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东部

中国东部

中国东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7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大气科学(气象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1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2805篇;相关期刊519种,包括大气科学、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全国卫星应用技术交流会等;中国东部的相关文献由1706位作者贡献,包括葛全胜、郑景云、张旗等。

中国东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1 占比:24.87%

会议论文>

论文:38 占比:1.00%

专利文献>

论文:2805 占比:74.13%

总计:3784篇

中国东部—发文趋势图

中国东部

-研究学者

  • 葛全胜
  • 郑景云
  • 张旗
  • 吴福元
  • 汪洋
  • 满志敏
  • 郑永飞
  • 刘健
  • 史军
  • 孙照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泽江; 胡祥云; 徐珊; 周文龙
    • 摘要: 在华北克拉通南缘至华夏地块之间完成了两条大地电磁长剖面,通过二维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了沿剖面100 km深的电性结构模型.结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电性结构特征与地质含义.研究发现:(1)江山—绍兴断裂带深部低阻异常成因可能是受南华纪裂解事件影响以及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作用、深部热物质上涌造成的;(2)华北克拉通南缘大部分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表现为低阻异常,可能存在大范围的软弱层或发生局部熔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壳内高导体可能是由含水流体引起;(3)华夏地块电阻性地壳与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上地幔顶部的高阻异常可能与玄武岩浆活动有关.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是华夏地块晚中生代构造活动的动力学背景.
    • 陆晓娟; 房佳蓓; 杨修群; 胡海波
    • 摘要: 利用1981-2020年夏季(5-8月) 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合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主要模态(即南方型和江淮型降水异常)及其伴随的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信号演变特征,初步讨论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1)南方型降水异常事件在早、中、晚夏发生次数接近,江淮型降水异常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夏。(2)早夏南方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降水异常,中、晚夏长江以北的降水异常也比较明显。(3)南方型降水异常的形成受到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共同影响,热带大气对流信号传播携带的暖湿气流输送与中高纬度大气罗斯贝波列传播伴随的冷空气活动在南方地区形成水汽辐合,有利于降水异常的发展维持。且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信号受海表温度、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急流季节内变化的调节。从早夏、中夏到晚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源地和传播路径均发生变化,中高纬度对流层高层罗斯贝波列的传播路径和强度也有差别。(4)江淮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降水异常反相变化,并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热带从赤道西太平洋北传和西北传的异常对流信号,以及中高纬度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协同变化,是造成江淮型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 陈锋; 谢文远; 陈征海; 王壹; 王健生; 李根有
    • 摘要: 报道了产自中国东部百合科Liliaceae山麦冬属Liriope Lour.一新种——棒叶山麦冬L.clavatifolia Z.H.Chen,F.Chen et G.Y.Li.新种具有肉质而稍木质化的根状茎,花葶、花梗、花被片、花丝和雌蕊淡紫色或紫色,花梗中上部具关节而与浙江山麦冬L.zhejiangensis G.H.Xia et G.Y.Li相近,不同在于叶片薄革质,倒披针状条形或狭长圆状条形,长10~17 cm,宽(0.5)1~1.8 cm,具15~21条脉;叶柄长5~17 cm;花葶连同花序高20~33 cm,花序长8~12 cm.
    • 杜青; 孟凡超; 王千军; 田雨露; 韩慧妹; 刘浩毅; 左耿超
    • 摘要: 山东昌乐新生代玄武岩中发育大量长石、辉石和刚玉巨晶。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辉石和刚玉上,而长石巨晶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新生代玄武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长石巨晶矿物特征、包裹体成分和原位主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长石巨晶主要存在于K_(2)O和Na_(2)O含量较高、SiO_(2)含量较低的碧玄岩中。背散射图像下长石巨晶无环带,存在长石、辉石微晶及玻璃质组成的反应边。巨晶原位主量元素分析表明:长石为歪长石,An值为4.76%~5.62%,Ab值为49.81%~71.89%,巨晶核部Mg、Fe、Na、Al、K等元素及An、Ab的含量处于小范围内的无序波动状态,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可能为地幔环境下结晶的高温无序矿物;长石巨晶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δEu=12.37~26.22),Sm、Nd、Gd相对亏损,核部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98×10^(-6)~2.46×10^(-6),LREE/HREE=21.71~76.51,(La/Yb)N为18.14~36.70,长石巨晶与碧玄岩的稀土元素总量比值在0.006~0.015之间,暗示两者无演化联系。综合歪长石巨晶以及寄主岩浆的成因特征,本文认为歪长石巨晶结晶于含有洋壳俯冲流体组分的地幔环境,后期被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玄武质岩浆捕获,带出地表。
    • 李晓峰; 吴福元; 韦星林; 车旭东; 饶灿; 陈振宇; 葛文春; 朱艺婷
    • 摘要: 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是铍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类型,它是指赋存于火山岩-次火山岩中,与高硅流纹岩和花岗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交代和脉状矿床。1969年美国发现的Spor Mountain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改变了世界金属铍的分布格局和供应态势。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该地区是否具备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如何?有没有找矿远景?这些科学问题尚未完全回答。本文在厘定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概念和基本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找矿线索进行了梳理,如:冀北窟窿山、内蒙古东山湾、江西密坑山、浙江青田、福建大湾、福里石等。中国东部地区已有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矿化点)主要赋存于张家口组、南园组、鸡笼嶂组火山岩中;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是主要的成矿期,与欧亚大陆中生代早期的伸展构造时限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的时限基本一致,因此,该期火山岩型铍铀矿床又可称为“构造体制转折型”铍铀矿床。本文认为中国东部具有良好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潜力,找矿远景广阔。未来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的上白垩统张家口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东南沿海地区的上白垩统南园组、鸡笼嶂组、鹅湖岭组火山岩是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有利找矿层位。
    • 李惠心; 孙博; 周波涛; 王树舟; 朱宝艳; 范怡
    • 摘要: 利用NCEP/NCAR、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观测资料,研究了3月巴伦支海海冰异常与中国东部8月"南暖北冷"的模态的联系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当3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少)时,中国东部地表气温呈现"南暖北冷"("南冷北暖")的模态,东北上空对应气旋(反气旋)异常和上升(下沉)运动异常,华南上空对应反气旋(气旋)异常和下沉(上升)运动异常,地表净热通量表现为"南正北负"("南负北正").进一步研究发现,"丝绸之路"遥相关型与中国东部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而3月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可以通过影响"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进一步影响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及偶极子温度异常.一方面,3月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偏少)的信号可以持续到8月,在喀拉海上空通过冰-气相互作用激发南传的波列,加强"丝绸之路"遥相关的负位相(正位相),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环流.另一方面,春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偏少)使得同期欧亚大陆北部温度偏低(偏高),欧亚北部积雪呈"西多东少"("西少东多")、土壤湿度呈"西湿东干"("西干东湿")的空间格局.而土壤湿度异常的空间格局可一直持续到8月,使得"丝绸之路"遥相关波列的加强,进一步影响中国东部环流异常,最终影响中国东部8月气温偶极子型的分布.
    • 鄢凤玉; 赵传湖; 孙即霖
    • 摘要: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30°—40°N,105°E以东)19个代表站1470—2019年旱涝等级序列、古气候代用资料定量重建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指数以及Nino3.4指数,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旱涝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1470年以来中国东部旱涝变化的主模态为全区一致型(方差贡献率为25.2%),变率中心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其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揭示出全区旱涝存在10—30?a的准周期;该模态长期趋势揭示17—18世纪中国东部整体偏涝,而19世纪以后出现干旱化趋势.(2)寒冷背景下中国东部旱涝一致变化更明显,在17世纪前、中期和19世纪中、后期的小冰期寒冷期全区一致型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35%—40%,且这两个时段10—30?a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尤为显著;而旱涝的变率中心则表现出冷期偏北,暖期偏南或偏西的特征.(3)中国东部旱涝的年代际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有关,表现为偏涝(旱)气候对应于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年代际振荡的冷(暖)相位,以及年代际尺度上的冬季Nino3.4区海表温度的异常偏低(高);在小冰期的寒冷期,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可能与Nino3.4区海表温度异常关系更密切.
    • 吴道友; 夏雨; 毕利娜
    • 摘要: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效率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此研究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考虑科技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政府支持和成果保护4个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2013年至2017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效率会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等4个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剔除外部因素影响后,我国东部大多数省市科技自主创新效率有所提升;我国东部大部分省市还需优化科技资源投入规模,从而达到规模收益的最佳阶段.最后,提出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 刘宁微; 李晓岚; 任万辉; 王若男
    • 摘要: 利用2015-2019年中国东部20个省份222个城市的地面O3观测数据和全球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O3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在亚洲夏季风背景下污染上风方O3光化学输送对下风方O3质量浓度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O3质量浓度夏季高、冬季低,O3质量浓度按照东南、华东、东北、华北的顺序依次升高,位于中高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位于中低纬度的华东、华南地区.不同城市、不同季节O3质量浓度日变化形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都表现为夜晚低、清晨逐渐升高、下午至黄昏达到最大的单周期变化形态,具有典型的光化学控制特征.春季,亚洲夏季风开始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华东、华北、东北地区为大范围的O3高值区;夏季,亚洲夏季风将O3及其前体物由纬度较低的华南、华东地区向纬度较高的华北、东北地区不断输送和累积,并在夏季强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导致夏季华北、东北地区的O3污染.
    • 谢成龙; 荆翰林; 王力; 娄国泉; 刘传泽
    • 摘要: 文章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方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新生代辉绿岩4个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5.3±1.3)、(59.8±1.7)、(40.5±0.7)、(44.8±1.1) 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古新世和始新世,表明苏北盆地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苏北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的发育过程受郯庐断裂带及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总体上处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形成的弧后拉张环境,其中早期岩浆活动明显受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的控制.锆石UPb年代学特征显示,在吴堡期2套辉绿岩就已经开始上升侵位,而并非是相关文献中的三垛期.此次工作获得的锆石年龄多集中于40.5~45.3 Ma,而其北西侧的渤海湾盆地新生代锆石年龄多集中于60~50 Ma,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起的弧后伸展区域变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