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90401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构造单元的相关文献由1123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合群、张春灌、李英等。

构造单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0401 占比:99.80%

总计:190785篇

构造单元—发文趋势图

构造单元

-研究学者

  • 杨合群
  • 张春灌
  • 李英
  • 王万银
  • 赵国斌
  • 姚仲友
  • 宋明春
  • 张庆麟
  • 戴俊生
  • 李文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索奎; 张贵宾; 贾正元
    • 摘要: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运动,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的良好窗口.本文利用1∶20万重力和磁力数据,基于1∶50万地表地质信息约束,反演获得了羌塘盆地中部区域中上地壳的三维密度和磁性结构,揭示了南、北羌塘坳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和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密度和磁性特征.根据反演结果,认为:主要构造单元与密度和磁化率异常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下地壳和上地幔是羌塘盆地大范围低值重力异常的重要来源;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向下切割较深,引起磁异常的岩浆岩大量存在于中地壳;双湖至唐古拉山一线不存在贯穿羌塘盆地的“中央隆起带”;北羌塘广泛分布的火山岩主要存在于上地壳,来源可能是下地壳和上地幔的低密度岩浆岩体;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可能影响到了羌塘盆地下方.
    • 赵晨露; 蔺频; 王娜; 李冬; 张量
    • 摘要: 墨西哥Sureste盆地是墨西哥最具油气潜力的盆地,但与北部相比,勘探程度不高。自招标以来,受资料品质以及含盐岩的影响,尽管陆续有油气发现,但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单元划分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基于地震、重力、磁力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2D Move软件,采用地球物理与地质相结合研究,确定了Sureste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明确了Sureste盆地断裂特征、盐下、盐上构造单元划分以及构造样式,总结了各单元构造形成时间。研究认为,盆地断裂大致呈NE-SW、NW-SE以及近EW向3个方向展布。受早期基底形态控制,盐下构造具有“两坳一隆”特点。板块构造演化影响下的盐相关构造的形成受控于重力滑脱影响,盐上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异”,形成时间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该研究为后续Sureste盆地构造分析以及勘探研究指明了方向,对国内边缘海盆地的构造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高星星
    • 摘要: 基于渾口凸起带新处理三维地震数据,对该区开展进一步构造精细解析。依据今构造面貌将潭口凸起细化为4个三级构造单元,认为潭口凸起南部陡坡带整体表现为三个部分叠置的“三级台阶式”构造,具有“纵向分阶,平面分块”特征;中部背斜带主体为一个长轴走向北东的断背斜,存在一系列断鼻构造;同时潭口凸起带存在放射状、雁列式等5类平面断裂组合样式,发育顺向断阶、反向断阶等6种剖面断裂组合形态,在勘探开发实际生产运用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 陈占坤; 陈瑞; 佘刚; 袁井菊
    • 摘要: 里奥-德雷盆地发育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2套断裂体系。盆地发育5条相互平行的南北向泥岩底辟构造带;底辟活动起始于渐新世,活跃于中新统,终止于上新世;泥岩底辟断裂体系的发育与因南大西洋拉张而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相关。生长断层断裂体系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和被动2类,分别受水平拉张和垂向重力滑动控制,主动断裂起始于中新世,由北部斜坡带向南部泥岩底辟带推进,由此产生的小型断陷,形成了中-上新统地层的局部沉积中心;伸展背景下的被动断裂主要发育在盆地北部的缓坡区,从始新统至中新统均有发育,由于活动强度不大,对后期地层发育影响不大。以北东-南西向区域走滑断层为界,盆地可划分为南、北2个构造带,北部构造带包括内陆伸展构造带、中部过渡构造带和南部泥岩底辟带3个次级构造带;南部构造带则包括火山隆起带以及凹陷构造带2个次级构造带。盆地西南部的泥岩底辟区,长期处于构造斜坡之下,为烃源岩发育提供了最有利空间;泥岩底辟和生长断层在该区带同时发育,可有效沟通深部烃源岩和上覆沉积储层,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通道,综合评价认为此区带是盆地最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 王惠初; 张家辉; 任云伟; 施建荣; 相振群; 常青松; 王智
    • 摘要: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麻粒岩带被认为是古元古代造山带,晋冀蒙相邻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和超高温变质岩吸引了国内外早前寒武纪地质学家的目光。本文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中北部的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阴山新太古代岩浆弧(阴山地块)、乌拉山-大青山古元古代再造杂岩带(Pt_(1))、凉城深熔花岗岩带(Pt_(1))、天镇-怀安再造杂岩带(Pt_(1))和五台新太古代岛弧带。梳理了古元古代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的地层系统和主要构造热事件,认为乌拉山-大青山古元古代再造杂岩带和天镇-怀安再造杂岩带在物质组成和构造热事件记录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地质填图,将凉城深熔花岗岩划分为3期6种岩石类型,并发现了不含石榴石的紫苏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具有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特征。根据钻孔资料结合航磁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认为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构造线切割了鄂尔多斯盆地基底,鄂尔多斯基底不是一个太古宙地块。综合分析古元古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认为古元古代造山带经历了大陆裂解、俯冲碰撞、板片拆沉-地幔上涌、挤压造山和造山后伸展抬升的复杂演化过程,反映了早期热板块构造的特殊性。
    • 张金明; 王秉璋; 付彦文; 田成秀
    • 摘要: 根据近几年来的综合研究和区调工作,对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按照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构造单元划分为:湟源中元古代古陆块、全吉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块、达肯大坂古元古代古陆块、金水口古元古代古陆块、宁多中元古代古陆块5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及8个二级构造单元,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重塑了前南华纪地质阶段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地质过程与古陆块的演化历史。结合研究区内重要地质事件将柴达木盆地及其南北缘前南华纪地质演化厘定为新太古代古陆核形成、古元古代早期古陆块裂解、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古陆块形成、中元古代早—中期陆内裂解沉降、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新元古代陆块裂解6个地质过程,响应了全球Kenorland、Columbia、Rodinia三个超级大陆旋回事件。
    • 刘亚雷; 高永进; 张君峰; 白忠凯; 程明华; 张远银; 杨有星
    • 摘要: 温宿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本文从温宿凸起周缘及内部断裂构造解释入手,结合区域地质结构特征、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温宿凸起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古木别孜和沙井子两条主断裂控制,表现为夹持在乌什凹陷和阿瓦提凹陷中间的一个古隆起。温宿凸起内部发育一系列次级断裂,将其划分为阿克苏低凸带、阿克雅断凸带、古木别孜断裂带和沙井子过渡带4个构造单元。温宿凸起具有长期隆升、短期沉降的特点:在加里东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受两条边界主断裂形成并持续活动的影响,温宿凸起长期隆升,造成了其地层的广泛剥蚀;喜马拉雅中期为温宿凸起稳定沉降阶段,沉积了新近系吉迪克组碎屑岩沉积。喜马拉雅晚期差异隆升形成西高东低的大型鼻状构造背景,东部接受了新近系康村组、库车组沉积,西部高部位未接受沉积。边界断裂定型后,温宿凸起亦最终定型,形成了现今的构造面貌。综合研究认为,温宿凸起和塔北隆起构造性质有显著差异,二者为不同构造单元,应将其归属为柯坪断隆而非塔北隆起。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塔里木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塔北隆起和柯坪断隆的界线。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温宿凸起勘探生产、重新认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有重要意义。
    • 严加永(图)
    • 摘要: 华南陆块均衡剩余重力异常图。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6年设立了针对我国资源、能源重要基地、重大地质边界和关键构造单元的深部地质调查工程。华南陆块是欧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粮仓”。利用卫星布格重力计算获得了华南陆块的均衡剩余重力异常,通过高程和壳幔密度差叠加反演了均衡深度异常。这对厘定正均衡剩余重力异常区的幔源金属矿床,寻找负均衡异常区的壳源金属矿床,以及关注均衡深度异常过渡带或梯度带的地震活动研究,提供了来自地球深部的科学依据。这项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严加永研究团队取得的相关成果,详见本专辑744-754页。
    • 李永军; 王祚鹏; 杨高学
    • 摘要: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 孟军海; 马龙; 王金海; 赵丽萍; 王丽君; 付强; 童明慧
    • 摘要: 基于德令哈地区最新1∶25万重力数据,结合相关已知资料,进行了重力异常新提取和反演解释,研究表明,德令哈地区现今的重力异常特征能够反映基底构造.本文通过小波断裂分析方法,解释了14条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帕克法密度界面反演计算,划分了德令哈地区“五凹三隆”基底结构,明确了德令哈现今区域基底的隆凹格局,推断了基底隆起凹陷起伏变化及深度,并和部分前人认识成果做了归属及补充完善.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后续德令哈地区特别是柴东盆地深部构造分析、成矿作用、油气资源预测等研究起到相应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