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区
天水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地质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586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档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中国地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二届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医药发展论坛等;天水地区的相关文献由415位作者贡献,包括裴先治、丁仨平、李佐臣等。
天水地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86篇
占比:98.50%
总计:15824篇
天水地区
-研究学者
- 裴先治
- 丁仨平
- 李佐臣
- 胡波
- 李勇
- 张守江
- 徐日辉
- 胡利平
- 郭俊锋
- 何兴兴
- 余水花
- 宋克林
- 张骏
- 成玉祥
- 李瑞保
- 任宏涛
- 刘会彬
- 吕汰
- 李守忠
- 李清河
- 林长佑
- 王国祥
- 王桂平
- 何二良
- 刘亮
- 刘成军
- 刘战庆
- 张华兰
- 张志恩
- 张敏
- 李乐如
- 李夫杰
- 李如汇
- 李芳弟
- 李高阳
- 杜东菊
- 杨东晨
- 杨映红
- 杨长福
- 杭波
- 武玉霞
- 汪东强
- 汪保全
- 王丽君
- 王俊羿
- 王建荣
- 王慎喜
- 王润元
- 王红艳
- 王飞
-
-
武鹏飞;
赵旭阳
-
-
摘要:
天水地区某拟建调蓄水库工程区广泛分布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及上更新统风积马兰黄土,其工程特性对建基岩体选择、设计方案布置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勘探、取样试验分析等手段,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研究工程区黄土工程特性,通过分析黄土工程特性与深度、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干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预防措施和处理建议。
-
-
汪东强;
李守忠
-
-
摘要:
甘肃省天水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立地条件特别适宜大樱桃的栽培,截至目前全区大樱桃栽培面积0.6万公顷,大樱桃已是天水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果品之一。多数县区在政策扶持下栽植的大樱桃是以乔砧密植为主,随着树龄的增长,管理技术不到位,许多果园进入结果期出现树体高大、主枝过多、株行交叉、树冠郁闭、果园通风透光不良、树冠内膛光秃、结果部位外移、作业困难不安全、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下降等突出问题。对此,近几年笔者对罗玉沟万亩樱桃基地和藉河川道等区域的大樱桃郁闭园进行了示范性改造,其产量、品质、效益都有很大的提高,现将改造和配套管理技术总结如下,仅供生产者参考。
-
-
-
贾明辉;
曹花花;
李三忠;
王学斌
-
-
摘要:
为限定北祁连构造带古老基底组成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笔者对天水地区陇山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内部结构清晰,发育有典型岩浆成因的振荡生长环带,结合较高的Th/U比值,表明锆石的岩浆成因特征.测年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44±2)Ma,是陇山群中首次获得的早志留世火山岩的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北祁连构造带陇山群应解体为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和早古生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两套地质体.
-
-
毕晓莉;
张明晓;
陈婷
-
-
摘要:
通过对天水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的实地调研,针对当地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措施简陋、用能形式单一、居民节能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从绿色、节能的理念出发,基于对天水地区气候条件的分析,研究空间优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宜天水地区的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措施,建立优化方案.通过Ecotect软件对农村传统住宅与优化方案的热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论证新方案节能性能提升的效果.
-
-
张小花;
侯攻科
-
-
摘要:
大樱桃生产已成为天水果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当地栽培历史较悠久,技术相对较成熟,所生产的果品品质优良,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了进一步增强大樱桃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果农的持续稳定增收,本文总结了大樱桃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樱桃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
-
-
-
毛海亮;
杨旭军;
武戊良;
祁佳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天水市农业结构持续升级,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蔬菜种植及生产规范不断扩大,在蔬菜的种植、流通等环节产生了大量的尾菜。通过对天水各县区尾菜产生来源及利用现状综合分析后总结出:天水市存在尾菜资源化利用重视程度不够、技术支撑不到位、资金投入及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之后应进一步大力宣传、加强培训、转变认识,引进技术、形成示范、提高能效,增强地方政府扶持力度和激励机制等尾菜可循环资源化利用措施,为天水区域经济发展、尾菜循环农业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
-
-
-
-
胡波;
裴先治;
丁仨平;
杨吉;
赵小明;
李佐臣
-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天水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央造山系中段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位.红土堡变基性岩主要分布于天水地区东北部秦安县北杨家寺-清水红土堡-南头河一线,呈带状断续展布,向北西进入静宁一带,向东南被侵入岩体吞没而断续延伸至宝鸡凤阁岭一带.南侧以区域韧性断层与新元古界葫芦河群变质碎屑岩相邻,北与奥陶纪陈家河群变质碎屑岩系及岛弧型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系毗邻.该基性岩系在清水红土堡-南头河一线最为发育,出露较好,其它地段多被新生代黄土层覆盖或被侵入岩体吞没,仅在葫芦河和牛头河两大水系支流切割的沟壑中出露.据前人资料中微古植物化石和我们获得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463±38Ma和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484±38Ma,将其时代定为早古生代奥陶纪.岩石组合以灰绿色变质玄武岩为主夹少量灰白色-浅灰色硅质岩,有少量同时代同成分辉绿岩墙顺层侵入其中.岩石多呈块状构造,局部发育枕状构造;普遍发生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