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渗油藏

低渗油藏

低渗油藏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会议论文71篇、专利文献150855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石油地质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第五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大会等;低渗油藏的相关文献由205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丁涌、郭平、张磊等。

低渗油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2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7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50855 占比:99.62%

总计:151428篇

低渗油藏—发文趋势图

低渗油藏

-研究学者

  • 张丁涌
  • 郭平
  • 张磊
  • 岳湘安
  • 罗跃
  • 董凤龙
  • 张贤松
  • 李强
  • 蒲春生
  • 赵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雪琴; 吴大伟
    •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水窜机理和压裂水平缝水驱特征,然后分析了油藏在压裂水平缝中的开采特征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再对低渗透水藏水窜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针对低渗透水藏水窜的控制方法提出了几条优化措施。
    • 朱志锋; 张玉良; 彭述兴; 敬小军; 喻意; 任立春
    • 摘要: 为提升注水低渗油藏开发效果,近年来靖安油田X油区推广水平井立体式开发模式,其水平井精准地质导向及水平段储层改造等环节,均需要高质量的油层解释评价技术来支撑。为此,在该油区开展录井气测组分分析研究,发现W_(h)值、B_(h)值、XC_(i)值(烃组分相对值)、E_(h)值(乙烷与其余重烃和之比)等气测派生参数与油层属性有强相关性。为明晰其相关规律,创建了气测原油烃组分校正法及气测烃组分总量TC归一TC_(n)法,并建立了气测3H图板、E_(h)与TC_(n)交会图板。新建图板解释成果应用于随钻解释,经试油及投产效果统计验证,油层解释符合率达85%以上,为该油区水平井随钻质量控制、钻后储层改造及见水井治理提供了录井解释评价新思路,建产效益明显。
    • 岳文成; 范鹏; 王凯; 赵辉; 刘安; 杨红
    • 摘要: 针对低渗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对储层微裂缝简单调驱后,注入水易沿高渗条带发生绕流造成开发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评价了泡沫体系起泡、稳泡性能和一种改性淀粉凝胶成胶性能,开展了泡沫微观调驱和裂缝性低渗岩心复合体系协同驱油实验,并利用径向流模型模拟油藏实际井网对复合体系协同驱油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起泡剂和稳泡剂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0.1%,改性淀粉凝胶体系成胶后具有较高强度和突破压力;注入泡沫体系后水驱,小孔隙微观驱油效果较前期水驱提高14.21%,其在渗透率级差约为30时具有更好的调剖性能;裂缝性低渗油藏水驱过程中,采用改性淀粉凝胶联合泡沫协同驱油效果最佳,其较注入单一改性淀粉凝胶或泡沫体系后水驱采收率可分别提高22.17%和46.07%,且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该协同驱油方法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 郭利霞; 李春保; 夏兵; 崔浪; 张梦千
    • 摘要: 随着油田持续开发,地层能量逐渐下降,要实现低渗油田的高效能开发,油田必须保证注水水质达到指标要求,才能实现"注够水、注好水"的目标。针对注水井口水质达标率低及水系统污染等问题,从工艺技术、管理制度个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整改措施,确保油田注够水,为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基础。
    • 董志恒; 陈志午; 王育袭
    • 摘要: 为解决W区块低渗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问题,对W试验区开展了天然气泡沫驱研究。研究了目标试验区油藏地质特征、混相特征以及天然气驱油效率,同时进行了起泡剂性能测试及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W区属超低渗透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平均渗透率在0.8mD左右,开发动态分析表明目标区块当前采出程度4.89%,含水率36%,水驱开发效果差。储层低渗非均质性严重,微裂缝发育,原油黏度低,适用于泡沫驱;恒质膨胀实验结果显示,随压力的降低,初始原油相对体积变化不大,当压力降至12 MPa左右,原油相对体积快速增加。结合单次脱气实验结果,原油的饱和压力为12.60MPa;多级脱气实验结果表明:随实验压力下降,原油体积系数下降,气油比也下降。这说明随压力下降,原油中含有的天然气减少,对原油的膨胀能力下降。在饱和压力下的体积系数为12.60,气油比为76,与单次脱气相同;通过界面张力和起泡能力测试,从6种起泡剂中优选出起泡剂5,其界面张力3.381 mN·m^(-1),起泡体积416.83 cm^(3),半衰期203 s。
    • 郭德明; 潘毅; 孙扬; 巢忠堂; 李晓楠; 程诗胜
    • 摘要: 低渗稠油油藏实施CO_(2)驱是目前发展的主要提高采收率综合利用的技术,但受CO_(2)低黏度、高流度的影响,稠油油藏CO_(2)驱易过早气窜,为此探索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降黏剂降黏改善流度比调驱可行性,明确了低渗稠油油藏CO_(2)-水溶性降黏剂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KD-45A水溶性降黏剂在缺少外力搅拌的情况下,只能乳化原油表层以起到降黏效果,降黏效果较差,但降黏剂段塞能够改善因黏度差引起的油气过大的流度比,有效地控制CO_(2)沿气流通道突进;水溶性降黏剂乳化形成的O/W形乳状液过渡带黏度接近水相,能够防止水溶性降黏剂的指进,使降黏剂段塞对CO_(2)的调驱作用更加明显、CO_(2)的波及面积更大;CO_(2)在降黏剂中的溶解会降低CO_(2)-降黏体系剂的界面张力,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驱油作用;CO_(2)溶于降黏剂后形成碳化水可以大幅降低重力和黏度差异对波及面积的影响,形成较为稳定连续的驱替界面,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机理相互协同、叠加,可大幅提高稠油采收率。
    • 张琳; 时宇; 刘洋
    • 摘要: 以国内FY油层为研究对象,将数值模拟技术与改进后相渗曲线相结合,重点对产液量、井距、裂缝导流能力、井型等关键开发因素开展了系统分析与评价。为该油藏低矿化度水驱的实施预测提供了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低矿化度水驱相较常规水驱可获得更高的采出程度以及相较低的最终含水率,产液量为140 m3/day,注采井距100 m,水平井压裂技术结合低矿化度水驱时可获得较高的采出程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裂缝导流能力对油藏采出程度影响较小。
    • 陆小兵; 郑延成; 刘小宁; 王伟; 兰乐芳
    • 摘要: 为解决姬塬油田超低渗油藏中温、高矿化度储层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合成了一种新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醇醚磺酸盐DES,并与油酸酰胺型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HGC复配,研制出一种耐温抗盐型高效复合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对体系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在温度100~110°C、矿化度65.5 g/L时,油水界面张力为10^(-3) mN/m数量级;在75°C,矿化度高于120 g/L时,油水界面张力为10^(-3)mN/m数量级;在110°C下老化30 d后仍能保持超低界面张力水平;体系的动态吸附量较小,预示其在地层中的吸附损失较少;当注入0.2 PV的增注体系时,能够使岩心水驱后的降压率达到18.39%;当注入0.6 PV的增注体系时,能够使岩心水驱后的降压率达到30.54%。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措施后注水井注入压力下降3.0 MPa,单井累计增注11780 m3,降压增注效果显著。
    • 黄俊
    • 摘要: 针对海上陆相沉积低渗油藏无DST产能测试情况下产能评价难度大的问题,以南海西部陆相低渗油藏产能评价技术实践为基础,对产能评价方法及实践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受低渗储层非均质性、岩性等影响,利用理论公式计算、测压流度计算预测产能误差较大;基于DST产能测试资料建立的区域低渗油藏定向井及水平井产能定量预测图版计算参数少,应用方便,同时,基于区域产能规律建立的试井流度类比取值表为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实践效果表明,该方法预测产能平均误差小于5%。研究成果对海上陆相低渗油藏产能释放及商业性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丁帅伟; 席怡; 刘骞; 张蒙; 纪林林; 于红岩; 高彦芳
    • 摘要: 为提高CO_(2)驱油与封存工程的优化效果,实现不同优化目标的最大化,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低渗油藏CO_(2)驱油与封存自动优化方法,并以陕北某低渗油藏典型井组为例,进行优化方法的适应性分析,选择最优的注入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注入方式和目标函数下的敏感性影响参数不同,试凑法无法满足多参数耦合条件下的优化研究;为了获得较高的净现值和累积产油量,可采用早期注入CO_(2)和较低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而为了最大限度的埋存CO_(2),可采用稍晚注入CO_(2)和较高生产井井底压力下限的工作制度;CO_(2)驱连续注入更有利于CO_(2)埋存,而CO_(2)驱水气交替注入(段塞比减小)更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