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毛细管压力

毛细管压力

毛细管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9707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科学学术论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技术座谈会、2005地球物理院士讲座暨测井基础研究论坛等;毛细管压力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良田、张茂林、梅海燕等。

毛细管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9707 占比:99.87%

总计:149905篇

毛细管压力—发文趋势图

毛细管压力

-研究学者

  • 孙良田
  • 张茂林
  • 梅海燕
  • 李士伦
  • 吴清松
  • 郭平
  • 万金彬
  • 姚军
  • 孙士孝
  • 李传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 徐文; 王康臣; 吴玲正; 刘加平
    • 摘要: 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高吸水树脂(SAP)在早龄期压榨孔溶液及真实水泥浆体环境中的粒径变化,分析了SAP在水泥浆体早期硬化过程中的释水行为.结果表明:SAP在压榨孔溶液中的饱和平衡吸水倍率变化不能反映其在水泥浆体中的释水行为;SAP在水泥浆体早期塑性阶段就表现出快速释水,在浆体凝结后短时间内再次快速释水,之后缓慢释水;SAP在水泥浆体塑性阶段释水能够降低其毛细管压力,有助于降低水泥浆体的塑性收缩,但不利于抑制水泥浆体硬化后的自收缩.
    • 练章贵; 卞万江;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 摘要: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 许胜利; 张雨; 李辉; 张志虎; 罗青桂; 李文元
    • 摘要: 为了解决现阶段对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含气饱和度难以进行定量预测的石油行业难题,从经典毛细管压力公式出发,结合岩石孔隙物理模型推导出岩石毛细管力与孔隙度的平方呈反比关系,并通过模型回归优化形成纯气区所需圈闭高度与不同有效孔隙度的关系;通过引入岩石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的比值确定不同物性条件下可达到的含气饱和度上限;综合地震含气性定性平面预测成果和构造相对位置,通过条件判别和计算实现低渗—致密气藏含气饱和度的定量预测。该方法:①实现了对低渗—致密储层含气饱和度分布的定量有效预测,②能够识别生产纯气区平面分布范围及压裂大量出水的高风险区;③指导开发井水平段的部署并规避高风险区,进而降低开发风险;④更准确地判定气藏可采储量,进而为海上开发平台规模建设和低渗—致密气藏的开发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 肖易航; 郑军; 何勇明; 周波
    • 摘要: 利用自主研发的填砂模型压制与渗流实验仪器,制备了5种具有相似物性且不同油湿比例因子的部分润湿填砂模型,对其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与毛细管压力实验,定量研究油湿比例因子对部分润湿多孔介质渗流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束缚水饱和度随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而减小,残余油饱和度则随着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而增加,且驱油效率随之变差;当含水饱和度65.00%时呈现相反的规律,其余饱和度情况下两相共渗阻力现象更为复杂;在低含水饱和度处两相流动能力差异与油湿比例因子呈反比,而在高含水饱和度处呈现相反的规律.同一含水饱和度下的含水率与油湿比例因子呈正比关系,油湿比例因子为1/2、3/4和1时,润湿体系的含水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最后逐渐变缓;而油湿比例因子为1/4和0时,润湿体系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至驱替过程结束.均匀水湿和均匀油湿体系的毛细管压力曲线分别仅具有排驱与自吸特征,而其余部分润湿体系同时具有排驱与自吸特征,且随着油湿比例因子的增加,自吸特征所占比例增大.
    • 何发岐; 董昭雄; 赵兰; 马超; 范明; 王小彩
    • 摘要: 落实我国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深部(埋深在2000m以上)煤岩地质体中的煤层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8#煤为对象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岩心含气量检测和等温吸附实验发现,深部煤层含气量高(平均高达20 m3/t),且大于地层条件下的理论吸附量;利用煤岩物性、压汞、吸附/脱附等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深部煤层含气量高是因煤系(煤)岩性圈闭中聚集了游离气.综合地层埋藏演化史和煤岩孔隙结构特征等资料研究认为:煤岩微孔吸附甲烷达到饱和后,裂隙之中聚集了大量游离态甲烷;围岩封盖能力和后期煤岩吸附增量决定了现今煤层中游离气饱和度.研究指出,深部煤层气资源通过有效储层改造后,较浅层有降本优势,是一个具有经济价值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 Saif Ullah KHALID; Hafiz Muhammad ALI; Muhammad Ali NASIR; Riffat Asim PASHA; ZAFAR SAID; L.Syam SUNDAR; Ahmed Kadhim HUSSEIN
    • 摘要: 热管是最常用的热管理解决方案。为达到最佳效果,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热管类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烧结铜丝热管和沟槽热管两种常用热管的热性能特点。采用重力辅助定位实验对充蒸馏水热管进行了测试,得到毛细管压力、操作温度、热阻和传热系数等参数结果。烧结热管的毛细管压力比所有尺寸沟槽热管的都高。在相同的热负荷下,与烧结热管相比,沟槽热管的工作温度更低。在8 W热负荷下,与烧结热管相比,沟槽热管冷凝器表面温度降低8.24%,蒸发器表面温度降低4.41%,饱和温度降低7.79%。烧结热管的热阻比沟槽热管低得多,在8 W热负荷下,最大相对差值为63.8%。在8 W热负荷下,烧结热管的传热系数是开槽热管的2倍。烧结热管的热阻和传热系数随热负荷的变化几乎呈线性变化,而沟槽热管的热阻和传热系数却出现意外的拐点。与烧结热管相比,沟槽热管更早达到平衡。当热负荷从4增加至20 W时,沟槽热管达到平衡的时间从7 min缩短至4 min,烧结热管的平衡时间从10 min缩短至7 min。
    • 刘芸菲; 陈学华; 罗鑫; 张杰; 倪辉
    • 摘要: 裂缝-孔隙岩石中流体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是影响弹性参数的重要因素,实际储层中流体大多不是单一流体,且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很少考虑流体间饱和状态的影响.为此,基于Chapman模型,针对饱含双相不混溶流体的裂缝-孔隙岩石,研讨了饱和度和毛细压力参数变化对砂岩储层频散衰减和地震响应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油气饱和度的增加,特征频率(不同于于单一流体介质情形)呈先减后增趋势,且在中间频段的变化最明显,地震响应存在时间延迟和波形畸变现象;当双相流体中存在气体时,频散衰减和地震响应对饱和度的变化更敏感;随着衡量流体间毛细压力的参数q值的增加,双相流体间由“斑块饱和”趋向“均匀饱和”状态,特征频率向着“高频低饱”方向移动.该数值模拟结果为储层流体识别提供了有效依据.
    • 王进
    • 摘要: 海上气田开发过程中,受限于作业成本,通常用于评价新构造的探井和开发井均较少,往往会出现无井钻遇气水界面的情况,导致静态地质储量评价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随着开发的持续,动态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有时会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岩心压汞实验分析结果,采用毛细管压力J函数,建立了地层条件下不同气柱高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确定了M气田平湖组P4层气藏的气柱高度,并计算了气藏静态地质储量,计算结果与采用物质平衡法计算的动态储量较为接近.此外,根据新的储量计算结果更新了气藏地质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井底压力与实测井底压力的接近程度较高,模型预测的地质储量与实际生产井的动态储量较为接近,证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 苗清; 令狐松; 林雅平; 刘江; 幸奠琼
    • 摘要: 国外某油田注水开发时间长,各层位物性不同,水淹规律较为复杂.利用地层压力测试资料,明确地层压力与水淹程度关系;采用J函数计算得到视毛细管压力曲线,用以指示储层内部孔喉半径大小,间接反映水淹程度.利用测井曲线波动性反映储层之间非均质性大小,构建判别水淹层的指示函数,应用曲线重叠法定性识别水淹层,建立三饱和度(原油饱和度、可动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重叠定量识别水淹层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并结合地质、试油及生产资料综合识别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到85.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