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秦岭

西秦岭

西秦岭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50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西秦岭的相关文献由1287位作者贡献,包括裴先治、刘家军、丁仨平等。

西秦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8 占比:90.3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2.11%

专利文献>

论文:50 占比:7.55%

总计:662篇

西秦岭—发文趋势图

西秦岭

-研究学者

  • 裴先治
  • 刘家军
  • 丁仨平
  • 李永军
  • 李勇
  • 李佐臣
  • 张国伟
  • 李注苍
  • 刘志武
  • 喻学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合群; 赵国斌; 姜寒冰; 辜平阳; 温志亮; 李宗会
    • 摘要: 对西秦岭成矿带总结了11个矿床成矿系列:①早古生代沉积作用有关钼钒锰磷石煤石灰岩矿床成矿系列。②晚古生代沉积作用有关铅-锌-铁-磷-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煤-黏土-砚石矿床成矿系列。③晚古生代岩浆作用有关铜-铅-锌-锡-铬-饰面超基性岩矿床成矿系列。④中生代沉积作用有关白云岩石灰岩煤油页岩矿床成矿系列。⑤中生代变质作用有关大理岩红柱石饰面角岩矿床成矿系列。⑥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铁-铜-铅-锌-金-银-钼-钨-锡-锑-砷-饰面花岗岩矿床成矿系列。⑦中生代流体作用有关铁-铜-铅-锌-金-锑-汞-硫矿床成矿系列。⑧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早期流体作用有关金铀矿床成矿系列。⑨新生代沉积作用有关砂金砂钨黄土石膏盐泥炭矿床成矿系列。⑩新生代表生作用有关铁铅锌矿床成矿系列。B11新生代流体作用有关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矿床成矿系列。
    • 杨晓璇; 李雪峰; 郭进京; 赵海涛
    • 摘要: 位于西秦岭北缘的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时期沉积大量湖相碳酸盐岩,其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揭示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漳县盆地湖相碳酸盐岩δ^(13) C_(V-PDB)值介于-7.6‰~-2.0‰,平均值为-5.04‰;δ^(18)O_(V-PDB)值介于-9.11‰~1.12‰,平均值为-2.10‰。δ^(18)O_(V-PDB)值与现代封闭湖泊一致,显示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是封闭湖泊,古温度平均值为17°C,比现代平均气温高10°C左右,且剖面中含有石膏和芒硝,表明漳县盆地在渐新统—中新统处于较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同时,古盐度Z值平均值为116,所以漳县盆地在该时期是一个封闭的半咸水陆相湖泊。通过δ^(13) C_(V-PDB)值可知,其生产力较高,但由于古湖水中含有硫酸盐细菌,还原反应影响有机质的保存,故δ^(13) C_(V-PDB)值偏负。漳县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邻区西宁盆地、循化盆地、临夏盆地和天水盆地的记录基本一致,都是逐渐干旱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关系不大。
    • 赵兰夫
    • 摘要: 一、岷县养蜂概况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西秦岭、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国道212线纵贯南北,国道316线横贯东西,“兰渝”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兰海”高速途径县境,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的交通要道。
    • 石永红; 王永; 陈柏林; 谭人文; 高允; 申景辉
    • 摘要: 【研究目的】西秦岭凤太矿集区是秦岭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矿集区铅锌矿的矿床类型和控矿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研究方法】通过对凤太矿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铅硐山铅锌矿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梳理,论述了该矿床的硅钙面控矿特征。【研究结果】认为作为凤太盆地铅锌矿底板的古道岭组灰岩,为偏碱性的Ca质岩石,顶板星红铺组千枚岩为Si质的岩石,形成了一个完美的Si/Ca界面。地层中初始富集的成矿物质在三叠纪岩浆热液作用下再次富集,并沿盆地内NWW向的一系列褶皱构造及同生断裂运移,在大型褶皱转折端、层间滑脱带等部位的Si/Ca界面聚集成矿。【结论】据此认为区域上复式背斜转折端附近和其翼部的层间滑脱带、复式背斜的鞍部、层间滑脱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西秦岭印支期铅锌矿成矿作用与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耦合,矿集区内铅锌矿床类型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 张波; 高泽民; 王爱国; 刘小丰; 郑龙; 袁道阳
    • 摘要: 经过近10年的迅速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已成为活动构造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对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精度评估,尤其是高起伏地区的精度评估存在不足。为此,选择白龙江北岸光盖山-迭山断裂沿线的黑峪寺、化马村,开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并构建正射影像(DOM)和数字地表模型(DSM),配合差分GPS测绘进行校正和精度验证。通过对比实测控制点和图像提取点分析点精度,通过对比实测剖面与提取剖面分析剖面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未经控制点校正的图像提取点与实测点存在较大误差,水平误差为5~8 m,垂直误差为几十米至上百米,但通过少数控制点校正后,点精度可达20 cm以内;6条实测剖面与提取剖面(提取自控制点校正后的图像)平均垂直精度总体为分米级,即0.16~0.65 m,标准差为0.13~0.69 m,略低于低起伏区的精度,对于测量条件恶劣的高起伏区,该精度是可接受的;异常高的垂直误差常出现在地形突变、低矮植被密集、行走困难等测量条件不理想位置。图像控制点中心点的准确识别、提取剖面线的修正准确性等因素也会影响精度评估的可靠性。
    • 陶帅; 王彬; 李玮; 段亮
    • 摘要: 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向扩展隆升过程中“十字构造”枢纽处西秦岭各部分的变形特征,在舟曲、武都、成县和凤县等地区下白垩统和新近系中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获得了舟曲和成县地区的早白垩世古地磁极(舟曲85.7°N,279.8°E,A_(95)=9.1°;成县72.3°N,226.3°E,A_(95)=6.8°),以及武都地区的新近纪古地磁极(65.8°N,206.1°E,A_(95)=12.8°).将其分别与同时代的华北地区古磁极进行对比后表明:(1)早白垩世之后,舟曲地区相对于华北发生了14.7±5.8°的逆时针局部构造旋转;(2)成县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极与华北参考极一致;(3)新近纪之后,武都地区相对于华北参考极发生了25.1±5.6°的顺时针局部构造旋转.结合前人成果,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演化过程在西秦岭地区的构造响应,各构造部位展示出不同的活动特征.北西侧区域表现为左行走滑断裂,控制断裂两侧地块呈现原地顺时针旋转,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动力机制一致;南西侧区域主体受控于松潘甘孜北东向挤压逆冲,并在北东向次生走滑断裂作用下平移错动,伴随断裂附近的拖曳变形,导致局部逆时针转动;东部区域早期走滑断裂形成拉分盆地,晚期受挤压应力改造,边界断裂发生构造翻转,盆地内弱变形.
    • 叶梓
    • 摘要: 1先从三阳川说起吧。如果说天水是“陇上江南”的话,那么,三阳川就是“江南”里的江南,或者说是“江南”的后花园吧。这是一片由渭河与葫芦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北接黄土高原南缘,南与西秦岭北支系山脉相连,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天水市麦积区,如果用一个大城市的体量来考量,三阳川至少也要算天水的“三环”了——尤其是这两年,皇城隧道和天平高速的开通,从市区到三阳川更加便捷了。就是在这片约有6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以渭河与葫芦河为界,自南向北,依次分为渭南、中滩、石佛三镇,有十二万人在此生活栖居。
    • 吴建福; 张圆
    • 摘要: 以往由于国内资源需求及工作目的的限制,前人对甘肃省西倾山-南秦岭陆缘裂谷带钴矿研究及发现矿产较少,目前暂未形成系统的找矿思路及模式。本文通过对该区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重新成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背景,梳理总结西秦岭甘肃省境内南部的锰钴铁矿,为该区后续钴矿找矿突破提供思路和找矿方向的参考。
    • 邓赛科; 程斌; 鲁如魁
    • 摘要: 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发育强烈的与青藏高原扩展有关的构造活动,其壳—幔变形机制对揭示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变形方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了西秦岭浅表地质、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与深部变形资料。结果显示:西秦岭中-晚新生代地表构造活动呈弥散式分布。西秦岭岩石圈总体表现为低速异常,结合偏低的重力值、较浅的居里面与中-下地壳低阻层,指示该区岩石圈整体较塑性。西秦岭岩石圈广泛发育较强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是弱化的岩石圈受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挤压变形所致。上述变形特征与“块体挤出”模型强调的应力应变集中于深大断裂的特征不符。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岩石圈地幔和中-下地壳中-晚新生代主体变形方向为NWW-SEE向,与地表构造走向和地表位移方向一致,“垂直连贯变形”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该区中-晚新生代耦合的壳—幔变形特征。此外,部分研究发现西秦岭局部地区中-下地壳存在NE-SW向的各向异性,被认为是中-下地壳发生NE向塑性流动导致矿物定向排列造成的,指示了非耦合的壳—幔变形样式,用“中-下地壳流”模型解释似乎更合理。但是目前关于中-下地壳塑性流动是否存在及其分布规模和范围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要确定西秦岭中-晚新生代的壳—幔变形机制,急需详细解剖中-下地壳异常结构的规模、分布状态以及精细的变形特征。
    • 高永伟; 李向民; 辜平阳; 马中平; 庄玉军; 郭周平; 赵辛敏
    • 摘要: 西秦岭造山带广泛发育与三叠纪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金、铜、钼等多金属矿床,表明该地区存在一期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事件,但其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恰冬铜矿是西秦岭造山带内与早三叠世高镁安山岩有关的铜矿床。本文对高镁安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以进一步约束西秦岭造山带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6.1±1.6Ma,形成于早三叠世。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SiO_(2)含量为54.60%~56.21%,具有较高的MgO含量(3.78%~4.57%)和Mg^(#)(49.7~62.1),与日本Setouchi火山岩带中典型赞岐岩相类似。安山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Cs、Rb、U、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显著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其初始^(87)Sr/^(86)Sr比值、ε_(Nd)(t)值和锆石ε_(Hf)(t)值分别为0.7073~0.7090、-9.72~-11.03和-2.1~-18.6,是俯冲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楔发生交代反应的产物,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以上研究表明,恰冬铜矿高镁安山岩形成于早三叠世古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结合区域成矿资料分析,西秦岭造山带在早-中三叠世处于洋壳俯冲环境,发育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