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流相

河流相

河流相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02095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沉积学报、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等;河流相的相关文献由1088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廷恩、胡光义、肖大坤等。

河流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2095 占比:99.64%

总计:102467篇

河流相—发文趋势图

河流相

-研究学者

  • 范廷恩
  • 胡光义
  • 肖大坤
  • 宋来明
  • 王晖
  • 王海峰
  • 井涌泉
  • 丁峰
  • 尹成
  • 张显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璐
    •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地区山西组的地层层序格架、致密砂岩储层的沉积相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及沼泽亚相,砂体主要沿北西—南东向展布,纵向上山西组砂岩与泥岩间互分布,物源来自东南方向,储层主要受河道控制沿北西—南东向展布。
    • 李卓; 周立业; 郭诚; 赵汉卿; 穆朋飞
    • 摘要: 窄河道型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储层沉积特征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了揭示明下段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与含油气的关系,本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段测井特征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其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明下段沉积时期,该区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末期河道、边滩、决口扇、废弃河道、泛滥平原等,河道在平面上呈枝状分布。沉积微相上边滩及边滩内部侧积层的发育,对油气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可为渤海海域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窄河道曲流河储层精细描述及评价提供参考。
    • 刘世斌; 邵水利; 史笃涛
    • 摘要: 孤东—红柳油田接合部馆陶组上亚段底部和馆陶组下亚段顶部地层发育特征呈现与馆下段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和馆上段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均不同的特征,河流相沉积类型及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明确“砂泥岩间互”的河道砂体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认为该区馆陶组上亚段底部、下亚段顶部发育辫状河向曲流河转化的过渡河型—分汊河。通过连井剖面相、平面沉积微相分析,明确辫状河、曲流河、分汊河发育层系、位置及特征,为该区滚动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 姜世一; 孙盼科; 张林; 贾浪波; 何太洪; 徐怀民; 艾贝贝; 张何锋; 饶华文; 丁遥
    • 摘要: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以下简称盒8段)为典型的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其强非均质性及复杂的储层结构导致该区面临“甜点”储层优选困难等关键技术瓶颈。为此,在分析盒8段储层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岩相约束下测井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契合岩相及其组合特征、测井数据特征、人工智能算法原理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并开展了储层岩相的精确识别与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盒8段发育块状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粗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粗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相、平行层理中砂岩相、交错层理细砂岩相、波状层理粉砂岩相、块状层理泥岩相8种岩相类型;(2)盒8上亚段曲流河相储层岩相密度偏小、岩相频率偏高、对应测井数据分布较分散,盒8下亚段辫状河相储层岩相密度偏大、岩相频率偏低、对应测井数据分布较集中;(3)建立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识别准确率可达89.06%,相较于单一神经网络模型、交会图、主成分分析和决策树等方法识别准确率明显提高。结论认为,建立的径向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联合模型不仅克服了现有岩相识别方法准确率低且难以推广的缺陷,而且对实现河流相强非均质性致密砂岩储层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朱孟高; 杨兆刚; 陈雷; 吕维刚; 钱水华; 焦海燕; 冷彦云
    • 摘要: 利用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在快速、高效识别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进行覆盖全区的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结合古地貌、地震属性以及油水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多参数耦合分析,精细刻画馆陶组4砂组6(Ng4^(6))小层沉积微相砂体边界。结果表明:LZ9块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Ng4^(6)小层发育NW—SE向河道,河道砂体全区广泛发育,呈条带状展布,延伸远(3~5 km),宽度大(>600 m);天然堤呈窄条带状或豆荚状发育于河道两侧,呈断续分布,宽度一般小于100 m;河道砂体连通性较好,注采收效大;天然堤储层横向连通性差,注采收效低。
    • 山金城; 李保振; 张延旭; 王旭东; 施雷庭
    • 摘要: 针对渤海A油田河流相沉积、层系复杂、储层强非均质、层间矛盾严重、含水上升较快等问题,研究出与其地质油藏特点相适用的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新方法,并进行了聚驱参数设计、优化.首先考虑目标河流相油田储层强非均质性特征,按照储层网格孔隙度、渗透率物性进行分级,并赋予了与其适应的相渗曲线及聚驱参数,用以精确描述目标油田的聚合物驱渗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类油藏的聚合物驱质量浓度、段塞组合以及聚驱后卡封高含水层等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最后优选出目标油田适用先高浓后低浓的变质量浓度段塞组合聚合物驱结合后期卡封高含水层的方案.本研究成果对于渤海河流相油田注聚方案的顺利实施、调整完善以及增油上产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张自力; 朱筱敏; 廖凤英; 李琦; 张锐锋; 曹兰柱; 施瑞生
    • 摘要: 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成因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单元.根据岩心观察、钻井岩/电特征并结合地震沉积学方法,分析断陷湖盆缓坡河流沉积体系和砂体时空分布特征,能为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表明,霸县凹陷文安斜坡中部东营组三段周期性地发育4条呈NE-SW辫-曲复合型河流沉积,由河道沉积、砂坝沉积和泛滥平原沉积3种亚相以及辫状河道、曲流河道、砂质河道砂坝、泥质河道砂坝、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泥6种微相构成.河流展布方向与正北夹角(α)为40°~65°,河道视宽度(l)为1.47~2.64 km,主河道的视宽度(w)为0.03~0.58 km,河道带测量厚度(H)为16.0~52.0 m,主河道测量厚度(D)为8.0~23.0 m,主河道钻井解释厚度(d)为1~16.5 m,平均厚度6.5 m.断陷盆地断-坳转换期缓坡河流相沉积受控于盆地构造、气候、物源、沉积物压实及流速等多因素.边界断层差异性活动导致的盆地不均衡沉降是缓坡带河流相类型及砂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气候周期性变化通过流量控制了河型,调整和改造早期河道沉积物,决定了微相和砂体组合.斜坡中外带是粗粒沉积物主要卸载区,河道及河道砂坝等优势储集砂体呈条带状连片分布,斜坡内带形成的厚层泥岩限制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充注.斜坡中外带被油源断层切割,在油气运移路径上受晚期断层切割的厚层河道及河道砂坝是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潜力区域.
    • 谢岳; 张俊廷; 甘立琴; 韩雪芳; 王公昌
    • 摘要: 随着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受原油黏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制约,低产低效井井数占比逐年增加.为了改善海上油田开发效果和实现降本增效,以N油田09砂体为例,开展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09砂体低产低效井成因可细分为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高和工艺出砂三种类型:影响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的因素除了成因外,还有剩余油分布、井型、油柱高度、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针对09砂体每一类低产低效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研究成果应用于N油田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增加产能400 m3/d,提高采收率约0.2%,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 肖大坤; 范廷恩; 范洪军; 张显文; 张利军; 张晶玉
    • 摘要: 油藏内部普遍存在阻碍或影响流体渗流的不连续界限,由于尺度小且难识别,不连续界限的等效表征是地质建模的主要技术手段.选取海上新近系河流相复合砂体,对其内部发育的接触型、切叠型、堆叠型3种不连续界限开展了等效表征方法研究.设计了机理模型和数值模拟基础方案,分别从连通网格数量、渗透率变化、传导率变化等3个方面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基于连通网格数量的等效表征方法较适合于接触型界限,基于模型渗透率的方法较适合于切叠型界限,基于网格面传导能力的方法更适合于堆叠型界限.心滩坝的等效表征实验及海上油田复合砂体表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实现储层不连续界限的精细表征.
    • 范廷恩; 王海峰; 胡光义; 宋来明
    • 摘要: 以河流相沉积模式和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为指导,以预测和表征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为目的,基于海上油田开发的资料基础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开发地质新概念——储层不连续界限,即由于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在储层内部形成的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其中沉积成因的不连续界限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河流弯道中的螺旋流及其对河床与堤岸产生的剪切力,是控制河流迁移演化和沉积物堆积规律的关键因素,是形成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限的本质动力机制.与复合砂体构型级次相对应,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限具有复合河道带、单河道带、复合点坝和点坝等层次特征,并可划分为尖灭、接触、切叠和叠加等结构关系.储层不连续界限以各种泥质、粉砂质沉积体或物性较差的非渗透性、弱渗透性界面等形式存在,是影响地下流体流动、控制注入水波及系数的关键地质因素;开展储层不连续界限预测和表征研究,有助于优化注采结构、提高油田采收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