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隔夹层

隔夹层

隔夹层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2711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中国石油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等;隔夹层的相关文献由106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怀民、吴胜和、宁超众等。

隔夹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2711 占比:99.45%

总计:53001篇

隔夹层—发文趋势图

隔夹层

-研究学者

  • 徐怀民
  • 吴胜和
  • 宁超众
  • 李中超
  • 王超
  • 岳大力
  • 张杰
  • 张涛
  • 曹鹏
  • 王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义东; 戴建文; 王亚会; 涂乙; 马肖琳
    • 摘要: 南海东部海相砂岩稠油油藏普遍具有胶结疏松、强底水、隔夹层分布复杂、采出程度低等特点,现有的常规水驱油实验无法准确描述稠油单井波及规律。基于PY油田稠油地质油藏特征,设计了改进的底水平板水驱物理模拟实验,考虑储层韵律、隔夹层发育规模以及提液时机,综合研究单井的波及规律和稠油采出程度。实验结果表明:①均质韵律和正韵律储层发育隔夹层,将原来的底水驱动变为次生边水驱动,发育隔夹层井距越长,对底水锥进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受重力分异作用,多次控幅提液后,可将下部过渡带、中上部中、小孔喉内以及隔夹层附近的剩余油受效驱替出来,能提高单井波及系数。其中,特高含水期采取4级变速控幅提液后波及系数总体可提高34.1%~54.9%;Z1680均质韵律储层和Z1610正韵律储层通过多次控幅提液,实际日产油提高至提液前2~3倍,生产效果良好。②对于极差为5~10的反韵律储层,顶底部渗透性差异大,易在顶部形成高渗通道,层内隔夹层发育长度和提液方式变化,对波及范围影响不大,Z1640反韵律储层通过多次控幅提液,生产效果变化不明显。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地质模式稠油油藏产液结构优化以及提液方式制定提供解决方案。
    • 练章贵; 卞万江;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 摘要: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 汪洋; 汤延帅; 高建武; 姜锐
    • 摘要: 为了识别致密储层隔夹层、认识其发育规律、优选建模方法及变差函数,以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长6段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录井、薄片等资料分析研究区隔夹层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特征,结合压汞、测井等资料确定隔夹层的岩电特征及判别方法,分析密井网条件,优选致密储层隔夹层建模中的变差函数,最后采用密井网测井资料验证建模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泥质隔层及泥质、钙质、物性夹层,采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电阻率测井曲线可以有效区分夹层性质,结合实际地质论证的建模方法与变差函数特征值使建模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 李振
    • 摘要: 随着渤海B油田深入开发,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注水驱替效率降低,以小层为基础的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开发的需要,储层隔夹层引起的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造成储层剩余油的富集。因此,为提高注水效率和采收率,需在单层对比划分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单砂层地层格架,进行隔夹层识别与划分并分析展布特征。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2类:单砂层间泥质隔夹层和单砂层内钙质夹层,其中泥质隔夹层在单砂层间叠置区中广泛分布,且分布较稳定,呈现出在叠置区域中间薄甚至缺失,向叠置区域两侧和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变厚的趋势;钙质夹层较少发育,零星分布。
    • 鞠颢; 程超; 苏畅
    • 摘要: 油气藏隔夹层分布是影响流体渗透及油气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油气藏隔夹层认识对查明剩余油气分布、采取合理开发技术政策、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十分重要。传统的油气藏隔夹层识别技术过度依赖井点数据,要得到可靠的隔夹层展布认识必须拥有足够多的井资料,对于井数较少的海上油气田来说难以使用传统方法开展精细隔夹层研究。Marr小波变换构造简单,比其他小波变换计算速度快,其低频和高频信号的准确性要远高于短时傅里叶变换,模拟雷克子波对地震记录进行分频,可有效提高分辨地质体的精度;其分频处理具有可逆性,分频后的信号相加能够恢复原始信号,且计算误差极小。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Marr小波变换分频技术的隔夹层识别方法。首先通过选择合理的实钻岩石物理参数,在正演模型上实现Marr小波变换分频,验证其理论上的正确性;再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地震频率域资料识别和追踪单井多期隔夹层在平面上的展布规律,得到了较为可靠的三维隔夹层识别成果,成功指导了海上某气田的开发实践。
    • 乔占峰; 孙圆辉; 曹鹏; 朱光亚; 邵冠铭; 王拥军; 张杰; 孙晓伟
    • 摘要: 隔夹层和高渗层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伊拉克H油田Mishrif组为例,基于岩心和测井资料,在渗透率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隔夹层和高渗层的成因类型与发育规律,并探讨了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渗透率与岩石结构、孔隙类型和成岩改造密切相关,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隔夹层包括隔层、夹层和侧向隔挡层:隔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深水沉积型隔层和浅水沉积型隔层,受层序地层控制;夹层进一步可划分为沉积型夹层和成岩型夹层,分别受沉积结构和高频层序控制;侧向隔挡层主要为潮道灰泥充填物或下切谷,主要发育于层序界面附近。高渗层具有沉积型和成岩型2种类型:沉积型高渗层以潮道高能生物碎屑灰岩为主,相较周围潟湖相低能细粒沉积构成异常高渗带;成岩型高渗层形成于暴露溶蚀改造,表现为潟湖低能细粒沉积和滩相生物碎屑灰岩溶蚀改造的产物,主要发育于四级或三级层序高水位体系域上部,平面上受微相和地形地貌控制。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射孔段应尽量避开主要发育于层序旋回底部和顶部的隔夹层和高渗层,避免破坏开发单元或过早见水,也便于后期措施调整;宜优先采用储层单元内部同层注水,根据夹层发育状况设计注采关系。隔夹层和高渗层认识对于中东、中亚以及南美地区中新生代同类型厚层油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王鼐; 王秀姣; 李楠; 刘玉梅; 林腾飞; 王伟俊; 董俊昌; 杨双; 罗贝维
    • 摘要: 基于岩心、薄片、地震、测井等资料,通过分析伊朗A油田白垩系Sarvak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内发育的隔夹层类型、地质特征及井震响应特征,系统研究了隔夹层的成因及展布特征。研究表明:A油田Sarvak组储层主要发育泥粒灰岩隔夹层和粒泥灰岩隔夹层,根据隔夹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可划分为沉积成因、成岩成因和复合成因。Sarvak组储层内隔夹层的展布特征具有明显的规律:厚度较大、广泛发育的隔夹层主要受沉积作用控制,沉积环境以局限台地相和潟湖相为主;厚度较薄、局部发育的隔夹层主要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控制。Sar2和Sar7段发育沉积成因隔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5 m和5 m;Sar3和Sar8段局部发育成岩成因隔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3.25 m和4.5 m左右;Sar4—Sar6段发育大量的复合成因隔夹层,厚度变化较大,总平均厚度为4.8~7.1 m,纵向上广泛发育。
    • 刘宗宾; 吕文杰; 廖新武; 朱建敏; 高红立
    • 摘要: 渤海辽中凹陷LD-A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隔夹层类型多,储层连通性复杂,对隔夹层的精确刻画是规避钻井风险和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综合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从隔夹层成因及类型出发,充分考虑水平井网的特殊性,重构拟声波曲线提高测井对薄夹层的识别能力,利用变差椭圆求取平面变差参数,在基于模型的稀疏脉冲确定性反演的约束下,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对LD-A油田4井区馆Ⅳ油组的辫状河厚储层内部隔夹层进行了三维精细刻画。结果表明,LD-A油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可划分为泛滥泥、落淤层、废弃河道泥和底部滞留沉积4类,其中泛滥泥为层间泥岩,落淤层、废弃河道泥和底部滞留沉积为层内泥岩;层间泥岩空间分布较为稳定,纵向遮挡效果好,层内泥岩呈零星片状分布,起局部渗流屏障作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拾取了确定性反演对层间泥岩的响应趋势,融入水平段信息后又对层内薄夹层的空间展布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了地震反演和随机建模的优势。本文研究有效指导了钻井实施和分层系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 付基友; 徐声驰; 陈乃至; 李宜霖; 侯力虎; 汤夏
    • 摘要: 准噶尔盆地玛湖10亿吨级特大油田成为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区之一,在该油田钻探过程中,多层段频发工程复杂,目的层油层分布不稳定,水平井地质导向施工难度大,严重制约了该区域钻井提速提效工作。针对上述难题,以MH 1区块为例开展了地层压力分布规律、裂缝分布规律、井壁失稳主控地质因素及水平井目标层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得到井眼力学平衡和地层矿物的物理化学变化影响井壁稳定性的结论,总结出区域三叠系及以下地层压力和裂缝发育程度纵向递增、地层压力横向分区的特征,形成了基于随钻岩矿数据拟合测井参数获取随钻地层压力的方法和一套工程复杂地质因素分析技术,满足了预判工程复杂及保障油层钻遇率的需求,实现了优快钻井目的,助力玛湖油田提速提效,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 康强强; 张东斌; 樊春峰; 刘成; 何金波; 高卓林
    • 摘要: 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油气运移、水驱效率及采出程度的主要因素。以黑家堡油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从长6层内韵律、诊透率层内夹层,到层间砂体密度、层间隔层、裂缝特征,再到平面砂体形态,平面非均质性等系列特征进行评价研究,进而明确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空间架构特征。结果表明,隔层纵向呈现多韵律的复合体特征,渗透率参数评价显示为中等-较强非均质性,层内以泥质夹层为主同时长7_(1)层砂岩密度最大,而长6_(1)隔层相对较为发育,裂縫表现为砂岩裂缝相对发育,以层内发育的高角度张性缝为主;平面上砂体呈片状、条带状分布,各小层砂体发育具有继承性,同时长6_(3)的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浊积水道砂体主体区域孔渗较好,而在相变区域物性变化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