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特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0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357244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包装科技博览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等;特高含水期的相关文献由113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迎松、张海燕、刘志宏等。

特高含水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7244 占比:99.86%

总计:357733篇

特高含水期—发文趋势图

特高含水期

-研究学者

  • 黄迎松
  • 张海燕
  • 刘志宏
  • 刘海成
  • 崔传智
  • 朱丽红
  • 杜庆龙
  • 赵云飞
  • 邴绍献
  • 李东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会
    • 摘要: 为改善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实现区块效益开发,通过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形成剩余油分布定量新认识,同时结合储层分类评价结果筛选调整潜力区块,形成不同类型储层差异化调整对策。在完善注采井网的基础上,针对“双高”区域开展了流场定量表征研究,为精细化注采调整提供理论基础。根据矿场实施结果,调整后各项注水指标逐年变好,自然递减率大幅下降,调整取得较好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 常涛; 黄磊; 卢美月; 孙藏军; 周立业
    • 摘要: 对比陆地油田,海上油田生产井数少、井控储量高,导致剩余油既有共同性,也有复杂性和差异性。同时它区别于陆地油田的持续性调整,导致高度分散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相关研究。经过海上油田开发特点、各个开发阶段、油藏渗流过程的研究,提出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主要有三类,即整体富集型剩余油、局部富集型剩余油、整体分散型剩余油。在全面分析各类剩余油富集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动用策略,主要包括重构新井网、调整现井网等措施。调整不同挖潜措施的占比,完成剩余油富集差异下的挖潜策略。通过油田开发特点、地下油藏渗流的宏观研究与具体挖潜措施结合,明确特高含水期海上油田的系统性工作,对油田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阴艳芳
    • 摘要: 静安堡油田沈84-安12块为复杂断块注水开发多层砂岩油藏,也是辽河油田储量规模和产量规模最大的高凝油油藏。该油藏经过5次加密调整,现已进入特高含水低速开发阶段。为有效改善开发效果,针对水驱“四大”矛盾加剧、剩余油高度分散等问题,运用油藏工程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攻关形成了以“五个精细”为核心的特高含水期注水配套技术。结果表明,基于精细油藏描述,实施开发层系调整、多级细分注水、水淹层挖潜、多元注采调控等对策,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 何逸凡; 陈建波; 马铨峥; 梁潇; 张吉磊
    • 摘要: 长期水驱后驱油效率进一步提高、残余油饱和度不断下降,造成常规数值模拟在特高含水期含水率拟合误差大、指标预测精度低。开展了18组2000 PV水驱油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回归得到驱油效率变化规律,结合测井实验中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物性相关性结果,建立了考虑物性、原油黏度、驱替PV数的残余油饱和度定量表达式。利用Petrel RE平台及Intersect模拟器实现了残余油饱和度在数值模拟中的分区动态表征,提出增加关键井段饱和度作为历史拟合参数,实现了残余油饱和度的迭代修改。研究结果表明:驱替倍数从50 PV提高至2000 PV,驱油效率平均提高12.9个百分点;模型中过路井饱和度与测井解释结果更为吻合,单井拟合率达到90%以上。本文研究对油田进一步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 王增林; 张贵才; 靳彦欣; 裴海华; 史树彬; 蒋平
    • 摘要: 胜利油区主力整装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注水开发后期,其综合含水率超过98%,但采收率仅为41%,仍具有较大剩余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潜力。通过对胜利整装油田取心井岩心分析,发现各整装油田特高含水期均出现了剩余油饱和度小于残余油饱和度的极端水洗井段,同时也存在含油饱和度大于水驱前缘含油饱和度的弱水驱井段。提出了特高含水储层极端水洗带、强水淹带和弱水驱带的定义和划分标准。研究注入量、驱替速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对极端水洗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量的增加,注入水优先突破的区域中,含油饱和度逐步降低、水相渗透率逐步增大、注水分流量逐步提高、驱替速度逐步上升,导致该区域剩余油饱和度低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形成极端水洗带。建立了不同级次水驱带体积计算方法,并用孤东、孤岛和埕东3个整装油田生产动态数据进行了验证计算,证明所建立的方法是科学、准确的,且具有需要数据易得和计算简单的优势。
    • 刘丽杰; 张先敏; 魏祥祥; 刘海成; 黄迎松; 康元勇
    • 摘要: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挖潜难度越来越大,明确剩余油开发潜力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综合考虑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空间分布、富集程度、耗水特征及经济可动性,从剩余油可动用资源、区域可开发潜力等方面,提出了剩余油可动用系数以及剩余油可采潜力因子2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类评价综合指标集;在此基础上,利用Xie-Beni指数改进了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进行无监督聚类评价,形成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类评价新方法。以孤岛油田西区北为例,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类评价以及挖潜调整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精准确定剩余油潜力优势部位,针对孤岛油田西区北Ng3-4单元的各类剩余油潜力评价结果,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指导了单元层系井网互换转流线调整工作,措施调整后单元提高采收率2.1%,可采储量增加29×10^(4) t。
    • 潘翠兰
    • 摘要: 八面河油田面4区位于八面河油田主体构造带中部,油藏类型为是一个浅层、特高孔、中高渗、常温常压、普通稠油Ⅰ类构造一岩性油藏。该区块沙三段经历35年的注水开发,受层间、平面非均质以及老井井况恶化、高水等影响,开发上呈现储量失控严重,水驱效率低的现状。十三五期间该单元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找准层间及平面剩余油富集区,采取新老井结合方式重构井位,实现特高含水期老区开发稳中有升的开发效果。
    • 刘思思
    • 摘要: 随着油田开发工程的推进,中国许多油田都已经进入开发后期,这一阶段的油田普遍含水量较高,给开采工作带来严峻考验.为保证油田的开采量满足生产需求,科学、合理的管理必不可少.
    • 郭奇; 李祯; 李平
    • 摘要: 针对高含水期油藏点坝砂体剩余油挖潜困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明确中高渗储层高倍水驱物性变化规律,确定时变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渗流场强度的评价将油藏划分为三类渗流特征分区,通过点坝砂体内部构型的建模方法确定特高含水期水平井的部署位置.研究表明:基于流场强度分布的水平井部署方法能够突出反映高含水期点坝砂体内部流体流动的非均质性,在弱流场强度范围内部署水平井较其他区域部署水平井的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将新的方法应用于港东油田二区块Nm Ⅳ-6-3小层,对该小层进行流场评价并部署一口水平井,初期日产油量77.3 t,预测未来第15年末累计产油量16.4×104 t.新的方法为点坝砂体高含水期开发的井位部署提供借鉴思路.
    • 王瑞
    • 摘要: 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井网相对固定,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油井含水差异大,油井液量调配是改善油井开发效果差异的经济有效的主要措施.为建立油井液量调配的优化方法,以多层合采油藏中一注多采井组为例,考虑特高含水期储层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的非均质特征,将一注多采井组等效为多个一注一采井组;综合考虑渗透率和原油黏度的时变特征以及注水启动压力,建立了一注一采多层合采剖面模型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以油井液量调配后各油井含水率趋于一致为目标,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油井调配所需液量.经过数值模拟验证表明,采用建立的油井液量调配优化方法得到的液量进行生产,在给定的调配时间内油井能够达到相近的含水率,有效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