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砂岩油藏

砂岩油藏

砂岩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4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87篇、专利文献7024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砂岩油藏的相关文献由2001位作者贡献,包括温静、张晓丽、王奎斌等。

砂岩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4.69%

会议论文>

论文:87 占比:1.17%

专利文献>

论文:7024 占比:94.14%

总计:7461篇

砂岩油藏—发文趋势图

砂岩油藏

-研究学者

  • 温静
  • 张晓丽
  • 王奎斌
  • 袁鹏飞
  • 邱晓娇
  • 张舒琴
  • 杨勇
  • 王磊
  • 刘莎莎
  • 唐海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艳华; 刘长龙; 符扬洋; 张璐; 代磊阳
    • 摘要: 针对海上砂岩油藏伤害的特点,研究了适应该油田酸化解堵作业的酸液体系。经过酸液类型及浓度的确定、酸液体系综合性能的评价以及物理模拟实验,确定了酸液解堵体系配方:前置酸和后置酸为3%HCl+1%缓蚀剂+1%铁离子稳定剂+1%粘土稳定剂+0.5%破乳剂+2%助排剂,主体酸为6%多氢酸+3%HCl+0.5%HF+1%NH4F+1%缓蚀剂+1%铁离子稳定剂+1%粘土稳定剂+0.5%破乳剂+1%助排剂。优选出的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配伍性、破乳性、铁离子稳定性、防膨性、低腐蚀性;且与目标油田储层配伍性良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岩心渗透率,达到解堵的目的。
    • 杨雪; 曾勇
    • 摘要: 针对LH油田致密砂岩油藏储层受污染严重、前期开发产能低等问题,开展了储层酸液体系优选研究。前期分析了储层敏感性,确定采用氟硼酸HBF;替代常规HF酸并进行储层适应性评价,优选了10%HCl+15%改性硅酸+10%HBF;的主体酸液体系;针对酸液体系进行岩心流动实验测试酸化解堵效果,结果显示氟硼酸HBF;有效清除储层污染,改善渗透率;通过高温缓蚀剂优选实验优选了LAW高温缓蚀剂,完善了酸液体系配方并进行现场酸化应用。现场酸化结果表明,该酸液体系能有效清除储层伤害,提高油井产能。
    • 毛建英; 毛建军; 崔俊; 毛筱菲; 刘俊峰
    • 摘要: 通过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评价实验、岩心自吸实验和岩心流动模拟实验,考察了3种油样生成微液滴能力,并分析了微液滴的生成对低矿化度水驱效果影响,对比了矿物溶解和孔隙表面润湿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不同,对水矿化度和环境温度分别呈负、正敏感,当矿化度低于10 000 mg·L^(-1)时或温度越高时,原油生成微液滴能力差异会更明显。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驱条件下微液滴生成能力较强的原油(Ⅰ号)采收率在残余油基础上又增加了6.5%,最终采收率达到65%,而对于微液滴生成能力较弱的原油(Ⅱ号和Ⅲ号)采收率变化不大。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低矿化度水驱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机理,可以为矿场应用提供依据。
    • 王桂芳; 王硕亮; 许学健; 雷燕; 康波
    • 摘要: KS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注水井调剖是常用的稳油控水措施,但是在选井决策方面,存在指标界限不易选择、权重数值不易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筛选出能够较准确反映水窜特征的单井指标、井间指标和静态指标,构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Sigmoid核函数的新型核函数,并基于函数形式优化模糊聚类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提出适合KS油田高含水后期调剖选井模糊聚类决策方法,提高调剖选井样本集和检测集的识别率。将新型注水井调剖选井决策方法应用于KS油田,从22口注水井中优选出3口进行调剖,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 杨勇; 李伟; 唐放; 张团; 崔传智; 钱银; 吴忠维
    • 摘要: 南海东部水驱砂岩油藏一般采用直井和水平井共同开发,井网密度计算存在困难,传统的采收率经验公式不适用,因此亟需建立适用于海上油田的采收率预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平井与直井井数折算比计算模型,然后基于采收率主控因素分析结果,使用多元回归,得到南海东部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当流度一定时,边水油藏、底水油藏的采收率随等效井网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快后增加慢的规律,当井网密度增加到3口/km2时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当等效井网密度不变时,边水油藏、底水油藏的采收率随流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边水油藏采收率的增幅要小于底水油藏。实例验证表明,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采收率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该模型具较高的预测精度。
    • 赵林; 高申领; 陈渊; 梅东风; 侯宝峰; 王瑞; 李新丹
    • 摘要: 针对砂岩油藏聚合物驱过程中聚合物堵塞严重的问题,利用长填砂管多点测压驱替实验和油藏工程方法确定聚合物堵塞半径,利用电镜扫描、CT扫描、核磁共振等手段研究聚合物堵塞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堵塞主要发生在靠近填砂管注入端0~1/4处;高渗岩心表面吸附有大量聚合物,聚合物堵塞主要是由吸附引起的,低渗岩心孔径小,孔喉处机械捕集量大,聚合物堵塞主要是由机械捕集引起的;相比于聚合物驱前,聚合物驱后的岩心孔喉平均半径和平均喉道配位数减少,平均孔喉半径由42.2μm降至39.9μm,平均喉道配位数由3.36降至3.19。基于堵塞半径和堵塞位置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解堵现场试验,解堵后的视吸水指数为解堵前的10.5倍,达到了配注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砂岩油藏聚合物堵塞机理研究和聚合物驱现场试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王红波; 连泽特; 曹强; 范赛华; 刘晓丽; 马挺
    • 摘要: 针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砂岩油藏主要采油功能菌的营养需求,以工业发酵副产品和农业废弃物为激活剂的主要原料,辅助添加关键性营养生长因子组成营养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最佳碳源、氮源、磷源,初步确定各组分浓度;以此为基础再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和去因子实验分析各组分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确定各组分的浓度;然后通过响应面实验,根据响应因素对各组分进一步优化,获得最终配方;最后模拟陆9井区油藏条件开展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营养体系高效、价廉,配方组成为0.15%农副产品加工废料、0.6%无机盐(含氮量为16.47%)、0.25%无机盐(含氮量为26.16%)。该体系乳化原油效果较好,可激活主要采油功能基因烃氧化基因拷贝数达到10~7copies/mL。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注入0.4 PV营养体系,同时按气液体积比8∶1注入空气,可提高采收率11.65百分点。与现场在用配方相比,优化配方可降低成本20.25%。激活体系的筛选和评价方法流程为营养体系的筛选评价提供借鉴。
    • 刘光普; 鞠野; 李建晔; 李翔; 乔奇琳
    • 摘要: 渤海砂岩中低渗油藏受注水开发影响,在储层深部逐渐产生中强水窜通道。为了解决常规聚合物微球体系无法同时满足砂岩储层调剖封堵和注入性要求的难题,开发了能够在地层深部形成网状结构的乳液聚合物/核壳微球复合调剖体系。室内考察了复合体系的聚集体黏度变化、粒径变化及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传播性能,结果表明:水解度30%的乳液聚合物溶液与核壳电荷量1:3的核壳聚合物微球以0.0646:1的质量比混合时,黏度提升至18 mPa·s,粒径增长至102μm,封堵率达到86.6%。应用该体系在渤海B油田S井组进行了矿场实验,井组增油超过5 600 m3,含水最高下降7个百分点,有效期超过6个月,取得了良好的控水增油效果。
    • 曹仁义; 戴宗; 王志凯; 王亚会; 江俊; 李海龙; 贾志豪
    • 摘要: 强底水砂岩储层通常采用大排量水驱开发,长期水驱后储层水驱特征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采用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油水相渗、采收率以及润湿性曲线,并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水驱体积倍数、原油黏度及驱替速度对长期水驱的影响。通过对原油组成、岩石矿物组成以及润湿性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长期水驱过程中流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剩余油饱和度增加,含水率上升提前。较高的水驱速度会导致较高的最终采收率。沥青质含量越高,黏度越高,储层越偏油湿。长期水驱后后润湿性趋于水湿,更有利于稠油开采。此外,长期水驱降低了粘土含量,形成了更偏水湿的岩石表面以及更大的储层孔喉环境。本研究为海上砂岩油藏开发及提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周军良; 何康; 舒晓; 陈红兵; 金宝强
    • 摘要: 渤海Q油田为海上大型河流相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剩余油高度分散,低效井增多,稳产及低成本开发难度加大,探寻高效的挖潜方式对油田稳产及后续开发意义重大.在分析渤海Q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瓶颈的基础上,对油田现有低效井进行了分类梳理,并根据钻井、测井、密闭取心、生产动态监测等资料剖析了油田特高含水期平面及纵向的水淹类型及特征,总结了剩余油富集模式.围绕低效井治理及剩余油高效挖潜,探索出集注采调整、措施改造、老井侧钻等多手段低效井治理与剩余油高效挖潜对策.相关措施在渤海Q油田不同类型油藏区块低效井的治理及剩余油的高效挖潜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油田综合含水稳定在93.7%,油田产量递减明显变缓.成果及方法为该油田特高含水期的低效井治理及高效挖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可供类似油藏高效挖潜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