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胞外聚合物

胞外聚合物

胞外聚合物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77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1016790篇;相关期刊244种,包括安徽农业科学、工业用水与废水、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全国第十二届非均相分离学术交流会暨2015厦门台湾两地过滤与分离技术交流大会等;胞外聚合物的相关文献由237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海丰、孙宝盛、张兰河等。

胞外聚合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16790 占比:99.93%

总计:1017468篇

胞外聚合物—发文趋势图

胞外聚合物

-研究学者

  • 张海丰
  • 孙宝盛
  • 张兰河
  • 唐然
  • 李军
  • 龙向宇
  • 曹达啟
  • 王红武
  • 董德明
  • 郝晓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宇虹; 范红叶; 郑燊鹏; 王泽宇
    • 摘要: 正己烷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但其会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微生物技术凭借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运行费用低和操作简单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正己烷的超强疏水性导致了生物法难以高效去除正己烷。本文研究了一种双金属改性竹炭(Fe-Pd/BC),并将其应用于正己烷的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Fe-Pd/BC投加浓度为0.05 g∙L−1、NH4+浓度3 g∙L−1、pH 7.7、温度35°C条件下,300 mg∙L−1的正己烷去除率在35 h可达94.63%。此外,在Fe-Pd/BC存在的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疏水性从22.61%提高至45.78%,胞外蛋白质含量从38.14 μg∙mL−1提高至46.27 μg∙mL−1,细胞表面zeta电位从−14.7 mV降低至−18.4 mV。进一步的实验表明,Fe-Pd/BC可以通过参与细菌生长、提高zeta电位绝对值、暴露大量蛋白质疏水基团、增加CSH来提高正己烷的生物降解效率。本研究的结论证实通过添加Fe-Pd/BC来提高微生物降解效果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正己烷废气治理技术。
    • 白新月; 陈予珂; 黄丹丹; 徐期勇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晰甲烷氧化菌群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其甲烷氧化量和胞外聚合物(EPS)2种重要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来探讨不同基质浓度与不同炭组间交互产生的环境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浓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差异影响最大.在甲烷与氧气(15%,V/V)均充足的情况下甲烷氧化累积量主要由Ⅰ型甲烷氧化菌贡献;而在某一组分相对不足(≤10%,V/V)的气体浓度下,Ⅱ型甲烷氧化菌是消耗甲烷的主要微生物.在高甲烷低氧条件添加富铁炭或可有效缓解EPS堵塞且有利于Ⅱ型甲烷氧化菌Methylocystis的生长.
    • 朱娅绮; 李姗姗; 郭晴雯; 娄雪; 王浩业; 朱晓丹; 马涵; 张翰林; 李映雪
    • 摘要: 研究了进水NH_(4)^(+)-N对多毛型组合填料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脱氮性能、脱氮速率和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NH_(4)^(+)-N浓度由30 mg/L增加到50 mg/L时,化学需氧量(COD)和NH_(4)^(+)-N的去除率保持稳定,分别为91.24%±1.01%和98.66%±1.32%,出水NO_(3)^(-)-N浓度由(2.68±0.35)mg/L上升至(6.66±0.16)mg/L;与NH_(4)^(+)-N浓度为30 mg/L相比,当进水NH_(4)^(+)-N浓度为50 mg/L时,比氨氧化速率、比亚硝酸盐氧化速率、比亚硝酸盐还原速率和比硝酸盐还原速率分别降低了8.24%、11.25%、10.62%和10.74%,脱氢酶、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和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分别下降了11.23%、10.28%、13.54%、13.83%和12.91%。这说明高浓度NH_(4)^(+)-N条件下,低碳氮比导致生物膜脱氮性能下降,增加NH_(4)^(+)-N浓度能抑制酶活性,提升EPS、疏松型EPS(LB-EPS)和紧密型EPS(TB-EPS)的产量,提高LB-EPS、TB-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
    • 朱晓丹; 郭晴雯; 张翰林; 马涵; 李映雪; 李姗姗
    • 摘要: 研究了在低温条件下C/N比变化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脱氮性能、脱氮速率及胞外聚合物(EPS)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N比由13.3增大至20.0,COD的去除和SBBR的脱氮性能未受明显影响,表现为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维持在92.18%±0.53%和98.54%±0.57%;SBBR的脱氮速率上升,表现为比氨氧化速率、比亚硝酸盐氧化速率、比亚硝酸盐还原速率和比硝酸盐还原速率分别上升了14.57%、13.05%、8.12%和10.77%;EPS及其中的多糖和蛋白质含量降低。
    • 陈璇; 陈猷鹏
    • 摘要: 为了考察有毒有机物苯酚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了不同苯酚浓度(50和100 mg/L)条件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去除率的影响,并综合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分泌情况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趋势,分析颗粒污泥脱氮性能退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苯酚抑制了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脱氮性能,当苯酚浓度为50和150 mg/L时,NH^(+)_(4)-N去除率分别降低了15.05%和24.35%。苯酚刺激了颗粒污泥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的分泌,以抵御其毒性胁迫,当苯酚浓度为50、150 mg/L时,颗粒污泥的总EPS含量分别增加了43.62%和57.29%。苯酚导致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在苯酚浓度为50、150 mg/L时,厌氧氨氧化细菌所属的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由41.01%分别降至38.52%、33.84%。通过PICRUSt(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预测分析发现,在苯酚胁迫下与厌氧氨氧化细菌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受到了抑制,苯酚影响了与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相关的功能性细菌的代谢。
    • 薛同站; 李卫华; 黄健; 朱曙光; 王坤
    • 摘要: 为去除小流域河水中污染物,恢复水体生态功能,采用改性中空纤维膜曝气生物膜(MABR)进行了78 d的中试试验。水力停留时间(HRT)约为8~10 h时,曝气膜单位面积降解氨氮污染负荷为0.65~1.85 g·m^(-2)·d^(-1),降解COD污染负荷为6~10 g·m^(-2)·d^(-1),降解TP污染负荷为0.05~0.10 g·m^(-2)·d^(-1)。中试段上下游荧光指数(F_(I))分别为1.82和2.12;自生源指数(B_(IX))为0.946和1.104;新鲜度指数(β∶α)为0.897和0.99。试验结果表明,MABR技术对河水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有助于河流生态功能的修复,可用于低流速河流和黑臭水体的污染治理。
    • 宋志伟; 郑欢; 谷新宇
    • 摘要: 为探究N-乙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投加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利用SBAR反应器培养4组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同时期先后投加C12-HSL、C14-HSL两种化合物,监测运行过程中污泥的颗粒粒径、质量浓度、EPS质量分数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投加方式可以使好氧颗粒污泥更稳定,但颗粒粒径明显减小,平均粒径约为0.1 mm;两种化合物共同调控的好氧颗粒污泥更利于维持EPS中酪氨酸类蛋白质、色氨酸类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β-折叠的相对质量分数。
    • 张媛媛; 陈希; 束义德; 张建民; 王瀚; 胡彬; 宫延哲; 范晨龙
    • 摘要: 以大分子有机物为碳源,考察短时顶部进水+厌氧搅拌(R1)与长时底部推流进水+厌氧静置(R2)两种序批式反应器对生物除磷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R1反应器污泥一直维持絮体状态且易发生丝状膨胀,SVI30在88.85~1212.12 mL·g^(-1)之间波动;R2反应器污泥可在110 d实现颗粒化,成熟颗粒污泥结构密实,SVI30为38.39~58.92 mg·L^(-1)。R2反应器在厌氧段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更高,更有利于聚磷菌的生长。R2反应器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高于R1,分别为26.24 mg·gVSS^(-1)和7.15 mg·gVSS^(-1),可与更多Ca、Mg结合促进污泥颗粒化。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显示,R2反应器有利于水解发酵菌群norank_f_Chitinophagaceae(27.71%)、norank_f_Saprospiraceae(4.86%)和分泌EPS菌群Flavobacterium(9.38%)的生长,促进了聚磷菌的生长和污泥的颗粒化。
    • 钟怡江; 文华国; 陈洪德; 刘磊; 陈安清; 王兴龙; 王志伟; 白璇
    • 摘要: 化石记录长达35亿年的蓝细菌在地球历史的生态演化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蓝细菌有关的"前寒武纪之谜"等系统性科学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学者。胞外聚合物在蓝细菌钙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基础上,通过系统介绍蓝细菌及胞外聚合物的主要特征,回顾和总结前人在蓝细菌光合作用有关和降解过程中的钙化过程的研究成果,重点剖析蓝细菌胞外聚合物在其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主要的地质意义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以期为探索与蓝细菌和微生物席钙化方面相关的系统科学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 白倩倩; 刘永红; 王宁; 杜燕萍
    • 摘要: 采用投加PBG悬浮载体MBBR反应器,研究了PBG-MBBR系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启动过程中生物膜形成、组成及活性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优先在PBG载体内部附着,由内向外生长繁殖,历时16d后该系统COD、NH_(4)^(+)-N去除率分别达到89.95%和93.29%,膜量达到11060.07 mg·L^(-1),同时系统NO_(3)^(-)-N和NO_(2)^(-)-N出水浓度为0.23 mg·L^(-1)、0.02 mg·L^(-1),SND率达到99.14%,系统启动完成;生物膜形成初期分泌大量以PS为主的EPS(371.20 mg·g^(-1)),其中S-EPS层含量最高(229.71 mg·g^(-1)),EPS总量在16d后降至53.06 mg·g^(-1),形成以PN为主,TB-EPS层含量最高为特征的成熟生物膜;在第6天膜量达到7196.88 mg·L^(-1)前,DHA和SOUR随着膜量增加而增大;当膜量超过该值时,DHA和SOUR随着膜量的升高而降低,这表明,该系统适宜有效生物膜量在7000 mg·L^(-1)左右;镜检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微生物相由游离虫向钟虫和轮虫逐渐演变;Alpha微生物多样性较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占比分别在35%、20%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