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油田
胜坨油田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66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内江科技、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2010年石油微生物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等;胜坨油田的相关文献由4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少春、张桂意、严科等。
胜坨油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66篇
占比:98.49%
总计:16922篇
胜坨油田
-研究学者
- 杨少春
- 张桂意
- 严科
- 王桂勋
- 赵红兵
- 柴德民
- 吴胜和
- 高国强
- 岳大力
- 徐守余
- 唐洪涛
- 冯建伟
- 周建林
- 郭振海
- 高树新
- 于会利
- 崔洁
- 戴俊生
- 李春英
- 林博
- 王瑞丽
- 田冰
- 袁谋
- 辛爱渊
- 任怀强
- 冀国盛
- 吕慧
- 吴素英
- 崔文富
- 李艳平
- 段建辉
- 郑荣才
- 陈玉丽
- 韩萍
- 魏翠华
- 任延鹏
- 侯健
- 党华
- 刘丽杰
- 刘兰芹
- 刘华
- 刘卫红
- 刘庆
- 刘志宏
- 刘玉江
- 印森林
- 史树彬
- 吴晓东
- 喻宸
- 夏晞冉
-
-
郭长春
-
-
摘要: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应用广泛,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驱替剂与原油在储层中流动规律的基础资料,在油藏开发动态预测及油藏工程分析中广泛应用。由于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征,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困难。针对胜坨油田高温高盐储层聚驱过程中相渗曲线开展研究,在测定聚合物溶液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稳态法获取聚合物驱替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结合驱替前后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聚合物溶液流变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及聚合物驱微观驱油机制。结果表明:考虑流变性影响时,聚合物溶液相对渗透率值明显小于不考虑流变性影响的值,且驱替后聚合物将在岩心内有明显残留,降低高渗流通道渗流能力,迫使流体向相对低渗层段流动,进而提高流体驱替效率。
-
-
贾贻勇;
李永康
-
-
摘要:
为解决胜坨油田注水井因套损导致分层注水率降低的问题,结合胜坨油田套损注水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过浅层贴堵段、封窜可洗井及小井眼井等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从井筒环境、生产参数、作业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模拟等方法优化设计、优选材料、提高分层注水工具性能,研制适合不同井况的分层注水工具,研究配套小井眼注水井测调技术,形成了套损井分层注水系列技术.胜坨油田59口套损注水井应用了该系列分层注水技术,注水层段增加了65个,水驱控制储量恢复了477.9×104 t,实现了套损注水井的多级分层注水,提高了胜坨油田注水开发的效益,为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经验.
-
-
贾鸿阳
-
-
摘要:
胜坨油田是渤海湾盆地超大型整装砂岩油气田,面临特高含水期.本文从储层成因砂体描述角度出发,以单一成因砂体为基本结构单元,通过对河流相成因砂体叠加及组合特征对注采连通性及油水运移的控制作用研究,揭示特高含水期河流相储层内部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剩余油挖潜,为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地质支持.
-
-
蒋越
-
-
摘要:
成岩作用的本质是流体运移过程中导致的物质迁移与聚集,现阶段罕见将流体、岩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基于大量铸体薄片,总结不同沉积相成岩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确定不同期次成岩矿物所对应的流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砂体经历原始沉积水体、泥岩压实水体、烃源岩酸性水体4类.其中,原始沉积水体形成泥晶碳酸盐胶结物,泥岩压实水体形成充填原生孔隙的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烃源岩酸性水体形成多期石英次生加大、多期自生高岭石及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气降水形成长石黏土矿物化、结晶程度差的自生高岭石、马牙状的白云石胶结物.各期流体运移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导致各类现象在砂体内部有规律的分布.
-
-
-
-
李永强1;
袁杰1;
崔汝东1;
谢文献1;
赵祖德1
-
-
摘要:
胜利采油厂胜坨油田油井举升系统矛盾突出,躺井率一度高达8.9%,严重制约了油田的经济开发。胜坨油田强化技术攻关,优化资金投入,倾力打造无短板长寿井,延长油井生产周期。通过打造无短板长寿井,油田躺井率由2010年的8.9%下降至2017年的2.1%,效果显著。使油田开发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
-
黄迎松
-
-
摘要:
Conventional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model is derived from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water saturation in semi-log coordinate system,which neglects both the oil-water flow mechanism in the high to ultra-high water-cut stag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racteriz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in core flooding process.In view of these limitations,laboratory micro-displacement experiment is sued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develop a new relation between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water saturation to characterize core displacement and improve fitting accuracy. Buckley-Lever-ett waterflooding front and Welge average water saturation equations are used to deduce a new type of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Example application indicates that more accurate recovery factor can be predicted by this new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addition,the recovery factor can also be effectively predicted when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This research improves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c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ultra-high water-cut stage.%传统水驱特征曲线模型建立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半对数直线关系的基础上,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特殊的油水渗流规律,另一方面缺乏反映岩心驱替过程本质特征的理论根源.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微观驱油实验分析水驱特征曲线本质特征,绘制了描述岩心驱替全过程的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提高了拟合精度.应用Buckley-Leverett前沿推进方程和Welge平均含水饱和度方程,推导出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实例应用表明,该新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采收率更加准确,且在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趋势的初期就能有效预测采收率,突破了目前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的局限,为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
-
邓国成
-
-
摘要:
储层压汞实验数据有限,对于非均质性储层来说实验样品的代表性也受到局限.测井是预测储层物性的有效方法,而毛管压力与储层物性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立起测井与毛管压力的关系,利用已揭示油水界面的钻井资料,建立了非均质油层油水界面的预测方法,即构建了油水界面深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油层多口见油水井的测井的数据,对该公式进行了标定和应用,实现了对研究区油水分布特征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8砂层组油层未被完全水淹的油层主要分布于7、9号断层附近的河口坝的顶部、砂坝侧缘沉积,以及正向微型构造内.整体上,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油层含油面积大幅度减小,含油面积仅为2.78 km2,占原含油面积的23%左右,含油区不连片,形成了4个相对孤立的含油区,即2312井区、22137-20160井区、21182-21199井区及2326-25276井区.
-
-
樊驰羽;
安晓;
刘礼亚
-
-
摘要:
胜坨油田在经过了40多年开采后,主力单元的综合含水率已经超过90%,但是仍有占地质储量约三分之二的原油留在地层中,说明胜坨油田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新增的探明石油储量已十分有限。因此,人们开发多种三次采油技术用以开采油藏中的剩余油。胜坨油田A井区具有油稠、非均质性差等特点,而聚合物驱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研究聚合物驱相关配套工艺技术,结合现场试验对影响注聚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加强矿场注入管理,提高注入质量,针对油藏聚驱后续开发提出改进意见,对同类油藏的聚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今后注聚驱油技术的推广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现场经验。
-
-
沈云琦;
吴胜和;
岳大力;
尹航
- 《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八砂组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隔夹层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岩芯观察以及标定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总结出各类隔夹层的岩性、电性、物性的特征,然后对非取芯井隔夹层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选定密井网工区,利用不同井距间的动态相应特征,确定在此井距间各类隔夹层是否连续分布,从而确定密井网工区内各类隔夹层的分布范围,最后总结出各类隔夹层的分布规律以及分布模式.
-
-
-
姚诚;
谢文献;
金炜
- 《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胜坨油田的稠油地层存在层薄、层多、差异大、敏感性强、黏度高等特点,不利于油藏的勘探开发.针对该问题,在油层保护、油溶性降黏剂、注汽工艺配套、举升工艺配套、油层改造工艺配套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模式.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开井时率,增加产油量.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开发效果.
-
-
张婷;
徐守余;
杨珂
- 《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为了对储层微观性质的评价进行有益地补充,分别取胜坨油田下第三系沙二段第4、5、9砂层组17块岩样,运用压汞资料的毛细管压力曲线计算得到分形维数,详细分析了储层物性、孔喉结构参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研究认为,分形维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储层的储集性能优劣和孔隙结构的均匀程度,并可以应用分形维数进行储层物性分类评价.
-
-
-
-
李增强
- 《2005安全、健康和环境经验技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胜坨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冲砂工作量大,由于地层压降、亏空等原因,致使施工成功率低,增加了修井成本.本文立足油田清洁生产,对冲砂工艺、工具和配套技术进行优化,工艺应用后效果显著.
-
-
官俊玲;
唐洪涛;
崔志昆;
辛爱渊;
王桂勋
- 《2005年度胜利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
| 2005年
-
摘要:
胜坨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在"九五"期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决策方法单一,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二是堵剂相对单一,与地层的配伍性差;三是注入参数缺乏优化;四是管理过程过于粗放.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经过不断的改进与试验,在"十五"期间逐步形成了堵水调剖油藏决策技术、堵剂优化配套技术、注入工艺优化技术、效果评价技术、注入参数优化技术、堵水调剖管理技术等六项配套技术和科学有效的运行模式,使堵水调剖工艺在胜坨油田取得了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