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稳定层结

不稳定层结

不稳定层结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31984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山东气象、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不稳定层结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农孟松、姜珊、李燕等。

不稳定层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1984 占比:99.97%

总计:332080篇

不稳定层结—发文趋势图

不稳定层结

-研究学者

  • 农孟松
  • 姜珊
  • 李燕
  • 赛瀚
  • 陈联寿
  • 刘嘉慧敏
  • 刘晓初
  • 卢伟萍
  • 吴正琪
  • 孙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飞; 阮蔚琳; 邓雯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云图、微波辐射计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21年7月15日江苏省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冰雹发生前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上游中高空有短波槽和切变活动,地面辐合线触发生成的对流系统向有利于自由对流的南部暖区移动发展,导致了此次冰雹过程的发生。(2)盛夏强冰雹具有较强的LI值、较大的CAPE值、较低的CIN值和较高的0°C层高度等环境参数特征。(3)辐合线依次触发的对流云团向暖区移动发展,形成多个单体风暴。最早触发的对流云团到达的位置最靠南,在盛夏副高西侧西南暖湿不稳定气流的作用下,获得的不稳定能量最多,冰雹强度和范围最大。(4)多单体风暴中组合反射率60 dBz以上且回波顶高超过17 km区域与冰雹发生地较吻合。风暴垂直结构表明6 km以下低层辐合,9 km以上高层辐散的流场,具有明显的悬垂结构。
    • 孙占峰; 李玲萍; 刘明春; 曾婷
    • 摘要: 利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凉州、民勤、永昌3个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MICAPS资料、NEC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5月18日河西走廊东部出现的一次小范围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干旱少雨、高温的气候背景和沙尘暴过程前的正螺旋度为沙尘暴过程起沙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来源;500 hPa冷槽底部的小槽、700 hPa弱冷平流以及地面偏北的冷锋共同作用是沙尘暴发生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的转折性增强、减弱以及200 hPa急流的持续维持使沙尘暴迅速发生、迅速结束,而极其干燥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巨大的温度梯度,促使高空动量下传,同时增大水平方向风力,从而诱发沙尘暴发生,对农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 覃皓; 农孟松; 赖珍权; 翟丽萍
    • 摘要: 2020年1月24-25日,广西出现近20年来范围最大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1)500hPa宽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地面冷锋以及辐合线相配合提供有利环流背景,异常偏冷的中层导致大温度直减率,大气不稳定增强;(2)深层强垂直风切变、热力不稳定层结以及适宜的0°C、-20°C层高度为冰雹产生提供适宜的热动力条件;(3)对流云团呈"长椭圆"型,具有造成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典型特征,雷达回波图上的回波悬垂结构、超过60dBz的强反射率因子、VIL跃增、持久深厚中气旋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等特征,对于冰雹天气的识别和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宋磊; 李晓坤
    • 摘要: 以2020年7月9日锡林浩特机场出现的冰雹天气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利用2020年7月9日M ICA PS常规观测资料、锡林浩特机场的小时实况数据以及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预报经验,凝练预报指标,以期为今后的预报事业做贡献.
    • 李燕; 赛瀚; 刘晓初; 张彩凤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 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夹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Pa温度以及1000 hPa与850 h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 李燕; 赛瀚; 刘晓初; 张彩凤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夹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Pa温度以及1000 hPa与850 h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 王起唤; 姚蓉; 周长青; 王强; 张昆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 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时强降水,"8·21"是副高边缘的准正压类型,带来雷暴大风;"3·20"无明显冷暖空气交汇,"8·21"深层垂直风切不显著,这两点易导致预报中对强对流的忽视;两个过程分别有上干下湿和混合型的探空曲线,层结特征的差异有不同指示意义;"3·20"较"8·21"有更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两者的热力条件均有低层暖湿对流不稳定层,上部干冷空气侵入的特点;雷达特征上,两者均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存在三体散射、高悬强回波和径向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差异,指示了以冰雹或雷暴大风为主.春夏季节混合强对流的相似点是预报工作中需关注的重点,对于主要类型、落区等要素预报预警发挥关键作用.
    • 陈宏; 杨晓君; 易笑园; 尉英华; 杨洋; 张庆; 孙晶
    • 摘要: 利用CMA最佳路径数据、逐时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8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台风强度保持不变却造成山东暴雨位于台风路径东侧而天津暴雨位于路径西侧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安比”北上之后,外围云系发展为非对称云系,降雨和环流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山东和天津两个暴雨区的降雨增强发展与对流云团的发展特征一致,低质心的短时强降雨站点分布于TBB梯度高值区。台风在山东境内时,中尺度云团和强降雨主要位于台风路径东侧的鲁中地区,这是由于弱的垂直风切变利于台风的暖心结构和强度维持,台风本身携带的高温高湿环境引起了对流层低层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并引发了台风东侧的短时强降雨导致暴雨,暴雨中心位置受到正涡度、垂直速度、水汽辐合和泰山地形的共同影响。台风进入天津后,高空槽东移携带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侵入台风环流,引起冷暖空气交汇,并激发出非对称的中尺度系统、导致垂直风切变和正涡度显著增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引起了明显的抽吸作用,它们共同造成了台风西侧强烈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的厚度明显增加,并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对流层低层东南急流经过渤海后水汽得以补充,在台风西北部形成明显的带状水汽辐合带,因此台风云系西北侧的京津交界地区存在沿气旋式环流的带状中尺度云团发展,共同导致台风西北侧持续5个小时的短时强降雨,造成了大暴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