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模式
相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6169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环球人文地理、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模式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安军、董虹、谢海春等。
相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692篇
占比:99.84%
总计:61791篇
相模式
-研究学者
- 王安军
- 董虹
- 谢海春
- 彭仕宓
- 袁静
- A.维德特
- H.鲍尔哈茨
- Walk.RG
- 具本正
- 卢亚亚
- 唐德平
- 夏青松
- 尹太举
- 岳海玲
- 徐德斌
- 曾番惠
- 李凌
- 李尚昱
- 李志忠
- 李明波
- 李树霞
- 杨一珉
- 柏承光
- 梅冥相
- 牟中海
- 王中兴
- 王喜光
- 王国勇
- 王敦则
- 王楠
- 田景春
- 白志达
- 祝金利
- 科林·威尔汀-吴
- 纪友亮
- 蔡振鸿
- 薛培华
- 袁成
- 谢家莹
- 谭秀成
- 赵会民
- 赵涛
- 钟钢炜
- 陈亚东
- 陶奎元
- 高玉飞
- 魏斌
- 鹿洪友
- 黄云腾
- CARNIEL Roberto
-
-
谈明轩;
吴峰;
马皓然;
付奕霖;
张旭;
崔浩楠
-
-
摘要:
海底扇是由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沉积体。其分类学和相模式研究表明,海底扇主要由海底水道、溢岸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构成。然而古代和现代海底扇沉积均无法由单一的通用相模式进行解释。以粒度差异所建立的相模式类型涵盖了多方面信息,相对简单实用。海底扇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海底沉积物失稳、洪水型异重流、海洋动力过程及复合成因机制等类型。海底扇的主导流体类型(碎屑流与浊流)、海底地貌形态(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及海洋动力条件(底流作用)深刻影响了海底扇的沉积作用、平面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整体上分为三类。其中,浊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在非限制性海底环境中主要表现为扇状或指状形态,在限制性海底环境中则直接受控于盆地的地貌形态;碎屑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以块体搬运为特征,平面上表现为舌状和叶状展布形态;底流与重力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型海底扇朵叶体沿底流流向侧向偏转,部分受底流改造沉积形成孤立漂积丘状形态。海底扇沉积物记录了环境信号从“源”到“汇”传输效率和保存程度,对构造变形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人类世以来的现代海底扇沉积物同时也是深海微塑料、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储库,定量评估其丰度特征对于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与管控及全球碳循环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
-
李虹;
张新涛;
郭涛;
张藜;
王军
-
-
摘要:
基于钻井、测井、取心、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渤海石南斜坡带东二下段湖底扇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特征等,并结合物源体系、湖平面变化、坡折带与湖底扇成因耦合关系,建立了湖底扇发育的沉积模式,明确了优质储层分布与成因类型.石南斜坡带东二下段湖底扇内部发育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物,表现为具有面状泥岩碎屑组构的箱状砂岩及悬浮搬运的正粒序砂岩的典型沉积特征;该湖底扇共发育6期,呈"先进积、后退积、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扇内发育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漫溢、沉积朵叶等微相,顺物源平面相序依次表现为"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漫溢-沉积朵叶-(半)深湖"的变化特征,纵向上具有早期沉积朵叶向晚期水道、天然堤/水道间漫溢微相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北部供源三角洲、石南一号断裂、湖平面变化等因素共同控制了石南斜坡带东二下段湖底扇的扇体迁移、分布规模、微相演化特征等,形成了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断层坡折控制、线源供给的湖底扇相模式.
-
-
倪胜利;
王金铎;
王千军;
张关龙;
熊峥嵘;
白仲才
-
-
摘要: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是目前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深入探讨火山活动对碎屑岩沉积特性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地区为对象,综合利用岩芯、野外露头及大量沉积学实验手段,对其姜巴斯套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总结了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海相沉积.同时结合构造环境分析,最终建立了火山活动影响下乌伦古地区姜巴斯套组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相模式.
-
-
宋亚开;
官大勇;
张兴强;
汪舒
-
-
摘要:
相模式的研究是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的重要方面.洞庭湖作为满盆富砂的重要研究对象,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其沉积体系发育过程的影响因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代沉积的泥沙、水动力参数,模拟了单物源和多物源对洞庭湖浅水湖盆的充填过程,分析不同物源条件下沉积过程的水动力状况以及砂体的展布规律,结合洞庭湖地区的卫星图片分析形成“满盆砂”的控制因素.通过沉积过程分析认为,多物源条件是形成“满盆富砂”的重要条件,多物源条件下,物源相互衔接使得盆地水体能量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使三角洲能够分布整个盆地.在单一物源条件下,盆地水体从物源口向盆地逐渐减弱,三角洲分布在物源口处,形成局限的三角洲体系.通过研究为相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石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
衣健;
王璞珺;
单玄龙;
CARNIEL Roberto;
武成智;
王寒非;
孙松;
郭剑南
-
-
摘要:
发生于公元946年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Millennium Eruption,ME)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积物体积高达100~172km3,并可分为大规模的ME-Ⅰ和小规模的ME-Ⅱ两个喷发阶段.通过对围绕长白山天池火山53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火山地质测量(单元构成、垂向堆积序列和堆积特征),结合筛析法粒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成分分析,刻画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特征,探讨了相和亚相划分,并建立了火山碎屑流搬运和堆积模式.根据火山碎屑的堆积特征,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分为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包括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火山碎屑流冲击扇相(包括扇头亚相和扇体亚相)等两相四亚相.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主要发育在天池火山锥体周缘距离喷发中心8~23km左右范围内(坡度在15°~60°之间)的火山U型谷中;火山碎屑流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距离喷发中心23~45km左右范围内,地形相对平缓的熔岩台地处(坡度在5°~15°之间),火山碎屑流的搬运不受地形限制,一般形成较大纵横比扇状堆积.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体亚相以块状混杂堆积为主要特征,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头亚相则以多火山碎屑流单元垂向叠加为主要特征.多单元叠加现象是由搬运过程中火山碎屑流单元发生分离增生作用形成.根据火山碎屑流的最大分布范围和厚度,如果再次发生与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类似规模的普林尼式喷发,至少距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中心45km范围内具有巨大的火山碎屑流灾害风险.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变规律,对火山碎屑喷发灾害的预防具有指导作用.
-
-
郑剑锋;
袁文芳;
黄理力;
潘文庆;
乔占峰;
杨果
-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储集层主要受沉积相控制,而丘滩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因此明确丘滩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对该地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柯坪肖尔布拉克露头区肖尔布拉克组为研究对象,实测7条剖面,基于野外露头描述和薄片观察,系统分析了肖尔布拉克组沉积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露头区肖尔布拉克组厚158~ 178 m,主要发育层纹石、凝块石、泡沫绵层石、叠层石、核形石5种微生物白云岩和藻砂屑白云岩及粒泥白云岩,整体上为1个向上变浅的三级沉积序列.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发育“微生物席-丘滩-潮坪”沉积体系的缓坡型碳酸盐岩台地,沿温宿古隆起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和外缓坡.中缓坡是中高能微生物丘和藻砂屑滩的有利发育区,丘滩体厚度在70~ 85 m之间,滩地比达到44% ~51%,进一步佐证了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
-
-
-
颜佳新;
孟琦;
王夏;
刘志臣;
黄恒;
陈发垚;
郭全鼎
-
-
摘要:
碳酸盐岩具有广泛的时空分布,主要为生物成因,而该生物成因属性注定了其与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条件等密切相关.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对于描述、表征和解释碳酸盐岩地层结构成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从二维水体能量模型到三维地形模型的发展变化.如何深入分析不同形态特征和内部构成的碳酸盐岩台地的成因机制,解读其相应的地球生物—环境演化信息,是当前和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本文介绍了碳酸盐工厂和碳酸盐岩台地成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碳酸盐岩地层的时代特殊性,并以滇黔桂地区为例,从碳酸盐工厂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该区二叠纪吴家坪期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现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旨在引起同行重新认识生物和海洋环境条件在碳酸盐岩台地演化中的作用,重视全球空间尺度范围内同时代碳酸盐岩的相似性与差异,并从古生态角度入手开展碳酸盐工厂分析,发掘碳酸盐岩台地的生物学和海洋学意义.
-
-
武静;
王亚青;
房磊;
张新叶;
郭富欣
-
-
摘要: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及测井曲线特征等资料,以揭示巴西桑托斯盆地下白垩统微生物灰岩的沉积特征及优势相带预测为目的开展工作,得到以下认识: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盐下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在桑托斯盆地水下古隆起上,东部隆起区远离陆源碎屑供给区,沉积了厚层的湖相碳酸盐岩.湖泊的水体动荡且水深变化频繁,导致了Barra Velha组微生物灰岩结构组分多样,储层单层厚度薄、岩性变化快.Barra Velha组发育五个沉积微相,包括微生物礁、高能颗粒滩、低能颗粒滩、滩缘及深湖微相沉积.研究区的微生物灰岩的分布主要受到湖平面变化、古地貌、气候条件的影响,隆起带古地貌微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的差异.微生物礁和高能颗粒滩是本区碳酸盐岩礁滩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通过沉积微相的研究和相模式的研究,为研究区A油田Bara Velha组微生物灰岩储层的预测和表征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