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钨矿

白钨矿

白钨矿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冶金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3篇、会议论文66篇、专利文献685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矿床地质、金属矿山、现代矿业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第八届全国选矿专业学术年会暨矿产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高峰论坛、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白钨矿的相关文献由215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中伟、周晓彤、李江涛等。

白钨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3 占比:50.07%

会议论文>

论文:66 占比:4.39%

专利文献>

论文:685 占比:45.55%

总计:1504篇

白钨矿—发文趋势图

白钨矿

-研究学者

  • 赵中伟
  • 周晓彤
  • 李江涛
  • 陈星宇
  • 邓丽红
  • 孙伟
  • 刘旭恒
  • 高玉德
  • 关通
  • 付广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卫星
    • 摘要: 我国古人颇为钟情于钢刀的使用,但仅有极少数的工匠知晓优质钢刀的制造秘密,并将此手艺仅传授于自己的嫡系子孙。经年累月后,打造好钢刀的秘密才被世人所知晓,秘诀之一就是钢中掺有神秘的钨。此外,钨还被热衷于器物颜料的使用,如17世纪“桃红色”的瓷器,经研究证实其表面特殊的颜料中,就含有钨。钨主要来自于黑钨矿和白钨矿,我国钨矿资源是特別丰富的,占世界钨矿资源约80%。现今,钨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能源、汽车、采矿、建筑、医疗及加工业等诸多领域,足见钨的战略重要性。
    • 杨伟卫; 蔡恒安; 尚世超; 毛益林
    • 摘要: 湖北某铜尾矿中有价组分为WO_(3)、Cu、S、Fe,为实现该铜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开展了详细的综合回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混合精矿再磨后铜硫分离浮选工艺流程处理试样,闭路试验可获得产率0.10%、Cu品位13.80%、Cu回收率21.71%的铜精矿以及产率1.22%、S品位44.50%、S回收率50.89%的硫精矿。②采用2粗2扫1精常温浮选处理铜硫混浮尾矿,常温精矿浓缩至60%,再加温至90°C,搅拌、解吸80 min后采用1粗2扫5精加温精选、中矿顺序返回的工艺流程,最终获得产率0.93%、WO_(3)品位15.31%、WO_(3)回收率55.07%的钨精矿产品;该钨精矿进行酸浸提质,最终获得产率0.40%、WO_(3)品位34.19%、WO_(3)回收率53.04%的酸浸钨精矿。③针对钨粗选尾矿,采用弱磁选工艺可获得产率3.73%、TFe品位60.45%、回收率15.66%的铁精矿。
    • 曾海涛; 徐寒冰; 袁代军; 郭江旭; 谭孝飞; 许祖强
    • 摘要: 某白钨矿具有WO_(3)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的特点,分选过程中大量脉石矿物的存在导致入磨量大,能耗、药剂消耗高,且产生大量细粒级尾矿。采用重介质旋流器抛尾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重介质旋流器抛尾工艺,最终实现抛废率为43.56%、WO_(3)金属损失率5%的良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重介质旋流器抛尾工艺具有可行性。
    • 刘旭恒; 朱心蕊; 陈星宇; 李江涛; 何利华; 孙丰龙; 赵中伟
    • 摘要: 针对植酸盐分解白钨矿的问题,绘制了298 K温度下Ca-Phy-W-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了体系中各物质的优势区域、重要组分随pH值和游离植酸总浓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植酸盐分解白钨矿的可行性及热力学条件。理论分析表明,植酸盐可有效分解白钨矿,随着pH值的升高,稳定生成的固相产物依次为H_(2)WO_(4)、CaWO_(4)和Ca_(6)Phy。当体系pH>7.5后,Ca^(2+)与Phy^(12−)的结合作用急剧增强,导致游离浓度迅速上升,在pH>10之后趋于平缓,此时固相分解产物为Ca_(6)Phy。溶液中维持较低浓度的游离植酸即可实现白钨矿的分解,同时提高溶液的pH可促进白钨矿的分解。
    • 杜云; 田磊; 郑正福; 陈剑锋; 张小强; 王敬元; 周立同; 樊晖; 李超
    • 摘要: 落家冲钨锡矿床白钨矿中Sm、Nd含量高,Sm/Nd值小,Sm-Nd等时线年龄为401.5±9.4 Ma(2σ,MSWD=0.90),^(143)Nd/^(144)Nd初始值为0.5120214±0.0000098,表明该矿床形成于加里东晚期。白钨矿εNd(t)值为-1.91~-1.99,暗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对矿区主要赋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获得成岩年龄为423.7±2.7 Ma(2σ,MSWD=0.61),属于加里东晚期第一侵入次花岗岩,其主量元素含量及特征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源岩主要为古—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的砂屑岩和泥岩,并且可能还同化混染了部分晋宁期富Ca、Mg的岩浆岩。结合前人资料,认为苗儿山及整个华南地区发生了多旋回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苗儿山岩体北段和南段的主要成岩成矿时代分别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整体具有“北加里东、南印支”的成岩成矿格局。研究结果可为指导区内找矿工作与完善华南地区成岩成矿理论提供依据。
    • 杨绍; 姜超; 刘涛
    • 摘要: 大岔沟钨多金属矿位于镇安西部钨矿集中区,周边已发现东阳钨矿、棋盘沟钨、核桃坪钨矿、新铺钼矿等。本次调查在大岔沟和画皮沟一带发现了WⅠ、WⅡ 两条钨矿带,矿体主要赋存于印支期石英二长岩外接触带大理岩中,受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控制,属于断控矽卡岩型矿床。综合研究表明,南秦岭大岔沟一带具有寻找钨多金属的巨大潜力。
    • 陈明波; 宋宝旭; 赵荣; 袁强; 姚乐
    • 摘要: 以云南个旧卡房矽卡岩型白钨矿为研究对象,针对原工艺GY-10捕收剂浮选体系下钨总回收率偏低的问题,为提高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应用新型白钨矿捕收剂KF-1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浮选后,钨常温粗选碳酸钠、水玻璃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2000 g/t、4000 g/t和150 g/t,钨加温精选温度为85°C,保温时间为1 h,钨加温精选氢氧化钠、水玻璃和捕收剂用量分别为200 g/t、1200 g/t和3 g/t,最终获得了钨精矿品位55.65%、钨回收率为77.35%的技术指标,与GY-10相比,钨总回收率提高了14百分点,实现了卡房矽卡岩型白钨矿的高效综合利用。
    • 李小康; 张英; 管侦皓; 杨虎
    • 摘要: 白钨矿浮选的难点主要是与含钙脉石矿物的分离,要实现白钨矿与含钙脉石矿物的分离,就需要做到白钨矿的选择性捕收,以及对含钙脉石矿物的选择性抑制。文章分析了白钨矿浮选的难点,从浮选药剂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相关捕收剂和调整剂的开发现状、作用机理、药剂组合和实际应用,客观评价了各类药剂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了未来白钨矿浮选药剂的发展,旨在实现白钨矿高效浮选富集、降低生产成本、减小环境污染。
    • 孙文娟; 韩海生; 王舰; 程永彪; 王若林; 穆迎迎
    • 摘要: 研究了油酸钠浮选白钨矿、萤石和方解石过程中Ca-油酸[Ca(OL)_(2)]胶体的存在及其对浮选的影响。溶液化学计算表明,三种含钙矿物溶解的钙离子可以与油酸阴离子反应生成Ca(OL)_(2)胶体,并且在碱性条件下作为溶液中的主要组分存在和发挥作用。纯矿物试验结果表明,Ca(OL)_(2)胶体对白钨矿和萤石的捕收能力较油酸钠强,对方解石的捕收能力较油酸钠弱。Ca(OL)_(2)胶体吸附后的三种矿物表面疏水性差异增大,白钨矿、萤石表面疏水性强于油酸钠作用后,而方解石表面疏水性弱于油酸钠作用后。Ca(OL)_(2)胶体在白钨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在萤石和方解石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当pH<9.0时存在一定的静电吸附作用。油酸钠浮选含钙矿物过程中除油酸阴离子直接作用于矿物表面的路径外,存在另外一种重要的作用路径:钙离子与油酸阴离子在溶液中首先生成Ca(OL)_(2)胶体,Ca(OL)_(2)胶体在溶液中迁移至矿物表面发生吸附。
    • 王超; 朱一民; 刘杰; 张淑敏; 谢瑞琦
    • 摘要: 白钨矿是钨金属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脉石多为萤石、方解石和石英,因表面性质相似而难以获得合格的精矿指标。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红外光谱(FTIR)分析、接触角分析和Zeta电位分析,研究了羧化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腐植酸钠及组合抑制剂在白钨矿与萤石和方解石常温浮选分离过程中药剂吸附行为及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羧化壳聚糖、木质素磺酸钠、腐植酸钠较强地抑制了萤石和方解石,白钨矿也受到略微影响,可浮性差异较小;将木质素磺酸钠与腐植酸钠按质量比4∶1进行组合,命名为DWC-1作为抑制剂进行浮选,白钨矿与2种脉石可浮性差异较大。红外光谱、接触角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DWC-1在白钨矿表面吸附程度要远小于萤石和方解石,且主要吸附形式为化学吸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