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机理

吸附机理

吸附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7篇、会议论文255篇、专利文献72832篇;相关期刊39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83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17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2012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会议等;吸附机理的相关文献由3950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春华、朱一民、李仲谨等。

吸附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7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255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72832 占比:98.47%

总计:73964篇

吸附机理—发文趋势图

吸附机理

-研究学者

  • 熊春华
  • 朱一民
  • 李仲谨
  • 吴志坚
  • 钟宏
  • 唐文清
  • 曾荣英
  • 王帅
  • 袁彦超
  • 覃文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峥; 王琼; 黄俊; 孟聪; 卢珏名
    • 摘要: 对粉煤灰样品进行表征,探索了其与铜、镍吸附相关的形态和物化特性,并进行了水中铜、镍的静态吸附实验,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nki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建模,分析了铜、镍的吸附平衡性质,还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以描述吸附过程,研究了潜在的吸附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粉煤灰为规整的球形颗粒和不定形颗粒的混合物,含少量未燃炭颗粒,样品的矿物质组分主要为石英、莫来石、钙长石、赤铁矿、石灰等物相。粉煤灰表面含有的M-O(M为Si或Al或Fe或Ca)官能团对铜、镍的吸附起着主要作用,未燃炭颗粒对吸附也有一定作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结果最佳,说明粉煤灰表面结构均匀,对水中铜、镍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25°C条件下,粉煤灰对水中铜、镍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48 mg/g和15.36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铜、镍在粉煤灰上的吸附过程,说明化学吸附是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
    • 彭飞飞; 陈焕明; 陈澳明
    • 摘要: 作为一种可降解的生物质资源,农林废弃物在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常见农林废弃物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农林废弃物的改性方法,探讨了农林废弃物作为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制备性能优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吸附剂提供参考。
    • 郭才兰; 李俊燕; 王迁
    • 摘要: 将改进Hummer′s法合成的氧化石墨烯(GO)用于水中罗丹明B(RB)的去除,探讨了pH值、吸附剂质量、吸附时间、离子强度以及共存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碱不利于GO对RB的吸附,离子强度的增大和共存离子的存在也会抑制GO对RB的吸附。GO对RB的吸附速率主要受电化学吸附控制,RB在GO表面的扩散过程涉及复杂的吸附机理,但其分布则主要呈均匀的单分子层分布。
    • 蔡润众; 谭长银; 曹雪莹; 马一方; 刘路路; 程学宇; 黄硕霈
    • 摘要: 为探究柚皮生物炭(PC)的理化性质及对Cd的吸附效应,以柚皮为原材料在300,450和600°C绝氧环境下制备柚皮生物炭(分别记为PC_(t1),PC_(t2)和PC_(t3))。通过分析PC理化性质、PC对水环境中和土壤环境中Cd吸附效果以及PC_(t3)对土壤Cd吸附机理,综合研究柚皮生物炭对Cd的吸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PC产率下降,灰分含量和pH值升高。元素含量分析表明,随热解温度增加,C元素占比增加,H和O元素占比则减少,PC的芳香性增大,亲水性和极性减小。SEM分析表明,PC与柚皮吸附剂PS相比,拥有更密集的孔隙结构和表面褶皱。FTIR分析表明,通过热解,PC芳香结构逐渐完善,其表面的羟基、羧基、酯基等含氧官能团参与对Cd的吸附,PC_(t3)对水中Cd的吸附效率达到99.51%。PC加入土壤中培养后,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下降,PC_(t3)-5使土壤中有效态Cd最高减少15.42%。等温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PC_(t3)对土壤Cd的吸附能力用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最好,PC_(t3)对土壤Cd的吸附以化学作用为主,且为多层异构表面的吸附模式。因此,柚皮生物炭作为一种对土壤Cd的廉价高效吸附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黄静; 刘霄悦; 张建成; 张初署; 唐月异; 王冕; 朱立飞
    • 摘要: 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人体有较强的毒性,因此脱除食品中的AFB_(1)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碳素纳米材料对AFB_(1)的吸附机理,研究石墨、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对AFB_(1)的吸附,建立等温吸附曲线,进行吸附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结合结构表征,探究其吸附过程,并用这3种碳素纳米材料脱除食品(食用醋、花生奶、花生油)中的AFB_(1)。结果表明,3种碳素纳米材料对AFB_(1)的吸附过程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R^(2)为0.9441~0.9885)、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为0.9735~0.9972),吸附以多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均为自发放热过程,温度会影响碳素纳米材料的吸附能力,在25~45°C条件下,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进行。3种碳素纳米材料对AFB_(1)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综合考虑,石墨烯的吸附能力最强,可有效脱除食品(食用醋、花生奶、花生油)中的AFB_(1)。本研究系统探究碳素纳米材料对AFB_(1)的吸附过程和吸附机理,可为碳素纳米材料用于脱除食品中的AFB_(1)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 邓子禾; 田飞; 武占省; 陶治东; 孙琳琳; 杨帆; 李海杰
    • 摘要: 为提高生物炭与微生物吸附能力及其协同改良土壤的性能,使用草酸和氨水对核桃壳生物炭改性,以期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良的炭基菌剂,并通过红外光谱、动力学、热力学等研究方法,解析生物炭对枯草芽孢杆菌SL-44的吸附机制,并探究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草酸和氨水改性增加了生物炭在常温下对SL-44的吸附能力,且随着改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吸附量为1.5396×10^(11) CFU·g^(-1)。此外,通过改性能够在生物炭表面引入COOH、C=O和—NH_(2)官能团,改变电负性,并保持生物炭原有形貌结构。生物炭对菌体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并涉及化学吸附作用,其表面的—OH、C=O、COOH、—NH_(2)均参与了吸附反应过程。生物炭吸附SL-44为放热过程(ΔH草酸改性>未改性。因此增加生物炭表面氧、氮官能团含量可增加其吸菌量,同时在常温下可制得吸菌量更大的炭基菌剂。测定所得菌剂的活菌数和稳定性发现,被吸附的菌体数越多,其存活菌数量越大,且保藏稳定性越强。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改性后活菌数最高提高26.01%,而保藏4个月后存活率提高14.1个百分点。
    • 周润娟; 张明
    • 摘要: 为了揭示生物炭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征,以水葫芦为原料,热解得到水葫芦生物炭,并对水葫芦生物炭吸附Cu^(2+)、Pb^(2+)、Cd^(2+)和Zn^(2+)的动力学、等温学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水葫芦生物炭对Cu^(2+)、Pb^(2+)、Cd^(2+)和Zn^(2+)的吸附过程;结合颗粒内扩散模型,水葫芦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吸附初期,而在接近吸附平衡时,才开始由颗粒内扩散对吸附速率进行控制;Langmuir吸附模型能更好地拟合水葫芦生物炭吸附Pb^(2+)、Cd^(2+)和Zn^(2+)的过程,而水葫芦生物炭对Cu^(2+)的吸附过程则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由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得到水葫芦生物炭对Cu^(2+)、Pb^(2+)、Cd^(2+)和Zn^(2+)的最大吸附容量(Q_(m))分别为177.66mg/g、195.24mg/g、142.59mg/g和146.14mg/g;通过对水葫芦生物炭吸附4种重金属离子前后的SEM-EDS、FTIR、XPS和XRD谱图和重金属离子特性的分析,揭示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包括沉淀反应、静电吸附作用、表面物理吸附作用、表面络合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而对于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因其特性不同,生物炭对其吸附能力也有所不同。
    • 蔡思颖; 张伟军; 陈康; 辛善志
    • 摘要: 以中药废渣为原料,四环素为目标污染物,采用限氧热解法在热解温度分别为300°C、500°C和700°C的条件下制备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Biochar,BC),并采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不同中药渣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Tetracycline,TC)的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特性,考察了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溶液中四环素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探究了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中药渣生物炭中有机物分解,含氧官能团种类及其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其中含氧官能团C—C的相对含量升高、C—H的相对含量降低,中药渣生物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且700°C制备的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性能更优;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量依次为BC700(93.46mg/g)>BC500(76.32mg/g)>BC300(32.92mg/g),且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中药渣生物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机制主要涉及孔隙填充作用、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和π-π作用。
    • 耿琳柯; 段硕
    • 摘要: 为了分析含水量对页岩吸附性能的影响,在其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含水量对页岩甲烷吸附性能以及页岩孔隙的影响,介绍了考虑含水因素的6种吸附模型及适用条件,阐述含水页岩甲烷吸附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对含水页岩甲烷吸附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通过总结分析发现水不仅降低页岩的CH_(4)最大饱和吸附量及等量吸附热,同时也使页岩内部CH_(4)分子的吸附和扩散速率下降,含水页岩的CH_(4)吸附/解吸滞后效应更为显著,水作用后页岩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以及微孔面积均出现增大的现象。
    • 徐帅; 翟胜; 刘晓; 王巨瑗
    • 摘要: 用梧桐树叶作原料,在气氛炉内400°C限氧裂解得到生物炭LC,用于吸附四环素。应用SEM、FTIR、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分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应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吸附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LC具有完整的孔道结构,微孔和介孔数量多;主要由C元素组成,O含量次之,含有微量的N元素,具有较强的芳香性和羧基、酯基和羰基等官能团。补充“当溶液pH为11,生物炭”添加量为1g/L时的吸附量为14.65 mg/g,准二级动力学与Langmuir、Freundlich等温模型都能较好的拟合实验结果,是兼具单分子层与多份子层的化学吸附。吸附过程受到静电吸引、π-π电子供受体作用、孔隙填充等共同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