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孔喉结构

孔喉结构

孔喉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89841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古地理学报、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第二届气体能源开发技术国际研讨会、全国第八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等;孔喉结构的相关文献由693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双舫、朱玉双、刘广峰等。

孔喉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98411 占比:99.99%

总计:1898569篇

孔喉结构—发文趋势图

孔喉结构

-研究学者

  • 卢双舫
  • 朱玉双
  • 刘广峰
  • 刘宗科
  • 肖佃师
  • 顾岱鸿
  • 黄文彪
  • 于皓
  • 何浩铎
  • 何顺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渤; 蒲军; 苟斐斐
    • 摘要: 微观孔喉结构是决定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内在因素,定量描述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可以为致密砂岩储层质量表征提供依据。但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喉发育,微观非均质性强,常规实验手段难以准确地确定孔喉特征参数。在高精度数字岩心图像的基础上(以SEM-Maps扫描图像为例,分辨率为10 nm),建立致密砂岩多孔介质模型,研究形成了自适应孔喉识别与提取方法、基于图像形态学算法的孔喉分割方法、孔喉结构特征参数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扫描图像的致密砂岩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选取3块红河油田长8储层典型井致密砂岩岩样,定量计算孔喉特征参数,分析不同岩样的孔喉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岩样的宏观物性与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孔喉半径越大、数量越多、配位数越高、连通性越好,岩样的渗透率等宏观物性也越好。
    • 马旭晴; 王浩男; 李昌庆; 刘庆茹
    • 摘要: 微观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油气充注与聚集、控制致密油气“甜点”发育的关键。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致密砂岩为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定量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并根据压汞及核磁等实验参数,分别探讨孔隙类型、孔喉体积比、孔喉分布大小以及孔喉的连通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具有进汞压力高、中值半径小、束缚水饱和度高等特征,其含油性受物性和孔喉结构共同控制;储层含油性受孔隙类型、孔喉分布及大小、孔喉连通性等因素共同控制。粒间孔发育良好、孔喉体积比中等(Vr为1.7~3)、大于充注下限值(0.077μm)的孔喉含量高且连通性好均为储层含油性有利条件。以马岭地区长8储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孔喉结构特征对储层含油性影响,明确孔喉结构对原油充注与聚集的机理及致密砂岩油气富集的有利孔喉条件,为致密砂岩油后期增储上产提供依据。
    • 赵兰
    • 摘要: 杭锦旗地区十里加汗区带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1段砂岩平均孔隙度8.3%,平均渗透率0.89×10^(-3)μm^(2),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而微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储层物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微裂缝研究是该区储层研究的重点。通过微观薄片观察,结合压汞、岩心物性以及构造特征,对该区微裂缝的类型与成因、形成期次、控制因素以及微裂缝对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盒1段致密砂岩按照接触关系可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按照充填程度可分为未充填缝、不完全充填缝和完全充填缝。根据成因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三期微裂缝。其发育程度受内因(砂岩粒度、岩石碎屑成分、岩屑和填隙物含量以及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等)和外因(构造应力)的联合控制。微裂缝主要影响储层的渗透率,多因素影响是微裂缝性致密储层的一个基本特点,平均喉道半径对储层渗透率起主要控制作用。
    • 吕洲; 杜潇; 王友净; 张杰; 李楠; 王鼐; 王君; 洪亮; 郝晋进
    • 摘要: 孔隙性生物碎屑灰岩是中东地区主要储层类型之一,具有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差异显著且微观孔隙结构复杂等特征。成岩作用是造成上述特征的重要原因,成岩相研究是综合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影响的重要方法。针对伊拉克H油田上白垩统Hartha组缓坡相生物碎屑灰岩,开展了岩心成岩作用表征、成岩相划分及孔喉特征分析、成岩相测井响应及神经网络学习、成岩相空间约束条件分析及地质建模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研究区Hartha组顶部HA层发育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对储层质量造成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海水胶结作用、埋藏胶结作用、准同生溶蚀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依据成岩作用差异和孔隙类型差异,划分出5种岩心成岩相类型,分别为原生孔隙型、溶孔型、体腔孔型、晶间孔型和微孔型。将岩心成岩相及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标定,划分出3种差异较为明显的测井成岩相,通过基于岩心标定的常规测井曲线进行神经网络学习,对非取心井进行测井成岩相识别。以单井成岩相为基础,铀/钍钾比、层序界面距离、纵波时差3种属性为空间约束,建立了研究区三维成岩相模型。研究成果为孔隙性生物碎屑灰岩成岩相表征与建模提供了方法与实例。
    • 韩心奕
    • 摘要: 中东地区普遍发育滩相孔隙型灰岩储层,孔隙类型多,孔喉结构复杂,常规的储层分类难以满足储层精细刻画的需求。笔者总结了近年来针对中东地区滩相孔隙型储层的岩石结构分类、孔隙分类、物性分类、核磁共振分类及测井资料分类五种分类方法,这些分类方法可用于类似孔隙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
    • 王伟; 陈朝兵; 许爽; 李亚辉; 朱玉双; 黄星元
    • 摘要: 微观孔喉结构是影响致密砂岩油藏特征的重要因素。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需结合分形理论对其进行研究。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进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实验,分析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分形原理和方法,对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分形维数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分形曲线存在明显的转折点,根据其对应的进汞压力,可以将致密砂岩孔隙和喉道分成大尺度和小尺度2种类型。利用线性拟合斜率计算孔隙和喉道分形维数(D),不同尺度孔隙和喉道该值差异较大。小尺度孔喉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以晶间孔、剩余粒间孔和缩颈状喉道为主。该尺度孔喉非均质性弱,孔喉空间变形较少,分形维数较小(27)。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严重影响着致密砂岩孔喉储集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决定着不同尺度孔喉的分形特征。
    • 宋鹏; 谢启超; 杨卫国; 王楠; 斯尚华
    • 摘要: 根据岩石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储层孔喉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6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0.88%,渗透率平均值为0.90×10^(-3)μm^(2),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层平均分选系数为2.36,平均变异系数为0.20,平均中值半径为0.20um,储层孔喉分布不均匀,孔喉半径较小。根据压汞参数中的排驱压力、中值半径、退汞效率及汞饱和度等,将该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分为Ⅰ类、Ⅱ类、Ⅲ类,长6储层以Ⅱ类孔隙结构为主。
    • 万友利; 冯兴雷; 赵瞻; 王忠林
    • 摘要: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为非均质性强的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结构评价难度较大。选取南羌塘坳陷布曲组20件白云岩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物性分析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其孔喉分布和分形特征,探索分形维数与白云岩储层物性参数、孔喉结构参数、孔隙成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布曲组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组构选择性孔隙、非组构选择性孔隙、裂缝3类,依据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将其孔喉结构分为5种类型,其分形曲线具有明显的转折点,转折点为孔喉分布峰值,代表连通性好的大尺度孔喉向连通性差的小尺度孔喉的转变;(2)小尺度孔喉的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大尺度孔喉的分形维数比小尺度孔喉小,但分布区间较宽,样品间差异明显,表明大尺度孔喉复杂多样,层间(整体)非均质性比小尺度强;(3)大尺度孔喉的分形维数与储层参数、孔喉结构参数相关性较好,可用于布曲组白云岩储层的孔喉结构定量表征,大尺度孔喉分形维数越小,储层物性越好,大尺度孔喉占比越多对储层整体渗透能力的贡献越大;(4)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与孔喉结构以沉积形成的碳酸盐沉积物孔隙为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孔喉结构的差异性。
    • 马克; 侯加根; 董虎; 吴国强; 闫林; 张丽薇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近年来取得重大突破,使得这套储层成为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铸体薄片、微量元素、扫描电镜、微米CT、纳米CT及多种压汞实验数据,研究了芦草沟组咸化湖混合细粒沉积复杂岩性内部孔喉结构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白云质粉砂岩、粉砂质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构成了甜点体的优势岩性,微纳米级孔喉系统占据了储集空间主体,孔喉半径在数百微米至数十纳米的区间内连续分布;微米至亚微米级喉道对渗透率贡献最大,主流喉道半径区间为0.25~0.63μm。微纳米级孔喉结构控制了储层的渗透性及含油性,优势岩性峰值孔喉半径大、分布范围宽,喉道半径分布区间、主流喉道半径及有效喉道体积是控制储层渗透率的关键因素。这些认识为储层油气充注预测及优势沉积相带内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支撑。
    • 郭长春
    • 摘要: 自2010年胜利油田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开展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以来,非均相复合驱技术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老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主导技术之一。尽管非均相复合驱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取得了成功,但非均相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非均相复合驱油藏动用规律成为其推广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基于密闭取心井资料,系统分析非均相复合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并与非均相复合驱前的对比,总结非均相复合驱油藏动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后的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28.3%,高剩余油饱和度样品多发育在正韵律储层顶部及夹层附近;剩余油微观赋存形态以浸染状为主。与非均相复合驱前相比,非均相复合驱后平均剩余油饱和度降低7%,平均驱油效率提高13.1%,非均相复合驱垂向动用更均衡,正韵律储层顶部与底部剩余油饱和度差异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