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吸附

生物吸附

生物吸附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8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0篇、会议论文58篇、专利文献414522篇;相关期刊386种,包括铀矿冶、化学与生物工程、化工新型材料等; 相关会议48种,包括2016年中国贵金属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年会等;生物吸附的相关文献由2757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锦韶、尹华、彭辉等。

生物吸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0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5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4522 占比:99.77%

总计:415480篇

生物吸附—发文趋势图

生物吸附

-研究学者

  • 叶锦韶
  • 尹华
  • 彭辉
  • 张娜
  • 魏德洲
  • 黄凯
  • 王建龙
  • 曾光明
  • 刘月英
  • 李清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沈吉利; 梁长利; 任嗣利
    • 摘要: 以从稀土矿区分离筛选的黏质沙雷氏菌为生物吸附剂,吸附回收低浓度稀土废水中Dy(Ⅲ),借助Zeta电位、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吸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当Dy(Ⅲ)溶液pH为5.00、吸附时间为120 min、Dy(Ⅲ)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黏质沙雷氏菌用量为0.4 g/L时,Dy(Ⅲ)的吸附量和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81 mg/g和95.86%。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属于单层化学吸附。黏质沙雷氏菌对Dy(Ⅲ)的吸附机制有静电吸引作用、离子交换作用以及与—NH_(2)和—COOH等含N、O活性官能基团的配位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开发新型生物吸附试剂,促进生物吸附法在稀土元素回收中的应用。
    • 曾倩; 朱婷; 李飞泽; 杨远友; 杨吉军; 兰图; 廖家莉; 刘宁
    • 摘要: 为开发可用于铀污染环境修复的优势微生物,本文考察了一株从铀污染场所分离的新型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X57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对铀的富集行为,并结合相关的表征探索了可能的生物富集机理。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富集依赖于细菌的代谢活性,且受接触时间、pH值、温度、初始铀(Ⅵ)浓度以及共存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铀初始浓度100 mg/L、温度303 K、pH=7.00条件下,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最大富集量约为175.52 mg/g(干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富集铀的过程存在化学吸附、粒内扩散等多个阶段。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溶液中的铀(Ⅵ)与细胞中的羧基、氨基、磷酰基等官能团发生络合,并同时扩散至胞内的细胞质膜上形成铀-磷酸盐矿物。上述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富集是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沉积矿化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 安秋颖; 郭璐露; 黄泽波; 陈紫桂; 赵苒
    • 摘要: 六价铬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含铬污水排入环境,在污染周边水源和土壤的同时,还可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高效处理含铬污水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铬修复技术一般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但其具有处理程序复杂、成本较高、效率低、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等缺点。生物修复技术则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吸收、降解、转化等途径减少污水中的铬,具有经济、无二次污染、修复效率高、过程安全等优点,因此被认为是处理含铬污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就微生物还原,微生物吸附,植物、纳米材料与微生物联用等现有处理含铬污水的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制、反应机理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揭示其应用潜力,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曾敏静; 张斌超; 林树涛; 曾玉; 程媛媛; 龙焙
    • 摘要: 稀土冶炼产生了大量重金属废水,污泥因其来源广而成为常用的生物吸附剂,用于重金属废水治理。研究探索了自养硝化颗粒污泥(ANGS)吸附铅离子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铅离子浓度、吸附时间、污泥浓度及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实现ANGS对铅离子高效吸附适应的反应条件,即:吸附时间为2.0~2.5 h;污泥质量浓度为5000~9000 mg/L;pH值为3~5;铅离子质量浓度≤300 mg/L。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各影响因素与铅离子去除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并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影响力排序为:污泥量>pH>吸附时间;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2.03 h,污泥质量浓度=6061.98 mg/L,pH值=3.01,此时,ANGS吸附铅离子的预测值可达100%,实际值>95%。利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吸附过程,拟合度R^(2)为0.9453,表明该吸附是一个非均相表面吸附过程;最大吸附量(Q_(max))为40.09 mg/g,证实了ANGS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铅离子生物吸附剂,旨在为稀土冶炼废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胡万群; 陈烁; 江鸿
    • 摘要: 小龙虾壳是一种丰富的天然废弃物,也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污染物生物吸附剂,尤其是对重金属的吸附.本研究首先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水溶液中主要重金属离子Cu^(2+)、Zn^(2+)和Cr3+的释放实验评估了使用小龙虾壳生物炭作为生物吸附剂的安全性.重金属的释放浓度取决于pH值、离子强度和腐殖酸,并且重金属最大释放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本文研究了合成废水中小龙虾壳生物炭对Cu^(2+)和Pb^(2+)的去除效果.去除过程涉及生物吸附、沉淀和络合,结果表明小龙虾壳是去除Cu^(2+)和Pb^(2+)的优良生物吸附剂,其中沉淀步骤主要取决于Ca物质、pH和温度.Pb^(2+)和Cu^(2+)的最大去除量分别为676.20和119.98 mg/g.相关的沉淀物和生成的复杂产物主要包括Cu_(2)CO_(3)(OH)_(2)、Ca_(2)CuO_(3)、CuCO_(3)、Pb_(2)CO_(3)(OH)_(2)、CaPb_(3)O_(4)和PbCO_(3).
    • 谢文骁; 来超超; 黄斌; 潘学军
    • 摘要: 为提高污水中17β-雌二醇(E2)的去除效率,筛选洱海沉积物中E2的优势降解微生物,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E2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E2降解的优势菌种,其对E2的生物去除是快速吸附及持续降解的共同作用过程。经大肠杆菌降解3 d后,1.00 mg/L E2去除率约为70.42%。生物吸附主要受pH值、生物量的限制,在弱碱性(pH=8)环境下吸附效果最佳。在适宜的浓度下,电子供体、H_(2)O_(2)、腐殖质和重金属可以有效促进E2的生物降解。当葡萄糖、甲酸钠、H2O2、腐殖质、Zn^(2+)和Cu^(2+)浓度分别为40.0 mg/L、10.0 mg/L、3.0 mmol/L、2.0~15.0 mg/L、0.5 mg/L及0.5 mg/L时,E2的生物降解率提高近12.41%~57.47%。由此可见,洱海沉积物中筛选的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E2去除能力,但其受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调节合适的环境条件可极大程度地促进E2的生物去除效率。
    • 李林; 艾雯妍; 文思颖; 苏奇倩; 徐其静; 刘雪
    • 摘要: 重金属因具毒性、易生物富集且不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其污染治理是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物理化学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投资大、适用范围窄、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基于微生物的生物吸附具备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势,是重金属水污染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前期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对重金属离子(Pb^(2+)、As^(3+)/As^(5+)、Cd^(2+)、Cr^(3+)/Cr^(6+)、Cu^(2+)和Zn^(2+))的吸附方式(胞外吸附、表面吸附和胞内吸附)、吸附去除效率、吸附机理(胞外沉淀、离子交换、表面络合、物理吸附、氧化还原、无机微沉淀和胞内积累等)和吸附影响因素(微生物种类与状态、重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共存离子和环境因素等)。此外,亦对吸附后微生物材料中重金属的回收及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微生物比表面积小、菌种选育耗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吸附重金属后的微生物不易分离回收、微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的特异性选择等)进行了系统探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微生物吸附效率的改进措施(物理化学改性、生物改性和固定化)。综述内容可为提高微生物吸附去除重金属效率及其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肖丹; 刘艳丽; 韩罗威; 贺恺乐; 姚嘉琦; 吕翠
    • 摘要: 以絮状污泥为生物吸附剂,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对Cr^(6+)的吸附效果,并分析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絮状污泥吸附Cr^(6+)的最佳条件为:接触时间1h,pH=0.8,30°C,污泥投加量7g/L,Cr^(6+)初始质量浓度30mg/L。絮状污泥对Cr^(6+)的吸附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拟合,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存在单分子层吸附。
    • 江澜; 闵燕; 叶便达; 贾朝刚; 李越; 陈浩然; 常海军
    • 摘要: 探讨了使用死亡生物的微生物源和木质纤维素的残留去除重金属的水溶液,总结了去除重金属的生物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模型特征,并通过不同的仪器表征技术和相关的机制,讨论金属和生物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工业废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是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有关水溶液中重金属截留的方法有很多报道,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环保型和经济性工艺.生物吸附法是一种潜在的去除重金属的方法,即使在金属浓度较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此外,还综述了脱附剂在生物质能再生和各种生物吸附剂回收利用方面的意义.
    • 邓加聪; 蔡清晓; 林新颖; 郑虹
    • 摘要: 研究鞘细菌吸附六价铬离子的性能,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分析了其对铬离子吸附前后菌体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 mL吸附体系中,1 mL菌液(菌体浓度为2 g/L)添加量,30 mg/L的Cr6+初始浓度、初始pH值7,吸附温度35°C,吸附时间180 min,菌体对铬离子的去除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3.17%和2.51 mg/g.对鞘细菌吸附铬离子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曲线进行拟合,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后,菌体形态发生很大的变化,表面有沉淀物;2416.23、1573.63 cm-1处的吸收峰消失了,氨基、羧基及酰胺基等活性基团可能参与了铬离子的吸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