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胜坨油田

胜坨油田

胜坨油田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66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内江科技、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2010年石油微生物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等;胜坨油田的相关文献由46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少春、张桂意、严科等。

胜坨油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1.4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6666 占比:98.49%

总计:16922篇

胜坨油田—发文趋势图

胜坨油田

-研究学者

  • 杨少春
  • 张桂意
  • 严科
  • 王桂勋
  • 赵红兵
  • 柴德民
  • 吴胜和
  • 高国强
  • 岳大力
  • 徐守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长春
    • 摘要: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应用广泛,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驱替剂与原油在储层中流动规律的基础资料,在油藏开发动态预测及油藏工程分析中广泛应用。由于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征,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困难。针对胜坨油田高温高盐储层聚驱过程中相渗曲线开展研究,在测定聚合物溶液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稳态法获取聚合物驱替相对渗透率曲线,并结合驱替前后扫描电镜结果分析聚合物溶液流变性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及聚合物驱微观驱油机制。结果表明:考虑流变性影响时,聚合物溶液相对渗透率值明显小于不考虑流变性影响的值,且驱替后聚合物将在岩心内有明显残留,降低高渗流通道渗流能力,迫使流体向相对低渗层段流动,进而提高流体驱替效率。
    • 贾贻勇; 李永康
    • 摘要: 为解决胜坨油田注水井因套损导致分层注水率降低的问题,结合胜坨油田套损注水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过浅层贴堵段、封窜可洗井及小井眼井等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从井筒环境、生产参数、作业施工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模拟等方法优化设计、优选材料、提高分层注水工具性能,研制适合不同井况的分层注水工具,研究配套小井眼注水井测调技术,形成了套损井分层注水系列技术.胜坨油田59口套损注水井应用了该系列分层注水技术,注水层段增加了65个,水驱控制储量恢复了477.9×104 t,实现了套损注水井的多级分层注水,提高了胜坨油田注水开发的效益,为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经验.
    • 贾鸿阳
    • 摘要: 胜坨油田是渤海湾盆地超大型整装砂岩油气田,面临特高含水期.本文从储层成因砂体描述角度出发,以单一成因砂体为基本结构单元,通过对河流相成因砂体叠加及组合特征对注采连通性及油水运移的控制作用研究,揭示特高含水期河流相储层内部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剩余油挖潜,为油藏高效开发提供地质支持.
    • 蒋越
    • 摘要: 成岩作用的本质是流体运移过程中导致的物质迁移与聚集,现阶段罕见将流体、岩石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基于大量铸体薄片,总结不同沉积相成岩矿物特征及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沉积、构造背景,确定不同期次成岩矿物所对应的流体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砂体经历原始沉积水体、泥岩压实水体、烃源岩酸性水体4类.其中,原始沉积水体形成泥晶碳酸盐胶结物,泥岩压实水体形成充填原生孔隙的亮晶方解石胶结物,烃源岩酸性水体形成多期石英次生加大、多期自生高岭石及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气降水形成长石黏土矿物化、结晶程度差的自生高岭石、马牙状的白云石胶结物.各期流体运移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导致各类现象在砂体内部有规律的分布.
    • 李永强1; 袁杰1; 崔汝东1; 谢文献1; 赵祖德1
    • 摘要: 胜利采油厂胜坨油田油井举升系统矛盾突出,躺井率一度高达8.9%,严重制约了油田的经济开发。胜坨油田强化技术攻关,优化资金投入,倾力打造无短板长寿井,延长油井生产周期。通过打造无短板长寿井,油田躺井率由2010年的8.9%下降至2017年的2.1%,效果显著。使油田开发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 黄迎松
    • 摘要: Conventional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model is derived from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water saturation in semi-log coordinate system,which neglects both the oil-water flow mechanism in the high to ultra-high water-cut stage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racteriz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in core flooding process.In view of these limitations,laboratory micro-displacement experiment is sued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develop a new relation between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water saturation to characterize core displacement and improve fitting accuracy. Buckley-Lever-ett waterflooding front and Welge average water saturation equations are used to deduce a new type of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Example application indicates that more accurate recovery factor can be predicted by this new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addition,the recovery factor can also be effectively predicted when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in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This research improves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coul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in ultra-high water-cut stage.%传统水驱特征曲线模型建立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半对数直线关系的基础上,一方面没有充分考虑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特殊的油水渗流规律,另一方面缺乏反映岩心驱替过程本质特征的理论根源.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微观驱油实验分析水驱特征曲线本质特征,绘制了描述岩心驱替全过程的新型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曲线,提高了拟合精度.应用Buckley-Leverett前沿推进方程和Welge平均含水饱和度方程,推导出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实例应用表明,该新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采收率更加准确,且在水驱特征曲线出现上翘趋势的初期就能有效预测采收率,突破了目前高含水期水驱特征曲线的局限,为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 邓国成
    • 摘要: 储层压汞实验数据有限,对于非均质性储层来说实验样品的代表性也受到局限.测井是预测储层物性的有效方法,而毛管压力与储层物性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建立起测井与毛管压力的关系,利用已揭示油水界面的钻井资料,建立了非均质油层油水界面的预测方法,即构建了油水界面深度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油层多口见油水井的测井的数据,对该公式进行了标定和应用,实现了对研究区油水分布特征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8砂层组油层未被完全水淹的油层主要分布于7、9号断层附近的河口坝的顶部、砂坝侧缘沉积,以及正向微型构造内.整体上,二区沙二段8砂层组油层含油面积大幅度减小,含油面积仅为2.78 km2,占原含油面积的23%左右,含油区不连片,形成了4个相对孤立的含油区,即2312井区、22137-20160井区、21182-21199井区及2326-25276井区.
    • 樊驰羽; 安晓; 刘礼亚
    • 摘要: 胜坨油田在经过了40多年开采后,主力单元的综合含水率已经超过90%,但是仍有占地质储量约三分之二的原油留在地层中,说明胜坨油田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新增的探明石油储量已十分有限。因此,人们开发多种三次采油技术用以开采油藏中的剩余油。胜坨油田A井区具有油稠、非均质性差等特点,而聚合物驱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通过研究聚合物驱相关配套工艺技术,结合现场试验对影响注聚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加强矿场注入管理,提高注入质量,针对油藏聚驱后续开发提出改进意见,对同类油藏的聚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今后注聚驱油技术的推广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现场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