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毛管压力

毛管压力

毛管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7868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中加重油和油砂技术交流会、中国石油学会第十七届测井年会等;毛管压力的相关文献由6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传亮、李光永、谢然红等。

毛管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7868 占比:99.88%

总计:158053篇

毛管压力—发文趋势图

毛管压力

-研究学者

  • 李传亮
  • 李光永
  • 谢然红
  • 蔡敏龙
  • 何顺利
  • 吴勃翰
  • 王洪亮
  • 肖立志
  • 齐成红
  • 唐仁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綦敦科; 俞萱; 钟淑敏
    • 摘要: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碎屑岩储层,其特点是孔、渗低且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结构对储层的测井电性特征、产能性质和产能大小都有重要影响。利用压汞资料得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研制了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标准;充分核磁共振测井优势,与压汞资料有机结合,建立了核磁测井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研制了常规测井资料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实现了单井逐层解释,为储层流体识别和储量参数精细评价奠定了基础。
    • 侯玢池; 崔鹏兴; 梁卫卫; 王小锋; 王起琮
    • 摘要: 毛管压力是影响多孔介质中多相流体的重要参数之一,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测定,但难度大、耗费时间,且准确性难以保证。毛管压力和电阻率指数均为岩石多孔介质中含水饱和度的函数,通过毛管压力与电阻率指数之间函数关系的推导,利用电阻率指数数据直接计算出毛管压力。为了验证两者之间的幂函数模型(Li模型),同时基于更多岩石样品数进行数学模型精确度分析,对X油藏中2口井共16块岩心进行毛管压力和电阻率联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幂函数模型能够较好地关联毛管压力与电阻率指数的实验数据,模型中特征参数β在双对数坐标下随岩心渗透率增大而减小。通过3个数据拟合公式计算得到了3组β值,并对比分析了计算β值与实验值之间的标准偏差大小及其原因。
    • 谭礼洪; 蔡明; 蔡德洋; 章成广
    • 摘要: 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产能及流体性质判别密切相关,获得准确的束缚水饱和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致密砂岩核磁束缚水评价难题,选取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致密砂岩岩样,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并建立了相应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首先对部分岩样进行不同转速离心,通过与毛管压力计算公式计算的驱替力对比,确定了核磁共振离心的转速在11 000 r·min^(-1)时较为合适。利用面积比值法求取变T2截止值核磁束缚水饱和度,由此得到的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与压汞法束缚水饱和度比较接近,且与实际生产数据吻合,说明使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克深地区较为准确的束缚水饱和度。研究发现,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与综合物性参数等存在着密切联系,由此建立了基于核磁实验和常规测井资料的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提高了克深地区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评价的精度。
    • 张斯; 彭小龙
    • 摘要: 为了探讨欠饱和煤层气藏临界解吸压力的物理意义,基于煤层气藏赋存状态,介绍了目前已有的传统临界解吸压力计算方法、液相吸附理论的计算方法以及矿场统计算法,讨论了在煤岩气相湿润前提下的“欠饱和”现象的来源。在修正的气相吸附基础上,解释了临界解吸压力与基质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得到了新的临界解吸压力计算方法。通过对比4种方法在误差分析、理论完备性以及可操作性的优缺点,认为提出的新计算方法理论较为完备、可操作性强、计算简便,并在实例计算中得出了合乎实际生产范围内的结果。由此可得到在煤岩气相润湿前提下,煤层气吸附平衡且临界解吸现象可解释为储层压力与毛管压力之间作用的结果,改进的气相吸附理论与临界解吸压力新计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 廉培庆; 赵华伟; 孔德彬; 段太忠
    • 摘要: 针对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结构复杂、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差的问题,基于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岩心高压压汞实验,分析了毛管压力曲线的分形特征,并根据毛管压力拐点将孔喉分成大孔喉(>5.0μm)、中孔喉(1.0~5.0μm)、小孔喉(0.2~1.0μm)和微孔喉(<0.2μm)4种类型。依据不同类型孔喉的体积分数,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将储层划分成4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毛管压力曲线及孔喉结构特征,拟合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渗透率与孔隙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碳酸盐岩油气藏孔隙结构表征和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 柴晓龙; 田冷; 王恒力; 成毅; 王嘉新; 闫方平
    •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尺度微小,孔隙结构复杂,毛管效应明显,为明确该类储层岩石润湿性,提出一种利用毛管压力确定岩心润湿性的方法。首先,通过压汞实验明确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明确孔隙结构参数与毛管压力关系,确定毛管压力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开展动态毛管压力测定实验,建立毛管压力和喉道半径关系;最后,开展不同渗透率岩心油驱水和水驱油实验,确定岩石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喉道半径呈对数正态分布,其分布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很好,喉道半径是渗流能力的主控因素;当渗透率大于10×10^(-3)μm^(2)时,毛管压力的动态效应影响较弱,当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毛管压力的动态效应明显;通过测定岩心两端的压差,可以利用毛管压力能够确定岩石润湿性,结果准确,与接触角法与吸入法结果相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 陈瑶; 张宫; 郑国庆; 彭庆; 覃莹瑶
    • 摘要: 作为一种无损、高效、非侵入式的检测手段,核磁共振技术一直在油气岩心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核磁共振(NMR)检测结果(T2谱)反映的是岩石孔隙的大小分布特征,孔隙的连通性无法直接被表征.通过对实验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在标准核磁T2谱的基础上,增加毛管压力(Pc)维度,得到T2—Pc二维核磁实验图谱,从另一个视角解决了核磁实验不能反映孔隙连通性的问题.实际应用表明,T2—Pc二维核磁实验不但能够对储层连通性进行直观评价,也可以得到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束缚水饱和度,从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储层信息.
    • 陈科; 陈毅雯; 刘志伟; 何伟; 杨发荣; 唐磊
    • 摘要: 毛管压力对煤层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表征中、低渗高阶煤煤岩毛管压力曲线,开展了中、低渗高煤阶煤岩高压压汞实验,利用得到的毛管压力数据回归建立了新的毛管压力曲线双参数和单参数数学模型,并研究了参数a、b间关系,以及参数a、b对毛管压力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拟合建立的新毛管压力模型P_(c)=P_(min)e^(aS^(b)_(Hg))√S_(Hg)能够很好地拟合中、低高阶煤样的高压压汞实验测试得到的毛管压力数据,拟合程度达到98%以上,为定量表征高阶煤储层毛管压力提供了经验公式。根据本文建立的新毛管压力经验公式,在以S_(Hg)为横坐标,以lnP_(c)-lnP_(min)-ln(S_(Hg)^0.5)为纵坐标的在直角坐标系中,S_(Hg)与lnP_(c)-lnP_(min)-ln(S_(Hg)^0.5)成幂指数关系lnP_(c)-lnP_(min)-ln(S_(Hg)^0.5)=aS^(b)_(Hg),因此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参数a和b值,进而可以得到相应煤样的毛管压力数学模型。参数a和b呈负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为a=0.2594b^(-1.972),基于该关系式,可进一步得到单一参数毛管压力数学模型为P_(c)=P_(min)e^(0.2594 b-1.972)S^(b)_(Hg)√S_(Hg),则lnP_(c)-lnP_(min)-ln(S_(Hg)^0.5)和S_(Hg)在双自然对数坐标中成线性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直线斜率即为b值,进一步简化了毛管压力模型。利用新数学模型开展数值模拟,发现煤样毛管压力随参数a和b增加而增加;参数a和b与孔渗的关系表明,参数a随渗透率、孔隙度增加而降低,成线性关系,而参数b则随渗透率、孔隙度增加而增加,均成指数关系。
    • 王英彪; 李聪; 景佳骏
    • 摘要: 单一油藏中油水界面是一个起伏的曲面,单井油水界面深度的准确计算对于油藏精细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在现有油水界面确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确定油水界面.选取油藏上油水界面已确定的井为参考井;基于受力平衡方程式,建立计算井与参考井相对油水界面深度关系表达式;利用毛管压力与储层物性的关系,将计算参数转化为油田开发中常用的测井解释孔隙度、渗透率.该方法计算所需参数少,实际应用证实了方法的计算精度较高,是一种计算非均质油藏油水界面深度的简便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