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闪

地闪

地闪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732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文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747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大气科学、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八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等;地闪的相关文献由134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夏明、邱江波等。

地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8 占比:7.6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6747 占比:92.12%

总计:7324篇

地闪—发文趋势图

地闪

-研究学者

  • 刘刚
  • 夏明
  • 邱江波
  • 黄小兵
  • 刘达平
  • 姜兆宁
  • 方针
  • 王晓明
  • 郄秀书
  • 李辛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田野; 余秋实; 邳莹; 王俞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雷电参数分布特征及其差异,为雷电防护工程设计和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根据2007—2019年湖北省地闪监测数据及土地覆盖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频次、地闪回击密度、地闪强度、地闪陡度等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3年地闪回击密度减少趋势明显,正地闪百分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9月、全天的14—20时,地闪活动较弱的月份、时段发生正地闪的比例较高;建成区地闪回击密度值为6.7次·km-2·a-1,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地闪强度年际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林草区正地闪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正地闪陡度大于总地闪和负地闪,耕地区和水域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相对较大,林草区正地闪、负地闪和总地闪平均陡度最小,由此说明,正地闪雷电感应的危害大于负地闪和总地闪,耕地区、水域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大,建成区次之,林草区雷电感应的危害最小.
    • 顾媛; 史海锋; 张卫斌; 张祎
    • 摘要: 基于2013-2018年浙江省地闪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灾周边半径5km区域地闪进行统计,分析雷电灾害与区域地闪频次、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雷电灾害半径为5 km区域日地闪频次主要集中在100次以下,雷电流幅值主要分布于在10~50 kA;不同类型雷灾的区域地闪特征具有差异,电子电气设备受损雷灾的地闪频次、雷电流幅值跨度最大,人员伤亡的区域雷灾地闪频次普遍较低、小幅值雷电流比重较大,造成建筑物损毁的地闪频次高值事件比重较大、雷电流幅值相对较高。发生雷电灾害的概率随着区域日地闪频次的增加呈指数递增,指数函数可以很好地表征雷灾概率与地闪频次之间的关系,区域地闪频次对雷电灾害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地闪强度对雷电损害方式具有影响。
    • 徐安铎; 徐碧裕; 钟雨珊; 张鹃
    • 摘要: 利用2016—2020年粤港澳闪电定位数据和广东86个国家地面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地闪频次和地闪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地闪与降水量、强降水频次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逐月地闪频次与降水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在6和8月,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95。日变化中,地闪频次高值集中在12:00—20:00,占比为61.4%;地闪频次与逐时雨量均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5:00,两者相关系数0.90。(2)地闪密度大值区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递减,中心值达到33次/(km;·年)以上;地闪强度分布与地闪密度相反,地闪密度大的地区,其平均地闪强度小。(3)全省大部分地区地闪密度与降水量、强降水频次相关性强,而在粤东及粤北地区相关性较差。相较于降水量,地闪密度大值区与强降水频次的相关性更好;而地闪强度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比其与强降水频次相关性要更好。
    • 卢炳夫; 植耀玲; 伍华丽
    • 摘要: 利用2007—2017年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广西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活动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频次日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地闪平均雷电流幅值空间分布较为一致;(2)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极性均以负地闪为主,前汛期正地闪发生概率较大,后汛期相对较小,正地闪平均雷电流幅值大于负地闪,后汛期大于前汛期;(3)南海夏季风强弱和爆发早晚对前汛期地闪活动影响较大,强度小及爆发早,地闪偏少,反之偏多;前汛期地闪活动高值区受地形引导大尺度冷暖气流频繁交绥影响较大,后汛期受午后太阳辐射增温、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 赵战友
    • 摘要: 本文使用河南省闪电定位数据和人工观测雷暴日数据,对信阳市某产业园区的地闪活动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园区内地闪密度平均为1.1次•km−2•a−1;总雷暴小时数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为18小时,雷暴小时数量最少的年份是2015年,为4小时;园区地闪活动年变化大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3年地闪次数最多,为51次;2015年地闪次数最少,仅有4次。园区地闪活动主要在7~8月,占全年地闪数量的79%,14时和18~19时是地闪活动的高发期。园区地闪雷电流主要集中在15~50 kA,占地闪数量的76.6%。
    • 苟阿宁; 吴翠红; 袁延得; 冷亮; 朱传林; 韩芳蓉; 吴涛
    • 摘要: 利用天气雷达、探空资料,采用成熟的雷暴识别外推技术,比较有、无地闪活动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和隶属度特征差异,提取雷达参量,采用模糊逻辑原理建立临近1 h地闪预警方法。分析表明,-25~-10°C高度层最大反射率因子(REF)和回波顶高是湖北地闪预警的最佳因子,尤以REF_(-15°C)、REF_(-20°C)和REF_(-z25°C)表现最佳,REF_(-10°C)效果次之,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雷电指示意义较小,根据不同因子贡献不同给与了不等权重分配,并通过雷电样本阈值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权重系数进行细化,实现了地闪未来1 h的临近落区预报。利用每6 min滚动预报未来1 h(6 min间隔)的临近预报结果和实况进行1 km网格点对点综合评分,30 min击中率(POD)可达50%以上,临界成功指数(CSI)为30%左右,POD和CSI随预报时效缓慢降低。通过个例预报检验,发现该预报方法在大范围雷暴天气预报评分较高,而局地对流的预报评分偏低。该研究说明基于雷达参量的模糊逻辑地闪预警方法基本合理可靠,可用于湖北雷电短时临近自动预报预警及决策服务。
    • 赵战友; 杨美荣
    • 摘要: 利用河南省三维闪电探测数据和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选取河南省2018-2019年12次冰雹天气过程,统计了过程中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分析了地闪频次与雷达回波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次冰雹天气过程地闪活动差异较大,地闪数量为12~496次,过程最高地闪频次为2~71次/6 min。12次过程中正地闪数量多于负地闪数量的有3次,正地闪比(正地闪数量与地闪数量的比值)为0.16~0.67,平均为0.41。12次冰雹天气过程地闪频次在降雹前出现跃增现象,有11次过程地闪跃增通过了2σ阈值检验,跃增信号比降雹时间提前6~22 min,平均为15.6 min。降雹开始时,40 dBZ回波顶高达到12 km,6 km高度不小于50 dBZ回波面积在100 km^2左右;降雹开始后,40 dBZ回波顶高呈下降趋势。12次冰雹天气过程地闪频次与6 km高度之上40 dBZ回波体积的相关系数为0.42~0.81。
    • 于建立; 程龙; 樊亚东; 张迎栋; 鲁志伟
    • 摘要: 为了深入理解地闪回击电磁脉冲特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地闪回击200 m以内地面、20 m高和50 m高的垂直电场.分析了大地电导率、大地相对介电常数以及地面等值厚度三个特征量对该范围内垂直电场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范围内地面和空间垂直电场均在2~3μs的快速上升后出现时间较长的“平台”波形,“平台”高度和波头上升陡度均随回击距离和高度增加而非线性降低.50 m远地面场和空间场“平台”高度随大地电导率增大分别提高和降低,10μs内最大变化5%~10%,并且此处“平台”高度随地面等值厚度增大而略有增加.大地相对介电常数对该范围内垂直电场的影响可忽略.
    • 唐国瑛; 李丰全; 王莺; 马莉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区,雷电灾害频发。利用2017—2020年甘肃省ADTD(the advanced toa and direction system)闪电定位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地闪频次、雷电流强度和地闪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了解该地区地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7—2020年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年平均地闪频数为2.71万余次,负、正地闪数分别占总闪数的84.27%和15.73%。地闪数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单峰”特征,夏季闪电活动最强,占全年70.11%;春秋次之,冬季最弱。日变化亦呈“单峰”型,总闪和负地闪峰值出现在北京时10:00—12:00,正地闪峰值比负地闪峰值滞后约1 h。4—10月月平均正地闪数远少于负地闪,但正地闪的月平均电流强度却是负地闪的1.56倍。地闪密度大于0.24次·km-2·a-1的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兰州市永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南部、玛曲县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及合作市一带,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庆阳市华池县、环县、镇原县、庆城县,陇南市南部和文县。正地闪高发区集中出现在玛曲县和碌曲县大部、定西市与甘南州交界处及庆阳市中南部。通过对比地闪密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认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的闪电活动与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
    • 刘岩; 徐芬; 郑媛媛; 张蕾; 杨美荣; 慕熙昱; 梅海霞
    • 摘要: 闪电活动对于强龙卷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典型强龙卷风暴中地闪的时空演变、雷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30 dBZ的区域内,龙卷发生期间,地闪活动减弱且较为分散。不同龙卷风暴的地闪频次差异较大,这与风暴中上升气流的强度有关;当地闪频次从峰值降至最小值期间,龙卷及地,两次过程中地闪频次峰值分别提前龙卷发生约33 min和28 min。同时,龙卷及地之前,地闪会出现连续多次闪电跃增;龙卷等级越强,正地闪表现越活跃,特征越明显,在江苏盐城阜宁龙卷发生期间,还出现了地闪极性从正地闪主导向负地闪主导的反转;两次龙卷风暴雷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但均小于历史平均值,地闪发生愈频繁的龙卷风暴,对应的雷电流强度值愈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