xiuji Liang; Qingqing Li
    • 摘要: 不同方向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但对热带气旋无维强度变化的影响却差异较小.研究发现不同方向垂直风切变对无维强度变化的影响的细微差异与热带气旋周围的高层西风槽,倒槽,低层季风槽等天气系统配置有关.这一结果表明,在研究不同方向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时,除了下垫面热力作用外,还应考虑与切变相关的天气尺度系统的热,动力作用.
    • 牛海祯
    • 摘要: 为探究西北太平洋台风尺度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从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2006—2015年最优路径(best track)观测资料中筛选出快速增强和非快速增强两类台风样本,采用台风最大风速半径(RMW)、34 kn(1 kn=0.51 m/s)风速等值线半径(AR34)和最外围闭合等压线半径(ROCI)三个尺度参数,初步分析了台风尺度与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核尺度(RMW和AR34)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外核尺度(ROCI)与台风强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经历和未经历快速增强过程的两类台风的初始尺度,前者显著小于后者。可以使用RMW和AR34代表的尺度参数来辅助中小尺度台风的强度预报和快速增强过程的预测。
    • 齐文华; 梁佳; 祁萍; 李菲; 马俊强; 陈思宇; 罗鹏斌; 李娟; 李宛彧
    • 摘要: 台风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具有暖中心结构的气旋性强烈涡旋,极易造成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境时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利用JTWC的资料,对2001-2015年的台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此15年中台风4种表征尺度与台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台风增强以TD和TS强度居多,且台风增强所用时间较长;台风减弱的样本中以TY强度居多,说明台风的减弱强度变化较大,迅速且所用时间较短.在台风表征尺度与强度变化的关系方面,重点分析RMW、R34,DR34和TCF 4种台风表征尺度与台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