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厚油层

厚油层

厚油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经济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24417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内江科技、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4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第四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厚油层的相关文献由4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扬成、杨光、汪玉梅等。

厚油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4417 占比:99.35%

总计:24577篇

厚油层—发文趋势图

厚油层

-研究学者

  • 李扬成
  • 杨光
  • 汪玉梅
  • 石成方
  • 万军
  • 刘亚三
  • 刘合
  • 刘志宏
  • 刘玉娟
  • 孙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静; 郑彬; 李红英; 刘玉娟; 闫志明
    • 摘要: 注水开发油藏经过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在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后,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异常复杂。这种问题在厚油层油藏尤为突出。为了定量研究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油水两相流动、有效渗透率和密度随饱和度的变化,建立了水滴质点在平面和纵向的运动方程,形成了完整描述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的数学模型。以L油田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注采量越大,原油黏度越大,注采井距越小,渗透率越小,含水率越低,渗透率变化程度越高,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越高;油层厚度仅对水滴质点运移路径产生影响,不会影响波及程度;厚油层注采量界限为180 m^(3)/d,原油黏度界限为200 mPa·s,定油层厚度时注采强度界限为3.00 m^(3)/(d·m),定注采强度时油层厚度界限为30 m。研究结果表明,厚油层注水开发时,注入水受重力作用向下渗流,纵向波及程度随之降低,影响采收率。定量研究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的纵向波及程度,可以为认识剩余油分布和提高纵向波及程度提供理论指导。
    • 田鸿照
    • 摘要: 针对G油田B块厚油层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纵向上水淹不均、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结合实际地质参数建立了厚油层水驱机理模型。模拟分析了油水井不同射孔调整方式与调整时机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下步调整的最优方式。研究认为,厚油层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油水井全部射开生产,油井见水后及时封堵高含水层逐层上返,充分利用油水重力分异作用,不仅防止了油井水淹后优势通道的快速形成、降低了含水;同时油井生产厚度大有利于保持较高的采油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张冶; 程毅
    • 摘要: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油分布零散、无效循环严重、有效挖潜手段少。为解决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后续水驱区块剩余潜力挖潜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压堵驱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压堵驱选井原则。通过室内实验,确定了压驱方式的驱替液类型、压堵方式的堵剂。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压驱方式增液、增油幅度均好于普通压裂,其中一类油层后续水驱井增液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8倍,增油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0倍,二类油层后续水驱井增液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5倍,增油幅度是普通压裂的2.4倍;压堵方式能够起到封堵作用,但并不能达到降水、增油的效果。研究成果明确了压堵驱方式挖潜聚驱后高含水采油井厚油层剩余潜力的可行性,可为后期压堵驱选井选层提供依据。
    • 刘玉娟; 张静; 张倩萍; 郑彬; 瞿朝朝
    • 摘要: 油田开发中后期,查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对制定油田后续调整方案及挖潜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包括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大类,而地质因素从根本上导致了剩余油的形成和富集.结合渤海A油田厚油层水淹规律,提出影响A油田剩余油的3类8种地质主控因素,分别为垂向沉积(隔夹层、韵律性、砂体厚度)、横向沉积(岩性尖灭、物性差异、微相接触面)、构造(断层封闭带、构造幅度),以此为依据指导后续挖潜取得较好效果.
    • 王燕; 滕琳; 夏祯洁; 王芃; 杜传伟
    • 摘要: 以现代沉积理论为指导,参考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方法,对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进行了模式预测.在厚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出厚油层砂体为4期河道砂体叠加而成,并识别出3个相对均质的结构界面,对厚油层砂体进行宏观的连续性和方向性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单期次河道砂体的连续性、方向性、厚度与渗透率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井间砂体的预测.
    • 邵明记; 郭建卿; 许学健; 王厉强; 王茂显; 徐登科
    • 摘要: 针对目前厚油层剩余油研究主要集中在注采条件下的分布规律,缺乏对底水型厚油层纯天然能量开采方式下相应研究成果的现状,在对比近年物理模拟实验进展,特别是大型油藏模型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进展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的实验方法还难以对底水型厚油层特殊的油藏特性,特别是长时间维度下底水水动力规律进行可信程度较高的模拟.结合研究工区构造、物性、流体等地质、开发影响因素,建立典型地质概念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较为深入的研究了长时间维度下底水水动力变化规律对剩余油聚成因的影响.结果表明:背斜高点及单斜次高点区域,与适宜的油层厚度和较大的底水厚度相配合,可进一步促使油水相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完成油滴向高部位、厚油层中上部区域聚集.开发中多井干扰,在采油井底水锥进的同时,会提供油滴上升的动力,进一步促使厚油层中下部油滴向上部聚集.以底水厚油层剩余油聚集理论为依据,2019年以来剩余油挖潜实践证明,11口挖潜井初期产油量大于20t占比72.7%,目前仍有4口井保持高产,效果非常理想.
    • 汪旭颖
    • 摘要: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厚油层剩余油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大的问题,先期在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探索开展压裂驱油工艺技术应用评价,增油效果显著。结合聚合物驱后厚油层韵律段顶部剩余油相对富集的特点,采用压裂驱油工艺注入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或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剂挖潜剩余油。在长垣内部喇嘛甸油田一类和二类油层优选10口聚合物驱后采油井,首选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的厚油层顶部进行压裂,压裂半径为井距的1/3,施工过程顺利,压裂后平均单井日增油量为3.3t。现场试验结果证明:聚合物驱后厚油层采出程度低、压裂驱油有效厚度大的采油井,适合采取压裂驱油技术进一步挖潜剩余油。
    • 崔世勇; 喻高明
    • 摘要: 处于中高含水期内的砂砾岩油田, 层内、层间、平面矛盾更加突出, 常规调整手段难以控制主力层含水上升速度, 难以提高差油层动用程度, 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针对上述问题, 对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高含水油层开展了为期3 a的聚合物驱现场试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降水开发效果, 综合含水下降10个百分点, 自然递减连续3a小于5.0%, 阶段增油3.75×104t, 与水驱对比, 阶段采收率提高8.5个百分点.本文根据现场试验效果, 总结了砾岩油藏驱油特点, 油井受效特征, 力争为同类型油田聚驱开发提供借鉴经验.%In the sandy conglomerate oil field in the middle and high water cut stage, intra-layer, inter-layer and plane contradictions are more prominen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rising rate of water cut in the main layer by conventional adjustment means, and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degree of poor reservoirs.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a three-year polymer flooding field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Nantun formation of Bei 301 block in Huhe Nuoren oil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cut was reduced by 10%, the natural decline was less than 5.0% in the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nd the stage oil increment was 3.75×104 t. Compared with water flooding, the stage oil recovery was increased by 8.5%.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glomerate reservoir flooding were summarized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well efficiency,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polymer flooding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ype of oil fields.
    • 郑彬; 李红英; 王欣然; 刘玉娟; 王立垒
    • 摘要: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 盛守东; 左立娜
    • 摘要: 为了摸索特高含水期分类油层的调剖量化调整方法,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及现场试验,对薄差油层浅调剖技术以及厚油层对应调堵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薄差油层调剖前目的层相对吸水量大于全井的40%时,调剖后目的层相对吸水量下降幅度才能达到50%以上;当井组含水率低于92%时,浅调剖对减缓产量自然递减贡献较大;当井组含水率高于92%时,浅调剖对控制能耗增长速度贡献较大;调剖井调剖前启动压力控制在3~8 MPa时,调剖后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厚油层采取的对应调堵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对应调堵比单一油、水井调剖,投入产出比分别提高了56%和3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