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

悬浮颗粒物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66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海洋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1044646篇;相关期刊261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学研究、湖泊科学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等;悬浮颗粒物的相关文献由160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勇鹏、崔福义、董德明等。

悬浮颗粒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44646 占比:99.96%

总计:1045114篇

悬浮颗粒物—发文趋势图

悬浮颗粒物

-研究学者

  • 徐勇鹏
  • 崔福义
  • 董德明
  • 花修艺
  • 乔正辉
  • 孔明
  • 张毅敏
  • 程梅
  • 董卫
  • 黄亚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韦韦; 覃宇均; 李扬; 陈思洁; 冉秀华
    • 摘要: 为保障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中水样前处理效果,对几种常用的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了低浊度时预处理方式及颗粒物成分对总磷测试的影响,对比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监测数值的影响、总磷自动监测仪测试数据与实验室监测测试数据的差异,减少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对总磷自动监测仪测试的影响。
    • 董文雯
    • 摘要: 文章选择吉林省某市作为研究背景,分析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关系。结合悬浮颗粒物的吸入过程及其在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方式,分析空气悬浮颗粒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机理。通过实验结果可知: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增高,痰液中的ET-1、MDA、MMP-9、SOD3指标会下降、因神经疾病入院的人员数量会增加、窦性心率将逐渐趋于异常、血液中部分免疫细胞的数量将减少,且加重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环境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会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越高,影响程度越大。
    • 武新成; 陈学平; 简丽; 姚嘉林
    • 摘要: 桥面沉积污染物被桥面径流带入水体,易造成水体污染,采集桥面沉积物与桥面径流样品,进行污染物粒径分析,通过对桥面径流沉降性能试验、溶解性试验以及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净水药物混凝试验,得出桥面径流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SS,沉淀对粒径大于280μm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COD指标通过沉淀的去除率约为70.4%,NH3-N的含量在沉淀前后基本没有变化,TP通过沉淀约有80%的整体去除率,Zn和Cu的沉淀去除率分别为60.32%和60.70%,Pb的沉淀去除率为18.36%;过滤能够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细小颗粒及其携带的污染物,在合适的剂量下,加药混凝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对更好,但是设备相对复杂,根据试验分析和方案比选,采用沉淀+过滤+外排边沟的方法来处理桥面径流污染物更为有效。
    • 章鑫鑫; 谷正; 余超; 陈国炜; 刘丽
    • 摘要: 针对目前有关消毒剂胁迫下颗粒物对微生物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清晰,以饮用水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静态模拟实验装置,解析消毒剂胁迫下针铁矿对微生物聚集和消毒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未投加消毒剂氯时,针铁矿浓度对水中微生物失活率基本没有影响;而当有氯存在时,针铁矿促进氯的衰减、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分泌以及其聚集行为,进而增强其抵抗消毒剂灭活的能力,尤其在0.5mg/L氯时,其保护效果较为显著.
    • 季宁宁; 刘永; 王圣瑞
    • 摘要: 为探究湖泊水体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机碳、氮来源及水质指示意义,分析了2013-2014年洱海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 C)、氮同位素(δ^(15) N)和C/N比值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洱海悬浮颗粒物δ^(13) C、C/N、δ^(15) 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δ^(15) N在旱、雨季差异显著(P<0.05),变化范围分别为1.9‰~4.9‰(均值为3.6‰±1.5‰)和0.7‰~7.8‰(均值为4.2‰±1.8‰).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在旱、雨季均以陆源C4植物为主(48.2%±19.1%),氮来源旱季以陆源植物为主(44.3%±10.1%),转变为雨季以化肥为主(30.3%±6.8%).两者有机碳与氮来源差异揭示水生和浮游植物来源的有机碳与氮易降解,对水质影响较大,而陆源C4植物和土壤来源的有机碳和化肥来源氮易沉积,对水质影响相对较小.②随机森林回归分析表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POM)来源差异(δ^(13) C、C/N)、氧化还原电位和水温(WT)是影响水体多营养循环指标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4.0%~6.9%;POM、C/N和WT是影响叶绿素a的重要因子,重要度为9.3%~10.7%,说明POM来源特征结合水环境因子显著影响水质,而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相对稳定,对水质无显著影响.为防控洱海水质持续下降,除了加强外源控制,雨季还应重点采取控藻措施.
    • 曹永港; 白玉川; 陈宜展; 邓丹; 欧阳永忠; 冯砚青; 江林; 廖世智; 肖志建
    • 摘要: 海口湾东部是南渡江西北新三角洲受水受沙盆地,一直以来是典型的淤积海域。通过历史卫星影像分析海口湾东部浅滩的沉积过程,研究不同时间的湾内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采用遥感和实测悬浮颗粒物数据认知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借助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对海口湾东部海域淤积趋势以及机制进行宏观分析。结果表明:海口湾东部浅滩的多个沙坝生成于不同的围海填地阶段;人类活动建造的向湾内伸突的人工构筑物,减弱了海口湾东部浅滩的潮流和波浪作用,进而导致泥沙在“葫芦岛项目”东部和南部海域沉积。了解海口湾东部海域泥沙运动规律以及海域淤积机制,是解决该海域淤积问题的基础。
    • 陶舒琴; 李云海; 唐正; 叶翔; 孙恒; 高众勇; 李国刚
    • 摘要: 陆架边缘海悬浮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其来源研究是海洋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其边缘海海洋环境受海–气–冰系统共同作用与影响,颗粒有机质的组成及来源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与全球意义,其控制因素研究对全面认识罗斯海、阿蒙森海等典型西南极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泵传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区采集的59个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的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和多种来源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测试数据,研究了罗斯海–阿蒙森海区域悬浮颗粒物中有机质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颗粒物中不同来源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评估了不同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海–气–冰系统作用下的南极边缘海颗粒有机质组成及来源示踪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罗斯海–阿蒙森海区海水表层颗粒物中颗粒有机碳(POC)的丰度与表层水体荧光值、海水pCO_(2)、海洋浮游植物源和动物源生物标志物等的丰度分布趋势一致,这种水平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罗斯海–阿蒙森海海水表层POC主要由浮游植物和动物现场产生。表层悬浮颗粒物总有机质C/N比普遍低于4,显示海区颗粒有机质受微生物降解改造作用明显;表层悬浮颗粒物δ^(13)C值普遍低于−25.2‰,空间分布复杂,反映了南极冰架边缘海独特的贫^(13)C的浮游植物源、富^(13)C的动物源和贫^(13)C的陆源颗粒有机组成的混合信号。表层悬浮颗粒物类脂生物标志物指标是区分不同来源POC组分的有效指标;菜籽甾醇、甲藻甾醇等浮游植物源生物标志物含量之和能较好地反映浮游植物源POC的贡献:近岸冰间湖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水体浮游植物活动;胆甾醇能较好地反映动物源POC的贡献: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海区次级生产力水平和企鹅、海豹等生物量水平;长链的烷基类脂生物标志物较好地反映了南极岩性陆源POC的贡献,其浓度的空间变化受控于南极冰川作用主导的海陆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往往在融冰过程明显的冰架边缘近岸区呈现高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标志物分子指标结合总有机质指标的多参数综合评估为准确辨识南极边缘海复杂的POC来源组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极区现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翟亮; 金鑫; 陈伯俭; 张祺
    • 摘要: 为明确河流水环境及水动力条件差异对悬浮颗粒物表观特征的影响,选择海河流域的牛尾河与滦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微观形貌观测明确了不同河流悬浮颗粒物的结构特征,并采用模拟风化实验进一步探究了水环境及水动力条件差异对悬浮颗粒物表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尾河水环境及水动力条件差,有机裹层完全包裹在悬浮颗粒物外,表观特征复杂;滦河水环境及水动力条件好,外部仅有少量有机裹层包裹,裸露内部无机矿物,表观特征简单。风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较差的水环境条件能够造成牛尾河与滦河自生悬浮颗粒物有机裹层的负载量多,而较好的水环境条件造成有机裹层负载量少。牛尾河天然悬浮颗粒物在较好水质条件下,随着转速的增高其有机裹层负载量逐渐降低,当转速达到1000 r/min时,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降低至0.12%。水环境条件及水动力条件共同塑造了悬浮颗粒物的表观特征,较差的水环境条件更易于悬浮颗粒物表面有机裹层的附着,而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则不利于悬浮颗粒物表面有机裹层的附着。河流悬浮颗粒物的表观特征受到河流水环境及水动力条件的双重调控,是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深入认识河流悬浮颗粒物的表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周紫彧(编译); 安建东(编译)
    • 摘要: 近日,英国雷丁大学等单位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物会与花香气味物质发生反应,影响传粉昆虫的嗅觉和辨别能力,使它们很难找到开花植物,从而降低昆虫的传粉服务能力,该成果发表于《环境污染》。常见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地面臭氧、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悬浮颗粒物等。空气污染对人类影响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91%人口生活在受污染的空气中,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约400万人死亡。
    • 申彦芬
    • 摘要: 由于存在许多有毒金属和其他污染物,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排放成为煤炭行业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些废水是河流和其他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在本研究中分析洗煤厂废水的毒性,研究表明废水毒性极高,含有大量悬浮颗粒物,许多重金属含量超过其允许限值。此外,还利用大型真菌平菇进行了真菌修复,以净化废水中的重金属。这项研究表明,用侧耳菌可去除废水中重金属含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